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玉文化|何為「玉德」?

2020-12-23 天成美玉

自古以來,人們便從潛意識裡遵守"君子比德如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等優良的傳統觀念。國人對玉石的偏愛,更甚於黃金,古人以玉為師,以玉為友,學習其高尚的品德。但如今,又有幾個人熟知「玉德」呢?

張景玉老師作品

孔子有「玉德說」。《禮記·聘義》載孔子曰: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學說認為君子應「比德於玉」,玉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斷後不會割傷肌膚,可謂之「義」;佩掛起來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音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等,這些美德作為君子的必備條件,人人佩玉以潔身明志,「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也是必然。

這是利用玉的自然表徵,形象地解釋人們的品德和操行,從儒學理論的角度,闡明玉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品德,作為儒家道德規範的大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並不僅僅是君王,而是小人相對立的正派的、有教養的人物,凡是君子才有資格佩玉,擴大了佩玉人的社會階層,有它的進步意義。

張景玉老師作品

玉德,顧名思義,是玉文化中倫理道德方面的領域,屬於社會美、精神美的範疇。玉德提出於奴隸社會後期的春秋時代,到了獨尊儒術的漢代。許慎改變了孔子的十一德,認為玉有五德,即玉為仁愛、忠義、智慧、勇敢、廉潔的象徵,這是歷史上玉德的最後詮釋,給玉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

張景玉老師作品

在現代著名玉雕大師張景玉,尊崇孔子的玉德說,在他雕刻每一個作品中深深地體現出來。張景玉老師尊重每一塊玉料原始之美,最大程度的把玉料其本身體現的淋漓盡致。張景玉老師雕刻的每一個作品都栩栩如生,賦予每一個玉雕生命,以玉為友把人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等,這些美德體現在自己的玉雕之中,張景玉老師的每一塊玉雕,大家看了都喜愛萬分。

相關焦點

  • 端午|念屈子 贈良玉 天成美玉公益送玉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那麼屈原為啥要抱石投江呢?以玉為韻,以玉器收藏藝術為基調,植根文化生命力。一件玉器延續了往昔的精彩,凝聚了當下的美好,更是中華文化精粹的延續,及文化自信的全新展示。張景玉老師的每一件作品都植入生命力,凝聚美好寓意,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豐富多彩。
  • 賞新品玉 | 玉字旁薦
    「剛 正 不 阿,功 德 無 量 」
  • 玩玉,要講「武」(五)德!沒有這些,成不了大家!
    玉之德行的演變中國人愛玉、玩玉、佩玉、藏玉的歷史十分悠久。以玉為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玉之「五德」新解所以,現代人,在寄希望每一個玩玉人都能夠達到這「五德」的標準,做到仁義智勇潔的基礎上,又對玉之五德提出了新解。
  • 如何弄玉、玩玉、養玉、看玉、賞玉、識玉、懂玉、藏玉!
    介於有錢,錢少中間的可以玩個系列,比如,家裡請200個觀音,逢人可以比劃著說說佛教的初創與傳播,觀音的性別演變與文化,談談玉的天成、五德及精美,那也是學問,這是玩家。要是商家呢,遇到有錢的賣大件,動輒10萬,30萬的,錢少的呢,弄個揮淚大甩賣,沒幾個錢,買的人高興。其實這都是正常的,玩不就是個樂麻。買的賣的都在樂,那是商界裡的雙贏,最高境界了。
  • 佛公|翡翠佛公,玉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完美融合
    翡翠貴為玉中之王,自然天成,有光有澤、有形狀、其色不媚不俗,其音不同凡響,正是佛教精神的良好載體。在傳統文化中,翡翠與佛結緣,將翡翠雕刻成佛,是中華民族玉文化和佛文化的歷史性融合,更加賦予了玉以高貴的象徵,也充分體現了佛的尊嚴。
  • 玉文化精神 戈壁玉之「金絲玉與阿拉善玉」
    吳德升  作玉文化是中華文明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呈現。發展到今天,呈現在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經濟自信和精神文明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必定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宇宙萬物和諧統一為核心的哲學觀上。活在當下,賦予戈壁玉時代精神,當代玉文化又增添了以戈壁玉之『彩』為特色的彩玉文化研究。▼
  • 血玉文化
    傳說血玉是指透了血滲透進的玉石,不是指一種天然玉,不管是翡翠、和田玉,還是黃玉等等,只要是真的透了血的,就是血玉。
  • 【柳州農信杯·土特產】百朋玉藕糕,自然天成有魅力
    原汁原味原生態 自然天成有魅力 ——首屆「最受市民歡迎的『十佳』(土)特產」候選產品之「『百朋』牌玉藕糕」
  • 西方寶石 東方玉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 道教中的玉文化
    說起玉與道教文化,必然提到丘處機。他是道教龍門派的祖師,道號長春子。為宋末元初之際的著名道士,全真道「七真」之一。成吉思汗聽說丘處機有長生之術,下詔邀請丘處機同他見面。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它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道教的用玉思想也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玉的崇拜和信仰。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玉是自然界的精華,有靈性,有生命,可以生長,具有多種超自然的秉性。如東晉幹寶《搜神記》中說,楊伯雍在終南山種下一鬥石子,數年後白玉生於石上,後又在玉田中得白璧五雙。
  • 案上那一方有情之物,是玉,也是書
    ▲玉雕名家 作品《蘭》在劉勰看來,中國的玉是一種文化上的玉,有著自然與潤色的高度統一,所以美玉和美文一樣,雖大多出自天成,但終成於人文。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那些傳世的玉雕臻品幾乎都是經過了人為雕琢的,名匠的琢磨、主人的摩挲才使得它身價倍增。千古文章也一樣,無不是大家們的嘔心之作,在反覆推敲琢磨間才成就了拍案叫絕的佳篇。
  • 玉有八德,玩玉之人不可不知
    臻玉匠與玉同行,臻於至善,精進傳承,致力於為更多有緣人送上精緻的中國玉,為更多愛玉之人打造專屬自己的和田玉。傳播玉石知識,弘揚國玉文化。 愛玉之人不僅愛玉的精美,也愛玉的靈性,玉所蘊含的品德。有位大師曾說過,所有物質的東西終將回歸到精神層面。玩玉也是一樣,愛玉之人會說它是天地千百年所孕育出的精靈,而在不懂玉不愛玉的人眼中就是普普通通一顆石頭。
  • 古風勁吹 君子比德於玉
    早期的雞心佩器形簡單,略呈圓筒狀.原為古人套在手指上,用於射箭時用的鉤弦器,相當於清代扳指。戰國以後,玉韘演變成扁平狀的盾形環,喪失了實用的功能,變為人們佩戴的裝飾品,且男女皆可佩帶。兩漢時期,玉韘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亦逐漸繁多,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雞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為漢代玉韘區別於後代的又一個特徵。
  • 玉工奉旨為乾隆雕琢玉碗,順便用廢料刻成玉雕,結果卻成驚世國寶
    玉工奉旨為乾隆雕琢玉碗,順便用廢料刻成玉雕,結果卻成驚世國寶 | 文 青衫文齋在歷史上,大清乾隆皇帝算得上是一位盛名君王,他也毫不客氣地自稱「十全老人」。乾隆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多有建樹,本人對此經常沾沾自喜。同時,乾隆皇帝也酷愛書畫文玩,他的墨寶遍及大江南北。
  • 首屆大洲玉文化創意節在宋莊盛大開幕
    本屆創意節突出五大板塊精彩呈現玉文化豐富內涵,是中國玉雕大師作品展暨第八屆中國玉器百工獎展覽、「大玉何為」藝術創意展、新時代下的玉雕創作高峰對話、「漢澤西之翼」藝術玉飾展演,同時大洲玉文化創意園攜手京東拍賣平臺,開啟「網際網路+」線下展線上拍的雙動體驗模式,打造出別出新意的一次玉雕拍賣盛會。
  • 漢字中的玉文化—國中有玉
    漢字中的玉文化——國中有玉在漢字中,從玉、從王的字很多,而在古漢語中,「王」和「玉」原來是同一個字。
  • 古風蕩蕩 君子於玉比德
    早期的雞心佩器形簡單,略呈圓筒狀.原為古人套在手指上,用於射箭時用的鉤弦器,相當於清代扳指。戰國以後,玉韘演變成扁平狀的盾形環,喪失了實用的功能,變為人們佩戴的裝飾品,且男女皆可佩帶。兩漢時期,玉韘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亦逐漸繁多,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雞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為漢代玉韘區別於後代的又一個特徵。
  • 玉有五德,挈為何德
    上文論此良玉非彼良玉,引用玉有五德之說,而絜字誤作挈,頗慚愧。玉,說文: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 玉玦的演進
    玉文化包含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本文所講玉玦是古代玉器中比較特殊的一類。
  • 龍山文化古玉探究
    1949年後,考古界對遺址及發掘物加以研究,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將龍山文化主要區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1、山東龍山文化屬於黃河下遊地區新時器時代晚期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東部、中部和江蘇省淮北地區。考古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年一前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