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說起孟郊,相信大部分人都記得小學讀過的《遊子吟》這首詩,但對孟郊這位詩人,恐怕都還是陌生的。
孟郊 hua像
其實孟郊的一生,真的可以用一個「慘」字形容。父親是當地一個小吏,家境清貧,而孟郊又生性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所以青年時期基本上都是隱居生活,到處遊歷,窮困潦倒。
到了40歲後,才決心圖取功名,但前兩次科舉都落榜了,直到46歲,在母親的一再督促下,硬著頭皮考了第三次,沒想到這次竟是進士及第。聯想起兩次落榜的經歷,以及前半生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難掩內心對這次金榜題名的得意之情,即興賦詩《登科後》這首名詩,流傳千古。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可以說是孟郊最得意的一首詩作,描述了他無數次失敗後,突然成功的激動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從中誕生了「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兩個耳熟能詳的成語。
對後兩句,課本中通常的解釋是:我要在金榜題名這天,迎著嫋嫋春風,得意地縱馬馳騁,在一天之內賞遍長安所有的花。
實際上,古人善於借物喻人,這裡的」長安花「,實際上並不是真的花。這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解釋,唐朝大部分文人的理想都是很世俗的,考取功名並不是為了匡扶社稷的遠大抱負,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為了金錢/名望/女人,孟郊也不例外。
放榜的那天,所有權貴的千金小姐傾巢而出,選擇自己的乘龍快婿,將她們比喻為」長安花「,真是再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