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2021-01-08 明白

當你從學校裡出來,被世故的現實磨平稜角,你是否還記得你為什麼而活著?當你在追夢的路程中,被現實的冷酷冰凍了初心,你是否還記得你為什麼而活著?當你在乎的人越走越遠,被人情的冷漠麻木了情感,你是否還記得你為什麼而活著?

活著或許有很多的理由,但我們可能都忘了初衷,活著就如生命誕生時一樣簡單,只為了活著本身。

對於活著的意義,餘華用一部小說來追問。

▲餘華 中國當代作家

01.

先鋒小說

《活著》,可以說是餘華一生創作的「頂峰」,也是同時期先鋒派小說的一個典型。

▲小說《活著》作者: 餘華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

中國的先鋒文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了活躍的局面,湧現了蘇童、馬原、葉兆言、殘雪……等一大批先鋒小說家。

受到西方影響的中國作家們,不再追求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寫作趨於個性化,表現內心對於外部世界的思考。他們樂此不疲地進行文本實驗,選取邊緣、禁忌題材,顛覆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營造出怪誕的審美風格。

餘華是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其先鋒寫作從80年代後期持續到90年代初。這一時期,他迷戀於「死亡」、「暴力」題材的書寫,熱衷描繪手術、施暴、肢解等血腥殘忍場面……表現出一種極為個性的寫作姿態。

那麼,餘華為什麼要寫《活著》?這部小說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為此,我們邀請著名黨史、現代史研究專家徐慶全老師為我們講讀餘華的這本經典之作。

02.

小說《活著》的誕生背景

徐慶全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活著》的創作背景:餘華被一首美國民歌所打動。餘華曾說:

「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的高尚指的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這樣的心態下,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農》,歌中那位老黑農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一篇這樣的小說,寫人對苦難的承受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同時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徐慶全 著名黨史、現當代文學史專家

除此之外,徐慶全老師還談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寫作背景:

「1985年以後,文壇上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其中有一波人是集體地形成一個派別,比方說蘇童、餘華、馬原,格非,他們一系列人形成了一個派別,叫「先鋒派」。」

對於先鋒派,徐老師簡要解釋道:

「先鋒派來源於法語詞「Avant-garde」,最開始是一個軍事術語,後用來形容藝術與文學中的實驗性作品。在國內文壇,先鋒派改變了以往的敘事方式,標誌著1985年後的文壇轉型。」

這些和文壇上以往的作家有著明顯不同,他們創作實驗性文學作品。那麼,這個派別是怎麼起來的呢?徐老師指出:

「在(文壇)轉型過程中,像餘華、蘇童、格非、馬原、劉索拉、王朔,就在這個上一層管理和意識形態管理的默許下,開始探索新的寫作經驗。所以先鋒派,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就起來了。」

在時代、先鋒派思想文化潮流和餘華個人思想的影響下,小說《活著》應運而生。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一部分,《活著》也有著顯著的創新實驗的意味。小說採用第一人稱和零度敘事來講故事,作者描寫客觀中立且冷酷,不夾帶一絲主觀情感,並用一個個人物的悲劇命運來闡述小說的主旨:活著的意義,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而是為了活著本身,用死亡來彰顯生命的可貴。

03.

《活著》的故事

▲ 電影《活著》劇照,葛優飾主人公福貴

小說《活著》講述了紈絝少爺福貴,年輕時吃喝嫖賭一樣不落,娶妻家珍卻不珍惜,最終敗光家產。妻子卻對他不離不棄,而福貴自己也在變故之後重新做人。

然而,他的厄運卻並未就此中斷:富貴被迫離家,從戰場死裡逃生,親人先後死去,只有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一起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福貴最後的選擇,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一人一牛,活著,變得如此簡單,就像福貴最後唱的歌一樣: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徐慶全老師也給了我們閱讀《活著》的理由,他對小說的藝術魅力做出了這樣的解讀:

小說《活著》具有悲劇性的美。

既具有歷史大跨度,又關注個人的命運。

小說語言非常冷峻,敘事客觀中立零介入,情節設計上也匠心獨具。

生活一地雞毛,小說中的福貴要活著,我們每個人也都要活著。

相關焦點

  • 我們最終都要死去,那為什麼要活著
    我們最終都要死去,那為什麼要活著。第一次看見這個問題,覺得很沒有意思,後來又覺得這個問題確實也是有意義的。當一件事情,我們明知道會失敗,我們還會去做嗎?我們都知道最終會走向死亡,那我們最終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 我們為什麼活著 西西弗神話 幸福的悲劇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大部分人並沒有深究,因為活著所以活著,但我們這些吃飽了沒事幹的人,可不可以去想想,去思考一下呢?為什麼一定要渾渾噩噩的過完這輩子呢?你說為了生活,可是我們再差的條件也可以餓不死自己;你說為了事業,百年之後你知道你在哪個黃土一抔哪個公墓一隅;你說了為了愛情,轟轟烈烈能持續多久,到最後不過是柴米油鹽的平淡寡歡;你說為了友情,和愛情一樣的短暫,而你又能有多少知心的相交?
  • 活著且活得精彩,人為什麼要活著?——曼瑜天雅
    人活著,絕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活得精彩,敢拼,肯付出,人人都可以活得精彩。在人生面前,我們有兩種選擇,精彩或者不精彩,而在我們努力拼搏的道路上,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彩!不要把名、利、權當作目標,而是看作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
  • 經典|看完《活著》像經歷一場大手術,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著
    作者因為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選擇用中國式的黑色幽默創作《活著》。此刻我們仿佛看到:馬丁·路德·金在高高的舞臺上揮舞夢想的手臂,巴格達人正高喊著:為自由而戰!餘華簡短有力的語言,像一把銀光閃閃的手術刀,把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等大時代背景下底層人們的生活解剖。
  • 人們為什麼活著?生活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活著?生活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大大小小的話題。為什麼活著?每個人的答案。那我為什麼還活著?我要我是活著尼採說:「一個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的人可以活著。」活著是件美好的事。為了生活,我們可以做美夢,我們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我們可以追逐我們想要的,我們可以享受我們想要的。要活下去,沒有特別的定義,而是要給你一個正常的、流動的生活。至於如何流動,我們需要你用心對待生活。
  • 別問活著為什麼,既然活著不可選擇,那就儘量找點意義吧!
    活著為什麼,有誰能告訴我?沒有答案和結果,找不到曾經的快樂……活著為什麼?到底為了什麼?如果我可以選擇,寧願做一隻飛蛾!《活著為什麼》是由大歡做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後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生也不由己,死也不由己,這中間我們如此辛苦努力的活著,卻常常活的一踏糊塗,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過不上我們嚮往的生活,活著為什麼?到底為了什麼呢?
  • 終將死去的你,到底為什麼而活著?
    生在世上,我們時常會捫心自問,我們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其實這個問題也困擾著研究世界與探討生命的哲學家們,作為唯心與唯物兩大基本派別的哲學家們,或許能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對世界以及生命做出某種頗有說服力的解釋與描述,但始終無法指明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媽媽,我們每天這麼辛苦,為什麼要活著?」寶媽的回答堪稱完美
    很多人已經記不得了,但為人父母之後,我們卻會發現,現在的孩子對人生的思考,往往都比我們小時候要超前。就比如,三四歲的孩子都會說「無聊」、「沒意思」,小學的孩子都開始感慨「活著太累」,上中學的孩子就開始「看淡人生」……這些現象,家長們要注意。「媽媽,我們每天這麼辛苦,為什麼要活著?」寶媽王女士前兩天留言說,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最近情緒特別不好。
  • 《活著》:面對人生數不盡的苦難,人為什麼要活著?
    如果知道這本書名為什麼叫活著,我想大概也就能讀懂了。餘華在序言裡寫道,這本書寫的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有許多苦難,身邊的親人接連離去,最後孤單一人,你是否會依然選擇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其他事而活著。
  • 唐崇榮牧師:人為什麼要活著?
    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保羅說:「你們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五:25)又說:「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 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存的意義究竟何在?
    人為什麼要活著突然之間,有個想法在腦海中漂浮了起來,七個字:人為什麼要活著?感覺很奇怪。那你去死吧!根據推理,看完上一段落的讀者,自然而然的心底默念:那你去死吧!也許,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存的意義究竟何在?
  • 《活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但卻始終堅信自己要活著
    餘華活著寫作的初衷,不是為了讚美生命的堅韌,也不是為了鼓勵人們在文本中追求希望和信仰等美好事物。小說的結局是,除了富貴以外,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和一頭老牛在一起。足以支撐生命存在的愛、愛和友誼已經不復存在,他繼續頑強地活著。所以餘華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自己,不是為了活以外的任何事情」,似乎餘華的初衷就是這樣一種對生活本身的敘述。
  • 我們只是活著,而不是「生活」著
    可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幸福底下包藏的無奈。在外人看來有家有兒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可是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這些東西只能證明我是活著的,而不是在生氣的生活著。1、活著與生活著的區別。活著與生活著的區別就在於活著是只要有命活著就可以了,如果能有家人的陪伴,再有一點錢,那就更好了。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活著》是一本讀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且深感悲痛的小說。猶記第一次讀《活著》時,很多地方都是哭著讀完的:慘,主人公福貴一家悲慘至極……主人公徐福貴是地主之子,年輕時好賭,被人設計輸光了所有家產。
  • 我們都在用力地活著
    想一想我們自己是多幸運啊,我們也許焦慮、暴飲暴食、肥胖、學習不好、工資很低、老闆蠻橫,但是我們都健健康康的,自由地生活在陽光下。人生總會有一段晦暗的時光,我們不停地否定、懷疑、憤怒,對自己、別人、世界充滿失望。為什麼世事總是不如意?為什麼沒有人來幫幫我?
  • 《活著》: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去接納現實給予我們的苦樂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餘華《活著》《活著》:一個沒有反轉,悲傷到底的故事,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用樸素的語言描述了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的各個時期,內戰、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福貴還活著,陪他經歷這一切的人卻紛紛逝世,老的、少的,都頃刻湮沒在歷史中。
  • 今天我們說說,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的永恆的話題
    但是,我以為,無論哪一個人,無論你為什麼而活,你存在這個世界多久,你生命的最終追求都是為了提升現有生命的層次和境界。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走一回,都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而活,自己人生最終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因為關於這個問題的不同思考和不同答案,直接影響你一生的生命走向和最終的人生價值的實現。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餘華在《活著》自序中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告訴他,他的自私和高尚是多麼突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了解自己的過程也是了解世界的過程,只不過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是一個長期和痛苦的過程。於是餘華用不斷的寫作,逐漸地打開心扉,使自己與書中的人物進行近距離的親密交談。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的任何事情而活著。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
  • 《活著》三個層次:從物質、精神到靈魂,我們逐漸明白活著的意義
    這位老人就是《活著》中的福貴。福貴的經歷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人到底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他一直在不斷告訴自己:「還有希望,只要活著就有希望。」這是一個人活著的較高的層次,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人活著都會有一個目標,有人為了家庭而活著,有人為了事業而活著,有人為了社會而活著,活著就是一種精神、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他們知道活著不能僅僅為了自己,也要為別人帶來些什麼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