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勁吹 君子比德於玉

2021-02-22 飾迦


《禮記·玉藻》:「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漢代繼承先秦「君子必佩玉」的思想,中期以前仍然流行以玉璜為主體的組玉佩。西漢中期以後,以玉璜為主體的組玉佩已不盛行。

(大汶口文化 玉琮)

漢代流行的佩玉主要有環、環形佩、韘形佩。韘形佩又稱雞心佩或心形玉佩,是從先秦時期的玉韘演變來的佩玉。早期的雞心佩器形簡單,略呈圓筒狀.原為古人套在手指上,用於射箭時用的鉤弦器,相當於清代扳指。戰國以後,玉韘演變成扁平狀的盾形環,喪失了實用的功能,變為人們佩戴的裝飾品,且男女皆可佩帶。兩漢時期,玉韘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亦逐漸繁多,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雞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為漢代玉韘區別於後代的又一個特徵。

《禮記》記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蒼」即「草色也」,是言古代玉璧,實際青玉為上。玉璧為古代禮儀六器之一,作為人們興天地溝

溝通的媒介,等級極高。璧常見雕飾為穀粒紋,而玉璧中最華美尊貴者,莫過於飾以虺、螭、龍紋。螭龍紋在戰國時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現,又影響到漢代,大量使用於玉酒器、玉劍飾、玉佩飾之上。漢代谷紋穀粒小而圓,為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亦是受戰國長沙地區楚文化之浸染薰陶而有此特徵。

(戰國 谷紋玉璧)

《說苑·反質》曾載:「經侯過魏太子,左服玉具劍,右帶佩環,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視。經侯曰:『魏國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國寶也。』經侯應聲解劍而去佩。」此段子講的也很經典,經侯想在魏太子前炫富,但太子不為所動,而視君主用人不疑,臣子忠貞不二和國民的擁護為魏國的國寶,經侯聽聞慚愧不已,當即去其佩戴的玉具劍和玉佩環。此典故也道出了當今治國和為君為臣為民的根本理念。

德是中國禮教和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君子、士大夫人品的體現,古風蕩蕩,君子不逐名利,如瑾瑜般的無暇,不隨流苟活於汙濁之中。將白玉體現出德品的崇高,映出了古人的聰明和智慧。

龍山文化 玉刀 34 cm

《詩經·衛風》曰:「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刀,本義為小船,故船形兵器亦引申為刀。玉刀是由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發展演變而來,當時石製工具與武器有斧、錛、刀、鐮、鏟、鉞、戚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變為玉製品,其用途發生質的變化,脫離實用,成為一種標志象徵器。此類玉刀為儀仗、禮儀使用,後逐漸變為武器,再由武器變為象徵性禮器。

多孔玉刀為史前古玉的一個常見門類,兼有實用及大型禮器之功能,是當時部落首領權利與地位之象徵。新石器時代玉刀多長條無紋,平首,玉刀柄不明顯,只在刀背上有穿繫孔,如龍山文化玉刀,在背上有四個孔。山東龍山文化西朱封遺址出土的四孔玉刀,與同期多孔石刀相同;而南京陰陽營出土的青蓮崗文化玉刀還有多達七個孔。孔之用途多是來將器具固定在木柄上,以供穿繩索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也曾發現過七孔玉刀、三孔玉刀,形制較大,製作精細。這類玉工具、玉武器多置於墓主人的胸腹側畔,拱繞其身,彰顯著其對墓主意義特殊,可見當時社會財富與權力已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使得玉刀這類物品成為他們的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此玉刀,呈青色,器表多處受水銀沁和灰白沁。體扁長,呈梯形,一端寬闊,一端窄而似柄,鑽一孔;平背邊刃,藏鋒芒,近刀背處等距、雙面鑽三孔,體現出早期玉刀形制特點;全身素麵無雕繪,以自然褐斑為點綴,天地玄黃,肅穆頓起。其包漿潤澤,器型碩大,保存較好,存世稀有,具有龍山文化玉器之典型特徵,學術價值極高,是史前時期的珍貴遺物。


漢 白玉鳳首帶鉤 8.5 cm.

玉帶鉤一般為束帶之用。帶鉤最早使用於春秋時期,戰國後人們把製作精美的玉帶鉤當做裝飾品。帶鉤不僅裝在革帶上便於束腰,而且也裝在腰的兩側,用來佩刀、佩劍、佩印、佩鏡等。         

鳳頭作帶鉤之首,眉眼秀美,雙耳作如意型下卷,喙短而略彎,鉤身纖細修長,鉤尾鏤一孔,孔周飾如意雲紋,並陰線刻繪鳳足,略帶紅沁,宛如雲霞,可謂首尾呼應,神來一筆。下承圓鈕,雖觀之簡明,但其製作工藝難度極高,因其刀刀見功,充分彰顯漢代碾玉工藝的最高水準。造型小巧精緻,玲瓏可愛,堪稱鬼斧神工。

漢 螭龍紋玉璧 5 cm

玉質因年代久遠,通體呈雞骨白。雙面雕工,邊緣起輪廓線,正面採用剔地和陰刻技法,淺浮雕二螭龍,螭龍扭頸回首,亞字眉眼,炯炯有神,廣額如意形大耳,眼際往上翻卷,與頸、身互連接。螭龍身軀修長,肢體柔韌,攀伏於璧上作「三停」蜿蜒,前肢收於腹下,緊依璧孔周圓上方;後肢則向兩側開張,穿梭前行,蓄勢待發,營造出懾人氣勢。玉璧背面滿佈乳丁紋,排列細密,一絲不苟,光潤肌理,有如波光。整體佈局飽滿,充滿張力,雕工蒼勁,線條流暢,有漢代典型健勁之氣。


漢 玉雕螭龍紋劍璏 11 cm

劍璏為古代玉具劍飾,呈長方形,前後兩端內卷,背後有長方形孔,用以穿插腰帶。玉劍璏是鑲嵌於劍鞘上,供穿帶佩繫之用。璏嵌於劍鞘中央,正視為長方形,其上一般雕琢雲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於革帶穿過,可固定劍於腰帶上。在古代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此件漢代劍璏,紅沁彌漫,古雅非凡,工藝極精,面上剔地淺刻與陰刻相結合,飾螭龍紋,螭身線條流暢,呈S型蜿蜒,鬣鬚飛揚身畔,捲曲如意,瑞意之間,霸氣十足,尤為少見之處是本品為螭龍紋出廓劍璏,十分珍罕。本品刀法犀利,形簡意真,極見功力。

西漢 玉雕龍鳳紋璧 19 cm

玉呈青白色,周身近半水銀沁,體扁平。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自外圈向內圈輪替雕琢龍鳳紋與穀紋,外區共飾五組龍鳳紋纏繞相交,內區穀紋滿地,內外區以一周繩索紋相隔。

戰國以前多見單純的穀紋璧,自戰國起,開始新增此類飾有二至三圈紋樣的玉璧,至漢代達鼎盛。這類玉璧通常可達二、三十公分,外圈的龍鳳紋可多達四、五組,古人主張天圓地方,有「以蒼璧禮天」之傳統,可見此器主要為祭天之用。本品直徑近二十公分,外圈龍鳳紋達五組,製作規整,質地堅硬,紋飾精美,是漢代玉璧中之精品。

春秋 谷紋玉環 4.5 cm.

古籍載環形玉器中倘若璧肉與孔的比例達一比一,則應視之為環。1983年考古專家夏鼐先生曾在《商代的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一文中指出:「其中器身作細條圓圈而孔徑大於器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稱為環。」玉穀紋環雕工精細,有驅邪避兇之義。圓形似青天,谷丁紋象徵著滿天星星,以禮天用。

玉料青綠色,表面為灰褐沁色。體扁圓,環內外均無稜綫。兩面紋飾相同,皆為凸起的穀紋,穀紋以「丁」字形陰綫勾連。為典型的春秋戰國玉器風格,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隨身佩帶的身份表徵。


漢 玉雕龍紋璧 4.5 cm
兩漢是一個經學與神讖並盛的朝代,玉雕藝術集大成地將充滿遠古傳統的原始活力的龍鳳、神獸等形象,生動地呈現於水砂並下的琢床之上。漢人重建商周用玉禮儀制度的同時,承前啟後地豐富禮玉、葬玉、瑞玉和陳設玉的體系和形制,漢代玉璧即是典型體現。兩漢遠逝,觸撫玉璧,依舊能使人慨然感受到漢人根柢深厚的浪漫激情與欲上九天的沖湧力量。

玉質灰青,有棕色斑沁,包漿渾厚。兩面紋飾相同,璧肉以陰線琢勾雲紋和抽象鳳鳥紋,排列有序,充滿秩序的律動感讓人視覺愉悅,璧內透雕出廓龍紋,龍曲頸扭體,龍首、頸及身均運用經典的S形構圖法則,使之洋溢出橫空出世的靈性和霸氣。龍口大張,龍首瞠目,昂然挺胸,身上飾蒲紋與卷雲紋,帶有濃鬱的漢代之風。其中從龍首到蹬踏有力的四肢,出廓龍似能在流雲中美妙騰躍,富立體感。此璧均衡之嚴謹構圖,體現漢代玉璧象天之禮祭思想。

春秋 勾連紋玉佩 4.5 x 3.5 cm

玉質為青白玉,器表帶褐色沁。長方形扁體,邊緣為扉稜狀,兩端對稱,在正背兩面用壓地隱起的雕法淺浮雕勾連紋,勾連紋飽滿,彎曲轉折,排列有序,疏密有致,佈滿整個器身。上下兩端各有穿孔,適於佩戴。工藝細膩周全,紋飾典型大方,包漿色澤濃而不艶,古意盎然。此玉佩為頗具代表性的春秋玉器,可能為組玉佩之一。

戰國 谷紋玉璧 7.8 cm

《說文》釋璧:「瑞玉,圓器也。」《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作為上古禮器的一種,璧是為古代宗天禮地之重器,各種形制的玉璧均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範。《周禮·大宗伯》載:「子執穀璧,男執蒲璧。」可見在上古時代,穀紋璧的等級之高。

玉呈青色,有扇狀灰褐沁斑。通體圓環形,圓周有一圈陰刻線,內環一周亦有一圈陰刻線。兩圈陰刻線所圈範圍內滿飾穀紋,穀紋排列規整,雕工細膩精巧。整體玻璃光。


漢代 白玉龍紋佩 4 cm

玉質青白,瑩潤光滑,因年歲高遠,局部受黑沁,沁色自然,渾然一體,觸手宜人。佩體呈不規則橢圓狀,透雕一龍。龍首低垂呈三角形,雙角高聳,腦後飾有長鬣,威風凜凜;龍身回環團繞,龍尾捲曲,周身雕勾連雲紋作裝飾,與整器渾然一體,線條流暢,雕縷精細。雙面雕工,反面黑沁彌漫,宛如滄浪之水,波濤奔湧,營造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玉龍充滿漢代玉雕的多視點設計,作者利用曲綫的錯位,創造許多翻滾轉折的視覺空間,其龍身所透雕間隙,既有空靈透視之意境,也有便於穿繫絲縧、衣帶之功能,可謂匠心獨運,是一件極具造詣的頂級藝術品。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玉文化進入「德玉時代」,以玉「仁、義、智、勇、潔」五品為貴,故君子隨身必佩如此佳器。

戰國 鏤雕龍紋璜 10 cm.

《周禮》云:「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璜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此件玉器正是玄璜,應為戰國時期用以禮北方之祭祀玉器。

玉璜通體墨色沁,呈扁平狀,扇形。兩面紋飾相同,器身雕夔龍紋。器兩端各雕夔龍一隻,居中共用龍首,龍身處兼以透雕小夔龍。龍首瞠目,毛髮捲起,龍體飾以單或雙陰綫雕刻細密斜方格紋,龍鱗熠熠,造型抽象寫意,形態詭譎神秘,極富想像力。器身利用減地與淺浮雕技法滿飾排列有序的鱗片,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又似神龍暢遊於天際,加上S形曲綫設計,龍姿雖靜猶動。邊緣出扉稜,雜以卷雲紋、束絲紋,更顯華麗。整器集切割、平雕、陰刻、剔地、透雕等技法,使玉佩表面具有淺浮雕感。包漿古樸自然,紋飾為典型的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珍貴難得。

漢 羽人祈天龍紋白玉佩 9.5 cm.

雞心佩又稱韘形佩,源於商周時射箭時套於拇指之上的鉤弦器——「韘」。《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兩漢時期,玉蝶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有了很大的發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的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雞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這是漢代韘形佩區別於戰國玉韘的又一特徵。

玉佩體扁,略作長方倭角形,中心穿一圓形孔,一面略突,一面稍凹,均雕刻線形流雲紋。周邊三面透雕螭龍紋,四肢有力,作張望狀,姿態靈活,神態自若且又纖毫畢露。玉料呈白色,局部有黑色沁斑。質地細膩溫潤,雕刻精細巧妙。


漢 白玉雕螭龍紋雞心佩 8.2 cm. 

此佩滿沁,飯糝深入肌理。形象生動真實,動感強烈,造型張揚靈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玲瓏剔透,具備漢代玉作的典型特徵。線條流暢,鬼斧神工,佩中心圓磨一穿孔,廓外鏤雕螭龍,環佩身盤旋而上,引頸回首,陰線刻繪髭須飛揚,口張若怒吼狀,氣勢磅礴威猛。環佩而下裝飾流雲紋和小螭,與螭紋渾然一體,蜿蜒不絕,線條行雲流水,有蒼龍教子之意,「翩若驚鴻,矯若遊龍」之意境呼之欲出,打磨工藝極精,本件雞心佩體現了兩漢時期琢玉的傑出成就,是漢代雞心佩中的精品之作。


漢代 白玉觽 10 cm
觽,本為遠古先民所佩帶之獸角。因早期服飾不用紐扣,皆以繩帶繫結相連,解衣釋服則多需藉助於專用的器具,於是這種一端粗闊、一端尖細的彎角,被製作出來,用以解結解鎖;後用玉仿其形,雕琢成一端較寬圓,另一端較尖細之彎角形佩飾,多做龍首、鳳首、獸首造型,宜佩於身

觿是古代佩玉中的名貴造型,此件為青白玉製,瑩潔密緻,玻璃光澤,局部受沁呈黃褐色。鏤雕鳳鳥一支,回首遠望,喙張開,似正鳴叫九霄之上,陰刻眉目、冠羽,下半身漸抽象成如意雲紋,周流回轉,變幻莫測,具穿雲之姿態。鳳凰於飛,飛登九天,週遊八極,輕揚舒捲,風姿綽約。陰刻線條細膩不失矯捷躍動之感,充分展現了漢代能工巧匠們的藝術創造力和對楚地文化神秘瑰麗之風的崇尚、繼承。琢工刻繪皆美輪美奐,玉質上佳,不可多得。


西漢 玉雕帶沁劍珌 6 cm.

劍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製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此件西漢玉劍珌,玉色黃白閃青,瑩潤內斂,色澤青蔥,局部受沁發白。整器上窄下寬,呈束腰梯形,體厚,兩面紋飾不同,一面中部琢谷紋,四周一圈「T」形勾連雲紋帶;另一面僅減地隱起方折勾連雲紋。納鞘端並列三個圓孔,圓孔中間大,兩旁小,另一端平素。

此件西漢玉劍珌製作精湛,技法高超,用料精良,以淺浮雕技法為主,留有戰國遺風,應為西漢前期之物。


戰國 谷紋玉環 7.7 cm.

穀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當時黃河流域農耕文明正輝煌燦爛,其取自穀物發芽時形態,象徵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及人們對風調雨順之嚮往。漢宣帝時曾以方士言,為隨侯(珠),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可見玉璧直至漢代仍為禮儀用器,地位崇高。

玉色金澄,局部有褐色沁斑。器體扁平,正圓形。兩面紋飾完全相同,飾排列有序的穀紋,穀紋顆粒小而細密,排列整齊,轉角尖銳。內外緣各有凸出弦紋一周。整器形式古樸,去地平整,工藝精良,體量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自然,展現了戰國玉器高超的製作水準,深具上古禮器之神秘威嚴。


漢 白玉龍紋璜 8 cm.

璜,《說文》釋曰:「半璧也」,用作禮器與佩玉,形制可分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自上古時代,璜就是雜佩之一《詩經 · 鄭風》有「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其傳曰:「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雜佩指古代的佩玉體系,其中所包含珩、璜、琚、瑀、沖牙等玉件組成了人身正面懸掛一系列玉佩。戰國至漢代玉璜從成組佩玉中開始獨立出來,專用於佩帶、懸掛,因屬貴族貼身佩帶之物,其工藝水準非常高超,玉料、做工均屬上乘;並且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列位《周禮》所稱「六瑞」,成為「禮天地四方」之禮器用玉。

此件玉質青白色,上有金澄色沁一抹。璜呈半環形,作對稱形裝飾,璜身琢製拐子龍紋,錯綜繁繞,密不透風,兩側透雕龍首,口微張,龍鬚彎卷似鉤,帶有穿孔,可以繫掛繩墜。璜下透雕龍鬚,呈如意祥雲狀,與龍首相呼應,構思巧妙,襯託半璧之美韻。

漢 龍首玉觽 9 cm

玉觽形如獸牙,以一塊上好的玉料雕刻成龍的形狀,玉質表面現點狀沁,龍須上卷,龍首回望與前足相觸,形成一個優美的弧度,龍尾上翹,作擺尾狀。整件玉觽雕琢頗為精湛,角度方正、刻劃準確、琢磨精細。漢代典型的遊絲雕在此件玉觽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局部棗紅沁和白色點狀沁使其平添幾分歷史感。


漢 黃玉雕螭龍雞心佩

雞 心佩是漢代所特有並常見的一種佩飾,魏晉南北朝後漸趨消失。其源自玉韘,本為實用器,後演變成裝飾物。此件雞心佩為黃玉琢制而成,雞心雙面浮雕鉤雲紋飾,佩左側有一螭龍,雙目有神,兩耳後擺,四肢飽滿富有張力,身軀扭轉攀爬遊走,長尾垂掛穿過佩心,止於佩底。玉佩玉質潤澤,刻畫線條流暢,局部帶沁色,古意盎然。


戰國 玉雕龍形佩 
龍形佩以淺浮雕技法,琢一「S」形玉龍,龍首回望,昂首張口,龍身捲曲有如波浪。龍腿龍爪配合整體適當調整大小,使之渾然一體,設計巧妙,造型生動。龍身布滿規整劃一的谷紋,只在龍頭、爪等細微處不作紋飾。螭龍身形健碩,肢體柔韌。整體布局飽滿,充滿張力,雕工蒼勁,線條嫻熟流暢。龍是古代玉器最常見的圖案,不同歷史時期,龍的形態各不相同,戰國時期以「S」形龍最為常見,表面多飾谷紋、勾連雲紋等。此件刀法爽利生動,顯出雄健剛毅的氣質;清晰的刀路使紋飾更顯得立體而有力度,亦有優美之沁色,古意盎然。


戰國 谷紋璧

谷紋是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玉器紋樣,是穀子發芽的紋樣,主要用各種祭祀禮儀當中。戰國時發展為都好的形狀。這件谷紋璧色彩青綠,其上規則的布滿谷紋,是這一時期較為典型的器物。


漢 黃玉獸面雲紋劍璏
此件為黃玉質地,長方形,局部有沁。器外壁浮雕獸面紋及雲紋為主題紋飾,紋飾左右對稱,獸雙圈方目,濃眉上揚捲曲,雕工粗中有精,抽象神秘之感濃鬱,不禁令人聯想到上古獨有的青銅器物上的紋飾,以及背後所獨有的禮樂與祭祀文化。


紅山文化 古玉龍 L 9.2 cm. W 3 cm

東漢 古玉龍紋雞心佩 L 7.5 cm.W 3.5 cm.


漢 古玉雲龍紋璧 8.7 cm


西周 青玉雲龍璜 9.5 cm.


商 玉琮 9.0 cm


戰國 古玉龍紋璜 7 cm.


戰國 玉瑗 9.2 cm.

商 雕獸面紋玉刀 48 cm.


良渚文化 古玉神獸佩

春秋 雲雷紋璜 22.8 cm.


戰國 白玉瑗 10.4 cm.


西周 玉璧 16 cm.


商 古玉鉞 L 14.1 cm. W 11.2 cm.


西周 黃玉璇璣 13 cm.


商 古玉鳥形佩 H 4.5 cm.


西周 玉鳥形佩 10 cm.


商~西周 古玉鏟 16 cm.


紅山文化 古玉鉞 18.4 cm.


良渚文化 古玉刻獸面紋飾 5.7 cm.


紅山文化 玉馬蹄形器 14 cm


戰國 青玉瑗 


紅山文化 古玉龍 5.9 cm.

新石器時期 素玉斧 10.5 cm. 徐展堂先生「 在望山莊」 舊藏

西周 龍形玉佩 9 cm. 徐展堂先生「 在望山莊」 舊藏

西周 古玉鏟形器 8.2 cm.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購買古董首飾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推薦關注【盡藏】

相關焦點

  • 古風蕩蕩 君子於玉比德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漢代繼承先秦「君子必佩玉」的思想,中期以前仍然流行以玉璜為主體的組玉佩。西漢中期以後,以玉璜為主體的組玉佩已不盛行。韘形佩又稱雞心佩或心形玉佩,是從先秦時期的玉韘演變來的佩玉。早期的雞心佩器形簡單,略呈圓筒狀.原為古人套在手指上,用於射箭時用的鉤弦器,相當於清代扳指。戰國以後,玉韘演變成扁平狀的盾形環,喪失了實用的功能,變為人們佩戴的裝飾品,且男女皆可佩帶。兩漢時期,玉韘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亦逐漸繁多,螭、鳥、龍、雲紋等。
  • 天成玉文化|何為「玉德」?
    自古以來,人們便從潛意識裡遵守"君子比德如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等優良的傳統觀念。國人對玉石的偏愛,更甚於黃金,古人以玉為師,以玉為友,學習其高尚的品德。但如今,又有幾個人熟知「玉德」呢?
  • 以翡翠觀君子,古往今來皆賢德
    而玉石之於個人,則因其自身材質細膩堅硬、清透明亮,與做人的思考相互碰撞,最終演化成君子文化的代名詞。綿延了幾千年的玉文化,沒有在無數人的反覆咀嚼中失去韻味,究其原因只有一個:不斷追求卓越。翡翠便是這個「卓越」最好的載體,無論是色澤還是硬度都無出其右。因此,翡翠的出現也為與玉共生的君子文化提出要求:成為卓越的人。
  • 謙卦:六二「鳴謙,貞吉」解析;君子之行,德音不已
    古人「以玉比德」,認為「玉」為「德」之聚,「玉」是「德」的代名詞;《荀子·法行》言玉有七德,《管子·水地》言玉有九德,《禮記·聘義》言玉有十一德。 將君子的道德與行為比附於玉,君子比德於玉,故佩玉成為君子有德的象徵。《詩經·秦風·渭陽》「渭陽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詩經·秦風·終南》「佩玉將將,壽考不忘!」
  • 俠義非凡的古風男孩名,讓人念念不忘
    在天馬行空環境下長大的我們,可以說每個少年都有一顆仗劍闖天涯的俠義之心,每個少年心中都有一個金庸夢,所以,在生活中為男孩起一個俠義非凡的名字,不僅可以讓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著嚮往,而且還帶有一種古風韻味,讓人沉醉其中。故而,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俠義非凡的古風男孩名。
  • 玉有五德,挈為何德
    上文論此良玉非彼良玉,引用玉有五德之說,而絜字誤作挈,頗慚愧。玉,說文: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 讓人一見傾心的古風名字,唯美動聽!
    飛玉「流星飛玉彈,寶劍落秋霜。」 ——《從軍行》在我們的文化中,「玉」是君子的象徵,在這首詩中,「玉」代表著啟蒙。把它和動詞「飛」字連用,就成了男孩的名字,很有古風的韻味,可以理解為流星的意思,給人仙氣十足的感覺,內涵也很美好。
  • 給寶寶起個古風名字,帶出處!
    要說現在的流行趨勢有什麼,古風一定榜上有名,在傳統文化越來越受歡迎的今天,大街上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來越多,我們就能知道古風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那麼古風這麼流行,你想過給寶寶起個古風名字嗎?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帶出處的古風名字,每一個名字都古風古韻、文採斐然!一起來看看吧!
  • 古風驚豔的男孩名,太讓人難以招架了!
    現在,隨著生活節奏和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都淪陷於古風的魅力,常常也被帶有古風元素的事物所驚豔,例如,古風歌曲,古風服飾,古風名字等,所以,為孩子起一個帶有古風元素的名字,很有特色。並且,男孩有一個有古風韻味的名字,會給人一種「皎如玉樹臨風前」的感覺,往往也讓人驚豔,成為大家的心之所向。因此,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古風驚豔的男孩名。亦塵在「亦塵」這個名字中,「亦」屬於文言虛詞類,將其用作男孩的名字,大氣又有古風感;「塵」在佛教和道教中指人世間。
  • 知一起名館:好聽溫潤的古風男名
    ,一個好聽溫潤的男名會讓人感覺到君子的氣息。以下是推薦的好聽溫潤的古風男名,千萬不要錯過。好聽溫潤的古風男名推薦01、慕修寒修本義是裝飾、美化,用在男孩名字中是希望男孩能夠修心養性,散發出溫和自然的氣質。寒表示冷,說明男孩身上有種清冷的氣質。
  • 60個好聽的古風男孩名字,送給喜歡古風名字的你!
    現在很多的父母們在給孩子起一些名字不能深究,像什麼殤呀、櫻呀、瀾呀、歿呀、玄呀等字在古代不常用,甚至是起名忌用字的,還一些名字只有放在古代才好聽的名字,如子喬、子瑜放在現代就是爆款的名字,反而俗氣了,那麼如果你正在找尋一款好聽的古風男孩名字,可以來這裡看看!
  • 君子佩玉,小人藏刀,凡人藏錢,富人藏寶,雅人藏書
    早在新石器時代,玉作為一種「美石」,就與祭祀禮儀等觀念性的活動聯繫在了一起,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本為自然物質的玉石被人為地賦於了豐富的玉文化內涵,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內容與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於是出現了玉有五德的學說。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玉有八德,玩玉之人不可不知
    臻玉匠與玉同行,臻於至善,精進傳承,致力於為更多有緣人送上精緻的中國玉,為更多愛玉之人打造專屬自己的和田玉。傳播玉石知識,弘揚國玉文化。 愛玉之人不僅愛玉的精美,也愛玉的靈性,玉所蘊含的品德。有位大師曾說過,所有物質的東西終將回歸到精神層面。玩玉也是一樣,愛玉之人會說它是天地千百年所孕育出的精靈,而在不懂玉不愛玉的人眼中就是普普通通一顆石頭。
  • 和田玉,中國玉!2021年收藏家眼中的「奢侈品」
    和田玉古名叫崑崙玉,原產西域莎車國、于闐國(今中國新疆和田),是有名的軟玉石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史記·大宛列傳》有關寫到和田玉的詩句:「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又《漢書·西域傳》:「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和田玉是中華瑰寶,是世界著名的玉石品種,外國人稱為「中國玉」,國人稱為「真玉」。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玩玉,要講「武」(五)德!沒有這些,成不了大家!
    在和田玉行業我們並不會去說「武德」,不過,每次提到「武德」這個詞,很多玉友想到的卻都是我們玉裡面的「五德」。並且,雖然網上很多的年輕人不講「武德」,但是我們很多玩玉人,那是十分講究「五德」的! 對於中國人而言,一塊玉,不僅僅是一件裝飾品,它還是中國人的門面,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守禮和擔當,更是無數中國人情感與精神上的寄託。在古代,一枚玉佩於身,我們便知,這是一個君子,因為他的玉時刻都在提醒他:要謹記玉裡面的德行。
  • 部首日課6 |玉|王字旁的王實際是玉
    不得不感嘆說文對於玉字的說解,是一段很美很美的文字,還記得自己初學說文時被這段文字深深吸引。說解的本身就給人一種像玉一般的溫潤之感,古人總是賦予萬物擬人化的意象,說解本身也體現了玉在人們生活中是非常尊貴的。
  • 清雅溫和的古風美名,個個都有君子氣度
    現在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嚮往歲月靜好的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在為孩子起名時,就會把這種期望寄予到孩子的名字上,為其起一個好聽的古風名字,並且,在眾多的古風名字類型中,清雅溫和的美名,既可以提升自己的氣質,又可以給人一種儒雅冷清的美感。
  • 追憶胡法官丨君子之德
    追憶胡法官丨君子之德 2020-06-04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