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人稱為教育的鼻祖。「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
「志於道」,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立志於追求形而上之大道。「志於道」在現代亦有非常的勵志意義。人活著不可以苟安於一時,只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物質享受。我們應該立志高遠,追求真理,追求思想上的進步,精神上的崇高,積極追求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物慾充斥的現代,「志於道」無異是一劑醒世良藥。
「據於德」,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據守道德。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基石。「德為藝之基」,社會如土壤,人如樹,那麼,德就是樹之根,人的才藝、技能只是樹的枝葉而已。無根之木的繁華,只是曇花一現,最終的結果只有枯竭。
在充滿競爭意識的當代社會,競爭,不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它是生產技能的競爭,實質上更是一種道德水平的競爭,這是一種綜合實力的競爭。團體要想有實力,不僅要求團體內的每個人要有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每個人必須要具有合作精神,合作精神首先就是必須基於良好的道德。這就對團隊內的每個成員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一個人的技能非常重要,道德修行更重要。所以,我們應該首先打好基礎,始終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思想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依於仁」,是孔子要求學生要遵循仁義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的意思是,「作為志士仁人,不可以不積極進取,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在現代社會,我們講尊重,講關愛,講人人平等,講不歧視弱者,講共同進步,講共同發展。其實,「講」只是我們的思想意識,我們不僅要有這種意識,更要把這種思想意識付終於我們的行動。民強國富,任重而道遠,我輩需不懈努力奮鬥,這也正是「依於仁」這一思想對我們的啟示和內涵意義。
「遊於藝」,是孔子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所學的六藝知識。「遊於藝」在現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不僅要立足於長遠,更要著眼於當下。現在,社會的分工愈來愈細,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需要熟練掌握其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所以,我們應該耐下心來,勤學苦練,穩紮穩打,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絕不可以好高騖遠,不求精進。
現今社會,企業正以濃重的筆墨融入人們的生活。如何接受這種現實,在企業生活中,尋找和追求積極的人生意義,使自己的存在更有價值;如何追求理想,追逐超越,孔子提出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思想確實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