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代太子風流成性?崇禎說他不敢,大臣求將東宮宮女換成老婦

2020-12-22 有爭議的歷史

明朝末代皇太子朱慈烺,是明毅宗嫡長子,生母是皇后周氏。幼時住在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出閣行冠禮後,出居端敬殿,遠離後宮。有一次,他照例去坤寧宮給母后請安,撞見一對食躲在暗室(值房)裡行苟且之事。這次偶遇,在皇太子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揮之不去。

明朝末代皇太子朱慈烺

時間又過了兩年,來到崇禎十五年十月十七日。這是深秋的一個上午,陽光明媚卻無絲毫暖意,整個文華殿似乎還沉浸在皇貴妃田氏薨逝的悲哀中。快到午時之際,崇禎皇帝朱由檢端起了茶杯,示意今天的日講結束,但他卻沒讓講官們退下,反而拿出一個黃色匣子。裡面裝有欽定官屬約八條:離間親親,交結有司,誑嚇給誘,擅作威福,言動非禮,關防欠肅,內外宜別,出人當謹。

這些都是崇禎親筆寫下的,他拿著這些給輔臣們看,原來是要和重臣們商議東宮太子一事。首輔周延儒一看內容,頓時打了個冷顫,小心問崇禎這戒飭官屬,是對內還是對外?若是對外的話,他們這些外臣,有的也兼任了太子老師或詹事府官員(詹事府是為東宮太子而設的專門機構),豈不也在戒飭之內,因此,他們個個都戰戰兢兢的不敢先表態,打算觀風行事。

崇禎似乎看透了他們的心事,只是冷冷回應對內。朱由檢又想了當信王時的事情,他告訴輔臣們,當時他在慈慶宮後面朂勤宮住,就知道那些太監們專門搞事情,離間皇室成員,在熹宗面前說他壞話,甚至勾結外人謀反,他哥哥天啟皇帝也不發一言,被這些人蒙蔽,以為真有其事,差點下旨治罪,崇禎還居然說著就流淚了。

朱由檢當信王時備受離間

這些事都是他自己親身經歷過。所以,崇禎對太子身邊的人格外上心,注重加強約束管理,以免重蹈覆。周延儒等人一聽,不關己事,也就放寬了心,便提議只加強內外關防。沒想到崇禎不同意,說在大內的話,除了主人,其他內員就是外人了,還是需要多加考慮,制定完備之策。周延儒腦子靈活,變通的快,馬上想到宮女也算內員了,便靦腆問太子現在有沒有女人服侍?崇禎開始沒想透周延儒的深意,只是漫不經心地說,之前調派了兩個女人。

一聽到有女人,東林黨大佬蔣德璟,他是輔臣兼太子侍講,馬上急了,跪地向崇禎奏說要全部換成60歲以上的老媽子。驚訝得崇禎一口茶要噴出來,在短暫的尷尬之後,崇禎擠出一絲疲憊的微笑,坦言是先生(對輔臣的尊稱)過慮了,並表示宮中法度深嚴,他(東宮太子)也不敢亂來。蔣德璟又說到了太子身邊的太監,崇禎也是很看重這塊,日後太子登基,侍太子者皆從龍之人,內員之選,尤須慎之。

時年太子朱慈烺虛歲十四,也到了選婚的年齡。原太子東宮居所慈慶宮,由懿安張皇后居住,八月的時候,懿安張皇后移居仁壽殿,慈慶宮改為端本宮,以待東宮大婚。在這個節骨眼上,輔臣竟然請求將太子的宮女,全部換成60歲以上的老婦,頗耐人尋味,試問明朝還有哪位太子的品行讓輔臣們如此擔憂?

東宮宮女

那麼太子是否如崇禎皇帝認為的那樣老實呢?自漢唐以來,歷代宮中對事已成風氣,明朝後期宮中太監宮女往來不禁,太監狎淫宮女見怪不怪了。那些苟且之事,被太子發現撞上也實屬正常,未出閣之前,身居鍾粹宮的朱慈烺或許不敢亂來,搬出後宮來到慈慶宮旁邊的端敬殿,那是極有可能從旁觀者的角色,轉變成了參與者。

崇禎皇帝由於身份特殊,且忙於國事,跟太子接觸的時間,是遠遠不如那些充當東宮老師的輔臣。在面對崇禎皇帝的時候,身為兒子的朱慈烺肯定會表現得畢恭畢敬,可要是面對那些臣子們,作為太子的他,恐怕就有些放肆,甚至原形畢露了。

然而,好景不長,又僅過了兩年,到崇禎十七年時,隨著朱由檢煤山自縊,大一統的明朝亡了!而作為前朝太子的朱慈烺,自然是不會受到替代者的待見,也不知道葬身何處。根據眾多史料的分析來看,怕是死在了清朝的屠刀之下,成了無家可歸的亡靈。

朱慈烺留有遺腹子?

而在此之後,他留下的身後事卻依然撲朔迷離,有流言說這位明朝末代太子曾與宮女私通,留下一個遺腹子,說得像模像樣,甚至這孩子還有名有姓。關於這個流言,有爭議的歷史不敢斷定是真,畢竟我未曾找到任何有關史料記載,既然有此傳言,姑且拿來一說,權當拋磚引玉,由於所知史料有限,期待更多大佬來解密!

參考文獻:《明史》、《思陵典禮記》等。

#崇禎#

相關焦點

  • 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風流成性?大臣請求崇禎將東宮宮女換成老太婆
    沒想到崇禎不同意,說在大內的話,除了主人,其他內員就是外人了,還是需要多加考慮,制定完備之策。周延儒腦子靈活,變通的快,馬上想到宮女也算內員了,便靦腆問太子現在有沒有女人服侍?崇禎開始沒想透周延儒的深意,只是漫不經心地說,之前調派了兩個女人。一聽到有女人,東林黨大佬蔣德璟,他是輔臣兼太子侍講,馬上急了,跪地向崇禎奏說要全部換成60歲以上的老媽子。
  • 歷史迷案:崇禎的太子到底去哪了?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崇禎帝是明朝末代皇帝,其一生有七個兒子,長大成人的只有三個。其中大兒子朱慈烺於崇禎三年,也即是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被立為太子。後來老太太衣食無著,無力供養太子,就想辦法把太子送到了其親屬周奎家。這周奎膽小怕事,不敢收留,甚至聽到清廷的搜捕令後,立刻將朱慈烺上交了刑部。清朝統治者得到朱慈烺後,恐怕朱慈烺會成為明朝遺民的精神支柱,於是將他處死,斬草除根。第二種說法是,被李自成俘獲。《明史》記載:「京師陷,賊獲太子,偽封宋王。」
  • 崇禎明知江山要完,為什麼不早讓太子南下,讓此後政權名正言順
    崇禎皇帝和其他的末代皇帝都不一樣,他在位的時候一直兢兢業業,可惜沒能把明朝挽救回來。所以對於太子南下的建議,大臣們很害怕他一氣之下就把自己殺了,所以不敢說太多。當初明王朝已經在李自成的折騰下風雨飄搖了,尤其是受災最嚴重的北方地區,一群農民恨不得坐上火箭打到皇宮裡去,面對這樣的困境,大臣們認為現在讓太子到南京去監國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萬一北方的正統明朝滅亡了,南京作為曾經的首都,而且又有太子的鎮守,也能抵擋起義軍,但是崇禎皇帝動不動就殺人,所以沒人敢提。
  • 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大軍入京,妃子宮女和大臣妻女的下場如何?
    李自成入主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的軍隊在北京僅僅有42天,卻很快就腐化墮落,最後兵敗身亡。李自成進入北京時,手下弟兄已經跟隨他徵戰了多年,很多人過著明天不知道何時死去的日子,戰鬥的殘酷讓他們時刻都得繃緊神經。他們很多人戰鬥不是為了遠大理想,很多人是為了吃飽飯,有錢娶老婆。
  • 李自成進逼北京,有大臣建議讓太子南渡監國,崇禎為何沒有答應?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沒有一個皇帝像崇禎皇帝一樣被人如此兩極化得極端評價過,指責他的人對他痛恨無比,認為是他的無能與急躁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而維護他的人對他萬分同情,對他的個人品德和治國的勤奮十分肯定,認為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不是崇禎自己一個人能夠支撐起來的。
  • 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大臣都不知道怎麼定年號
    爭國本朱常洛出身卑賤,是明神宗偶然臨幸宮女所生。且明神宗正宮皇后沒有子嗣,眾多嬪妃中對皇貴妃鄭氏尤為寵愛,鄭氏有皇三子朱常洵。即使身為長子,朱常洛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也十分渺茫。君臣在國本上了相爭長達15年之久。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崇禎作為明朝末代君王,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明朝已經處於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時期。即使崇禎皇帝有著難能可貴的責任心和復興強盛的決心,但憑藉他一己之力,還是沒能挽救這個王朝的頹敗,最終明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 李自成被「妖魔化」時,崇禎不怕,但宮女一番話,卻讓他癱坐在地
    說1644年的大年初一啊,沒有一個官員上朝,氣得崇禎自己去敲鐘,親自召喚這些沒有志氣的朝中大臣。那天的天氣特別不好,風沙很大不說,連太陽都好像消失不見了一樣。那些熱衷星相學的大臣都在竊竊私語,說你們知道嗎?這幾天咱京城的天象怎麼這麼不好哇,星象師都說了,這幾天星入月中,是國破君亡的徵兆啊!
  • 官吏和勳戚只捐出二十萬兩,崇禎最後都自盡了,為什麼不抄家呢?
    所以號召百官捐獻,以解國庫空虛、軍餉不足的燃眉之急,可以說是崇禎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否則誰還不是為他賣命呢,但既然下面捐獻的不積極,以致於崇禎帝最後落魄,他為何不抄家譜,採取絕招呢?實際上原因很簡單,一是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一般說來,王朝的末代皇帝對國家的控制力已經很弱,甚至很多皇帝都是傀儡天子,雖然崇禎帝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權力最大的皇帝,但即便如此,他對朝廷的控制力還是很低的。
  • 太子有多難做?明朝的這十二位太子一個比一個艱辛
    如此不君不臣亦君亦臣的位置必然引起君主的猜疑和競爭者的妒忌。況且君主又常以自己的喜好來判定繼任者是否合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和皇位失之交臂甚至身家性命難保。所以說歷朝歷代太子都不好做。但如果非要選一個太子最不好做的朝代,我覺得非明朝莫屬。
  • 皇帝為什麼鬥不過大臣?明朝萬曆年間的「爭國本」事件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朱常洵被農民起義軍殺死,享年五十六歲。崇禎皇帝賜諡為福恭王。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第三子,母親鄭貴妃。萬曆的皇后姓王,但沒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萬曆一時興起,臨幸了一個宮女,便有了長子朱常洛。按當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的繼承法,身為長子的朱常洛,是理所當然的太子。
  •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兩位末代皇帝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是少年登基,兩個人都有重振朝綱的雄心壯志,可惜兩個人都太急躁,他們急於求成,仿佛給病入膏肓的病人下了一劑猛藥,結果反而加速了政權的滅亡。其實他們兩個人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相對來說,崇禎繼位時的條件比唐昭宗優越很多,如果崇禎不瞎折騰,是不至於把大明搞垮的。唐昭宗是比較無辜的末代皇帝,而崇禎卻是昏君,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 明朝敗亡崇禎皇帝自掛煤山之謎
    崇禎非常信任首輔周延儒,清兵入境時周延儒帶兵抵禦,到了前線他只是終日飲酒自娛,根本不敢出戰。明清時代婦女流行裹小腳,並以三寸金蓮為貴。所謂「猩紅軟鞋三寸整」、「廉前三寸弓鞋露」、「鳳嘴弓鞋三寸」,都是小腳的最佳標準。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
  • 崇禎向大臣和親戚借錢借不到,為啥不直接抄他們的家?原因很簡單
    ——屈大均《燕京述哀》 這是屈大均對崇禎皇帝的哀悼,崇禎帝作為明朝末代皇帝,本可以勵精圖治,將王朝延續下去,但是後來卻荒廢朝政,發生了君王二十年不上早朝的荒誕事情。整個明王朝變得岌岌可危,外有北方清兵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這樣的起義軍作亂。不過慶幸的是,戰士還是願意繼續為戰,將軍也願意為國獻軀,可是將軍戰士也是人,行軍打仗需要糧草。
  • 他是明朝內閣首輔 做錯一件事被崇禎大罵:死有餘辜
    1644年初春,當李自成揮師進攻北京之際,明朝並沒有元氣大傷。就在600餘裡外的山海關,還駐紮著一支由吳三桂統領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數量並不多,但戰鬥力極強,是明朝末年敢於和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之一。如果將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李自成的農民軍能輕鬆攻陷北京。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萬曆的意圖很明顯,他要立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朱常洵被農民起義軍殺死,享年五十六歲。崇禎皇帝賜諡為福恭王。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第三子,母親鄭貴妃。萬曆的皇后姓王,但沒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萬曆一時興起,臨幸了一個宮女,便有了長子朱常洛。按當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的繼承法,身為長子的朱常洛,是理所當然的太子。
  • 悲歌|胸懷壯志的崇禎帝,何以讓明朝走向滅亡?
    惟其如此,關於議和的事,崇禎皇帝只敢暗地裡與少數閣臣和親信太監在非常秘密的狀態下進行;秘密一旦洩漏,則必須由參預此事的大臣來承擔「欺君之罪」,以保證皇帝本人政治正確,以免受到臣下的非議。  崇禎皇帝本人對臣下諫阻「議和」也非常討厭,認為把這樣的措辭強加於自己,不僅歪曲了自己的意思,也抬高了東虜,貶低了朝廷。所以,一旦有消息靈通的大臣上書反對「議和」,崇禎皇帝就會十分惱怒。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