(黑陶傳承人劉旋子作品·傳承的思索)
齊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河一陶一賢人」的美譽。「一河」即黃河(這裡特指大清河),她是齊河的母親河,滋養了這片土地,哺育了這方人民。「一賢人」即指晏嬰,他是齊河大義精神的源頭,齊河在春秋時是齊國名相晏嬰的封地,故縣城駐地謂之「晏城」。而「一陶」即指黑陶,她是齊河輝煌文明的象徵,齊河是中國重要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核心區域,齊河現代黑陶產業啟動於1987年,無論是制陶工藝還是研究水平,均領軍同行業。齊河黑陶的創始人劉浩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黑陶藝術奠基人,被國家授予「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和「中國歷史名窯恢復發展獎」。(黑陶傳承人劉旋子作品·無語的生命)
齊河黑陶,於2016年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旋子作為齊河黑陶的傳承人,以普及陶藝知識、傳承制陶工藝、提升大眾審美素養為目標,於2015年即開始著力舉辦「大眾制陶體驗活動」。
這是國內首個以黑陶文化普及、陶藝體驗為內容,傳承弘揚國粹文化的活動。
齊河黑陶,是一塊黃河泥的涅槃重生。
它選用黃河古道河床下純淨細膩的膠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等數十道工藝,採用獨特的 「封窯燻煙滲碳」法燒制而成,黑如漆、明如鏡、硬如瓷、聲如磬,被中外史學家稱為 「原始文化的瑰寶」。
選土、曬土、浸泡過濾、沉澱縮水、制泥、制坯、晾坯、修坯、壓光、刻花、幹坯、燒制、出窯雕刻……從黃河岸上的一捧黃土到案間的一件藝術品,黑陶的製作需要歷經20多道手工工序。
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了解並接受齊河黑陶深厚的文化底蘊,愛上陶、制陶、用陶、宣傳陶,讓齊河黑陶文化根植於大眾的普遍認知當中,這即是「大眾制陶」活動的目標。
自2015年起,由劉旋子發起的「大眾制陶」活動,已普及培訓陶藝愛好者五萬餘人,下到幼兒園的孩子,上到軍休所的將軍,影響力波及齊河及濟南周邊地區。
齊河黑陶,正在用一種趣味橫生、寓教於樂的體驗方式傳播進更多人的認知當中,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既學習了技藝,增長了見識,又提升了文化素養,尤其對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專注力和創造力大有裨益。
如果說黃河大橋是齊河的地理地標,齊河黑陶,即是齊河的人文地標,它是最能代表齊河的象徵之一。
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女媧用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了人類社會,從彼時起,人和泥土的關係就相互依存、天性相融。
人類又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取自泥土,創造了陶器、瓷器,既包括我們日常所見的碗碟,也涵蓋了黑陶、彩陶、青花瓷等工藝品。
齊河黑陶已在地下埋沒了四五千年之久,它既是齊河的人文象徵,也是齊河的歷史見證。
如今,這抔取自黃河的泥土,輒待人們的重新認識,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