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和田玉愛好者還是經營者如今的修養水平都有所提高。茶餘飯後的閒談中也都會帶一些頗具文採的詞彙,「君子如玉」可能是大家最多言及的四個字啦,但多數人只是渾渾噩噩的理解這四個字是講老祖宗認為品格高尚的人與和田玉有諸多共同之處,至於究竟此二者有哪些地方相似,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方面,今天我們對於和田玉的鑑定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其一是正規檢測實驗室利用各種儀器設備,對其具體的理化指標進行實際測量,從而確定其成份。這種手段的優勢在於科學客觀,但其劣勢在於難以應用於市場實戰,儘管有小型化的設備可裝入檢測箱,便於攜帶。但你幾時曾看到玉器市場上有人拎著工具箱逐件鑑定購買和田玉的?實在是怕被當成「棒槌」。丟不起那個人啊!偶爾有在電視上學到隻言片語,拿小型顯微鏡勘察古玩城的老先生。只要他從口袋中一掏出自己的「法寶」來。店主也就立時知道是自以為是的「大明白」來了,可以按方抓藥——忽悠他。
而在玉石愛好者之間流傳甚廣的另一類和田玉檢測方法有的光怪陸離,有的貌似科學嚴謹,可謂千奇百怪。例如早期的在玉石上燒頭髮,用小刀刮玉石表面,用玉石劃玻璃等方法。未必全無科學依據,但土味十足下掩不住很多破綻。而進來的聚光手電透射看結構,量杯懸掛比重法測密度等方法,雖然較之前的手段有所進步,但內行人都知道,這些不過是網紅商家們作秀的把戲,所測的這些粗淺數據對於和田玉鑑定並沒有太大意義,要不然何需在大學中開設珠寶鑑定專業,掌握初中物理不就能確定玉器真偽了麼?
話復前文,一方面古人君子以德比玉看似空談,另一方面今天和田玉愛好者對其檢測進退兩難,那麼古人在沒有現代化科學檢測儀器的情況下,將和田玉區分於眾多的相似礦物中的呢?這是否對我們今天的玉石認知與鑑定有些借鑑意義?
這我們還是先要從「君子如玉」這一說法談起,最早這一詞句見於《詩經》、國風、秦風、小戎篇中,原文為「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主流學者認為這是一篇歌頌秦襄公爭西戎的文字,以女子的口吻稱許其夫品格高潔,縱觀全詩,並未對玉石有何探究誇耀。
此後人們還在《禮記》聘禮篇中找到了相關文字,原文是講子貢問夫子人們為什麼會重玉縱慾而輕瑉、是不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孔子闡明了「君子比德於玉」的觀點,並陳述了其「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的玉石價值觀,並被後人總結為和田玉的「十一德」說。
比之更為流行於世的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仁、義、智、勇、潔」玉有「五德說」,當然此外還有孟子、莊子等先賢的多種玉德觀念,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就不在此一一詳加剖析解讀了,有機會在喜馬拉雅的音頻中再與大家分享吧!雖然這些玉德說難免有所矛盾衝突,甚至難免刻意附會之嫌,但為什麼一眾先賢都會將自己必生追求又推崇備至的人格比喻成同一種美石?而這些人所獨有的高尚品德又與和田玉有哪些共通之處,我們是否可以通過這些「玉德」來對今天的和田玉鑑定,並以此來品評玉石本身的質地優劣呢?
總體看來,古人用於比擬君子德操的和田玉特性多為這種玉石身上的物理特性,我們完全能以「玉德」來倒推優質和田玉應具備的性質,將之應用在日常的和田玉選購不但有助於鑑定其真偽,評估其收藏價值,甚而可提升我們的和田玉欣賞水平和人生價值觀。而且以「玉德」鑑玉、賞玉,不但準確無誤高下立分,而且簡單易行,無需過度依賴各種設備外邊參與。
眾多「玉德說」,看似眼花繚亂,莫裹一是,但應用到玉器鑑定中無外乎從三個方向上對玉石加以考量。其一,視覺上內部的半透明,光色在漸變漫射,光澤柔和,表明油脂光澤,即不刺眼與不是暗淡無光。「溫潤而澤,仁也」,就說的這一點。當這一點在《說文解字》中被解讀為「智」,我們在此且不分別。
其二,觸覺上優質和田玉油潤且質地堅韌緊密,剛柔並濟,以至表面光滑潔淨,纖塵不染。「縝密以慄子、知也」,「廉而不歲、義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枝、潔之方也」,這些都是古人在觸覺上結合視覺感受對和田玉內部結構與外在質地的總結下得出的論斷。
其三,與今天的玉器鑑定區別最大的是古人對敲擊和田玉製品所得到的聲音也有一番詳細描述。「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注意此間的「專」字學界爭議頗多,在此不加詳述)。這都是對和田玉所發出的獨特聲音的描述和稱頌。我們也可在聆聽這動人的聲音中分析其質地的良惡。
上述只是參玉在讀書與和田玉收藏實踐中的些許淺見,時間倉促難免頗多疏陋,且做拋磚引玉吧!望對諸君日後的和田玉購買品鑑略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