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玉文化

2021-02-22 晟覺

道教是發源於中國的本上宗教。在道教中,玉的使用十分廣泛。在道教的神仙系統中,許多神仙是以玉命名的,如至高無上的天界主宰是玉皇大帝,神仙的侍從稱為玉女或玉郎,神仙居住的地方稱為「玉臺」「玉宇」「瓊樓」,仙人所居的宮殿稱為「玉闕」……整個神仙共界是一個玉的世界。

崑崙山又名崑崙丘、崑崙墟。我國《水經注》一書中說:「崑崙之墟,方八百裡,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是侖之上,有木禾、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這就是說,崑崙山是通天之山,居住著「百神」。山有九井、玉門,井檻均用玉製成。山上有各種玉樹,作為神仙的食品。

傳說崑崙山是西王母宴請眾神之地,也是姜子牙修仙之地。在青海境內的崑崙山有一座玉虛峰,這是一座海拔5980米的雪山冰峰,傳說玉皇大帝之妹玉虛神女曾居住此地,故名王虛蜂。玉虛峰也是道教崑崙派的主道場。

道教崇敬玉,可能與古代用玉祭天、祭地、祭神有關。《尚書》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周武王克殷後第二年生了大病,醫治無法,群臣非常憂慮。這時,周公心生一策,築起石祭壇,與先祖通話,祈求先祖為武王延壽。並說:如果你們答應這個請求,我將持壁與玉圭歸向你們。可見,古時在人與靈、祖先的交往中,往往以玉作為見面之禮。

說起玉與道教文化,必然提到丘處機。他是道教龍門派的祖師,道號長春子。為宋末元初之際的著名道士,全真道「七真」之一。成吉思汗聽說丘處機有長生之術,下詔邀請丘處機同他見面。年過古稀的丘處機毅然率弟子18人西行萬裡,在雪山之巔(今興都庫什山)謁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見丘處機果真是仙風道骨,十分高興,對丘處機非常尊敬,尊他為「神仙」,之後詔請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公元1227年,丘處機逝於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傳說丘處機善於琢玉他主持長春宮時曾教給當地居民琢玉之法。所以,北京玉器行業稱其為祖師。以後在丘處機生日那天,北京的玉器行業全體放假,到白雲觀跪拜。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

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它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道教的用玉思想也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玉的崇拜和信仰。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玉是自然界的精華,有靈性,有生命,可以生長,具有多種超自然的秉性。如東晉幹寶《搜神記》中說,楊伯雍在終南山種下一鬥石子,數年後白玉生於石上,後又在玉田中得白璧五雙。東晉道教思想家葛洪甚至說:「又玉脂芝,生於有玉之山,常居懸危之處。玉膏流出,萬年已上,則凝而成芝,有似鳥獸之形,色無常彩,率多似山玄水蒼玉也,亦鮮明如水精。」(《抱樸子·內篇·仙藥》)古人對玉的屬性認識不清,多做出一些離奇的解釋,而道教思想對世俗玄幻有極強的吸附性,會把玉的神秘屬性和由此附會出的種種神話傳說結合起來構成道教用玉思想的一部分,故道教對玉情有獨鍾,非常重視。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玉能通靈,可以飛升。如漢郭憲《漢武洞冥記》記載:「有神女留王釵與(漢武)帝,帝以賜趙婕妤。」後「既發匣,有白燕飛升天。」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始皇時「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南梁著名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陶弘景甚至認為,玉不但自己能飛升,而且可以使人飛升。葛洪也說:「以玄蟲血漬玉為水而服之,故能乘煙上下也。」這些道教代表人物把玉看成能使人羽化登仙的靈藥,其神異自然非同一般。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玉為陽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壽,「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死以為葬能使靈魂不散,屍體不腐,促進陰陽轉化。我國古代有關食玉的記載很悠久,詩人屈原《九章·涉江》中說:「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早的食玉記錄。秦漢以來,方士們以丹藥玉屑作為延年益壽的「仙方」,已開食玉服玉的先河。如漢武帝命人在建章宮前造神明臺,用銅人手託承露盤,方士取盤中露水和玉屑讓漢武帝服之,以求長生。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故事。

魏晉以後,食玉之風大盛,服玉理論越來越多,「亦仙藥,但難得耳」。《抱樸子·內篇·仙藥》記載:「不可用已成之器,傷人無益,當得璞玉,乃可用也。」服用方法也開始系統化,「玉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亦可以蔥漿消之為臺,亦可餌以為丸,亦可燒以為粉」,「宜十日輒一服」,服後「做發洗沐寒水,迎風而行,則不發熱也」。

服玉之風既盛,服玉的數量越來越多,「服一二百斤,乃可知耳」。因此,當時對王的消耗量很大,這一歷史時期的出土玉器或傳世玉器極少,可能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我國古代葬玉的傳統十分古老,考古發現的歷代葬玉也非常多。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古來發冢,見屍如生者,其身腹內外,無不大有金玉,漢制王公葬,皆用珠襦玉匣(即玉衣)是使不朽故也。」魏晉以後,金縷主衣被廢除。九竅塞作為葬玉成為慣例,目的是為了防止精氣由體內逸出,確保屍體不腐,靈魂不散。魏晉墓葬中發現的琀玉(含在口中,多為蟬形)、握玉(多為豚形)比較多。玲玉作蟬形,寓意人可以像蟬一樣蛻化轉世;握玉作豚形,寓意人可以佔有很多的財富。總之,生前食玉是為了「不死」,死後葬玉是為了還陽,一切都與「生」有關。

最後,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玉有祥瑞之徵,能遠禍近福,闢邪護身。這種信仰的來源非常古老,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大量玉器都具有溝通人神、祈求神祇保佑的「神玉」作用。商周時期的王琮、玉圭等也具有同樣的性質。漢代以後,道教中使用玉圭作為法物,製造了有道教意義的圖紋玉圭(夏《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和變化》)。這顯然是對傳統圭、琮「神玉」作用的繼承。《周禮·春官·典瑞》載:「琰圭(頂端呈銳角形的圭)以易行,以除慝。」(即琰圭能保障人出行平安,除邪避難)道教利用琰圭的特點按教義需要對紋飾略加改制而成為本數的法器,其間的沿革線索十分清楚。此外,專用於闢邪驅鬼的剛卯、嚴卯,以及具有闢邪作用的玉闢邪、玉天馬、玉螭虎等在漢、魏時期盛行,這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玉的闢邪功能的重視。

幾千年來,玉保平安已成為我國民間的一種共識,人們將玉器佩戴在身上,以除兇邪、保平安。在《紅樓夢》中玉的這個功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如賈寶玉的「通靈寶玉」。賈寶玉一出生,嘴裡便銜著一塊五彩晶瑩的美玉:「大如雀卵,燦若眀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奇怪的是玉的正面和背面還鐫上了字,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壽恆昌」;背面是「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這些文字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玉的崇敬,通過玉祈求平安、吉祥、安康、長壽。這塊玉成了賈寶玉的命根子。賈寶玉是賈母的心肝寶貝,王煕鳳掌管賈府內政,此二人引起趙姨娘的不滿,她與馬道婆一起設計了魘魔法詭計來害他叔嫂兩人。到了第三日兩人氣息奄奄,全府上下求醫尋藥,救治無效。這時,來了一個道士和一個和尚,說:「你家現有稀世之寶,可治此病。」並把那塊通靈寶玉摩弄一回,說了一些瘋話,對賈政說:「此物已靈,不可褻瀆,懸於臥室上檻不可使陰人衝犯,三十三日之後,包管身安病退。」三十多天之後,兩人果然病好。這一故事正是展示了玉的除邪功能。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玉」與道教的神仙信仰
    即如果上天答應我的要求,我將用玉璧與玉圭作為歸復天命的信物。在人與神的交往中,也往往以「玉」作為見面禮物。《尚書大傳》中有:舜時,西王母來獻白玉琯的記載。《穆天子傳》:「周穆王行三萬五千裡西巡崑崙山,會西王母於瑤池,贈絲帛載玉萬隻而歸」,「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玉璧,以見之。」
  • 道教文化傳承探源
    道教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他在東漢晚期逐漸形成,長久做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如火藥的發明和中醫藥理論的形成都與道教有關)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深遠的。
  • 楊崢嶢《道教玉法印初探乙編——對幾方釋道玉印年代的判斷》
    元明御賜玉印,西藏所存最多(俱屬藏傳佛教),但相對有條理,這裡只涉及內地玉印(本文實以探討道教玉印為主,這些道教玉印都屬於法印),從賜予的傳說上看,這些皇帝往往年祚較長,且普遍對佛道二教有好感。明中期諸帝對釋道的尊崇可謂極盛,但他們知名度都相對低,除正德外都沒有出現在上述傳說裡(這從側面反映了正德御賜這一材料的可信度)。選擇在民間傳說中膾炙人口的帝王作為主人公,於宣傳效果最好不過了。
  • 「重九」與道教中的「拜鬥祈福」文化
    重陽節與道教的拜鬥祈福「重陽」又叫「重九」,《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
  • 漢字中的玉文化—國中有玉
    漢字中的玉文化——國中有玉在漢字中,從玉、從王的字很多,而在古漢語中,「王」和「玉」原來是同一個字。
  • 道教:山靜峰秀凝神氣,道教文化是茅山之魂
    道教茅山的靈寶派創始於東晉末年,在道教經典中,「靈寶」一詞最早見於《太平經》,原為神靈寶貴之意。東晉隆安年間,葛洪的族孫葛巢甫附會引申,創作《靈寶經》三十餘卷,並羅列了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系統。
  • 從道士的衣服顏色中,看道教的顏色文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到道觀還是在外面遇的道士,他們的服裝顏色都是青色,但是在做道觀中做法事的時候,卻是黃色或其它的顏色,很多讀都會認為這是因為活動的場所不一樣,故而所穿的服裝顏色也不一樣。其實,在道士群體中,他們非常崇尚青色。
  • 道教文化|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微信號 :bwcx6220● 掃碼關注一玄子道長了解更多道教知識      在我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 中國古代年號與道教文化
    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乃元康四年嘉穀、玄稷降於郡國,神爵仍集,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九真獻奇獸,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朕之不明,震於珍物,飭躬齋精,祈為百姓。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幸萬歲宮,神爵翔集。朕之不德,懼不能任。其以五年為神爵元年。」紀念神雀。爵:通「雀」。朱雀即為道教的護衛神靈。
  •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是道教第一尊神嗎?
    就像佛教寺院多有大雄寶殿一樣,道教宮觀中也大多有三清大殿,因為三清是道教天界中最高的神,所以道觀中多有三清殿。三清又是指哪三清呢?答曰:玉清、上清、太清。道教傳說天有三十六重,其中玉清境為天的最高位,即三十六重天;上清境為三十五重天,居第二位;太清境為三十四重天,居第三位。三清境中都住著什麼神呢?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揚道教文化,是當務之急的必要行動與手段。但道教分為南北兩派,全真道與正一道。正一注重符籙齋醮科儀,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災,超度拔苦,濟人利物,斬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動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於在道觀裡面發展。難以普及與弘揚。
  • 道教神仙 | 雷聲普化天尊
    他下轄一個複雜的雷部組織,總部為神雷玉府,下設「三十六內院中司、東西華臺、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各司,各分曹局」。並稱每個機構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閥侍中、僕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監、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諸部雷神、官吏、將吏」。且稱「九天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將軍、五方蠻雷使者、雷部總兵使者」,均在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麾下聽令。
  • 華山有一個「道」,帶你進入道教景區,吸取文化的精髓
    俗話說:有仙山必有神降,有神必有廟拜,神越聚越見山氣;連接寺廟增加了風景,西嶽雄偉的華山被古代人認為是神仙居住的仙境,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到東漢末年,歷代帝王和利民百姓都曾向華山頂禮膜拜,在長期的崇山神崇仙的文化意識下,華山成為東漢時期道教活動的理想場所。
  • 道教法器詳述
    道教法物文化又同傳統的繪畫、書法等藝術相結合,體現了道教獨特的審美及世界觀。道教法物是道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試以分類介紹之。       道教齋醮來自古代的禱神祭祀。宋玉《高唐賦》說:「醮諸神,禮太一」。
  • 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
  • 道教香文化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宗教軌儀中供奉神靈時,要求有香、花、燈、火、果五種供奉。五種供物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香是道教齋醮法壇的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香聞達十方無極世界,靈通三界,是通真達靈的信物,道經中多有記載。道教齋醮用香非常講究,道門香一定要用好的香料,清淨至要。醮壇焚降真香、詹唐香、白茅香、沉香、青木香等。
  • 道教英語 道教三清之靈寶天尊
    題記:為了傳揚中華道教及道家思想及文化,雲南道教網暨人間道教公眾平臺將推出一個「道教英語」的欄目,以供懂英文的道友和想學習中國道教的外國友人參考。本欄目每期一篇文章,內容將以中英文會話、短文等為主。懇望懂英文的道友供稿,共同弘揚大道。慈悲無量天尊!本期主題: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上清靈寶天尊簡介。
  • 一人之下:劇情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道教文化背景下的國產漫畫
    道教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產動漫的優秀元素相融合有利於藉助流行IP的巨大傳播度普及傳統文化,提升國民的文化認同感。在道教文化與動漫電影的融合與再創造工程中,我國的本土動漫製作正在逐漸向世界輸出優秀傳統文化。
  • 流布長江的巫術文化:薩滿教、東巴教、道教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些流布長江的巫術文化:薩滿教、東巴教、道教。它是在納西族的本土「巫文化」與後來傳入麗江地區的藏族的苯波教(巫教)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東巴教同樣是篤信萬物有靈,它雖沒有寺廟和宗教組織,卻有著豐富多彩的宗教儀式。東巴祭司在進行不同宗教儀式過程中,按照道場規則跳的一種宗教舞蹈即東巴舞,不少動作都是模擬各種動物的動作來進行的,形象十分生動。
  • 血玉文化
    現在收藏者們如果在市面上看到有人拿一件用新疆的和田玉或者是河南的獨山玉或者是遼寧的岫巖玉做成的血玉器,說是浙江良渚文化血玉時,那一定就是假血玉器。在商周以後,隨著戰爭的侵入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玉質優 秀而溫潤的新疆和田玉才流入中原,漸漸地成為我國血玉製作的主要材料,用和田玉製成的血玉也成為歷代帝王和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墨客們掌中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