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記之西北望長安
西安在近現代才被廣為熟知,它的前身長安則聞名上下五千年。喜歡西安這座城市,最早跟一個人有關,20年前我還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上高中,我的一個發小同學考到了西安的一所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當時送行的同學很多,我抱一個大西瓜前來送行,發小接過西瓜十分尷尬,從大興安嶺到西安,路途遙遠,還要轉幾次車,本來帶的東西就夠多了,還要再帶上一個西瓜。同學走了,我站在空蕩蕩的站臺,我的心也仿佛到了西安。當時的日記是這樣寫的:古道芳草娉婷,楊柳折盡人行。橫笛偏吹古調,無可奈何心情。之後跟發小就書信不斷,我的同學十分有文採,從她優美的文筆下:我了解了兵馬俑、大雁塔、翠屏山等許多地方,當時我十分羨慕她身在西安。回信時,往往在最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20年後我在北京又遇到我的髮小,她見面第一件事,就提抱西瓜送行的事。兩人相顧莞爾。
大學時我學的是歷史專業,選修的專業是中文。漢賦、唐詩、以及散文八大家,多又在長安發生,這又加深了我對西安的喜愛。西安即古時的長安,尤其在唐朝光彩奪目。武德九年,陰曆六月庚申,「玄武門之變」爆發。秦王李世民殺掉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以及十個年少的侄子,登上皇位,改元「貞觀」。在父親的喪子喪孫的悲慟中,在兄弟子侄的屍體上,李世民開創了無比輝煌、無比強盛、令人眼花繚亂的大唐盛世。那時,中國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中華文明燦爛的文化一直輻射到歐洲。中國的四鄰紛紛向中國學習。長安街上歐亞大陸的貨物琳琅滿目,膚色各異的各國商人和求學者擦肩接踵。那時的中國人陽剛、開放、樂觀、健康、進取。他們還沒有學會裹小腳、談道學、立牌坊,也沒有那麼多的清規戒律。女子喪夫可以再嫁,夫妻不和可以離婚,(敦煌出土的唐代「放妻協議」也就是今天的離婚協議書。)文人們用華美的辭賦公開歌頌愛情,詩人們用清新的詩歌表達生命的熱情。遠處我仿佛看到了「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的孟浩然;「嘚嘚」的馬蹄聲中,那不是寫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王摩詰嗎?;酒樓上喝得醉眼惺忪卻又狂放不拘的不就是「天子呼來不上朝,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鑼鼓響處白馬上端坐著披紅掛綠「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孟郊。
我一直關注西安,最近的十多年裡,西安又出現了許多大家:張藝謀、陳忠實、肖玉儒、高建群、鍾明善、路遙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這些人物出現在同一個城市絕非偶然。尤其喜歡其中的一個人—路遙。他曾用自己的生命寫了一部書《平凡的世界》 還清楚的記得書的扉頁是這樣寫的:僅以此文獻給我的女兒路遠。舔犢之情由此可見。看過他的寫作手記,《早晨從中午開始》,我一口氣讀完,當時是熱淚盈眶,淚不能抑。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孤獨的執著的上下求索,不顧道路泥濘、不顧足踏荊棘、用生命來完成一種事業。《人生》多勵志,《平凡》樹豐碑,路遙當為我生活中的坐標,即使我們平凡,但我們不甘平庸,認真過好每一分鐘,活在當下,活出精彩來。當我也為人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我更感覺到路遙的偉大,今年,孩子高考完,即將邁入大學的校門,在等待通知書的這些天,我給孩子建議,讀一讀<<路遙全集》,這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勵志書,這是一個父親對人生的思考、對人生的態度。
參加工作後一直想去西安看看,可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了幾次去西安的機會,西安,我來看你了,這個願望在心裡整整埋藏了20年。我國的六大古都中,我絲毫不掩飾對西安的偏愛,因為它歷史悠久,古老大氣,站在城牆上極目遠眺,一眼望不到頭,我想不出是不是還有別的城,會如它那般,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雍容典雅。
從大雁塔出西安城往潼關一路而去,玄奘講經,絲綢之路,烽火戲諸侯,春寒賜浴華清池,秦始皇陵兵馬俑……,太多的歷史故事在這裡發生,數不勝數,漫步於此,宛如漫步在悠悠歷史長河中,覺得那迎面飄來的一縷輕風裡,是不是夾雜著幾許秦漢唐韻?讓我遙想起那個有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之壯志自信的時代,忍不住內心也一陣激動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