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海上自衛隊已處於對華劣勢

2021-01-09 網易

  編譯:許斌

  

  本文主要通過對比日本和中國海上力量的變化,得出日本海上自衛隊戰力已大幅落後中國海軍的觀點,並通過對日本現行艦艇更新政策的批判性評論說明日本不能安於現狀,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三大理由,建議日本政府改變政策,擴大艦隊規模以達到與中國海軍的制衡。

  海上自衛隊為了改變與中國海軍在艦艇數量和戰鬥力上的劣勢,加快了在當前中期防衛計劃中真正意義上的護衛艦(FFM)的建造。但即使採取這樣的措施,中日海上力量的差距也不會縮小。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3個方面的理由和對策。

  現在是時候改變艦艇裝備列裝的方針了。

  在對中國海軍的競爭中,日本當前已經陷入了劣勢。過去日本海軍對中國有著壓倒性的優勢,而現在至少在數量上已經被中國海軍壓過。當前遠洋型水面艦艇數量上,中國擁有63艘,日本只有41艘,中國是日本的1.5倍。

  針對這種情況,日本決定積極推進護衛艦的列裝,計劃在性能上做出妥協,並以連續製造低成本的新型艦艇實現短期數量上的提升,以此緩和對中國的劣勢。

  這個解決方案能夠成功實現逆襲嗎?

  不可能。這樣的政策只不過是杯水車薪。第一,新列裝護衛艦也只是在固定編制內進行艦型調整,將巡邏艇升級為護衛艦罷了。第二,此政策並沒有擴大艦隊規模,並沒有相應的資金追加和組織結構改革。第三,對經濟性的追求並不徹底,當前並不存在既節約成本又增加新艦數量的制度機制。綜上所述,列裝新型護衛艦的政策不過是杯水車薪,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反過來說,要改善現狀,就只有擴大艦隊規模這一條路可走。因此,順著這個思路再來考慮其他因素是極其必要的。

  日本早晚會實施擴大艦隊規模的政策,假如持續實施當前的艦艇調整政策,那麼日本相對於中國海軍的劣勢會越來越大。因為,日本即便接連列裝護衛艦,但只要艦隊規模不變,就永遠無法追上一直在擴大規模的中國海軍,換句話說,比起微調艦隊艦種,日本海上自衛隊更需要提升整體戰鬥力規模。

  日本海上實力將只有中國的一半

  中日海上力量逆轉也就是最近幾年發生的事。

  直到2010年代前半段,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對中國海軍還是有優勢的。21世紀初,日本遠洋型水面艦艇有37艘,中國只有21艘,到了2010年代初期,日本有43艘,中國有33艘,從數量上看,日本海上力量相對中國還是有利的。

  逆轉開始於2015年,當年日本沒有新的遠洋型水面艦艇服役,而中國一年內就服役了6艘,日中海上力量對比變成了41比43。在此之後,這個差距急劇增大。

  中國以每年5艘左右的速度建造水面艦艇,而且是純增加,沒有退役艦艇。

  相對而言,日本每年只有1艘艦艇在建,並且是退役1艘,再服役1艘,艦隊規模一直沒有變化,日本艦艇數量相對於中國,以1年5艘的速度在急速落後。

  當前,中國遠洋水面艦艇數量約為日本的1.5倍,到2020年初,中國有61艘遠洋水面艦艇而日本只有41艘,準確說中國有1.42倍的領先優勢,日本海上力量是中國的七成。

  日本海上力量相對於中國的差距會拉大到什麼程度?

  維持現狀的話,預計到2050年,中國海上力量將會是日本的2倍以上。具體來說,以每年新列裝4.4艘遠洋水面艦艇,每艘艦艇使用年限30年計算,到2050年中國水面艦艇數量將達到132艘,也就是說,每10年,中國將有44艘艦艇服役。另外,中國海軍的「現代」級、051C/D型和052型驅逐艦在服役之後將近20年都在進行現代化升級,至少還能作為主要戰力服役10年,所以中國海軍艦艇的使用年限至少有30年。

  相對而言,以現在的政策,2050年日本艦艇保有數量最多為61艘,在53艘的編制下加強8艘,這是因為在海上自衛隊中,編制數量是規定死的。具體來說,到2030年,日本將擁有53艘艦艇,這是防衛省最新的《防衛計劃大綱及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簡稱《中期防》)所明確的,其中提到10年後日本「將服役54艘護衛艦」,與中國比較時除去4艘輕型航母DDH,加上3艘訓練用遠洋型練習艦,就是53艘。在此之後,日本可能最多增加8艘護衛艦,但這也不過是將自衛艦艇的編制數轉換為護衛艦罷了,將這些可能增加的護衛艦數量算入的話,那就是8艘左右。具體來說,這8艘艦艇一共會有5種類型,其中練習艦、訓練支援艦和試驗艦共計4艘,海洋觀測艦和潛水救生艦為另外4艘。前4艘都會基於老舊型號的護衛艦進行改建,作為特種艦艇使用,後4艘主要搭載水下機器人和無人機用於民間救援任務。所以用護衛艦來作為這些艦艇的主體是非常有可能的。但這並不能改變日本海上力量相對於中國的劣勢。

  從結果上看,本世紀中葉,海上力量只有中國一半的日本將處於非常不利的局面,保有61艘艦艇的海上自衛隊與中國的戰力比將為1:2.2,連中國的一半都不到,只有45%。若不增加額外的8艘護衛艦,只保有《中期防》中明確的53艘,這個戰力比將低於1:2.5,日本海上力量將不足中國的四成。

  當然,這只是基於推測的數量,並不準確。

  但從另一方面看,事實上中國未來新建艦艇數量可能會減少。首先是成本上升的問題,要建造更先進、更大型的水面艦艇單價會逐步提升。且佔國防預算很大一部分配額的航母艦載機、陸上預警機和反潛設備設施等項目落實之後,艦艇的新建速度會進一步降低。此外,正在邁向發達國家的中國,經濟增長率開始逐步放緩,相應的,國防預算相比過去,也沒有大幅增長。加之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引起的社會保障經費的增加,可以說中國新建艦艇的速度很有可能緩下來。

  在這方面,其實日本也一樣,並且日本還有其他問題。到2050年,日本人口數量將達到一個最低點,國家的社會保障也會成為一個重大負擔。到時候,比起國防安全,人們肯定會更加關注社會領域中的危機。只要沒有和中國有打熱戰的跡象,那比起軍艦,人們肯定更關心年金的變化,從這個角度看,日本要比中國更加難以保持艦艇建造速度,別說61艘了,能不能集齊53艘都是問題。

  

  安全保障的焦點

  當前,日本海上力量的劣勢是一個重大問題,可以說是國家安全方面最大的問題。日本國防安全當前的焦點是軍事領域中海上力量的對峙,換句話說,海上力量的劣勢將造成日本在日中對峙時的不利局面。其影響是巨大的,必須認真面對這個危機。

  首先就是要改善軍備數量差距逐步擴大的局面,日本必須要加大國防預算的投入。其次,要在外交上有所妥協,在領土問題上退一步,緩和同中國的關係。

  甲午戰爭後的100年來,日本海上力量對中國一直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期間日本都高枕無憂,日本人原以為無論中國怎麼發展軍力,日本都無須緊張,長期保持著輕鬆的心態,所以當前中國的逆襲可以說是對日本人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今後,這種劣勢將進一步擴大,當前日本海上力量已經低於中國的七成,低於五成也是遲早的事,必須思考應對措施。

  事實上,如果能夠維持相對於中國海軍的七成戰力,也能夠達成戰略平衡,劣勢也不過是相對過去來說的,真正打起仗來也有制勝的機會。至少有機會通過「現存艦隊主義(Fleetin Being)」戰略保全己方海域的制海權以制止對方發起爭奪全域制海權的艦艇決戰。

  但是,相對敵方的戰力若不足七成,要確保達成遏制艦隊決戰幾乎是不可能的。從太平洋戰爭的實例中就很容易理解這點,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判斷美軍戰力不足己方的七成,準確來說,日本要同美國進行艦隊決戰,那麼將美軍相對日軍戰力比降到七成以下便可能獲勝,當時日美航母戰力為6比2或3。在馬裡亞納海戰中,日本航母艦隊戰力不足美海軍的七成,結果也被拖入了艦隊決戰。

  反過來說,如果相對敵方具備其七成以上的戰力,艦隊決戰是可以避免的,從以上兩次海戰來看,就能得出這個結論。1942年下半年到1944年,都沒有爆發雙方主力艦隊的決戰,這也是由於此期間日本在西太平洋實施「現存艦隊主義」戰略。

  筆者認為,是否達到敵戰鬥力的七成是判定能否遏制決戰的標準之一。

  但日本海上力量能夠達到中國的七成嗎?目前看來,日本相對於中國的劣勢隨著時間推移,還在不斷擴大,最後可能只有五成。

  如果日本海上力量只有中國的一半,還談什麼遏制戰爭呢。可以這麼說,以2倍戰鬥力攻擊對方,在軍事上是毫無風險的,一旦有事,中國會更傾向於與日本展開決戰。

  關於列裝護衛艦

  日本政府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了嗎?當前的對策主要是維持艦隊戰力。就是不減少水面艦艇編制,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增強戰鬥力,以此來應對這種劣勢。具體來說,就是列裝護衛艦,眾所周知,國際上典型的遠洋艦是各類驅逐艦,而日本則建造了性能參數不如驅逐艦的護衛艦作為遠洋艦,以此來降低建造成本和軍費。當前,老舊的「雪」型和「霧」型護衛艦升級工作處於停滯狀態,「阿武隈」型護衛艦和巡邏艇的建造指標被新型遠洋水面艦艇佔用。這就是當前日本海上力量準備的狀態。

  當然,建造護衛艦的最初目的其實並不是針對中國日益強大的海上力量,主要是為了模仿美國海軍的LCS(瀕海戰鬥艦)來建造日本自己的小型高速護衛艦。主要目標是為了近岸防禦。

  但是,該計劃在討論過程中變了樣,原用於近岸防禦的護衛艦建造計劃為了實現遠洋作戰目標而進行了方案變更。因為眼下的重要課題已經是與中國之間的軍事博弈。

  所幸的是,至少該計劃是要建造出能夠在中國面前彰顯存在感的水面艦艇,所以日本第一次建造出了全長132米,能夠長期在海上遂行任務的排水量達4000噸的真正意義上遠洋水面艦。從結果來看,隨著該類護衛艦的建造數量上升,日本海上自衛隊能夠實現在中國東海海域的軍事活動和針對頻繁出入太平洋的中國艦艇的跟蹤。此外,海上自衛隊憑藉新型護衛艦具備了在印度洋海域打擊海盜,為國際和平做出貢獻的能力。

  新型護衛艦也實現了低成本化,與以往的驅逐艦型護衛艦相比,不論在建造成本、運用成本還是乘員數量上都實現了節約的目標。建造費由700億日元降低到500億日元。在運用成本上,由於艦體小型化和採用柴油供能,佔一半費用的燃料費也得到了壓縮。另外,作為海上自衛隊最稀少的資源——乘員,也得到了節約,從250人一下子減到了100人。憑藉這些優勢,海上自衛隊是能夠實現護衛艦的大量建造和運用的。

  日本準備建造22艘這種新型護衛艦。其中包括對「雪」和「霧」型護衛艦的更新和對一部分近岸戰力的更換。所以10年後,日本海上力量將由目前的41艘變成53艘。

  

  存在的問題

  艦隊艦艇總數並不增加

  這種更新更換護衛艦的政策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只是杯水車薪的方法。這對不斷擴大海軍規模的中國來說遏制效果是有限的。

  其理由跟上文提到的一樣,第一,這都是在自衛隊編制內的操作。第二,艦隊規模本身並不擴大。第三,對經濟性的追求不徹底。

  當然,新型護衛艦的建造計劃本身並沒有問題,在當前的對峙中還是能夠起到遏制效果的,包括在海上自衛隊遂行印度洋任務時也以低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相對驅逐艦型護衛艦來說,新型護衛艦的功能和性能也是經過深入考慮的,此前製造的艦艇沒有積極發展更強大的反潛和防空能力,是因為國家認為這些能力並沒有很強的必要性,現在只要在重新設計的護衛艦上強化這些能力,那麼對海上整體戰鬥力提升還是很有幫助的。反過來說,如果政策方針沒有變化,則艦隊能力不會得到提升,相對於中國的劣勢不會得到改善。

  列裝護衛艦效果有限,無法作為遏制中國海上力量的手段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更換更新舊艦艇為新型護衛艦的這種政策,不過是在編制數量內的操作。

  海上自衛隊的艦艇數量都是由編制數量規定好的,準確來說,海上自衛隊艦艇總編制數量為121艘。艦艇的調配都在這個框架內,每新建造並列裝一艘艦艇,就要有一艘舊艦艇退役。當前日本政府的政策都沒有突破這個編制數,其中更換優先度比較低的,也就是功能能夠用其他手段代替的艦艇的新建指標,會被劃給新型護衛艦,在此基礎上進行新型護衛艦的建造。截至目前,共有9艘新型的遠洋護衛艦都是通過這樣的操作而來的,包括一部分巡邏艇和6艘「阿武隈」型護衛艦。且據說有10艘巡邏艇的指標用於建造新型護衛艦,也就是說,新型護衛艦與巡邏艇指標的置換比為1:3.3。但這種指標置換的辦法不是長久之計,能夠用於置換的艦種指標很快就會耗盡。一旦新型護衛艦新建數量達到22艘,能夠置換的指標就用完了,上文提到的最多增加的8艘就在這個指標內,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再增加指標了。此外,海上自衛隊還需要補給艦和聲納測定艦等艦艇,按這種政策執行的話,各種艦艇之間還存在競爭關係,那麼潛水艇和輕型航母是不是也會因為要跟新型護衛艦競爭指標而產生衝突呢?

  事實上,即便日本建造了22艘新型護衛艦,中日之間的差距也會逐步拉大,日本的遠洋型水面艦艇如今已經增加了9艘,往後最多增加到53艘,即便在編制數內進行置換操作,最多再增加8艘,合計61艘,相對的,中國遠洋型水面艦艇將達到132艘。

  換言之,在編制限定內努力的效果是有限的,最後中日戰力比將超過2倍,這些觀點在上文中已有提及。

  日本政府並未致力於擴大艦隊規模

  據說列裝新型護衛艦能夠提升海上自衛隊運用水面艦艇的效能,但事實上只能說是提升了護衛艦在日本海上自衛隊121艘艦艇中的數量比例罷了。即便完成護衛艦的列裝,在編制不變和艦艇存在置換比的情況下,總數反而是要下降的。所以,可以判斷當前日本的政策並不利於改進對中國的劣勢。

  與「編制主義」訣別

  日本一直以來都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是在新建護衛艦的政策上,更應該與「編制主義」訣別。

  比如在軍費預算內將戰鬥力最大化而不是在編制數內將戰鬥力最大化。

  用數據來說的話,就是「在9000億日元內將戰鬥力最大化」,將13艘「霧」型、「雪」型全部更換為新型驅逐艦。在此金額內儘可能多地新建護衛艦以應對中國的威脅。

  事實上,美國海軍就進行過類似的研討。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冷戰時期美軍關於反潛護衛艦在航速與建造費上的取捨,如何在性能上和建造數量上取得雙贏,美國海軍最終選擇了27節的航速作為性能標準。

  所以應該從日中海上力量對比方面進行反向計算,這也是日本政府應該在一開始就進行的工作,到2050年,中日海上戰力對比將達到最大,此時日本至少必須具備中國海上力量的六成才能有效遏制戰爭,要從這點出發在新建艦艇和延壽方面進行政策制定才對。

  防衛省和政府的關注點

  日本當前國防安全的焦點就是與周邊大國的對峙。從這點出發,防衛省和政府層面就必須在擴大艦隊規模方面進行努力。

  防衛省方面,必須在軍費分配方面做出改變,重點要從對峙出發,將陸海空和技術研發的軍費比例進行協調分配,通過增加艦艇建造費用來緩和這種對華劣勢,這才是正確的道路,當前以護衛艦更換舊艦艇的政策太過於技巧性,當然這是在擴大艦艇建造撥款的前提下進行的討論。

  政府方面,應該將海上保安廳的艦隊進行武裝,成為軍事戰鬥力。海上自衛隊獨自進行戰鬥力調整是無法追上中國海軍的進步速度的,所以將海上保安廳進行「第二海軍化」是有必要的,應該以此為政策導向,而現實中卻只是實施了在編制內列裝護衛艦的政策,這對改善日中海上戰力對比成效不大。

  對經濟性的追求不徹底

  第三個理由就是對經濟性的追求不徹底。更新更換新型護衛艦的政策本來是為了在提升軍費使用的效益的同時改善日中海上戰力差距,但這個政策事實上並不是長久之計,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列裝新型護衛艦解決的是舊型護衛艦高昂的建造維護成本這個問題。以往的驅逐艦型護衛艦由於過度高級化,其建造和維護成本也極其高昂,所以時常出現由於經費緊張部分老舊護衛艦得不到維護。尤其是建造周期短、建造數量大的「雪」、「霧」型護衛艦,同時維護更新需要大量資金成本,所以促成了低成本的新型護衛艦的產生。

  從經濟性出發,新型護衛艦的性能也經過了嚴格考察。最開始日本政府在小型高速水面艦的選擇上徘徊,但隨著計劃的變更,最終選擇了低價且實用的水面艦艇。具體來說,就是擴大艦體規模以適應遠洋航行和海上長期任務,簡化除了武器裝備部分的其他設備,確保其易操作和省力,這些要求都瞄準了與中國海軍的對峙和海外任務的派遣。

  但最近,作為優勢的低成本建艦計劃反而成了劣勢。隨著世界上多種類型護衛艦的發展,針對日本這種新型護衛艦的遠程防空和反潛能力不足的批評日益增多。要進一步提升性能,就必須增加成本和建造周期,這也進一步拉大了與中國的差距。

  一味地提升性能也沒有太大意義,一方面海上自衛隊並不需要性能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在作戰時多用途裝備難以操作。以遠程防空能力為例,防空飛彈本身並不是所有護衛艦的標準裝備,普通型護衛艦並不需要遠程防空飛彈,並且以防空飛彈作為防空手段是不徹底的,必要性也不強。假如遭到單架偵察機發射的對艦飛彈,飛彈數量最多也就4枚,用RAM(「拉姆」反導系統)即可處理。如果是多架戰機對護衛艦進行飽和攻擊的話,就算有遠程防空飛彈也是杯水車薪,此時只能用能夠搭載多數飛彈並展開齊射的ESSM「海麻雀」來進行防禦。

  建造高級化護衛艦的傾向

  其實追求經濟性不徹底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制約這種護衛艦高級化傾向的機制方法。

  當前的課題是改縮小日中水面艦艇數量差距,護衛艦的整備應主要圍繞這個目標。其核心是在維持成本的基礎上提升造艦速度,要基於這個目標徹底排除目的不清的其餘裝備和設備,這才是日本要追求的態度。

  但日本政府並沒有致力於實現這個目標,而作為使用者的海上自衛隊也沒有提出異議。

  反過來,從海上自衛隊隊員的角度出發,自己乘坐的艦艇如果能夠更加高級化和高性能化,那他們也樂於接受這種造價的不經濟性。事實上,每艘艦艇在建造時是有很高自由度的,不像戰機建造一樣,都嚴格按照統一的設計和結構來建造,水面艦艇的建造能夠在年度預算的範圍內進行設計和結構上的改進,關鍵這是個非常自然的過程,沒有人或組織會去注意這種高級化趨勢。但這不斷堆高的造艦成本在與中國的對峙中反而成為了不利點。

  可以說,一貫以來的編制主義對縮小同中國的差距是毫無成效的,因為即便有一艘護衛艦的建造指標,日本政府也不會通過節約成本去多造一艘護衛艦,反而會在這艘護衛艦指標內提升建造成本追求更高級卻不必要的艦上裝備。

  所以說,若能改變現行的編制限定製度,定能提升建造新艦的頻率,使用這些新艦艇的海上自衛隊只要專注於如何發揮艦艇的最大戰鬥力即可。

  現行編制主義的政策在將來肯定會迎來改變,但若政策反覆,日本海上力量相對於中國海軍的差距還是會進一步拉大,這是不可避免的。

  若放任當前的政策不顧,未來一旦有事,日中戰力差距將會在戰場上變得顯而易見,所以當前日本實際上已經處於危險之中。

  日本應該立即摒棄不完善的護衛艦列裝政策,加入艦艇建造的競爭之中,同時優化軍費分配,以海保廳為核心建立「第二海軍」,廢棄編制主義,並在確保建造數量的要求下抑制艦艇成本。

  來源:日本《軍事研究》2020年1月號

  轉自: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其他:未來戰爭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國際新秩序 | 習近平 | 馬化騰 | 馬斯克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潘建偉 | 梅宏 | 吳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顧建一 | 盧秉恆 | 鄔江興 | 王鳳嶺 | 鄔賀銓 | 沈昌祥 | 名家言論 |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

相關焦點

  • 日本《軍事研究》:日本海上自衛隊已處於對華劣勢
    【知遠導讀】本文主要通過對比日本和中國海上力量的變化,得出日本海上自衛隊戰力已大幅落後中國海軍的觀點,並通過對日本現行艦艇更新政策的批判性評論說明日本不能安於現狀,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三大理由,建議日本政府改變政策,擴大艦隊規模以達到與中國海軍的制衡。
  • 日媒炒作自衛隊差點在釣魚島開火 專家:日本不敢
    12日,日媒又稱,如果當時中國軍艦不離開該海域,日本有可能下令根據自衛隊法可以使用武器的警備行動來應對。軍事專家尹卓在接受央視《今日關注》採訪時表示,日本不敢對中國軍艦開火。此次率先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是日本軍艦而不是中國,日方斷章取義地編段子,就是要把中國塑造成「惡人」,為修憲擴軍找藉口。
  • 【日本海上自衛隊中東任務期延長一年】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11日...
    2020-12-12 17:26:47來源:FX168 【日本海上自衛隊中東任務期延長一年】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11日批准將海上自衛隊在中東的任務期延長至明年12月26日。
  • 日本海上自衛隊發生疫情 一把手、二把手雙雙確診
    來源:海外網原標題:日本海上自衛隊發生疫情 一把手、二把手雙雙確診海上幕僚長山村浩(朝日新聞)海外網12月22日電 日本海上自衛隊22日宣布,海上幕僚長(相當於海軍司令)山村浩和幕僚副長(日媒稱,海上自衛隊兩名高管同時確診極其罕見,與兩人一同工作的幾名自衛隊隊員也相繼確診。據日本共同社22日報導,山村浩和西成人皆為無症狀感染者,正在隔離場所進行遠程工作。海上自衛隊稱,已和醫院合作,了解同兩人有密切接觸人員的情況,防止傳染進一步擴散。目前海上自衛隊正在調查傳染途徑。
  •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一號、二號人物全部中招!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一號、二號人物全部中招!NHK電視臺報導,日本防衛省22日表示,海上自衛隊的一號人物、海上幕僚長山村浩(58歲)感染了新冠病毒。日本海上幕僚長山村浩(圖源:NHK)由於懷疑他有可能接觸過感染者,山村浩在21日接受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報導稱,目前山村浩沒有出現症狀。
  • 日本海上自衛隊發生新冠疫情,一把手、二把手均確診
    日本海上自衛隊發生新冠疫情,一把手、二把手均確診 海上幕僚長山村浩(朝日新聞)海外網12月22日報導,日本海上自衛隊當日宣布,海上幕僚長(相當於海軍司令)山村浩和幕僚副長(相當於海軍副司令)西成人確診新冠肺炎。
  • 日媒:海自遠洋戰力當前僅有中國2/3左右,中國已扭轉百年來劣勢
    最近,根據日本當地軍事期刊《軍事研究》的相關文章,日媒認為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實力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海軍。並且,這種落後不是暫時的,而是持續到本世紀中葉的長時間落後,日本海自已經失去了對中國海軍的海上優勢。
  • 日本新冠累計死亡病例超3000例 海上自衛隊幕僚長確診
    新華社東京12月23日電(記者華義)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統計,22日日本國內新增新冠確診病例2688例,累計確診203718例;新增死亡病例48例,累計死亡3013例。此外,包括海上自衛隊幕僚長(相當於海軍司令)在內數人確診。
  • 日本海上自衛隊一、二把手雙雙確診新冠,目前已隔離遠程辦公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日本共同社12月22日報導,日本海上自衛隊幕僚長(相當與海軍司令)山村浩與幕僚副長(相當於海軍副司令)西成人,於21日雙雙確診新冠肺炎。報導稱,兩人均為無症狀患者,目前已在隔離區遠程開展工作。
  • 日本海上自衛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東瀛妖刀
    曾經日本帝國聯合艦隊是全球第三大海軍力量,大和、武藏、長門、陸奧;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等艦曾經將整個太平洋攪翻了天。今天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是東亞第二大軍事力量,對於整個亞洲而言,日本的防空反潛能力為亞洲第二,反艦能力為亞洲第三,居於印度之後。
  • 日本海上自衛隊「涼月」號驅逐艦抵達青島
    據@軍報記者 4月21日消息, 4月21日上午,日本海上自衛隊秋月級驅逐艦「涼月號」(JS Suzutsuki DD-117)抵達青島大港碼頭,參加中國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這是海上自衛隊艦艇自2011年12月以來時隔7年多再次訪華。「涼月」號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改進型海麻雀飛彈,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較新銳的一艘戰艦。
  • 日本新冠確診病例超20萬!海上自衛隊首腦「中招」
    截至21日,日本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近期該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已多次為3000例左右。日本醫療界9個團體21日聯合召開記者會,發布「醫療緊急事態宣言」,就新冠疫情在日本快速蔓延給醫療資源造成重壓發出警告。
  • 日本強硬表態:公務船如果被外國驅逐,海上自衛隊要衝上去
    據環球時報報導,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聲稱:"如果有必要,自衛隊將與海上保安廳合作,切實行動"。聯想中國海警及其它海務部門在釣魚島海域時常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對峙並且多次驅逐日本公務船,河野太郎說這樣的話,很顯然是想在未來可能的對峙行動中如果日本公務船再次被中國海警驅逐的話,那就動用自衛隊軍艦前去"支援"。畢竟,中國海警船和公務船沒有配備飛彈武器,最多也就是中大口徑艦炮及小口徑速射炮,火力根本無法與正規軍艦相抗衡。
  • 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護衛艦「加賀」號停靠新加坡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黃婷】據日本NHK電視臺10月18日消息,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護衛艦「加賀」號停靠新加披,並允許媒體記者進入艦內參觀。日本海上自衛隊近期多次參與與印度等多國的聯合演習,旨在強化彼此間的合作。
  • 號稱亞洲最強,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有多強?看完你就明白了
    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屢創佳績,但這一切都隨著其戰敗而煙消雲散。如今的它甚至不被稱之為軍隊,但從其規模來看,又很難讓人相信它只是一支「人畜無害「的自衛部隊。 (如今的日本海上自衛隊)
  • 日防衛相(安倍弟弟)視察衝繩自衛隊訓話 渲染「中國軍事威脅」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妍】日本新任防衛大臣、安倍的胞弟岸信夫21日訪問衝繩並視察衝繩自衛隊基地。日媒稱,這是岸信夫上任後首次前往衝繩。然而,在向衝繩自衛隊員發表講話時,岸信夫卻通篇渲染「中國威脅」。
  • 中國海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究竟誰是亞洲第一?美國說了句公道話
    作為二戰的發起國之一,日本在戰敗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制裁,軍事力量極度削弱。但是由於美國的庇護,日本的軍事實力一直在進行緩慢的增長,尤其是海上實力方面,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海上自衛隊更是成為了亞洲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
  • 日本海上自衛隊8人感染新冠 防衛相非密切接觸者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防衛省22日稱,日本海上自衛隊目前有8人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相關人士透露,防衛相岸信夫不是密切接觸人員。據報導,19日至21日期間,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東京市谷的海上幕僚監部工作的8人相繼確診感染新冠,包括「一把手」幕僚長山村浩和「二把手」幕僚副長西成人。日本防衛省發言人石川武2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山村和西成人為無症狀感染者,正在自家通過遠程辦公繼續工作,對自衛隊工作「沒有特別的阻礙」。
  • 日本海上自衛隊艦長因職權騷擾致隊員自殺被處分
    圍繞日本海上自衛隊補給艦「常盤」號上一名男性船員、三等海尉(相當於海軍少尉)2018年9月自殺的問題,日本海上自衛隊1月29日對總計3人做出了懲戒處分。其中,時任艦長的二等海佐高木徵教(相當於海軍中校)被停職30天。海自在調查自殺經過後得出結論稱,3人的威脅性言行等職權騷擾是原因之一。
  • 日本海上自衛隊艦長因職權騷擾導致隊員自殺被處分
    圍繞日本海上自衛隊補給艦「常盤」號上一名男性船員、三等海尉(相當於海軍少尉)2018年9月自殺的問題,日本海上自衛隊1月29日對總計3人做出了懲戒處分。其中,時任艦長的二等海佐高木徵教(相當於海軍中校)被停職30天。海自在調查自殺經過後得出結論稱,3人的威脅性言行等職權騷擾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