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
人體就像是一個龐大的運行機器
即使保養的再好
時間長了也是容易出各種問題
慢性腦供血不足就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見的問題
因為過於熟悉,我們往往忽略了它的「殺傷力」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相關知識
慢性腦供血不足
圖片來源:Pixabay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神經內科臨床常見疾病,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由於腦部組織缺血、缺氧會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健忘、噁心、嘔吐、肢體麻木等一系列症狀。
慢性腦供血不足好發於中老年人群。有研究顯示,80%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腦供血不足;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約2/3 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
雖然很常見,但並不意味著沒危險
因為慢性腦供血不足很常見,因此很多人往往會對其重視不夠,認為其簡單治療一下就會痊癒,其實這大大忽略了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危害性。甚至因此錯過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最佳治療期。
長期處於慢性缺血狀態下的腦組織,可因慢性缺氧、缺血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損傷,從而導致認知水平的下降,進而發展成為痴呆;腦組織長期缺血缺氧也是缺血性卒中等疾病發生的病理基礎。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賓斯旺格病、缺血性卒中等多種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慢性腦供血不足必須要引起重視。
慢性腦供血不足有哪些症狀特點?
1
運動神經功能失靈
運動神經功能失靈是最常見的徵兆表現。如肢體無力、走路不穩、拿不穩東西、運動不靈活、突然嘴歪、流口涎、吐字不清、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等症狀,有時也可能出現肢體痙攣或跳動。
2
感覺神經功能異常
常表現為面部或一側肢體發麻,視物不清,突然眩暈,耳鳴或聽力減退等症狀。
3
精神意識異常
常表現為精神不濟,昏昏沉沉,睡眠倒錯,思睡或失眠,也可表現為思維遲鈍,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煩躁、抑鬱、焦慮,短暫意識喪失或智力衰退,甚至喪失正常的判斷力。
哪些情況會導致慢性腦供血不足?
圖片來源:Pixabay
1
糖尿病及高血脂
相關研究報導指出,糖尿病、高血脂症可引起血液成分改變,導致血液黏稠、血流阻滯、血流速度變慢、外周循環阻力增大,腦部血流量減少,形成慢性腦供血不足。
2
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可以改變血管的正常生理結構,引起動脈痙攣、收縮、狹窄,阻礙血液循環,導致缺血、缺氧現象發生。
3
心臟疾病
患有心衰、心梗等心臟疾病可能會影響心臟向外泵血的功能,心臟動力不足造成血液循環量不足,無法滿足腦部血供需求,出現慢性腦供血不足。
4
頸椎病變
頸椎病變有時會造成椎管變窄,造成脊髓神經和腦動脈長期受壓,致使神經傳導和血流受阻,造成大腦長期供血不足,甚至出現逐漸萎縮、壞死。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治療
圖片來源:Pixabay
慢性腦供血不足首先要應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主要為動脈硬化、動脈狹窄等血管因素進行治療;對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吸菸、糖尿病等危險因素進行去除;對血流動力學及血液成分改變因素進行防治。主要方法有內科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同時物理治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緩解症狀有一定的作用,是常用的輔助治療手段。
慢性腦供血不足如何預防?
圖片來源:Pixabay
▼少油少鹽防「三高」
日常注意規律飲食,保持飲食的清淡,做到低鹽、低糖和少油,可以多食用胺基酸和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的菌菇類和魚類,特別是魚類中含有的魚油對腦細胞的存活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大蒜、葛根、含有葉酸的綠色蔬菜和富含鉀的香蕉都對腦供血不足患者很有好處,也可以添加到日常的飲食清單上來。
▼戒菸戒酒
香菸中的尼古丁可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血管硬化,發生高血壓,而過量飲酒也會增加患高血壓、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為了健康著想,還是把菸酒戒掉吧。
▼堅持規律運動
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對腦供血不足有很好的幫助。對於老年人來說可以選擇健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廣場舞等安全係數較高、強度較緩和的運動方式。每次運動時間建議保持30分鐘以上,每周鍛鍊3-5天。年輕人可視自身情況靈活選擇有氧運動方式,也可以每天做一下拉伸,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趕走一天工作的疲憊。
▼注意頸椎健康
日常注意頸椎健康,注意保持正確姿勢,每隔一段時間可以起來活動一下頸部。
慢性腦供血不足雖然很常見,但是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您發現有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端倪一定要到醫院接受專業診治,以便明確病因,抓住最佳治療期,切不可忽視、拖延,或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身情況。
【本文參考文獻】
李楠楠,陳志剛,孟繁興,任珊,蔡英麗,李學軍,劉佳霖.慢性腦供血不足中醫證候學特點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36):136
賈莉娜.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病原因及臨床治療方法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0):131
孫強.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基礎及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誌,2009,26(6):759
編輯:申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