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2020-12-14 滄海頌韜chst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人稱為教育的鼻祖。「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

「志於道」,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立志於追求形而上之大道。「志於道」在現代亦有非常的勵志意義。人活著不可以苟安於一時,只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物質享受。我們應該立志高遠,追求真理,追求思想上的進步,精神上的崇高,積極追求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物慾充斥的現代,「志於道」無異是一劑醒世良藥。

「據於德」,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據守道德。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基石。「德為藝之基」,社會如土壤,人如樹,那麼,德就是樹之根,人的才藝、技能只是樹的枝葉而已。無根之木的繁華,只是曇花一現,最終的結果只有枯竭。

在充滿競爭意識的當代社會,競爭,不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它是生產技能的競爭,實質上更是一種道德水平的競爭,這是一種綜合實力的競爭。團體要想有實力,不僅要求團體內的每個人要有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每個人必須要具有合作精神,合作精神首先就是必須基於良好的道德。這就對團隊內的每個成員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一個人的技能非常重要,道德修行更重要。所以,我們應該首先打好基礎,始終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思想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依於仁」,是孔子要求學生要遵循仁義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的意思是,「作為志士仁人,不可以不積極進取,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在現代社會,我們講尊重,講關愛,講人人平等,講不歧視弱者,講共同進步,講共同發展。其實,「講」只是我們的思想意識,我們不僅要有這種意識,更要把這種思想意識付終於我們的行動。民強國富,任重而道遠,我輩需不懈努力奮鬥,這也正是「依於仁」這一思想對我們的啟示和內涵意義。

「遊於藝」,是孔子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所學的六藝知識。「遊於藝」在現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不僅要立足於長遠,更要著眼於當下。現在,社會的分工愈來愈細,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需要熟練掌握其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所以,我們應該耐下心來,勤學苦練,穩紮穩打,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絕不可以好高騖遠,不求精進。

現今社會,企業正以濃重的筆墨融入人們的生活。如何接受這種現實,在企業生活中,尋找和追求積極的人生意義,使自己的存在更有價值;如何追求理想,追逐超越,孔子提出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思想確實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相關焦點

  • 浙江畫院|羅小珊: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讀完博士學位,在歷史的大框架下,羅小珊摸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下筆顯然更加理性,有了思想的厚度與某種對前人的追究與理解,其中也滲入一些現實的因素。禪宗有言「南頓北漸」,然所有的頓悟,都積累於平日的修為和思索——藝術亦同,所有的突破都仰賴於平日的積累:不僅是美術,更包括心靈。藝術家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更近於匠人,這裡完全沒有貶抑的意思,高超的手藝本來世間稀有且具獨立的價值,另一類則富有創造性,更接近藝術的本義。對這類藝術家來說,創造的快樂是首要追求,遠遠大於僅僅賣出高價或因為從眾而得到當下的承認。
  •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太星小學隆重舉行紀念孔子誕辰暨秋季運動會開幕式活動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論語簡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7-06)
    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人,因為無明、貪愛、各種習氣,已經離開道了,要回歸到道,就要有一個依靠,正直的心,就是我們回歸本性的「拐杖」。【依於仁】仁,《說文解字》裡解釋說,仁是親的意思,這個字的構造很簡單,從人從二,這二人一個是指自己,一個是別人,不管別人是什麼樣的對象,其實也並不完全只指人,也指與自己相對的一切人事物。我與自己以外的一切人事物合二為一,這就是仁。
  • 「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孔子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劃設計,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孔子思想文化內涵。走進孔子研究院,經甬道,過泮橋,迎面可以看到兩座魏然挺立的石坊,以中心廣場的闢雍高臺為中心,相對而立。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士志於道
    《論語·述而》記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說培養一個人,或對一個人的要求,首先應「士於道」,即一個人首先應有一定的志向。《韓詩外傳·卷七》記載孔子令幾個弟子各自言自己的志向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子路、子貢、顏回三個弟子到魯都不遠的景山上去遊玩。
  • 孔子論學習教育(孔子修己化他之道)
    孔子論學習教育(孔子修己化他之道)孔子說 德慧樂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 孔子思想與國醫傳承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醫乃仁術,國醫蘊含著儒家中庸的理念,是孔子的仁愛思想、中庸思想的體現。當前,黨中央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國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要講好國醫故事,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人有七情六慾,故有大小之別、好壞之分;術有正反兩途,有正確的,就該有錯誤的。在這個開放的資訊時代,我們該傳承什麼?該留給世人什麼?又該共享什麼?顯然不該是錯誤的我們國家將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中醫藥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那是因為中國之大,不僅在於經濟發達,體量龐大。其要者,更在於文化繁榮,垂範萬邦。當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如何重塑我們的文化自信,我想中醫也許是一個捷徑,一個突破。
  • 孔子的中心思想不是仁,與封建禮教更無半毛錢關係!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這個觀點對嗎?如果不是,其中心思想又該是什麼?」道德「在古代是一個詞彙,還是兩個詞彙?fui如果是一個詞彙,與今日的定義是否同義?如果是兩個詞彙,它們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繫。仁,真的那麼神秘嗎,又該如何定義呢?還有就是李大釗說:「孔子是『歷代專制之護符」;魯迅先生在其《狂人日記》,更是提出「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
  • 孔子如何言說「道」?天道、人道和道理,這三者是可以相通的
    一般認為,孔子關注的是現實生活,宣揚的是一些倫理教化,故很少談到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人們只知道孔子關於文獻的學問,而不知道他關於性與天道的思想。但這並不是孔子沒有言說性與天道。因為性與天道的問題是中國思想中的核心和高端部分,所以孔子關於它的言說是有界限的。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五
    孔子是否刪過《詩》,我們今天所見的《詩經》是否由孔子編定,學界尚有不同意見,但孔子以《詩》授弟子有所選擇是可以肯定的。從《論語》記載的孔子對「樂」和《易》沉醉、樂之的程度,可知孔子對此也確有心得。我以為,孔子研究古代文獻,整理以後作為教材,以《詩》《書》《禮》《樂》為主,中晚年研究《易》,整理魯國史料而成《春秋》,向部分弟子開課傳授。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入門弟子思想境界,智商指數,知識水平以及年齡大小各有不同,孔子因材施教,教授內容的難易深淺以及所開課程也不會一致。
  • 文人畫家「澄懷觀道」的繪畫態度,暗合了「士志於道」的思想
    作者:雷濤、徐華、王萬成文人畫在字面上雖未與「士人精神」發生關係, 但文人畫家「澄懷觀道」的繪畫態度, 卻暗合了「士志於道」的思想。可以說, 文人畫家與非文人畫家最根本的區別不在於畫面風格和畫家身份, 而在於對「道」的體悟和表現。
  • 儒家思想與人道主義相同之處
    二千多年前儒家的孔子教人以仁,仁的意義包括愛人與忠恕等幾個意思:愛人就是今日的博愛心或慈悲心,恕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可以解釋為以愛人與恕作基礎的推己及人。在戰國時的中庸書中更將儒家哲學用「誠」來代表,而且誠可以上接天理、下通人道,故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傅斯年先生也曾經認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 《中庸》重心在「道」,「修身則道立」
    《中庸》言「道」。道,為何?率性也。性,為何?天命也。如何對待「道」,修之也。修道,謂之「教」。故,《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核心,在於「道」。即,《中庸》首章,說了「道」,它是什麼,以及它的意義。
  • 孔子依古道,講究射箭的儀容、射藝的禮節,尤其要「上達」於道
    具備射藝的德行,又能箭箭射中正鵠,如此德才兼備者就有資格「預祭」,參與祭祀,進入仕途。射藝即是進入仕途的管道,又是男子志在四方的象徵,故孔子學射。在《論語子罕篇》,有一位達巷黨人,讚嘆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得聞後,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我以那個專長成名,是射箭?還是駕馭?我在駕馭上算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