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內容非常的豐富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的傳統節日,無疑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七月蘭花清香溢,又稱蘭月。指農曆的七月,因許多品種的蘭花在七月吐芳,馨香無比故得名。七月另有巧月、瓜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等美名。
蘭月解說:就是農曆七月,農曆一年第七個月份(如果之前沒有閏月),在中國是夏季最炎熱的時候,孟秋,蘭月,建申之月(猴月),律中夷則。民間俗稱鬼月,傳說這個月鬼門打開,到七月二十九的時候又重新關上。(這個民間俗稱鬼月,有需考證,之所以成為鬼月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在一些陰陽術士的渲染下成為鬼月。)農曆七月在古代是一個很美好的月份,它代表著希望與開始。七月七日的乞巧節,就是青年男女相親、相識、有緣在一起的節日。農曆七月也是秋天的開始,預示著收穫,與更新。另外七月十五中元節,古代中元節就是「孝老節」,這個月份客居在外的人,都要以祭奠先人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思鄉念祖之情。一年十二個月,正月為十二月之首。農曆七月正好是下半年的開始,農曆七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含義差不多,都是為了團聚,釋放懷念。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農曆7月 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吧。
農曆七月
1、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2、七月初七: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3、七月十五:是地官舜的誕辰,佛教的盂蘭盆節,有盂蘭盆會傳世,儒家俗稱鬼節,道教稱中元節。
4、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誕辰。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6、七月二十三:諸葛武侯誕辰。
7、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薩誕辰(地藏節)。
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說:「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詳見《詩經.豳風.七月》)對「七月流火」一詞,很多年以來國人常常望文生義,理解為非常炎熱,因為是「流火」嘛,再說現在我們都是使用西曆(公曆)計時,屬於太陽曆,而西曆7月自然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是三伏天氣,酷暑難耐,難怪大家誤讀了這麼多年。
而真實情形並非如此,中國過去是使用自己的農曆計時,屬於太陰曆;農曆七月比西曆7月至少晚了一個多月,即三四十天,此刻夏季三伏天已經過去,時令漸入初秋,天氣不再炎熱,轉為陰涼料峭,寒氣逼人。所以「七月流火」的意思,並非指火一般熱,而是指天剛擦黑時分,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火」是星名,心宿之亮星,也叫「大火」;「流」是向下的意思。
中國的古人就把七月當做祭祀先人的時候,七月半成了迎接亡故先人回家的日子,「探亡人」、「燒陰香」,一般是在七月十五之前把他們請回來,七月三十之前再把他們送回去。七月半即中元節,既是一年當中道家「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的中間之日,又是一年當中三大「祭祖節」(清明、中元、除夕)的中間之日,都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名、最隆重的一天。而七月半祭祖節的確定與流行,更加重了農曆七月的「陰氣」。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日。相關文章:
節日丨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佛教究竟是什麼?你會拜佛嗎?農曆八月的節氣節日
中元節|聽「鬼」話 看「鬼」戲 ,蕭紹人怎麼對付這個鬼節?
立秋|秋老虎猖狂到幾時
三伏|出梅入伏 趴著別動 【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