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道何為?

2021-02-08 管理設計評論

引言

 

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人們通常認為,道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其實,這一認識是不正確的。早在很久之前的《易經》中就有「一陰一陽之謂道」了。

 

就道而言,不僅有道家之道,也有儒家之道。

 

在《論語》中,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在《孟子》中,有「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

 

不僅如此,道也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概念——諸子百家皆言道。

 

例如,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就曾說過:「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在其傳世名篇《師說》中也講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那麼,究竟什麼是道?

 

道其玄乎

 

儘管人們對道耳熟能詳,甚至人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是,由於道的概念比較玄乎,要理解和把握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道德經》中,開篇即「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注家眾多,關於這一句就有多種註解。

 

一種註解是,「道如果可以言說,那麼這個道就不是永恆不變之道」。

 

另一種註解是,「道是可以言說的,但道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恆常之道」。

 

還有一種註解是,「道是可以言說的,但道並不是永恆不變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14章中的講述,更加增添了道的神秘色彩:「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

 

老子在這裡提到了「無象」,其實也就是後來佛家所說的「無相」。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此之道,讓人如何理解和把握?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這樣描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可見,道是老子給「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的「物」勉強起的名字。

 

老子強調,「名可名,非常名」。一方面,「名」是概念,必須用「名」表徵「道」;另一方面,由於「道」形態萬千,變化無窮,因而「名」非常名。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也借他人之口說「道不當名」。

 

在《莊子·知北遊》中,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莊子還強調:「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也者,其玄如此。

 

關於這一點,以詩作真切、平實、通俗等特點名世的唐代大家白居易,曾經寫了一首詩表達了他的不解甚至不滿:「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道之行也

 

儘管道聽上去玄乎其玄,但是,實際上道「真實不虛」,「簡單之極」。

 

道的本義是「路」。「行於萬物者,道也。」

 

老子為什麼給「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的「物」起名為「道」?

 

就是因為「道」人人可走,互不幹擾,都能到達目的地。而且,「道」千萬條,非止一道。

 

正如《易經》所描繪的最高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其實就是「大同」。

 

何謂「大同」?

 

《禮記》曰:「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簡言之,人人自由自在,各行其道,各盡其能,各依其責,各得其所。

道者方也

 

既然「道之行也」,那不就簡單了嗎?可為什麼做不到呢?

 

主要原因就在於人,或者說在於人的本性。

 

在老子看來,「貴貨」,使人攀比,則「民為盜」矣;「見欲」,令人渴求,則「民心亂」矣;「尚賢」,讓人追逐,則「民相爭」矣。

 

因此,人類社會並沒有因為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變得更加美好,反而變得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動蕩,越來越殘酷。

 

要擺脫這種越來越糟糕的困境,老子給人類社會依方開出的藥就是「無為」。

 

這個「方」,就是「道」。

 

說到藥,不由得聯想到南懷瑾,他把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家比喻為:儒家是糧食店,佛家是百貨店,道家是藥店。

 

這種比喻還是很有道理的。

 

不過,更準確的比喻是:道家是醫院——依方開藥。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某個朝代在其鼎盛時期,政事治理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尤其是在改朝換代之際,社會經過劇烈動蕩,元氣大傷,此時採用的藥幾乎都是「無為」,即「無為而治」,以休養生息。

 

令人驚嘆的是,每當某個王朝實行「無為而治」,之後似乎總能出現「盛世」。例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等。

 

令人扼腕的是,每每「盛世」之後,錢糧富足,人丁興旺,國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王朝繼位者就不甘於「無為」了。

 

因為有了「資本」,王朝統治者就開始「有為」,甚至「亂為」,從而導致民不聊生,社會動蕩,戰爭頻仍。

 

如此循環不已,其實都是人類自身「作」的結果:生病了,就吃藥;病好了,繼續作。

 

無論人類如何「作」,道默行之,道何言哉?!但是,人類究竟擺脫不了道的作用。

 

這也印證了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乃生也

 

「無為」是老子給人類社會開出的解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無為」並不是「道」,而是人類循道的行為方式。

 

那麼,何謂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表達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簡言之,道乃生也。

 

對於人類而言,所謂循道,就是確保或促進萬物生長。

 

因此,「無為」不是清心寡欲,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循道。

 

那麼,如何循道?

 

老子給人類指明了方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謂自然?本義是無人之界。

 

為什麼道法自然?因為在無人之界,萬物生長——沒有人為幹預、自然而然地生長。

 

被稱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云:「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生生」,其實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經典《大學》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因此,人類社會要發展、文明要進步,豈能不循道乎?!

 

由此觀之,《道德經》並非弱者的生存指南;恰恰相反,它是強者的創造寶典。

 

苟能「無為」、「生生」、「日新」,非強者而何?!

相關焦點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 何為中庸之道?
    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第二,執道中庸,這其實就是講正其心,誠其意。元派講世間萬法皆可為用,只要用之合符道法自然,就自可用去。但合符道法卻很難做到,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藍圖作為導向,讓自己不失中正平和之心,而且要正心誠意,不然自己也會騙自己,難以自查。
  • 道、道學、道家、道教,真正的道文化究竟是什麼?道有何不同?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文化》系列之道家文化第1回我們經常聽到「道家」、「道教」,但是知道它們之間區別的人卻很少,什麼是「道」、「道家」、「道學」、「道教」呢?它們之間的「道」有何不同呢?真正的道文化究竟是什麼?
  • 人人都在說的中庸之道,到底何為中庸之道?原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小編認為古人已經很好的為我們解答了出來,在國學經典之中,有很多書籍,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小編今天想要說的,就是《中庸》一書之中,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既然都說了是《中庸》一書,那麼這個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何為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就是指: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小編接下來就從《中庸》之中,來為大家剖析這其中的處世之道。1.
  • 何為十病九惡
    同道中惜性命者,欲要學道,先須學人,學人成就,學道有望。學人之法,先要知十病九惡為截路空亡,乃修行人之魔障,若不狠力抉去,終是大患。何為十病?、第二病:利名心重,見財起意,隔絕道念,是懢貪病也。第三病:偶遇高人,妄想即時明道,耐不的琢磨,是性急病也。第四病:自不學好,自不立志,年久不悟,反怨師不提拔,是欺心病也。第五病:見他人學道聰明,日有進益,師家見喜,自己不及,故意搬弄是非,敗人好事,是嫉妬病也。
  • 何為溫潤如玉?何為謙謙君子?
    何為謙謙君子?《易經》 中有「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所以,謙卑自守,把自己管理好的人稱得為謙謙君子。何為溫潤如玉?在《詩經》中有這樣的記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以物比人,君子如玉一般的溫柔。
  • 何為君子 何為小人
    日常生活中,人人都罵小人,那何為小人?何為君子?我們就用幾個詞分別來形容下小人和君子。小人的特點:阿諛奉承、拜高踩低、造謠生事、陰奉陽違、遇事甩鍋、挑撥離間、見風使舵、落井下石、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等吧。
  • 「何為風水的陰陽之道?」玄空理法之精髓揭秘
    陰陽相見兩為難,一山一水何足言。------所謂個中之理,係指山上龍神在山,不可下水;水裡龍神在水,不可上山。一體者,即一氣貫注之意。如二運用乾山巽向及巽山乾向,均二到向、二到山,則一氣貫注,山向之陰陽皆歸於一氣也。山上龍神在山、非指單純的一山之陰陽,水裡龍神在水、非指單純的一水之陰陽,而是山水陰陽一氣貫注。
  • 何為「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在行動中不斷修煉的結果
    有人問「道」是不是很深奧。當然你明白了過後你就會哈哈大笑,道,實際上都是一些簡單的東西,道和術,你也可以是和我一起的。我以前講了一些東西,叫做把戰術打成戰略,你盯著一個戰術,然後確保把這個戰術做到極致,自然就會體會的到,道是在你不斷去修煉,不斷的對著一個東西不斷去參的時候就能看得到。就比如說你就是想要做成一個事情,那麼你就能夠做成,這個就叫道。
  • 五部玄幻修劍文,生時以劍為道,只願求得劍之真道
    也不知世間情何為何物。冷眼旁觀眾人說道,單憑雙手劍。以劍會友,以劍弒敵。不管他是神還是魔,不管他是何方神聖,擋我道者皆殺。生時以劍為道,只願求得劍之真道。與其苟活萬世不如拔劍而起戰一身劍道之心。人生百年何求,一本純粹為劍而生的書,沒有其他雜質。《無敵劍域》一個為愛痴狂而拿劍的瘋子,一個不會失控永遠萬能守護的傻子。
  • 何為教育?
    餘秋雨先生在查閱了兩百多個定義之後,概括為「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中國文化應該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人格底色。是一個中國人是必須了解和學習的。作為中國父母,這樣才能培養真正的中國未來棟梁!「長大成人」是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期望,何為堂堂正正的一個成人?西漢典籍《素書》開篇:「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 何為友情,何為朋友
    諸如此類事件還有很多,遇到問題時,小林常以童年時的不幸遭遇為藉口。我發現,小林已經形成「自我」的性格,很難改變了。室友3我和小林同宿舍,在宿舍集體生活中,小林比較自我,沒有做好宿舍集體衛生,個人行為習慣也比較古怪,脾氣不好,陰晴不定,給宿舍成員帶來很多麻煩。
  • 10句哲理老話兒: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01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唐穆宗長慶年間,白居易為杭州刺史,張祜和徐凝同應貢舉而不分伯仲。白居易遂出題命二人決賽,結果徐凝勝出。會昌五年(845年)秋天,張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詩即作於這次會面別後。詩人以此表達對張祜的同情和慰勉。
  • 在貧困時代裡,詩人何為?
    譯 | 孫周興 此文為海德格爾1946年在裡爾克逝世20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講節選 轉自第一哲學家公眾號 ID: firstphilosopher「……在貧困時代裡詩人何為?」 荷爾德林在哀歌《麵包和酒》(Brod und Wein)中如是問。我們今天幾乎不能領會這個問題了。我們又怎會想到去把握荷爾德林所給出的答案呢?
  • 何為人生?
    1何為人生2何為人生?就是面對現實。當你成功了,你的故事就是傳奇!當你失敗了,你的故事就是笑話!當你放棄了,你的故事只是一個案例!當你拒絕了,你的故事只是一片空白!當你全力以赴了 ,你的故事將會是一段美好回憶!3何為人生?
  • 何為讖緯?
    比如代漢者當塗高,袁術可以解釋為這是指的自己的字公路,曹丕也可以解釋為這是自己的封號:魏。正因為讖有這種特點,他就成了一種雙刃劍。既可以被統治者用它來愚民,同樣也可以被別人利用動搖他的統治。 比如漢末那句:長人彎弓射金卯刀,就讓無數姓張的起來搞事兒。張修,張魯,張角,張梁,張寶,張牛角,張燕,張貂,不是五鬥米就是太平道,要麼就是術士妖人。
  • 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
    本文由作者金錢還可以掙創作,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中庸」作為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種思想,很多人對「中庸」的理解不是太透徹,很多人在一看到中庸這個詞的時候,很容易的就斷章取義,認為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不作為,甘心平庸;這就是
  • 阿難問佛:如來入滅之後,將以何為師、何為住、何為法、何為文?
    不如趁師父未死之時,請師父為我們指點這四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師父死後,應以誰為師?第二件事,師父死後,應以何為住?第三件事,師父死後,應以何為法?第四件事,師父死後,我們傳揚佛經時,起頭應用什麼文字?」
  • 海德格爾《林中路》節選|「詩人何為?」
    「……在貧困時代裡詩人何為?」 荷爾德林在哀歌《麵包和酒》(Brod und Wein)中如是問。我們今天幾乎不能領會這個問題了。我們又怎會想到去把握荷爾德林所給出的答案呢?「……貧困時代裡詩人何為」 「時代」一詞在此指的是我們自己還置身於其中的時代。對於荷爾德林的歷史經驗來說,隨著基督的出現和殉道,神的日子就日薄西山了。夜晚到來。
  •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志於道」,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立志於追求形而上之大道。「志於道」在現代亦有非常的勵志意義。人活著不可以苟安於一時,只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物質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