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人們通常認為,道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其實,這一認識是不正確的。早在很久之前的《易經》中就有「一陰一陽之謂道」了。
就道而言,不僅有道家之道,也有儒家之道。
在《論語》中,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在《孟子》中,有「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
不僅如此,道也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概念——諸子百家皆言道。
例如,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就曾說過:「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在其傳世名篇《師說》中也講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那麼,究竟什麼是道?
道其玄乎
儘管人們對道耳熟能詳,甚至人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是,由於道的概念比較玄乎,要理解和把握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道德經》中,開篇即「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注家眾多,關於這一句就有多種註解。
一種註解是,「道如果可以言說,那麼這個道就不是永恆不變之道」。
另一種註解是,「道是可以言說的,但道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恆常之道」。
還有一種註解是,「道是可以言說的,但道並不是永恆不變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14章中的講述,更加增添了道的神秘色彩:「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
老子在這裡提到了「無象」,其實也就是後來佛家所說的「無相」。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此之道,讓人如何理解和把握?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這樣描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可見,道是老子給「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的「物」勉強起的名字。
老子強調,「名可名,非常名」。一方面,「名」是概念,必須用「名」表徵「道」;另一方面,由於「道」形態萬千,變化無窮,因而「名」非常名。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也借他人之口說「道不當名」。
在《莊子·知北遊》中,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莊子還強調:「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也者,其玄如此。
關於這一點,以詩作真切、平實、通俗等特點名世的唐代大家白居易,曾經寫了一首詩表達了他的不解甚至不滿:「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道之行也
儘管道聽上去玄乎其玄,但是,實際上道「真實不虛」,「簡單之極」。
道的本義是「路」。「行於萬物者,道也。」
老子為什麼給「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的「物」起名為「道」?
就是因為「道」人人可走,互不幹擾,都能到達目的地。而且,「道」千萬條,非止一道。
正如《易經》所描繪的最高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其實就是「大同」。
何謂「大同」?
《禮記》曰:「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簡言之,人人自由自在,各行其道,各盡其能,各依其責,各得其所。
道者方也
既然「道之行也」,那不就簡單了嗎?可為什麼做不到呢?
主要原因就在於人,或者說在於人的本性。
在老子看來,「貴貨」,使人攀比,則「民為盜」矣;「見欲」,令人渴求,則「民心亂」矣;「尚賢」,讓人追逐,則「民相爭」矣。
因此,人類社會並沒有因為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變得更加美好,反而變得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動蕩,越來越殘酷。
要擺脫這種越來越糟糕的困境,老子給人類社會依方開出的藥就是「無為」。
這個「方」,就是「道」。
說到藥,不由得聯想到南懷瑾,他把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家比喻為:儒家是糧食店,佛家是百貨店,道家是藥店。
這種比喻還是很有道理的。
不過,更準確的比喻是:道家是醫院——依方開藥。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某個朝代在其鼎盛時期,政事治理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尤其是在改朝換代之際,社會經過劇烈動蕩,元氣大傷,此時採用的藥幾乎都是「無為」,即「無為而治」,以休養生息。
令人驚嘆的是,每當某個王朝實行「無為而治」,之後似乎總能出現「盛世」。例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等。
令人扼腕的是,每每「盛世」之後,錢糧富足,人丁興旺,國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王朝繼位者就不甘於「無為」了。
因為有了「資本」,王朝統治者就開始「有為」,甚至「亂為」,從而導致民不聊生,社會動蕩,戰爭頻仍。
如此循環不已,其實都是人類自身「作」的結果:生病了,就吃藥;病好了,繼續作。
無論人類如何「作」,道默行之,道何言哉?!但是,人類究竟擺脫不了道的作用。
這也印證了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乃生也
「無為」是老子給人類社會開出的解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無為」並不是「道」,而是人類循道的行為方式。
那麼,何謂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表達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簡言之,道乃生也。
對於人類而言,所謂循道,就是確保或促進萬物生長。
因此,「無為」不是清心寡欲,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循道。
那麼,如何循道?
老子給人類指明了方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謂自然?本義是無人之界。
為什麼道法自然?因為在無人之界,萬物生長——沒有人為幹預、自然而然地生長。
被稱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云:「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生生」,其實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經典《大學》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因此,人類社會要發展、文明要進步,豈能不循道乎?!
由此觀之,《道德經》並非弱者的生存指南;恰恰相反,它是強者的創造寶典。
苟能「無為」、「生生」、「日新」,非強者而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