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黑陶,一捧被世人遺忘的黃河土

2021-02-16 齊河資訊
我說,「哎呀,你一個文化人,怎麼也學街溜子說話。」
朋友大笑,「是啊,最近在抖音上這麼火,人人都在學。」

剛剛過去的2019年,人人都會說一句當時爆火的「我太難了」,2020年,人人都「抽別的煙嗆嗓子」,越來越浮躁的網絡時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被抖音、快手佔據。奶奶家的柴火灶、院子裡的石榴樹、屋簷下的燕子窩……越來越多的東西漸漸成了被掩埋的回憶。甚至還包括,那個「一河一陶一賢人」的——齊河黑陶。

(黑陶傳承人劉旋子作品·傳承的思索)

齊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河一陶一賢人」的美譽。「一河」即黃河(這裡特指大清河),她是齊河的母親河,滋養了這片土地,哺育了這方人民。「一賢人」即指晏嬰,他是齊河大義精神的源頭,齊河在春秋時是齊國名相晏嬰的封地,故縣城駐地謂之「晏城」。而「一陶」即指黑陶,她是齊河輝煌文明的象徵,齊河是中國重要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核心區域,齊河現代黑陶產業啟動於1987年,無論是制陶工藝還是研究水平,均領軍同行業。齊河黑陶的創始人劉浩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黑陶藝術奠基人,被國家授予「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和「中國歷史名窯恢復發展獎」。

(黑陶傳承人劉旋子作品·無語的生命)

齊河黑陶,於2016年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旋子作為齊河黑陶的傳承人,以普及陶藝知識、傳承制陶工藝、提升大眾審美素養為目標,於2015年即開始著力舉辦「大眾制陶體驗活動」。

這是國內首個以黑陶文化普及、陶藝體驗為內容,傳承弘揚國粹文化的活動。

齊河黑陶,是一塊黃河泥的涅槃重生。

它選用黃河古道河床下純淨細膩的膠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等數十道工藝,採用獨特的 「封窯燻煙滲碳」法燒制而成,黑如漆、明如鏡、硬如瓷、聲如磬,被中外史學家稱為 「原始文化的瑰寶」。


選土、曬土、浸泡過濾、沉澱縮水、制泥、制坯、晾坯、修坯、壓光、刻花、幹坯、燒制、出窯雕刻……從黃河岸上的一捧黃土到案間的一件藝術品,黑陶的製作需要歷經20多道手工工序。

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了解並接受齊河黑陶深厚的文化底蘊,愛上陶、制陶、用陶、宣傳陶,讓齊河黑陶文化根植於大眾的普遍認知當中,這即是「大眾制陶」活動的目標。

自2015年起,由劉旋子發起的「大眾制陶」活動,已普及培訓陶藝愛好者五萬餘人,下到幼兒園的孩子,上到軍休所的將軍,影響力波及齊河及濟南周邊地區。

齊河黑陶,正在用一種趣味橫生、寓教於樂的體驗方式傳播進更多人的認知當中,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既學習了技藝,增長了見識,又提升了文化素養,尤其對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專注力和創造力大有裨益。

如果說黃河大橋是齊河的地理地標,齊河黑陶,即是齊河的人文地標,它是最能代表齊河的象徵之一。    

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女媧用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了人類社會,從彼時起,人和泥土的關係就相互依存、天性相融。

人類又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取自泥土,創造了陶器、瓷器,既包括我們日常所見的碗碟,也涵蓋了黑陶、彩陶、青花瓷等工藝品。

齊河黑陶已在地下埋沒了四五千年之久,它既是齊河的人文象徵,也是齊河的歷史見證。

如今,這抔取自黃河的泥土,輒待人們的重新認識,與傳承。

相關焦點

  • 旅遊推介、古彩戲法、vr體驗……齊河文化展覽耀眼文博會
    位於主展廳D廳一樓「文旅+」展區的齊河展位總面積120平米,以「黃河水鄉 生態齊河」為主題形象,系統展現齊河文化旅遊產業新形象及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宣傳推廣齊河文化和旅遊品牌。在齊河展位,VR全景體驗等科技體驗引人注目,紛紛駐足。現場網紅直播帶貨全面展示著齊河在黃河流域高質量保護發展中的文旅形象、品牌及齊河非物質文化遺產。
  • 山東齊河:「旅遊+」加出全域旅遊新天地
    齊河縣先後投資近10億元,實施主幹道、黃河大堤、展寬堤等重點沿線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打造沿黃綠色生態屏障;投資8.8億元,建設1.5萬畝的齊河黃河溼地,最大限度保持黃河灘涂區生態原貌,獲批國家級溼地公園。
  • 黑陶走進校園 傳承中國非遺
    中華黑陶工藝源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興盛於龍山文化時期,並在這段時間達到了世界制陶工藝的巔峰,被《中國工藝美術史》稱為中國工藝美術的巔峰。    雄安新區地處九河下稍,古黃河、古易水、拒馬河、白溝河、大清河從這裡流過。孤莊頭村地下兩米至20餘米的地層中,分布著細膩、純淨的紅膠土,是製作優質陶器的最好資源。
  • 傳承黃河精神!原創舞臺劇《紅心一號》齊河首演 新一代「治黃人...
    《紅心一號》以50年前老一輩治理黃河淤沙的奮鬥歷程為背景,展示了黃河流域第一艘吸泥船製作的艱辛過程,歌頌了刻苦攻關、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該劇是德州黃河河務局自編自演的本土舞臺劇,講述了黃河齊河段造船組發明黃河第一艘吸泥船的故事。
  • 黃河齊河段凌汛期的堅守者: 緊盯防凌一線 確保河流安全「過冬」
    15米……」在齊河黃河河務局王莊管理段值班室的電腦上,工作人員正將「熱氣騰騰」的一手數據整理上報,而與之相對的是黃河邊上的巡查觀測人員早已凍得瑟瑟發抖……  作為凌情「偵查員」之一的齊河黃河河務局王莊管理段段長索彬,自1月5日所轄河段出現流凌開始,便一直吃住在單位。「我們管理段作為基層工作單位,自進入凌汛期開始便一直忙碌,這幾天受極寒天氣影響,黃河河面上流凌密度逐漸變大,我們管理段的工作人員現在是24小時輪流值守。」索彬說。
  • 佛頭黑陶:凝望600年,黃河口匠人指尖上的天地人和
    以寬博的君子胸懷,以從容的儒雅之風,萬裡黃河在東營奔流入海。兵聖孫子在這裡誕生,勝利油田在這裡崛起,黃藍戰略在這裡交匯疊加。《風雅頌·東營》,伴你領略大美東營……東營市委宣傳部/供圖東營市委宣傳部/供圖吳榮堂/攝李兵/攝吳榮堂/攝凝萃了河海神韻的一抔泥沙,在黃河口匠人指尖有了鮮活的生命,佛頭黑陶,掬起六百年火與土的傳奇,不動聲色地矗立一方,黑如漆、亮如鏡、
  • 【中國夢·黃河情】對話河長楊洪濤:精打細算 德州做活黃河「水...
    黃河「善淤、善決、善徙」,歷史上黃河多次流經德州,又多次改道,在給德州造成自然災害的同時,也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蹟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夏津黃河故道距今2000多年,故道內的古桑樹群就是千百年來德州人民防風固沙工程的偉大成就,凝聚著德州人民智慧勇敢、因地制宜、無私無畏的文化精神。齊河是目前德州市唯一沿黃縣,河窄彎多,是黃河下遊最窄地段,被譽為「黃河咽喉」。
  • 濰坊高密黑陶——30餘載初心磨礪「擦亮」高密黑陶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0日訊高密黑陶,起源於明清時期的當地土陶,歷經數百年的挖掘、傳承,已成為高密市靚麗的民藝之花。它造型古樸,美觀典雅,色澤自然燒制,具有「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聲如錚」的上乘品質。在高密市黑陶傳承中,劉存志是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
  • 濟南黃河隧道!萬裡黃河第一隧開建!順接齊河境內309國道,連接濟南!
    2017年12月1日,一項超級工程在山東濟南天橋區的黃河岸邊悄然拉開序幕。中鐵十四局的建設者們要在這裡修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按照設計,隧道南起濼口南路,北至鵲山水庫,順接309國道,總長4.76公裡。盾構段隧道以公軌合建,上層為市政道路,下層為濟南軌道交通預留空間。順接齊河境內309國道,這也標誌著德州到濟南再添新通道。
  • 英雄班長,熱血撒齊河!一座「忠靈塔」,玷汙齊河5年多……
    齊河老縣城裡的傳說:據史料記載:1939年,日寇在西門裡南、十二畝地北建了一「忠靈塔」,實心的七層石塔,高八九米,是日本侵略者在齊河追悼他們的陣亡將士的地方。1939年建, 1944年齊河縣城第一次解放就首先推倒了那個「忠靈塔」。「忠靈塔」在齊河豎立了5年,實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起了很大的反作用,這要與日本人為什麼建塔的原因有關。
  • 【夜讀】燧火饋贈的雪域黑陶
    據當地藝人口傳,囊謙黑陶曾是囊謙王統治時代二十五族的貢品,歷史上主要燒造地在吉曲鄉山榮村,故當地又稱為「吉曲山榮黑陶」。在玉樹地區目前遺存的接近百年或時間更久遠的黑陶大部分散落於民間的一些黑陶收藏者的家中,我們通過多種渠道,有幸目睹了536件古代黑陶的風採,並對這些黑陶進行了歸類得出,傳統的囊謙黑陶在造型上主要有26個樣式,按質地可分為細泥黑陶、夾砂黑陶、泥質黑陶三種;依據使用功能主要有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兩大類,生活用品主要有罐、壺、火盆、酒甕、陶勺、甑等;宗教用品以酥油燈、寶瓶等為主。
  • 激活群眾「雙城生活」夢 齊河架起30分鐘濟齊大交通體系
    近年來,齊河縣投資近百億元在黃河國際生態城附近實施了「一橋、兩齣口、三場站、四社區和景區路」工程,開通濟齊跨市城際公交6條,建設遊客驛站,設置完善國標旅遊交通導識牌,架起「快旅慢遊」「內暢外聯」大交通體系,通過建立起30分鐘濟齊交通圈激活群眾「雙城生活」夢。齊河積極構建的大交通體系,也催生了大文旅的發展。
  • 2020迪慶故事 | 千年尼西黑陶製陶人:一門手藝養活家鄉人
    酥油壺、土鍋、火盆、油燈、香爐、淨水碗……採用當地獨有的粘土加工製成的尼西黑陶,與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當珍批初說,在7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制陶,跟著父親上山背土、篩土、和泥,熟練後慢慢地做胚、燒陶,在父親的指導下逐漸掌握了制陶技藝。「當時太小了,不知道什麼是傳承,只曉得爺爺爸爸都在做,自己也得做,慢慢地就學會了。」已經是國家級傳承人的當珍批初,在黑陶這條路上走得並不是那麼容易。
  • 非遺大理 窯燒千年的劍川黑陶
    黑如漆聲如罄溫潤光亮它是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它就是——黑陶
  • 30年過去了 齊河回歸濟南的路還有多遠
    建議:將齊河縣劃歸濟南市,同時繼續保留德州市黃河河務局負責黃河水的調配問題,濟南德州兩地協商,給予德州市一定的補償。齊河劃歸濟南市後,濟南西北方向的缺口得到補充,擴展了北跨西進腹地,同時增加了經濟總量和人口。
  • 30年過去了 齊河回歸濟南的路還有多遠
    建議:將齊河縣劃歸濟南市,同時繼續保留德州市黃河河務局負責黃河水的調配問題,濟南德州兩地協商,給予德州市一定的補償。齊河劃歸濟南市後,濟南西北方向的缺口得到補充,擴展了北跨西進腹地,同時增加了經濟總量和人口。
  • 土圭垚|邂逅黑陶 ——沿襲了6000多年的制陶工藝
    ▲ 點擊上方「土圭垚燒」,進入溫暖的手工世界就地取土  就近建窯用土作坯  以石為釉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德州日報德周刊2020.12.11期四版1970年2月,黃河齊河修防段開始製造第一艘吸泥船,同年9月,在齊河南坦下水試運轉成功,翌年正式投產,有力地推動了山東黃河機淤固堤工程的開展。
  • 中國藏族黑陶的「壯志雄心」:淘海外 火鄉村
    中新社記者近日走進藏族黑陶之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尼西鄉,憑藉黑陶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信心倍增的「黑陶之鄉」嘗試走向海外市場,並著手開發鄉村旅遊。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廚房的秘密」一集中,介紹過尼西鄉一種能燉煮出鮮美雞湯的黑陶鍋。家住尼西鄉湯堆村的黑陶匠人江英江措說,「黑陶最初就是藏族家庭最為常見的生活日用品。」
  • 不遠的將來,德州齊河會不會成為濟南的一個區?
    建議:將齊河縣劃歸濟南市,同時繼續保留德州市黃河河務局負責黃河水的調配問題,濟南德州兩地協商,給予德州市一定的補償。齊河劃歸濟南市後,濟南西北方向的缺口得到補充,擴展了北跨西進腹地,同時增加了經濟總量和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