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中提出:「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何為謙謙君子?
《易經》 中有「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所以,謙卑自守,把自己管理好的人稱得為謙謙君子。
何為溫潤如玉?
在《詩經》中有這樣的記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以物比人,君子如玉一般的溫柔。
而唐代詩人潘炎說:「溫潤資天質,清貞稟自然。」如此看來,玉除了溫潤之外,兼具清白堅貞。
儒家推崇「君子如玉」,提倡「以玉比德」,講究「君子必佩玉,無故,不去身」。因此古人佩戴玉石,可以說是在時刻警醒自己,自身的品德應該像玉石一樣。
「溫潤」,在許多和田玉玩家眼中,是衡量一塊玉石品相的重要標準。一塊優質的和田玉,溫潤幾乎是它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現特徵。
溫潤,即為溫和、柔潤。從科學角度來說,影響溫潤的原因大概有三,一為和田玉自身品質,二為雕刻過程中的打磨拋光工藝,三為盤玩時間長短。
因為和田玉的主要成分為透閃石,而如果透閃石的組織結構越細緻,排列越為緊密,那和田玉越為溫潤,這與和田玉的形成有關,是天然決定的,人力的後天作用非常之小。
對於和田玉的拋光工藝主要有亞光、自然光和強光三種。不同的玉質通常需要採用不同的拋光方式及拋光手法,而如果無論什麼玉質都採用同種拋光工藝,就根本無法體現出品質上好的和田玉的溫潤質感。慢工出細活,精細柔和緩慢的打磨手法與工藝,更能體現出「低火氣」的玉石個性,火氣小了,溫潤自然就多了。
盤玩玉石,不僅是玉石對人手部的按摩,亦是人手對玉石進行的反覆性手動拋光的過程。一塊玉石在被長時間盤玩後,在其自身會形成一層保護膜,也就是包漿,這層包漿會使玉石看起來更加的溫和。在盤玩的過程中,可能會將玉石中的一些雜質會排出來,使玉石變得更為淨透。
溫,介於冷熱之間;潤,介於油澀之間。不偏不倚,居於中間,深符儒家修身的「中庸」之道。玩玉,注重的是心態,追求的也正是中庸之道。故中國人對玉石崇高敬意是基於精神上對玉的寄託,對玉的佩戴應用也大都是基於此。
來源:朝隆合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