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金華湖海塘區塊一小區遊泳池傳來噩耗:一名5歲小男孩在戲水時不幸溺亡。家長悲痛、社會震驚,孩子的溺水在引發諸多關注的同時,再度把兒童暑期安全問題拉入公眾視野。
有人說,開放水域暗藏兇險。反觀事發地,景觀遊泳池、封閉式管理、專業公司運營、配備救生員……怎麼看,都與危險不相干。近年來隨著高品質住宅的增多,遊泳池成為不少小區的標配,但這方看似平靜的水面,卻依然藏著危險。鮮活生命逝去的背後,不得不讓人反思,小區泳池的盲點究竟如何破解?
家長責無旁貸。每年學校舉行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不勝枚舉,層層落實責任,溺亡事件仍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兒童的風險識別和判斷力有限,在愛玩天性的帶動下極易失去理智。因此,家長及監護人有責任當好安全「守門員」,承擔監護責任,確保兒童安全。要減少兒童接觸危險水體的機會,帶領兒童在設有專職救生員的公共遊泳場所遊泳,切不可因為是小區泳池而放鬆警惕。要放下手機,無論是低齡兒童還是大齡兒童,都要時刻給予看護。
管理不得鬆懈。筆者走訪發現,大部分小區泳池都採用外包的方式對外開放,承包商經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具體收費定價也由承包商自行規定。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聘請專業機構運營小區泳池並無不妥,但承包方既然頂著「專業」二字,就要在管理制度、管理能力、管理水平上體現其專業性。有的泳池,救生員同時是教練員;有的只是頂了「救生員」的身份,在其位不謀其事,甚至並無相關資質。生命安全無小事,管理容不得半點鬆懈。這點,有關部門也要做好常態化監管。
警示教育常在。早在今年四月初,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就發布了2020年第1號預警,提醒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高度重視,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強化防溺水工作,確保學生生命安全。呵護孩子不僅僅體現在生活的關愛上面,還應體現在對孩子的安全教育上。老生還要常談,不論是到哪遊泳,都要教育孩子重點要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遊泳;不擅自與他人結伴遊泳;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的情況下遊泳;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遊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遊泳;不熟悉水性的學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每年暑假都是兒童意外傷害事故的高發期,溺亡則是頭號殺手。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溺水報告》顯示,全球每小時有40多人溺水死亡,每年因為溺水失去生命的人約37.2萬,是死於營養不良人數的2/3。而在我國,每年約有5.9萬人死於溺水,其中未成年人佔據了95%以上。
冰冷的數字背後是沉痛的結果。小區泳池高檔、專業、熟悉的「光環」容易讓人卸下防備,但鮮活生命的逝去再度敲響了警鐘:監護責任容不得半點僥倖,管理責任的弦必須繃緊。只有學校、家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持續發力,才能堵住小區泳池安全盲點,織密兒童安全保護網。
【來源:浙報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