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MD Zen 2架構第三代銳龍處理器的發布,各個主板廠商都推出了它的標配座駕X570主板,四大臺系主板廠更是一發就整個系列,從高端到低端都有,與上代的X470主板相比,X570最大的賣點就是它是首款支持PCI-E 4.0的主板,而且擴展能力大幅度提升,整套平臺一共有36條PCI-E 4.0通道可供玩家使用,而且為了迎接16核的銳龍9 3950X處理器,供電也大幅強化,今天我們就先來看下華碩目前最頂級的X570主板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說到Formula這個型號,真的很久沒出現在沒出現在AMD的平臺上了,X370的Crosshair VI只有Hero和Extreme,X470的Crosshair VII甚至只有Hero,到了X570的Crosshair VIII上華碩在首發時就拿出了Formula和Hero,可見華碩對X570是相當看重的。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的基本設計大體上是延續了Intel的Maximus XI Formula的風格,主板正面身披ROG盔甲,一體式的I/O背板也在,背部也有鋼製背板,Formula系列必備的EK混合水冷模組也是有的,底部的M.2散熱器也是隱藏式的,讓主板的ROG裝甲顯得更為一體化,表面採用了大面積的鏡面反射設計讓主板顯得異常精巧,仿佛精密的藝術品。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Crosshair VIII Formula的尺寸為30.5*24.4cm,是一塊標準的ATX規格主板,採用AMD最新的X570晶片組,得益於AMD的第三代銳龍處理器和X570晶片組主板上的PCI-E接口全部都是4.0的,而且還有多達9個USB 3.1 Gen 2接口,主板支持Wi-Fi 6,還有Aquantia AQC-111 5G網卡,I/O裝甲上隱藏了LiveDash OLED屏幕,作為Formula系列主板自然少不了Crosschill EK III混合水冷散熱器。
主板擴展能力
內存接口
主板上有四條單邊卡扣的DDR4內存插槽,採用單邊卡扣設計,增加了金屬加固條,使用第三代銳龍處理器時最大容量可達到128GB,使用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或者銳龍APU的話最大容量為64GB,最高支持頻率4600MHz(三代銳龍)/3600MHz(二代銳龍)/3200MHz(銳龍APU)。
PCI-E插槽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板上有大量的鏡面設計,相當的漂亮,而且主板的RGB燈和LiveDash OLED屏幕都隱藏在這些鏡面下面,華碩利用了類似單面鏡的原理不通電的時候是看不到它們的,不過漂亮歸漂亮這些地方很容易沾上指紋,而且也很容易刮花,使用時要相當注意。
主板提供了三根PCI-E 4.0 x16插槽,其中上面那兩根是由CPU直接提供的,可以在x16或者x8+x8的模式下工作,它們有金屬裝甲進行加固,最下面那根是由FCH所提供的,帶寬只有PCI-E 4.0 x4,另外還有根PCI-E 4.0 x1插槽,也是由FCH所提供的,FCH晶片的上方有一把小小的渦輪風扇為其提供主動散熱,這次的X570晶片由於整合了PCI-E 4.0控制器的關係功耗發熱大幅增加,幾乎所有的X570主板都為其準備了主動散熱器。
存儲接口
主板提供了6個SATA 6Gbps接口,旁邊是側臥的前置面板USB 3.1 Gen 1擴展口,而24pin主板供電接口旁邊有個前置USB 3.1 Gen 2擴展口,SATA接口左側則是專門的水冷接口區域,有專用的黑色4pin的是水泵接口,白色3pin的是水流計接口和白色2pin的是兩個水溫探頭接口。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兩個M.2接口隱藏在主板的M.2散熱片之下,C8F的M.2散熱片設計簡單了許多,不過用起來也更方便,擰開兩邊的螺絲就可以安裝,左側的接口是由CPU直接提供的請優先使用,右側的則是FCH所提供,兩個接口都支持PCI-E 4.0 x4和SATA 6Gbps,而且它們的設計也相當巧妙,用中間的螺絲位正好可以同時固定兩個M.2 2280 SSD。
一體式I/O背板與三網卡
一體化I/O背板也是高端ROG主板必備的東西,除了讓裝機變得更為簡單之外,還有比傳統擋板更好的保護與防靜電功能。背板這裡有8個USB 3.1 Gen2接口其中有一個是Type-C的,4個USB 3.1 Gen1,5個鍍金的3.5mm音頻接口,一個光纖S/PDIF輸出口,有一個千兆Intel i211V網卡和一個Aquantia AQC111C 5G網卡,無線網卡是Intel Wi-Fi 6 AX200,支持藍牙5.0。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背板上那兩個按鍵一個是CMOS重置按鍵,另一個則是USB BIOS Flashback按鍵,需搭配那個方框內的USB接口使用,使用時把BIOS文件改名成C8F.CAP並放到U盤裡面,插入對應USB接口,按下USB BIOS Flashback按鍵等待期閃爍結束即可,這樣刷BIOS時無需安裝CPU和內存,只需要接好主板的24pin供電就能刷了,非常適宜應急時使用。
主板上的各種按鍵與接口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主板的左上角有電源開關和重啟按鍵,C11F主板擁有兩個4-Pin RGB接口,以及兩個3-Pin可編程RGB接口,其中一組位於主板的左上角,另一組在主板的底部,Safe boot、Retry按鍵和Slow Mode切換開關,這三個對超頻玩家相當有用的按鍵也在底部。
NODE接口是新的ROG主板上增加的,它允許ROG主板和其他系統組件連接通信,比如可以與機箱的OLED顯示屏連接,顯示POST代碼、系統狀態或者自定義個性徽章等,也可以電源連接監控電源的輸入輸出狀態,還可以通過AI Suite控制電源風扇速度,目前華碩正在與更多第三方廠商合作,讓更多的產品支持這個接口。
SupremeFX 音效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音頻電路位於主板右下角的獨立PCB空間上,採用SupremeFX S1220音頻晶片,有金屬EMI屏蔽罩所包裹,使用了專業的尼吉康音頻電容、Sabre Hi-Fi ES9023P轉換器、德州儀器RC 4580放大器,共同實現113dB的信噪比,支持場景針對性的管理工具Sonic Studio 3和聲波雷達Sonic Radar 3,前者是可以為系統提供一站式的音效管理,包括為音樂、電影、遊戲和通訊微調音效,後者自然不用多說,我們在遊戲中常見的聲波雷達就是此物,在遊戲中可以為玩家標識主要的聲源,雖然對於那種極其考驗反應時間的遊戲不太管用,但是如果反應時間可以寬鬆一些,那麼這會非常有用。
主板拆解
主板正面由ROG裝甲所覆蓋,ROG裝甲藏了幾塊PCB,這是主板的燈光控制電路和LiveDash OLED,而背部則有厚重、全面保護的金屬背板所保護,大家可以看到背板上面還有ROG Logo玩家之眼的標識,感覺非常酷。兩根直連CPU的PCI-E x16插槽採用SafeSlot設計,是高強度安全插槽,提供更強的保持力和剪切阻力,另外插槽尾部的卡扣表面也有金屬片,可能是防止玩家用螺絲刀拆顯卡時損壞卡扣吧,這方面我經驗豐富。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X570主板的FCH晶片是由AMD自己設計的了,不像X470和X370那樣外包給祥碩,而祥碩則會負責主流和入門市場的B550和A520晶片組的設計。
14+2相供電
將CPU散熱模塊拆下後可以看到16相供電設計,其中14相CPU供電,2相SOC供電,每相供電配備一個IR公司的IR3555M Mosfet,每顆可輸出60A的電流,PWM主控是華碩定製的Digi+ EPU ASP1405I,電容是慣用的10K日系黑金電容,壽命為普通電容的5倍,即使在高溫條件下也能保持工作穩定,每相供電配有一個45A的高磁導率合金電感。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14相供電是採用PowlRstage設計,也就是PWM的一相控制兩個並聯的Mosfet,華碩認為這樣的設計比起使用倍相器可以更好的處理突發電流,能讓各相的電流量加倍,並且對各相的負載相應速度更快。
主板散熱模組
Crosschill EK混合水冷模組已經是ROG Formula主板的標配,C8F主板上使用的是最新的第三代產品,它採用標準的G1/4"螺紋管,可以兼容各種水冷頭,內部有純銅的微水道,新的水冷頭支持更大的水流,可更有效的給供電模塊降溫。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另外華碩給主板FCH晶片準備了一個渦輪風扇散熱器,FCH正上方是一個4cm的渦輪風扇,鰭片在風扇的左側,鰭片還是挺密集的,散熱面積並不低。
主板燈光與LiveDash OLED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華碩這兩代ROG系列主板上的燈光不像別的品牌主板上面的燈光那麼刺眼,C8F主板上的燈光亮度並不算高,然而整體感覺相當的高雅漂亮。LiveDash OLED屏幕可實時顯示系統信息和自定義圖形,在開機的時候LiveDash會取代傳統的Debug LED,顯示主板自檢過程,如果出錯的話會顯示是那個地方有問題,進系統後默認是顯示CPU的內核溫度,可以使用對應軟體更改屏幕顯示內容,相當方便。
主板BIOS介紹
其實華碩主板的BIOS設計已經非常成熟,基本上在易用性、直觀性和功能的強大方面都已經做的很深入,其實優秀的BIOS設計就應該是這樣:信息顯示足夠直觀,對於簡單的操作,用簡單的功能就能做到,而對於細節的功能,可以通過強大的功能實現。其實華碩PRIME、Strix、ROG Maximus系列主板的BIOS是一脈相承的,依然是書籤式的左右標籤分頁設計,從左到右分別是收藏夾、概要、Extreme Tweaker、高級功能、平臺監控、啟動順序和其他工具,從普通用戶的角度來說,你最常用的應該是概要、Extreme Tweaker這兩個分頁,前者可以查看設備的很多信息,而後者是給處理器、內存設置超頻、電壓的場所。
此外要提一下的是AMD X570主板上是可以手動設置各個PCI-E和M.2接口用的是PCI-E 1.0/2.0/3.0/4.0的,甚至連CPU和FCH連接的PCI-E通道也可以設置,另外FCH提供的PCI-E和M.2接口設置與你用第幾代銳龍處理器無關,即使我把銳龍7 2700X插上去也可以設置為4.0,插入SSD的話也識別成正在使用PCI-E 4.0 x4,然而CPU本身只支持PCI-3.0,和FCH通信的通道只有PCI-E 3.0 x4,所以這種情況下FCH和SSD用PCI-E 4.0 x4相連也沒啥意義,當然應該沒幾個人會像我們那樣把舊處理器插到X570主板上玩的。
[此處---圖賞開始]
[此處---圖賞結束]
對舊AM4 CPU的兼容性測試
其實X570主板對舊AM4處理器的兼容性早就有官方的說法,對於第二代Zen+架構的CPU和APU都是可以在X570主板上使用的,但是第一代的Zen架構產品是不兼容的,至於更早期的推土機架構第七代APU,其實不少X470主板就已經放棄了對它的支持了。
以下是我們在ROG C8F主板實測結果:
銳龍7 2700X/銳龍7 1800X:可以正常使用銳龍5 2400G/銳龍3 2200G:Debug 4D,CPU錯誤,不亮速龍200GE:Debug 0D,HDD接口錯誤,不亮A8-9600:按開關都沒反應
銳龍5 2400G、銳龍3 2200G和速龍200GE其實都屬於第一代Zen架構CPU+Vega核顯的產品,所以在X570主板上點不亮其實也正常,比較意外的是屬於第一代銳龍的銳龍7 1800X居然能在X570上點亮並且正常使用這點,可能算是個彩蛋吧,至於那個用推土機架構的第七代APU A8-9600則是怎麼按電源開關都沒反應,主板完全不亮,這反應也夠極端的。
銳龍7 3700X超頻測試
其實我們手頭上這個銳龍7 3700X比那個12核的銳龍9 3900X更難超一點,可能是它的熱密度更大有關,畢竟銳龍7 3700X的CCD裡面是8核心全開的,而銳龍9 3900X每個CCD只開啟了6個核心,當然也有可能和處理器的體質有關,可能體質好的晶片應該都被拿去做頻率更高的銳龍7 3800X了,反正我們這個銳龍7 3700X只能超到4.3GHz的頻率通過AIDA 64的FPU烤機測試,RyzenMaster裡面的電壓已經加到1.4V了,實際負載時電壓是1.336V。
第三代銳龍高端座駕
AMD的X570晶片組在擴展能力上與X470相比有了質的飛越,可使用PCI-E通道數從8條2.0增加到16條4.0,通道數翻了一倍,每通道帶寬更是翻了四倍,這使得主板可以安裝更多的PCI-E SSD,USB 3.1接口也從2個Gen 2和6個Gen 1變成8個Gen 2,不用再去慢慢找那個是Gen 2的了,不過主板為了兼容舊的處理器還是把CPU提供的4個USB 3.1接口做成Gen 1的,所以大家還可以在X570主板上看到藍色的USB 3.1 Gen 1接口。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是一塊讓大家等了很久的AM4平臺Formula主板,等了這麼久華碩也自然沒有讓大家失望,C8F確實是一款相當棒的產品,要外形有外形要功能有功能,鏡面的裝甲相當的漂亮,通電亮機後點燈光也很優雅美觀,背板的金屬背板除了好看之外還有相當好的保護功能,能有效的防止主板彎曲變形,整體外觀相當之漂亮。
14+2相的供電設計使其可以從容面對16核的銳龍9 3950X處理器,主板的用料相當好,超頻功能也很完善,一體式的I/O背板在提升主板顏值的同時也給玩家裝機帶來了便利,是第三代銳龍處理器的頂級座駕,它作為現在ROG在AM4平臺上的旗艦產品,售價高達4999元,比Z390的Maximus XI Formula還要貴1000元,這次AMD X570主板真的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