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來自哪裡?滿族的族源來歷略考,滿族的確是女真人

2020-12-23 劉煥的書房

滿族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是關於滿族的族源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一些人說,滿族人並非是金代女真人的後裔,同時說,滿族人和通古斯一詞有何某種關聯。那麼,什麼是女真人?什麼又是通古斯,本文追溯滿族的源流,最初發布於天涯論壇。

大家都知道,滿族的主體是建州女真,滿族是在建州女真的基礎上融合蒙古族、朝鮮族、漢族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要知道滿族的族源,只需知道建州女真的族源即可。那麼建州女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呢?為何它會叫做「建州女真」呢?為何它的名字裡有個「女真」呢?要知道,這不是自稱,而是明朝對其的稱呼。建州女真與金代女真又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在說女真人之前,我想先解釋一個詞語,這個詞語曾經是如此的偏僻,以至於很長時間沉睡在故紙堆裡。但是這個詞語現在卻又是如此的時髦,很多人都爭先恐後地在談論它,不管懂不懂這個詞語的真正意義,這個詞語就是「通古斯」

一,什麼是通古斯?

通古斯簡而言之是雅庫特人對於鄂溫克人的一個稱呼,後來被俄羅斯人借用,用來指代一個語族--通古斯語族。這個語族從屬於阿爾泰語系,使用這個語族的都可以叫做「通古斯人」。現在的滿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錫伯族、赫哲族等的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所以,他們都是通古斯人。如此一解釋,似乎很簡單,雖然「通古斯」這個名字,有人聽了覺得新鮮,但是它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含義。

通古斯語族在西伯利亞有很廣泛的分布,西至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至勘察加半島,北至北極圈附近均有分布,下面是一張圖,顯示的是通古斯語族的分布

那麼,金代的女真族是通古斯人嗎?他們使用的語言是通古斯語族嗎?答案是肯定的,金代的女真語屬於通古斯語族,但是金代女真語與現在的滿語並不是一種語言,也沒有繼承關係。

研究到這裡,我們知道了通古斯的概念,原來通古斯與「日耳曼」、「凱爾特」一樣,只是語族的名城,最初只是一種代稱而已,並不是一種民族,而是幾個民族的合稱,如同義大利人、法蘭西人都屬於印歐語系羅曼語族一樣,義大利人和法蘭西人並不是一個民族。

現在我們邁出了第一步,下面就是研究的第二步--金代女真人是什麼樣的民族?

 二,金代女真族的語言

要揭示金代女真人的秘密,首先必須了解金代女真人的語言,那麼,金代女真人說的是何種語言?這種語言屬於什麼語系什麼語族?他們和滿語有何聯繫?

金代女真語從語言歸屬上講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南通古斯語支,女真人在1115年建國以前一直在今天黑龍江的森林地帶從事狩獵和農耕,後來生女真的完顏氏才建立了金國,所以這裡要說明一下,本文中的「金代女真」指代的是狹義上的女真,即黑水靺鞨的後代,也即生女真與熟女真,不包括邊遠地區的通古斯語族部民。

關於女真語,金元的典籍中多有記載,不過金代女真語留存到現代,還多虧了一位帝王-明成祖朱棣。

在明朝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開設了一個四夷館,專門編寫少數民族的語言,包括了韃靼(蒙古)、女真、西番、回紇、擺夷(傣族)、高昌、西天和緬甸八個分館。其中,就有一本珍貴的《女真譯語》,記載了女真語,現在研究女真語的最主要資料便是這本書。那麼,這本書中的「女真」指的是金代女真還是明代的建州女真呢?事實上,建州女真在永樂年間取得了建州衛的冊封,但是當時建州女真語應該還沒有傳至中原,所以這本書記載的是金代女真語。

翻開《女真譯語》,我們見到了神秘的金代女真語的真面目,女真語中的金代女真語中,「馬」叫「木力」,「牛」叫「亦哈」,「風」叫「額都」,「山」叫「阿力」,而滿語中的「馬」寫作「母林」,「牛」寫作「委罕」,「風」寫作「厄都溫」,「山」寫作「阿里因」。一些人由此認為滿語繼承了金代女真語,這種說法不靠譜,僅憑几個單詞不足以定論,比如英語大量詞彙來自於古德語,但是英語並不等於德語。事實上,語言學家已經研究了,滿語與金代女真語不是一種語言,沒有繼承關係。

由於金代女真語與滿語同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南通古斯語支,所以它們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從語法到詞彙均有,顯示出某種語言上的聯繫。所以,儘管滿語與金代女真語雖然不是一種語言,但是它們從屬於一個語族倒是事實,這也就說明了為何明朝將建州女真稱作「建州女真」而不是「建州蒙古」或「建州契丹」的原因,因為蒙古與契丹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而女真與滿族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通古斯語族。

明代女真大多使用的是通古斯語族的語言,擁有語言的共通性,據《滿洲實錄》記載,葉赫部首領曾向努爾哈赤傳話說:「烏拉、哈達、葉赫、輝發、滿洲,總一國也,豈有五王之理?」所謂「總一國」就是說他們都是使用的一族語言,這就好比德意志人一直將丹麥人、荷蘭人、挪威人、瑞典人都視為日耳曼人,因為他們說的語言都屬於日耳曼語族,彼此之間有時也聽得懂。

說到這裡,我們得出結論,金代女真語與後來的滿語屬於同一個語系、同一個語族,即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

三、金代女真族的文字

上文已經說過了,金代女真語與滿語不是一種語言,但從屬於一個大的語族,是並列關係,類似於法語與義大利語、德語與英語的關係,下面我們來研究金代女真人的文字。

不過要事先說明的一點是,語言同族的民族,文字倒不一定相同,因為文字總是伴隨著文化交流而發展,比如說俄語使用西裡爾字母,來自希臘字母;其宗教東正教也來自於希臘,說明其受希臘-拜佔庭文化影響很深。而波蘭人則是使用拉丁字母,信奉天主教,顯示其受羅馬-拉丁文化影響較深。俄羅斯人使用西裡爾字母,波蘭人使用拉丁字母,但是俄羅斯人不等於希臘人,波蘭人更不等於拉丁人,他們還是斯拉夫人,只是文字不同。

同樣,滿族的文字使用了蒙古族文字,並不意味著滿族就等同於蒙古族,同樣,契丹人、西夏人使用漢字系統,也不意味著就是漢人。前面說過,文字帶有很強的文化傳播性,文字並不能作為評判一個民族歸屬的依據,如同你這樣類比的話,那麼俄羅斯人=希臘人,波蘭人=拉丁人,泰國人=印度人,以此類推,就全亂套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金代女真人的文字,女真人一開始沒有文字,當時的金國與契丹語言不通,文字更不通,使用的是射箭來傳遞信息。後來女真人覺得必須要有文字了,便參考契丹文字造了自己的文字-女真大字,這在《金史·完顏希尹傳》中有詳細說明:

「金人初無文字,國勢日強,與鄰國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國字,備制度。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直字。天輔三年八月,字書成,太祖大悅,命頒行之。賜希尹馬一匹、衣一襲。其後熙宗亦制女直字,與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謂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謂之小字」

這段文字說明金代女真實際上有兩套文字,完顏希尹創製的叫女真大字,金熙宗創製的叫女真小字,它們都是參照契丹文字創製而成,而契丹文字又是參照的漢字,所以,女真、契丹、西夏都是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從文字這點不足以說明其民族歸屬,因為從語言來看,女真屬於通古斯語族,契丹屬於蒙古語族,而西夏屬於漢藏語系,但是他們的文字都是採用的漢字來改造的。

女真大字和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一樣,參考的是漢字的偏旁

不過女真文字後來失傳了,在明朝,不僅不通行於明代女真內部,也不通行於明代女真與朝鮮等往來。到了16世紀,女真文字就成為了死文字,包括建州女真在內,各部都採用了蒙古文字,因此,努爾哈赤於1599年,命額爾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創造出老滿文,到了1623年,達海對老滿文進行了關鍵性改革,也就是現在的滿文,所以滿文源自蒙古文字。

滿文是參考蒙古文字創造的

說過了女真的語言與文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建州女真與金代女真語言屬於同一語族,顯示其具有某種聯繫,但是文字不屬於同一系統,顯示其具有某種差異,不過單憑文字無法辨析一個民族。

雖然滿族的文字和金代女真人並不相同,但他們都屬於女真民族,一個民族先後使用過兩種文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越南人和朝鮮人也都曾經用過漢字,現在分別用喃字和諺文。

我們再來看看建州女真與金代女真的髮式與服飾,看看能不能找到某種聯繫。

四、金代女真人的髮式

關於滿族的髮式,應該說全中國人都知道,是剃髮並梳辮子,即「辮髮」, 具體的做法就是將前額至腦後的頭髮剃去一圈,將留下的長髮編成一條長辮子,垂於腦後,有的人頭髮短,編不成長辮子,就用假髮,線穗等續接。

不要小看髮式,髮式也是反映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誌,那麼,金代女真人是何種髮式呢?

關於金代女真人的髮式,我們來看看歷史是如何記載的: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金人)婦人辮盤髻,男子辨發垂後,耳垂金銀,留腦後發,以色絲系之,富者以珠金為飾」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一引楊汝翼《順昌破敵錄》載:「(宋軍)但見禿頭辮髮者,悉皆殲之」

嶽珂《嶽鄂王行實編年》載:「先臣以騎大破之,斬禿髮垂環者三千餘級」

《建炎德安守御錄》載:「皆剃頭辮髮,作金人裝束」

《宋會要輯稿》卷一七九載:「紹興元年十一月末間,賊犯通太,賊船五十餘艘,編發露頂」

《北風揚沙錄》載:「人留辨發與契丹異(契丹為髡髮),耳垂金環,留顱後發,以色絲系之」

所以,這些歷史記載都說明了女真的髮式,即「辮髮垂後」,但是辮髮也有很多種,有梳成一條辮子的,也有梳成很多條辮子的,有留住前額發的,有不留前額發的,金代女真人屬於哪一種呢?

要想了解滿族與金代女真的關係,就必須了解金代女真的髮式,這個是極其重要的環節,來不得半點馬虎。而一般的電視劇卻在這個重要問題上很不考究,或者是有意用帽子遮掩,或者就是漢人的髮式。

1988年,黑龍江阿城發現的完顏晏的古墓為我們研究金代的髮型,服飾提供了很大的參考,雖然完顏晏所在的金熙宗時期已經開始了漢化,不過其髮型還是可見一斑。根據壁畫以及金代繪畫,可以得知金代女真人在髮飾方面,男子剃髮梳辮,將前額頭髮削去,有點像髡髮,但是不披頭散髮,而是在兩耳後梳兩條辮子,披在耳後,即兩側丫辮,前面小劉海,然後剩下的是禿頭。

有一句話叫做「一幅圖勝過千言萬語」,我就算說一萬個字,你也未必知道金代女真人到底是何髮式,與滿族有何不同,下面就用幾張圖來說明吧。

契丹、蒙古人的髮式---契丹,蒙古人為髡髮,禿頭,只留頭頂一撮頭髮,如圖

金代女真人的髮式--禿頭,露出頭頂,但是鬢角邊留兩條辮子,垂於耳旁(或耳後),如圖

滿族髮式,禿頭,但是在後腦勺留一撮辮子,垂於後腦勺,如圖

所以滿族人後腦勺留一根辮子,這是他們最大的不同,所以金代女真人的髮式與滿族並不相同,這樣就一目了然了。

事實上,金國也曾經實行過剃髮令,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辮髮,後來也下詔要民眾也要如此,但是遇到反抗,後來不了了之,在這一方面,沒有和後來的清朝一樣強硬到底。

那麼,有人就要問了,為何電視劇,什麼《射鵰英雄傳》之類的金國王爺都是梳的漢人髮式啊,那些造型師全是文盲嗎?不懂得查找資料?

這句話就說錯了,事實上,在1983年版的《射鵰英雄傳》裡金國王爺是辮髮,但是在1994年以及以後的《射鵰英雄傳》裡,金國王爺全是漢人的髮式了,這是為何?

這就還要講到1988年,黑龍江阿城發現的完顏晏古墓了,這座古墓為我們了解金代女真人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第一手資料,裡面的金國王爺完顏晏,雖然有辮髮的痕跡,但是卻梳理著漢人髮式,而且穿的是宋朝製作的絲綢衣服下葬的。這就要說到金代女真人的漢化了, 關於金國的漢化,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說金代皇帝與妃子對對聯,是「二人土上坐,一月日邊明」,顯示出金代皇帝高度漢學修養,也表明其漢化的程度深,不過與同樣高度漢文化的清朝不同,金朝後期,開始了漢化過程。到了金朝後期,金熙宗已經完全說漢語,讀漢學了。也就是說,從金熙宗開始,金代女真人和曾經的拓跋鮮卑,慕容鮮卑一同走上了漢化的道路,拋棄了辮髮,開始留上了漢人髮式,不過很多女真貴族還是不習慣,因此也有很多人是辮髮的,皇帝尚且如此,百姓自不必談了,所謂的「剃髮令」自然是一紙空文了。

所以說,金代女真人和滿族都是辮髮的,顯示他們都是通古斯語族的成員。

五、金代女真人的服飾

金朝女真的服飾以皮衣,毛衣為主,女真人為抵禦寒冷,多是從頭到腳都用皮毛,甚至連襪子都是,而所用皮毛則是多種多樣,豬,牛,羊,鹿,熊,魚均有,有點像現在赫哲族的魚皮衣,金代女真女裝服飾為交領長袍,受了唐宋影響,外套是一件對襟褙子,但比唐宋的短小很多,有自己的風格,而這些又是受契丹服飾的影響。

滿族服飾則受蒙古影響較多,形成了大家多見到的清朝服飾,後來又融入了中國文化大家庭,逐漸形成了馬褂,長衫,唐裝,旗袍等等,所以金代女真服飾受契丹影響較多,而滿族服飾受蒙古影響較多,兩者均有其各自的來源。為了進一步研究其關係,我們來看看滿族的姓氏。

 六、金代女真人與滿族的姓氏

金代女真人屬於生女真,曾經建立過金國,縱橫北中國百餘年,最終卻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與契丹,党項一樣,直到明朝初年,才又出現了建州女真。

滿族不僅僅包括建州女真,還融合有蒙古族,朝鮮族,漢族等等,對於這些,在姓氏中也有反映,比如說「佟」,便來自於朝鮮族,「葉赫那拉」便來自於葉赫部,有較多的蒙古血緣,滿族在吸納漢八旗的姓氏的時候也加上一個「佳」字,比如「馬佳」「章佳」「郭佳」等。而納蘭性德的姓-納蘭則是來自於蒙古衛拉特部,即明朝的瓦剌部落,所以納蘭容若其實是蒙古人後裔。

再來看看金元女真人有哪些姓氏,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了很多改為漢姓的女真姓氏,說明其最終融入到了漢族中,稱:「女真人改用漢姓:完顏曰王、曰陳,烏古論曰商,紇石烈曰高、曰盧,徒單曰杜,女奚烈曰郎,蒲察曰李,顏盞曰張,溫迪罕曰溫,奧屯曰曹,孛術魯曰魯,斡勒曰石,納刺曰康,夾谷曰同,裴滿曰麻,尼忙古曰魚,斡淮曰趙,阿曲曰雷,阿里侃曰何,溫敦曰空,吾魯曰惠,抹顏曰孟,都烈曰強,散答曰駱,呵不哈曰田,烏林答曰蔡等等」

《元史》列傳中寫明為女真人的11位,像高鬧兒、趙良弼、李庭、劉國傑,僅從姓名上已無法看出他們其實是女真人,而不是漢人。其中的李庭,本姓蒲察氏,金末遷中原,改姓李氏。再比如劉國傑,本姓烏古倫,金朝滅亡後改姓劉,號劉二拔都,戰功赫赫,鎮壓北方,被封鎮國大將軍,其子劉脫歡,官至四川行省平章,這些人從名字上來看,已經看不出是女真人了,他們在元代大多成了漢人,應是歷史事實。

金宣宗時代,曾經將大量的「軍戶」遷徙到河南,所以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黃淮流域是女真人最為集中的地區,這些女真人除了一些死於戰亂外,長期與漢族雜居,與漢人存在著大量的通婚,不少生於中原的女真人,「父雖虜種(女真人),母實華人(漢人),非復昔日女真」。在今北京市通縣發現的一座金代古墓,墓主叫石宗壁,是漢人,其妻為克石烈氏(紇石烈氏),為女真人,在金元時代他們的子孫一定成為了漢人。

此外還有加入蒙古人的女真人,比如原居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的約40萬女真人(這裡指猛安謀克女真,事實上還混有大量的契丹人與漢人在內),與蒙古諸部接觸較早,交往頻繁,深受蒙古人的影響。特別是成吉思汗發兵攻金後,他們較早歸附或在蒙古的統治下,在元朝「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的政策下,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如完顏石柱因功累遷總管八都軍。襲父職後,屢建戰功,官至四川行省參加政事,此外,明朝時,還有一些完顏族人參與了朱元璋軍中,比如說完顏佩,轉戰江淮,攻城略地,後來明朝建立後,在安徽肥東一帶屯田,徹底變成了漢人,其子孫後來遷徙到了河南鹿邑,其子孫至今還生活在那裡,這便是前文所說鹿邑的女真遺民了,這說明女真人融入漢族的很多。

因此,大量的金代女真人融入到了各個民族中了,數十萬女真人就此淹沒在了元明數千萬人口中,金代女真的主體本身,則已融合於華北和遼河流域的漢人中間而消失於歷史舞臺了。

金代女真就這樣被很多民族同化了,漢人、契丹人、蒙古人、高麗人,滿族人都融合有部分女真人,其中以融入漢族最多,當然其融合有早有晚,遼東的女真在契丹時代即和渤海人一起融入契丹,中原的女真在元代即融入漢族中,而在朝鮮半島的熟女真則晚於元明時代才最終融入高麗人,在《元史》中記載的 「籤女直、水達達軍三千人」(《元史》卷六), 「將屯田軍及女直軍、並水軍、和萬五千人,戰船大小和九百艘,徵日本」(《元史》卷八) 這中間的「女真人」便是在朝鮮半島的女真人,他們是長白山女真,鴨綠江女真(又叫東女真,西女真),他們最終都融入了高麗人。

曾經建立遼國的契丹人也是如此,或遷徙至雲南,或在西遼融入了回鶻中,或融入蒙古族,女真族,達斡爾族中,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樣,就此散落在各個民族中。

其中有一部分金代女真人住在朝鮮半島,他們後來進入了滿族中,這就是滿族中所稱的「老姓」,比如鈕祜祿氏等,當然,滿族姓氏中也有一些新姓氏,這些姓氏是金元沒有的,比如說「愛新覺羅」。還有一些姓氏本來是契丹人,後來隨著契丹人融入金代女真人,再融入明代女真中,成為滿族的。比如說遼代國王的姓氏「耶律」,在金代,被稱為移喇氏,後來這一部分金代女真人再加入了滿族,就成了滿族的伊喇氏,這一姓氏目前的漢姓是「劉」,隸屬於正黃旗。

所以,滿族的組成中,建州女真大約佔40%,蒙古八旗佔20%,漢八旗佔20%,朝鮮人佔10%,金代女真人佔的比例比較小,大約是10%,已經先一步融入建州女真了。但金代女真和建州女真,同樣都是屬於女真人,這是毫無疑問的。

七、女真習俗、薩滿與通古斯

下面,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金代女真人,我們來看看金代女真人的習俗。金代女真人有一些很獨特的習俗,比如女真人過去不知道用日月時辰來計時,也不紀年。若問某人多少年齡,他只會回答「我看見草青了幾次了」,也不知道自己幾歲,只記得草青草黃。金代女真人治盜極嚴,發現偷東西要被族人嚴重懲處,此外東北人經常使用的「炕」便是金代女真人發明的,一直沿用至今。

在河南的鹿邑有許多完顏女真遺民,他們還保留有很多金代女真人的習俗,不過這些習俗和現在的滿族人有差異,他們不行滿族的「抱拳禮」,也沒有除夕背奶奶的習俗,其他的一些風俗,比如敬重馬,喜愛狗等。

下面,我們再試著從宗教的角度來看看滿族的歸屬,滿族信奉薩滿教,金代女真人也信奉薩滿,南宋徐夢莘所撰《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兀室奸滑而有才。國人號為珊蠻。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變如神。」用「珊蠻」一詞,記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薩滿教,「薩滿」一詞源自通古斯語Jdam man,意指興奮的人、激動的人或壯烈的人。

下面再來說說宗教與圖騰,前面說,金代女真人是信奉薩滿教的,滿族早先也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宗教,在北亞廣泛流傳,不過後來入主中原以後滿族就信奉了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這點也是受蒙古影響較大。

關於圖騰,金代女真與建州女真也不一樣,雖然他們都屬於通古斯語族的民族,都屬於鳥圖騰,但是金代女真的圖騰是海東青(類似於鷹),而建州女真的圖騰是神鵲(類似於喜鵲),有著差異性,此外金代女真還敬重黑烏鴉,這與滿族敬重喜鵲也有差異。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們看似做了無用功,因為我們現在什麼都沒得到。但是事實上已經得到很多結論了,標註出來如下:

1、滿族(建州女真)與金代女真的語言屬於一個語族,但不是一種語言。

2、滿族與金代女真的髮式都是辮髮,但有區別。

3、滿族與金代女真的文字不同,服飾也不同,宗教相同。

當然,所有這些還不足以說明他們之前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前面我們總是在研究金代女真,研究它的語言、文字。宗教、圖騰、去向。下面,應該研究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從何而來?這是下面我們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八、猛哥帖木兒

記得第一節說過,滿語與女真語是一個語族,但是並不能等同,那麼滿語與歷史上的何種語言最為相似呢?知道了這點對於研究滿語的起源,滿族的族源是很有幫助,女真史史專家孫進己說,滿語與歷史上的「水達達語」最為相似,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前面已經提到了水達達,其住在胡裡改路,是較為偏遠的女真人,水達達語因此又叫做胡裡改語,此種語言與金代女真語是一個語族,有很多相通之處,但不是一種語言。

在烏蘇里江以東,一直到大海,有一大片土地,這就是清末被俄羅斯割讓的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與黑龍江以北的40萬平方公裡土地合稱「外東北」,這裡有廟街,海參崴,伯力等大家較為熟悉的地名,外東北之於清朝就如同東普魯士之於德國,都是發祥地,但是都不在現在的版圖內,都被割讓給俄羅斯了。

黑龍江中下遊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庫頁島的女真人就被叫做「水達達」,這部分女真人是支較為偏遠的女真,社會發展水平還很落後,與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沒有直接的承繼關係,當金代女真南下建立金國,在北中國叱吒風雲的時候,胡裡改的女真人仍然生活在原地,處在奴隸制階段。

胡裡改人是居住在金代胡裡改路而得名,胡裡改路因為胡裡改江(今牡丹江)而得名,治所在依蘭縣五國頭城,其轄境非常廣大,東北一直到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與庫頁島,這裡的水達達人大多居住在今天的外東北,他們言語也是屬於通古斯語,但是和金代女真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他們語言同族,民族同源不同族,當金代女真建立金國的時候,胡裡改人住在外東北一代,過著比較原始的穴居生活,處在奴隸社會早期。

在明確水達達人,也就是胡裡改人的歸屬時,有一個問題要弄清楚,那就是金代女真人把胡裡改人當成女真人嗎?關於這一點,有一個故事,在《金史?烏春傳》中記載:「世祖使烏春(女真人)與跋黑(胡裡改人)約婚,烏春不欲,笑曰,狗彘之子同處,豈能生育?胡裡改與女真豈可為親也?」這裡把胡裡改人比做狗彘,顯然是一種蔑稱,反映金國時代,胡裡改人生產水平還十分落後,也說明歷史上的金代女真人瞧不起胡裡改人,並沒有把他們當成女真人,儘管他們語言同族。

胡裡改部此時便生活在外東北一帶,到了元朝末年,其中的兀良哈部,斡朵裡部兩個萬戶府,逐漸從外東北逐步南遷,先南遷至綏芬河,再南遷至圖門江流域,由於猛哥帖木兒是努爾哈赤的直系祖先,所以可以認定這就是後來的建州女真的祖先,由於他們使用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語言,所以他們也被叫做「女真人」,又由於猛哥帖木兒任建州左衛都督,因此名為「建州女真」,所以,毫無疑問的是,胡裡改人是建州女真的來源。

而同時居住在黑龍江下遊的野人女真也開始南遷至呼蘭河流域,形成輝發,烏拉等部,因此叫海西女真,海西女真長期與蒙古混居,帶有很多蒙古血緣,而沒有遷徙的野人女真則繼續住在黑龍江的下遊,由於其比較偏遠落後,因此被冠以「野人女真」之名,又叫東海女真。

1403年明朝設建州衛,以阿哈出為參政,大量女真部族紛紛來投,明成祖用女真文頒布敕諭招呼女真,稱:「女真、斡朵裡、兀良哈、兀狄哈等招撫之,使貢獻」。這裡的「女真」指的是狹義上的女真,即金代女真中的生活在朝鮮半島的一小部分,後來大多融入了朝鮮人了。而這裡的斡朵裡、兀良哈則就是胡裡改人,即建州女真,很明顯建州女真與金代女真此時還處在並列中,並不存在繼承關係。

1405年,明朝在圖門江的南岸的朝鮮會寧,設置建州左衛,次年,猛哥帖木兒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第一任指揮使,這個建州左衛與建州衛不存在隸屬關係,後來猛哥帖木兒由於軍事壓力,饑荒,不停地在圖門江南北兩岸遷徙,並與建州衛會合,此時的建州女真還處在奴隸制階段,社會發展水平很低,而居住在朝鮮的金代女真人的後代,社會發展水平很高,和高麗人差不多,是封建制的社會。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建州女真的祖先是水達達中的斡朵裡部和兀良哈部,他們是在明初從外東北南遷至圖門江的。但屬於女真語族,是毫無疑問的。

 九、滿族族源來歷

通過上述研究,我想,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得出結論了,建州女真與金代女真人,語言相通,文字不同,服飾不同,社會發展水平也不相同,他們是並列的關係而不是繼承的關係,這也就回答了很多人的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何明代女真與金代女真相比,社會發展狀況反而出現了倒退?那是因為建州女真並不是金代女真的傳承後人,明代女真當時還處在奴隸制時期,而金代女真的後人,無論是熟女真還是生女真都已經在封建制階段了。

那麼,現在的教科書等說滿族是女真後代,這一說法正確嗎?

事實上,說滿族是女真人,這一說法也並無錯誤,因為這裡的女真,指的的廣義上的女真,即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

而狹義上的女真,指的是遼金時代的女真。從這一點來說,明代女真並不是金代女真的直系後代,作為滿族主體的建州女真其實和金代女真沒有傳承關係,因此從狹義上來說,滿族並不源自金代女真。

有一番話很重要,這段話太特別了,以至於很多人不相信,所以這裡必須飲用,這番話出自皇太極在1635年頒布的著名的諭旨:

「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揮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西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

於是皇太極命令停止使用「諸申」族名,改民族名為「滿洲」;停止使用「後金」國名,改國號為「大清」,年號也從「天命」改為「崇德」,於是滿洲族就從此日誕生了,因此,在構成上「滿洲族」包括了建州、蒙古、朝鮮、漢人等多個民族的成分,八旗即其組織形式。好笑的是,把建州女真當做女真的恰恰是明朝和朝鮮,因為語言屬於通古斯語族,但是皇太極不這樣認同,他重新創造了一個新的民族--滿族。皇太極的這番話也是說明了上述問題,即明代女真不是金代女真的後裔,他們之間沒有傳承關係。很多人之所以搞不清楚這個問題,是因為其混淆了狹義女真人(建立金國的金元女真)與廣義女真人(使用通古斯語族的民族),比如《滿族簡史》中說:「金亡以後,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轉而成為元遼陽行省所屬各路下的居民」,這裡的女真人主要是廣義上的女真,並不是狹義上金代女真的遺民。

那麼狹義上的女真,即金代女真人在明朝還存在嗎?根據朝克先生的說法,早期的遼金女真人在朝鮮北部確實有一支人數很少的後裔,這就是所謂的「瓦爾喀人」,即在瓦爾喀河流域,他們大多是金代女真,甚至遼代女真的後裔,他們的祖先是長白山女真與鴨綠江女真(朝鮮歷史上叫做東女真與西女真),他們與朝鮮人通婚往來,這是一部分未融合的金代女真的遺留,不過這部分女真人融入滿族的並不多,而是融入漢人、朝鮮人了。

十、結論

所以說,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外東北地區的通古斯語族長期以來的泛指就是「女真」,因為滿族人的先祖建州女真人說的是通古斯語族的語言,當然迥異於蒙古人和朝鮮人,所以被明朝人稱呼為女真。

結論就是,滿族人當然是女真人,這是毫無疑問的。雖然融合了很多蒙古人、朝鮮人和漢人的基因,可是民族的底脯卻是女真人,但和金代女真人可能並非一以貫之的遺傳關係,這點是需要說明的。

所謂的「通古斯」,指的不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等地區,發生通古斯大爆炸的地方,而是一個語族的名字,滿族並不是什麼所謂的通古斯人,滿族就是女真。說什麼滿族來自於俄羅斯通古斯,並不是源於中國,這種言論是極其錯誤的。

相關焦點

  • 滿族的祖先,究竟來自哪裡?
    皇太極這一改民族名和國名的作法有效地避開了「金「和"女真「這些敏感字眼,從而有效緩解了漢民族對滿族的怨憤和疑慮。統一後的女真族⺁是努爾哈赤對東北以女真各部為中心的各少數民族的整合和融合,其原始各部又都是歷史上各亇時期的長期融合的結果。但根據歷史記載,最早於春秋之前即稱雄於東北的主要民族是肅慎人。漢魏兩晉時期,肅慎人基本衍化為挹婁與勿吉族,至唐代則衍化為靺鞨族,至宋代則又衍化為女真。
  • 滿族的起源、滿族八旗和滿族姓氏與家譜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明代初期,生活在我國北部的女真人逐漸南遷,分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分布於以現今遼寧境內的渾河流域為中心,南抵鴨綠江,東達長白山北麓和東麓的地域中,內部有蘇克蘇護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鴨綠江部等。
  • 滿族八大姓的姓氏演變
    馬姓宗族摺疊滿族馬姓在遼東地區分為漢軍旗人和滿洲旗人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由於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冠漢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遼東地區,所以極容易產生源流上的混淆。漢軍旗人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歸、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滿族民族共同體的原漢族馬姓氏族。
  • 滿族的姓氏
    金代女真的姓氏  金代女真族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氏族比隋唐時期靺鞨族大大增加,姓氏也隨之增加。金史記載,金代女真人共有115個姓氏。女真族姓氏特點是有白號之姓與黑號之姓的區別,並且分為四大支系。  滿族氏族仍然是一種血緣群體,滿語稱氏族為哈拉--穆昆。它的成員由源出於一個共同體的祖先及若干個子孫的共同意識所維繫,也是對他們的血緣關係的承認。他們有共同的意識,共同的心理狀態,共同的氏族神靈,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生活習俗,共同的禁忌。他們的氏族內部在確定每一個氏族成員的權利時具有關鍵作用。氏族形成之初,儘管大家都明白相互的親屬和輩數關係,但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 滿族家具丨滿族王朝統治時期的宮廷特色
    在這一時期,滿族家具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審美與技術,但也保持了本身的特色,最為重要的是在宮廷文化中加入了獨特的滿族審美。滿族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肅慎、挹婁、勿吉、鞋輯、女真氏族部落時期。明末時期的女真各個部落在名義上雖為「女真」,但實際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也有一定的分野。
  • 滿族八大姓在滿文裡怎麼寫?你知道麼!
    遠在明代以前,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古裡甲姓氏演變為瓜爾佳姓氏的。其姓氏演變,已在清代乾隆年間欽定修撰的《滿洲源流考》中得到證實。古裡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屢有記載,《金史·列傳》第四十九記有:「古裡甲石倫,隆安人,以武舉登第。」從金、元時期的姓氏古裡甲到明清之際的姓氏瓜爾佳,顯然從讀音上即可發現,是由音移變化而形成的。
  • 滿族服飾的特點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鬱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澱的結果。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髮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髮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髮垂肩。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
  • 大東北滿族舊事-----滿族聖嶽長白山(3)
    滿族供奉的動物神祇甚多,幾乎是無所不含,而且是各有神號,像母臥虎神、公坐虎神、金虎神、飛虎神、大代明雕神、老坐山雕神、黑熊神、野豬神、金錢豹神、金花火神、金舌鳥神、銀舌鳥神、蟒神、狼神、水鳥神等等。滿族認為長白山乃聖嶽神山,乃眾野神之居所,在滿族正黃旗石克特裡氏的祭祀《排神神詞》中,唱詠得十分明晰:長白山上,有大飛虎神、鳥神、大雕,展開巨大的翅膀在天上翱翔,使日月都黯淡無光。
  • 告訴你滿族和蒙古區別在哪裡?
    滿族難道不是一個蒙古一個分支民族嗎? 小紅 阿蘇 當然不是,他們倆是截然不同的民族!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滿族和蒙古是同一個民族。
  • 渤海國與滿族的關係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滿族人名與文化
    任何滿族相關的問題,論壇內海量滿族同胞,都可以為您做最真實的解答!滿族風俗★滿族文化★滿族歌舞滿族飾品★滿族服飾★滿族文玩 人名作為一種語言現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滿族人名作為滿族文化的載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滿族文化傳統的發展變化情況。
  • 皇太極欽點的「滿洲」,與滿族是一個概念嗎?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逆北 滿洲和滿族有什麼關係?有一種觀點喜歡把二者等同,認為滿洲就是滿族,只不過時期不同,叫法不一樣罷了。這種說法對嗎?筆者想簡單談談自己的不同意見。
  • 滿族高氏家族來歷,讓人驚嘆!
    滿族的先人本來居住在東北的北部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由於歷史上曾一度出現寒冷時期,先人們逐漸向南遷移,與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時期渤海國才真正活躍在東亞的政治舞臺上。金代是滿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由於崇尚和學習漢文化,女真人逐漸進入了當時的現代社會,成了中國各民族中舉足輕重的一員。
  • 大東北滿族舊事-----白山黑水育滿族(5)
    ◇情系白山黑水滿族,乃煌煌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中的一枝北國奇葩。他們以弓馬為藝,以漁獵為生,幾千年來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東北的長白山及松花江、黑龍江等廣大地區。長白山又簡稱「白山」,松花江、黑龍江乃一江,只上下遊之別,世人簡稱「黑水」,故有「白山黑水」之稱。
  • 滿族為什麼會有納蘭性德、曹雪芹、老舍那麼多大文學家?
    滿族是一個宣布成立的民族,當時是一個政治聯盟:主幹是女真人,以愛新覺羅家族為凝聚力量,女真人佔20%左右;40%是「東北人」契丹人的遼代統治的「 燕雲十六州」時東北的漢人,胡漢混合化的東北人;還有40%包括了蒙古人、朝鮮人、鮮卑人、契丹人以及今天所稱的達斡爾族人、鄂倫春人、鄂溫克族人等。像漢族的形成一樣,滿族是一個有文化包容交融基因的民族。
  • 大型組圖滿族民俗生活
    滿族的飲食滿族飲食習俗受狩獵生活影響很深,並帶有濃厚的北方民族特色。1 天火肉-滿漢全席的前身滿族的漁獵生活對飲食習俗影響很深,其表現之一就是「天火肉」。古時,滿族先民曾在林莽中集體敲石吶喊震山,憑藉風勢火威石擊弓射追剿猛獸。獵畢熄火,先用肥大的野牲九頭謝天,謝畢,把野獸刮洗清淨,放在火上烤,名曰「天火肉」,族人共享。清代滿族薩渦祭禮中的燎毛豬,實為天火肉的延續。清中葉的「滿漢全席」的基本特點就是燒烤,這種食法亦源於「天火肉」。
  •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民俗!沒有皇帝,沒有皇城,只有滿族,顛覆你的認識
    獵畢熄火,先用肥大的野牲九頭謝天,謝畢,把野獸刮洗清淨,放在火上烤,名曰「天火肉」,族人共享。清代滿族薩渦祭禮中的燎毛豬,實為天火肉的延續。清中葉的「滿漢全席」的基本特點就是燒烤,這種食法亦源於「天火肉」。
  • 滿族姓氏趣談
    西林覺羅春,滿洲第一女詞人,一個雄赳赳的家族竟然出了這個大文學家1、滿族姓氏「某某覺羅」。覺羅是滿語「族屬」的意思,這部分姓氏往往表示有很深厚淵源的古老家族。如瓜爾佳(瓜爾是地名,這是滿族第一大姓氏,後大多改姓關)、佟佳(佟是一條河的名字,這也是滿族大姓氏,後改漢姓佟)、章佳、劉佳(漢軍旗人報哈喇時,為和漢族人區別,都在姓氏後加上一個佳字)等等。
  • 滿族姓氏的變遷
    而我們寬城滿族自治縣姓佟、關、馬、齊、郎的人也相當多。寬城滿族自治縣大石柱子鄉、湯道河鎮滿族有金姓為愛新覺羅氏,鏵尖鄉葉姓為那拉氏,大石柱子鄉王姓為完顏氏,山家灣子、板城、缸窯溝等鄉鎮和寬城鎮滿族的佟姓為伊爾根覺羅氏,碾子峪、桲羅臺、獨石溝等鄉的章姓為章佳氏。
  • 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史籍中多有記載。《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載,秦漢時期滿族先民「肅慎」「挹婁」,「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以裸袒,以尺布隱其前後,以蔽形體」。   明代,居住在長白山、松花江流域的「建州女真」種植五穀,緝麻紡線,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皇明九邊考》載,建州女真「飲食服飾,皆如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