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自己的歷史文化圈 點擊上方藍字 訂閱河湟文史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作者:劉瑋,男,漢族,1992年5月出生,青海西寧人。本科、碩士畢業於蘭州大學,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有詩文發表於《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群文天地》《河湟》《金銀灘文學》《青海組織工作》《湟水》《西海文藝》《河清海晏》等報刊雜誌。
心道法師在湟源
湟源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多種宗教和諧共處的地方。早在東漢延康年間,就有一名漢族僧人在今扎藏寺附近的山林裡建靜房修行。明朝末年,五世達賴的弟子加央喜饒嘉措在固始汗的支持下正式創建了後來成為「安多十三大寺」之一的扎藏寺。清順治五年(1648年),第四世東科爾活佛多居嘉措在今縣城東面稱為舊寺臺的地方創建了東科寺,該寺後來毀於羅卜藏丹津之亂。乾隆元年(1736年)由第五世東科爾活佛索南嘉措移建於日月藏族鄉寺灘。扎藏寺和東科寺作為湟源最重要的兩座藏傳佛教寺院,一直延續至今。
數百年來,歷經風雨的丹噶爾以其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接納了藏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流布,久久不衰。坐落在湟源縣城北面的北極山就是一處典型的佛、道、儒三教並存的勝地。在北極山山腰上有一座法幢寺,是縣境內唯一的一座漢傳佛教寺院。提起法幢寺,就不得不提起法幢宗和心道法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初十,心道法師出生於湖北省松滋縣(今屬荊州市),俗名李安祥。李安祥家境貧寒,少年時就到當地一家綢緞店當學徒。父母相繼離世後,李安祥深感人世無常,遂於十八歲那年在松滋縣岱輔廟剃度出家,法名源福,法號心道。同年,他又在章華寺淨月和尚門下受具足戒。20歲以後,心道法師先後遊方、掛單于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上海法藏寺、寧波觀宗寺等處。在法藏寺,心道法師住進藏經樓,通讀了全部的《大藏經》。後來心道前往廈門閩南佛學院禪修、學習,曾得到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親炙。再後來,心道在虛雲老和尚創辦的鼓山佛學院擔任教授和教務主任的職務,那時他尚未滿三十歲。
青年時期的遊方和廣覽博學為心道打下了深厚的佛學基礎,為他日後在西北地區弘傳佛法和開宗立派奠定了紮實的根基。這一時期的心道,先後依止太虛大師、印光法師、弘一法師、虛雲法師等高僧大德為師,勤奮研習佛學經典。1930年代早期,心道還在鼓山佛學院、武漢佛學院等處擔任講師,逐漸成長為一位佛法精湛、德才兼備的高僧。
當時,許多佛教界的高僧都紛紛前往藏地學習密宗。特別是1924年九世班禪大師到內地以後,多次在各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灌頂法會,促進了藏傳佛教密宗在內地的傳播,一大批高僧爭相前往西藏學習藏密,如著名的大勇法師、能海法師、第一個把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成漢文的法尊法師等等。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年輕的心道法師也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藏地。但他選擇的目的地不是西藏,而是青海。
心道法師之所以選擇到青海學習密宗,是因為有兩個人的舉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1881-1949),另一個是與時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麟有舊的甘肅士紳鄭哲候(1870-1939)。戴季陶本人虔信佛教,與心道法師的恩師淨月和尚時相來往。他曾於1932年以考試院院長的身份巡視大西北,與馬麟、馬步芳等人相熟。塔爾寺大金瓦殿前至今還懸掛著戴季陶敬獻的一方「護國保民」匾。鄭哲候是甘肅平涼人,時任甘肅省民政廳廳長並與馬麟有較好的私人關係,他本人也是一名虔誠信佛的居士。
1934年正月,在恩師淨月和尚的資助和戴季陶、鄭哲候等人的幫助下,三十歲的青年比丘釋心道前往青海學習密宗,踏上了一條西北弘法的道路。當年三月,經鄭哲候致函牽線,心道由馬麟介紹住進塔爾寺,跟隨恩久活佛和密宗學院堪布學習。此後不久,心道法師來到塔爾寺的消息便不脛而走,河湟地區的許多佛教徒紛紛邀請他開壇講法。當年六月,心道法師在眾多佛教徒的支持下創建了青海省第一個漢傳佛教團體——西寧西山堡佛教居士林。心道法師在西寧發起成立佛教居士林,是漢傳佛教在青海地區廣泛傳播的開始,同時也開了漢族僧侶在青海開壇講經說法的先河。
心道法師在西寧成立佛教居士林的消息傳開以後,這一年的農曆九月初三,湟源縣信教群眾公推王維岱等人前往西寧迎請心道法師前來講經。這是心道法師第一次到湟源。這次他用了七天時間,為湟源的信眾講了《法華經》《普門品》《金剛經》等佛教經典,前來聽講的有漢、藏、蒙、回各族群眾,據說聽眾「日有千餘,皈依者二百八十餘人」,並有廣修、廣泉、廣元、廣量(女)四人從心道法師披剃出家。這次心道法師來湟源,不但開壇講經,還在城隍廟發起成立了「湟源縣佛教居士林」,由王維岱出任林長。農曆九月十一日,在心道的主持下正式成立「湟源縣佛教會」(1935年12月改名為「中國佛教會湟源縣分會」),心道法師自任理事長,會眾達二百餘人。由於當時心道法師提議建立的青海省佛教會尚未得到正式批准,因此湟源縣佛教會的成立尚在青海省佛教會之前。
由於心道法師的名聲、影響日益擴大,跟隨他修行的信徒也日漸增多。信眾居士中男女混雜,多有不便,於是一些女居士在時任湟源縣長趙文宗的母親(亦是佛教徒)的幫助下,於1934年底在原海峰書院成立了女居士林。後來隨著皈依者的進一步增多,居士林的住址日顯狹窄,不敷使用,於是在縣紳楊福堂的支持下,在北極山覓得新址,由廣大信眾集資化緣,修建新的佛教居士林,這就是北極山法幢寺的前身。新的居士林於1942年破土動工,翌年完工。由於這次募集到的資金數量可觀,除了興建北極山居士林外,信眾們又整修了「行宮」,塑造了佛像。據《湟源縣誌》記載,此時縣域內的佛教居士已逾千人,從此男性居士就住在北極山居士林,女性居士就住在「行宮」,又稱為「觀音庵」,分別由心道法師的兩名弟子廣修和廣量(女)主持。
西寧周邊地區原有同善社、清茶會、高燈會、慈善堂、明德堂等會道門組織,他們以弘揚佛法之名,行迷信斂財之實。心道法師的到來對這些人的衝擊很大,影響了他們的利益。於是這些人便開始毀謗中傷,說心道法師的佛教居士林和佛教會中有白蓮教、共產黨,於是1935年正月十一到二月十六之間,心道法師被不明真相的地方當局囚禁在西寧金塔寺,前後共35天。後來經馬步芳出面幹涉,心道法師才重獲自由。
1935年四月十九,心道法師在塔爾寺謁見了九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曲吉尼瑪。心道向班禪大師敬獻了曼扎和哈達,班禪大師親手賜予心道一方手帕和一根紅綢護身結。班禪大師對心道說:「吾們原來一家人,宜相親而相敬,共弘佛化」。四月二十八日,心道參加了班禪大師的長壽佛灌頂法會,第一次接受了灌頂。八月十五日,班禪大師在塔爾寺舉行時輪金剛大法會,心道參加了法會並再次接受灌頂,班禪大師賜給他藏傳佛教堪布袈裟一套。
1936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這一天相傳是觀世音菩薩的誕辰。中國佛教會湟源縣分會舉辦了為期七天的紀念法會,專門請來心道法師講《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說遺教經》等,此次法會上湟源縣二百多信眾依止心道法師皈依了三寶。心道法師在塔爾寺學習藏密近三年,於1936年5月應虛雲法師之召回鼓山佛學院,結束了他在西北地區第一階段的弘法。
1943年,心道法師再次來到湟源,親自主持將新落成的北極山佛教居士林改為法幢寺。此時的心道法師已不再是十年前那個負笈西行的青年比丘了。就在不久之前的1942年8月,他在武威民勤的金剛嶺山倡建法幢寺,這是他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座法幢寺。1942年底,他將張掖西門外的古佛寺改為甘州大法幢寺,正式創建了以「破邪顯正、顯密並弘、禪淨雙修為宗旨」的法幢宗。法幢宗是融合了禪宗、淨土宗、律宗、天台宗、密宗的一個新宗派,主張各宗之間要互相交流、融通,而不要排斥、鄙棄,試圖「建法幢於處處,破迷網於重重」。心道法師遂成為佛教法幢宗的初祖,由他建立的寺院統統命名為法幢寺。這一年,心道法師三十八歲。值得一提的是,西寧法幢寺的創建者塵空法師也是湟源縣波航鄉人,俗姓祁,16歲削髮出家。1945年,塵空法師用五十塊銀元買下園樹莊袁華亭的五畝地,開始興建法幢寺,後來成為青海省最大的一座漢傳佛教尼姑寺。
心道法師宣揚的佛教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佛教,號召佛教徒要關心國家命運和社會發展,關心人民疾苦和民族前途。抗戰期間,心道法師曾做過《佛教與抗建》、《佛教與教育》等主題演講,宣揚人間佛教和入世佛法,積極組織戰地僧眾救護隊、僧侶防空義勇隊等,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積極投身抗戰,受到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等人的嘉獎和讚揚。心道法師在西北地區弘法前後達十六年之久,創建佛教會、居士林等宗教團體上百個,剃度弟子數百餘人,居士信眾逾萬,他的影響遍及湖北、江蘇、福建、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諸省區。
晚年的心道法師在自己六十歲生日的時候,曾作過一首打油詩:「年活六十枉為人,一生顛簸向誰申,但願早日佛接引,永成輪迴證無生。」此後不久狂飆襲來,心道法師和他主持的南昌佑民寺都未能倖免,年過六旬的心道法師被關進牛棚。1968年5月,心道法師在一片批判和揪鬥聲中闃然圓寂。
參考資料:
1. 王運天.《心道法師年譜》.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
2. 寒世子.《心道法師西北弘法記》.道德書局,1936.
3. 湟源縣誌編纂委員會.《湟源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
4. 董皓.《丹噶爾風物拾遺》.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