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匱乏之殤
匱乏、充實,是我們經常能夠感覺到的兩種狀態。
當我們失去某個事物時,心中不可避免地有了一股失落感,就像內心突然空出一塊,空虛、無力、悲傷。在這樣複雜的感覺裡,我們難免感到哀傷,難免想要流淚哭泣。為了抵禦這種匱乏之傷,我們迫切地想要獲得新事物,迫切地想要讓這些失落感儘快離去。
我們用新事物、各種說辭防禦著匱乏。當新事物再次失去,道理不再能說服自己,我們繼續追求其他事物,繼續用著其他的道理來守住防線,好防禦住匱乏感的侵襲。
在我們還無法「處理」好匱乏時,我們用盡手段避開了匱乏。
食物是一種療愈,通過進食填飽肚子,滿足自己。吃就是一種獲得,獲得了食物來填補匱乏。一個人通過瘋狂地,無法停歇地暴飲暴食,來餵飽心中的匱乏猛獸。這個人可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匱乏,乃至於不能意識到自己為了填補這個匱乏都做了些什麼,也許通過食物,也許通過性愛或是其他方式來抵禦匱乏感。
這個獲得的過程也是艱難的,他無法單純地享受獲得,只是被操控般做著這些事情。
在他的無意識裡,強烈的性驅力刺激著他不斷去索取,不斷地滿足本我,以至於自我功能失調。滿足了本我之後,強烈的超我浮現出來,懲罰他的欲望。
在他自責、悔恨之後,匱乏再起苗頭,刺激著他的神經。要麼,絕對禁忌地遏制欲望;要麼,徹底沉入欲望之中。
一切的一切,源自匱乏,源自最初的匱乏,那個從未被看見,被躲避的匱乏。
我們之所以要迴避這個匱乏,是因為我們失去的是最重要的東西。我們不願意面對某個重要事物的失去,也不願意讓自己處在一個無助的位置,無助又絕望地對某個事物哭求:「不要離開我。」
我們抓不住失去,就逃避失去。我們在意識上承認失去,在現實中用各種方式彌補失去,竭力否定自己潛意識裡的不願失去。
02充實之痛
無意識裡的不願失去讓我們在感到充實時也難以平靜,我們更無法接受已經得到的事物終將逝去。焦慮地想要牢牢抓住,恨不得將獲得的與自己融合在一起。
陷入愛河的人們緊緊相擁在一起,一方對另一方說:「永遠不要離開我。」我們想要與伴侶黏在一起,要對方做各種事情來證明愛意。恐懼地控制著對方,歇斯底裡地恨不得兩個人共生為一體。
直到對方離去,失去帶來的強烈匱乏讓人痛苦,讓我們再次陷入絕望之境。
匱乏,激活了一系列負面情緒。不匱乏時的充實,或者說得到,也似乎並不能讓人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
人們害怕缺失,可實際上,從一開始,缺失就已經形成。
當一個親人離世,我們會在葬禮上悼念去世的親人,與他們道別,從最初的難以接受慢慢到後面接受他們離開的事實。
生老病死,是一種更直觀地失去。在強烈的悲傷中,我們哀悼了失去他們這一缺失,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無意識裡的不願接受缺失,源自於我們對已失去事物還存在渴望。
從一開始,我們就在不斷地失去。離開溫暖、提供營養的子宮是一種失去;離開母親無微不至的懷抱裡是一種失去;走出家門,去探索新天地也是一種失去。
在這個不斷缺失的過程裡,我們也在不斷得到。得到了生命;得到了自己的探索;得到了走出家門獨立於世界的勇氣。
我們每一秒都在失去,都在失去過往的每一秒;我們每一秒都在得到,都在獲得全新的一秒。不必沉浸於已經失去的事物,也不必恐懼於還未到來的未知,我們所擁有的只有現在。只有正在失去上一秒,下一秒未定的當下。
匱乏感帶來的空虛、無力、哀傷是必要的,正是這些強烈的低落與悲傷,讓我們得以真正地哀悼過去,與失去的告別,迎來全新的事物。
而獲得時的焦慮、恐懼,或許更是在提醒著自己:面對未知的未來,我們實在有著太多的擔心,倒不如享受眼前的美景,享受唯一僅有的此刻。
時間是不斷失去與得到的過程,在這麼多的缺失與擁有中,我們只有自己,只有這具身體與萬千思緒的心。
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