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魏婕 蔣政 北京報導
又一家茶企擬退出資本市場。近日,昆明七彩雲南慶灃祥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七彩雲南」)發布公告稱,擬申請終止新三板掛牌。此前的提示性公告顯示,終止掛牌的原因是「自身經營發展需要以及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七彩雲南掛牌之後一直深陷業績下滑泥潭,退市應該是籌劃已久,反映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強。
「『有品類,無品牌』一直是困擾中國茶企最大的難題,由於品牌力不強,茶產品在價格上缺少競爭力,很多茶企為了提高銷量大力打折促銷,讓利經銷商,使得淨利潤大幅下降。」茶行業資深從業者陶孜(化名)告訴記者。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市場消費增速減緩、增量市場不足的環境下,競爭加劇。七彩雲南掛牌三年就退市既有外部融資不暢等問題也有自身經營層面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內茶企面臨的困境。
規模受限
作為「中國普洱茶第一股」,七彩雲南於2015年12月14日掛牌新三板。但上市以來,七彩雲南的淨利潤連續近4年下滑:2015年、2016年、2017年年報以及2018年前三季度報告顯示,其淨利潤分別為5206.16萬元、5024.68萬元、3665.72萬元、1658.42萬元,分別下滑-19.56%、-3.49%、-27.05%、-55.88%。
2018年上半年,七彩雲南完成營業收入7169.76萬元,相對於上年同期下降17.89%;實現淨利潤768.94萬元,相對於上年同期下降55.88%;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淨額120.02萬元,相對於上年同期減少94.03%。
對此,七彩雲南方面在2018年半年報中解釋稱,營收下降主要因為營銷渠道調整,2018年是公司新型渠道拓展元年,處於開發建設階段,尚未體現出收入優勢。淨利潤下降是因為營收下降、銷售費用增加以及資產減值損失所致。
「業績持續不佳、短期難以登陸A股,新三板又缺失融資功能,繼續掛牌的意義不大。」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分析稱,由於茶業屬於傳統種植業,品類繁多、品牌小而分散,難以形成穩定的業績基礎,增值空間不大,收益回報有限。再加上種植業屬於大農業範疇,風險和不確定性高,如果做不成立頓一樣的規模,茶業很難得到中國資本的青睞。
「『有進有出』才是一個正常的新三板市場,部分企業摘牌屬於正常現象。」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七彩雲南終止新三板掛牌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業績不佳,加上新三板的上市門檻較低、交易活躍度不足、轉板難等特點,難以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公司的業績水平卻並沒有隨之提高,因此留在資本市場並非一個好的選擇。
在吳錫端看來,退出新三板是企業根據自身經營做出的選擇,沒有必要過度解讀,「畢竟新三板退市跟主板退市有很大的區別」。
記者注意到,自2018年以來,中吉號、八馬茶業、梅山黑茶先後中止在新三板掛牌。謝裕大也於2018年10月終止上市輔導。
茶行業內容與服務平臺「懂茶帝」創始人呂洲科表示,掛牌往往要求企業具有一定規模,但國內茶企往往是某個細分品類的企業,規模難以達到主板上市的要求,有融資需求的只能在新三板上市,但掛牌新三板並沒有給茶企帶來太多實際好處。
「七萬茶企不及一個立頓」是很多人對於國內茶企的概括,但吳錫端認為,在全球市場,立頓的市場規模是第一,但市場也在變。中國茶葉企業增長很快,排名前100名的茶企營業額總和應該已經超過立頓。而且這種說法可以代表過去,但不一定代表未來。
記者就退市、品牌建設等問題向七彩雲南方面發去採訪函,該公司董秘辦人士稱已收到郵件,在準備回復。
「有品類 無品牌」
「據清暉智庫統計,中國約有7萬家茶企。但其中卻沒有一個令人耳熟能詳的品牌,這是茶企不受資本青睞的主要原因之一。」宋清輝表示,「有品類,無品牌」的困局一直是阻礙中國茶企融資的最大難題。
陶孜認為,國內茶企無法形成知名品牌的原因,其一是因為國內主要茶區有較強的地域性,跨區域經營對企業的規模、企業管理及運營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二是受地理氣候及歷史影響,國內在飲茶偏好上差異巨大,要試圖迎合所有人的習慣不太容易。
「中國茶產業多地域(產地)品牌,少企業品牌,企業品牌受限於特定的產地品類,難以建立廣義的茶葉品牌。」品牌專家於潤潔認為,中國茶企發展出一個品牌的條件,首先要立足單品類、原產地,做好從種植到加工再到成品的標準化和品質的穩定性,做透單品類重度消費者的粉絲化運營,做好單品類的消費培育,依託品類市場的壯大來做大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七彩雲南成立於1998年,業務涵蓋茶葉種植、生產、科研和銷售。據國信證券研報顯示,七彩雲南收入的86%來源於普洱茶,6.1%來源於紅茶。七彩雲南主要客戶為商業零售、茶葉批零經銷型公司、團購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和投資收藏者。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七彩雲南在北京及昆明擁有7家高端專業慶灃祥茶莊,在全國30餘個省市150多座城市建立經銷及分銷網點近千個,終端門店300多家。
據了解,七彩雲南還在嘗試通過營銷來進行品牌宣傳。2018年上半年,七彩雲南與阿里巴巴1688品牌戰略合作深入進行,落地項目迅速展開。七彩雲南運用城市機場及商圈LED、電梯視頻廣告、自媒體等新媒體渠道,聯合阿里巴巴1688的活動拓寬宣傳,並以聯合營銷的方式推出特色產品。但依據七彩雲南2018年半年報來看,這些嘗試給七彩雲南帶來的只有成本的增加和淨利潤的下降。
呂洲科認為,因為茶企的消費群體較為固定,營銷的投入產出比不高,因此多數茶企沒有動力在營銷上進行太多投入。
渠道老化
在上市過程中,證監會很看重產品是否銷售到終端。傳統茶企的運營模式往往是到直營店或加盟店等銷售端就結束了,沒有對接到C端的個人、團體等。這樣的模式不被證監會承認,錢、發票和貨不能成功連結,就會被視為是無效性的銷售。市場消費端的秩序不合理也是造成難以上市的原因之一。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安溪鐵觀音集團董事長劉紀恆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出,茶企如果要想做大做強,獲得融資、上市,就需要重視從生產到銷售終端全覆蓋。他提出茶企應升級為「生產合作社—平臺服務運營—社交群」的供應量一體化運作模式。
陶孜告訴記者,中國茶企的管理模式、產品形態以及銷售模式普遍偏於保守,這就導致企業無法和消費者發生直接有效的溝通。「如果為了維持銷量,降低價格,無異於飲鴆止渴。微薄利潤之下,不可能去談如何建立更大的規模、更好的標準化,更不可能談品牌力。
據七彩雲南財報顯示,公司已形成「直營+經銷、傳統+現代、線下+線上」的銷售渠道,形成公司直營茶莊、經銷商及專營店、商場超市、電子商務等多渠道並行的銷售網絡。2018年,七彩雲南開始大力拓展新興渠道,但由於處於開發建設階段,收益尚未體現。
在吳錫端看來,電商是未來茶企提高銷量的重要渠道,之後電商會繼續分化,品牌企業的機會將更多。如果能有良好的創新能力,打造爆款產品,電商渠道會給茶企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於潤潔認為,中國茶企一直做高端消費的生意,與之前專賣店為主流的渠道模式有一定關係。開設專賣店的高成本,只能轉移到產品售價上。在電商時代,將快速催生平民化茶企品牌。
「拓展新的渠道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茶企還是要打造品牌。如果沒有品牌力的支撐就去盲目拓展新渠道,結局只是轉移了價格戰的戰場。」陶孜說。
(編輯:顧瑩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