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介紹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種植最多的牧草品種。由於其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稱。苜蓿的壽命一般是5-10年,在年降雨量250-80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均可種植。喜中性土壤。PH值6-7.5為宜,6.7-7.0最好。成株高達1-1.5米。
苜蓿的營養價值很高,粗蛋白質、維生素含量很豐富,動物必需的胺基酸含量高,苜蓿乾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5-26.2%,相當於豆餅的一半,比玉米高1-2倍;賴氨酸含量1.05-1.38%,比玉米高4-5倍。
苜蓿的產量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地區、管理水平和刈割次數不同,產量差異很大。一般年刈割三茬(北方2-3茬,南方4-5茬),畝產鮮草2000-6000公斤,4-5公斤鮮草曬1公斤乾草。
在我國,由於它產草量高,利用年限長,再生性強,且肥田增產,因此在畜牧業上,紫花苜蓿的優勢完全凸現出來。紫花苜蓿是各種牲畜最喜食的牧草。葉的粗蛋白質含量比莖高1-1.5倍,粗纖維含量比莖少50%。栽種五年後可作為放牧地使用,但應有計劃地做到分區輪割或輪牧。越是幼嫩,葉的比重較大,營養價值越高。因此,紫花苜蓿的營養價值與收穫時期關係很大,幼嫩苜蓿含水量較高,隨生長階段的延長,蛋白質含量逐漸減少,粗纖維含量顯著增加。初花期刈割的苜蓿消化率高,適口性好。播種後2-5年內生產力高,青刈或調製乾草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紫花苜蓿莖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多種維生素及胡蘿蔔素,特別是葉片中含量更高。紫花苜蓿鮮嫩狀態時,葉片重量佔全株的50%左右。在同等面積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總養料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質是2.5倍,礦物質是6倍。
紫花苜蓿草質好、適口性強。紫花苜蓿莖葉柔嫩鮮美,不論青飼、青貯、調製青乾草、加工草粉、用於配合飼料或混合飼料,各類畜禽都最喜食,也是養禽業首選青飼料。
第二章 牧草形態紫花苜蓿是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達,主根入土深達數米至數十米;根頸密生許多莖芽,顯露於地面或埋入表土中,頸櫱枝條多達十餘條至上百條。莖稈斜上或直立,光滑,略呈方形,高約100~150釐米,分枝很多。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小葉長圓形或卵圓形,先端有鋸齒,中葉略大。總狀花序簇生,每簇有小花20~30朵,蝶形花有短柄,雄蕊10枚,1離9合,組成聯合雄蕊管,有彈性;雌蕊1個。莢果螺旋形,2~4回,表面光滑,有不甚明顯的脈紋,幼嫩時淡綠色,成熟後呈黑褐色,不開裂,每莢含種子2~9粒。種子腎形,黃色或淡黃褐色,表面有光澤,陳舊種子色暗;千粒重1.5~2.3克,每千克約有30~50萬粒。
第三章 牧草特徵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抗逆性強,適應範圍廣,能生長在多種類型的氣候、土壤環境下。性喜乾燥、溫暖、多晴天、少雨天的氣候和高燥、疏鬆、排水良好,富含鈣質的土壤。最適氣溫25~30℃;年降雨為400~800毫米的地方生長良好,越過1000毫米則生長不良。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內,需有灌溉條件才生長旺盛。夏季多雨溼熱天氣最為不利。紫花苜蓿蒸騰係數高,生長需水量多。每構成1克乾物質約需水800克,但又最忌積水,若連續淹水1~2天即大量死亡。紫花苜蓿適應在中性至微鹼性土壤上種植,不適應強酸、強鹼性土壤,最適土壤pH值為7~8,土壤含可溶性鹽在0.3%以下就能生長。在海拔2700米以下,無霜期100天以上,全年≥10℃積溫1700℃以上,年平均氣溫4℃以上的地區都是紫花苜蓿宜植區。紫花苜蓿屬於強光作用植物,剛開展的葉片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大量每小時每平方米為70毫克;葉片的澱粉含量晝夜變幅大,乾重從上午的8%增加至日落時的20%,其後含量急劇下降,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一個發育良好的苜蓿群體葉面積指數通常為5,每平方米有中等大小的葉片5000~15000個。
第四章 飼用優點及利用技術一 飼用優點紫花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稱號,突出的優點表現在飼用上為:
1.產草量高
紫花苜蓿的產草量因生長年限和自然條件不同而變化範圍很大,播後2~5年的每畝鮮草產量一般在2000~4000千克,乾草產量500~800千克。在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每畝可產乾草733~800千克;乾旱低溫的地區,每畝產乾草400~730千克;荒漠綠洲的灌區,每畝產乾草800~1000千克。
2.利用年限長
紫花苜蓿壽命可達30年之久,田間栽培利用年限多達7~10年左右。但其產量,在進入高產期後,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
3. 再生性強,耐刈割
紫花苜蓿再生性很強,刈割後能很快恢復生機,一般一年可刈割2~4次,多者可刈割5~6次。
4.草質好、適口性強
紫花苜蓿莖葉柔嫩鮮美,不論青飼、青貯、調製青乾草、加工草粉、用於配合飼料或混合飼料,各類畜禽都最喜食,也是養豬及養禽業首選青飼料。
5.營養豐富
紫花苜蓿莖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多種維生素及胡蘿蔔素,特別是葉片中含量更高。紫花苜蓿鮮嫩狀態時,葉片重量佔全株的50%左右,葉片中粗蛋白質含量比莖稈高1~1.5倍,粗纖維含量比莖稈少一半以上。在同等面積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總養料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質是2.5倍,礦物質是6倍。
6.肥田增產
紫花苜蓿發達的根系能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並能從土壤深層吸取鈣素,分解磷酸鹽,遺留在耕作層中,經腐解形成有機膠體,可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團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2~4齡的苜蓿草地,每畝根量鮮重可達1335~2670千克,每畝根茬中約含氮15千克,全磷2.3千克,全鉀6千克。每畝每年可從空氣中固定氮素18千克,相當於55千克硝酸銨。苜蓿茬地可使後作三年不施肥而穩產高產。增產幅度通常為30%~50%,高者可達1倍以上。農諺說:「一畝苜蓿三畝田,連種三年勁不散」。
7.保持水土
紫花苜蓿枝葉繁茂,對地面覆蓋度大,二齡苜蓿返青後生長40天,覆蓋度可達95%。又是多年生深根型,在改良土壤理化性,增加透水性,攔阻徑流,防止衝刷,保持坡面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十分顯著。據測定:在坡地上,種植普通農作物與紫花苜蓿相比,每年每畝流失水量大16倍,土量流失大9倍
8.蜜源植物
紫花苜蓿是嚴格的自花受粉植物,常靠外部機械力量和昆蟲採蜜彈開緊包的龍骨瓣而受粉,花期長達40~60天,花期進行田間放蜂,可使蜂蜜產量大幅度提高,同時也提高苜蓿種子產量。
二 利用技術1.青刈利用以在株高30~40釐米時開始為宜,早春掐芽和細嫩期刈割減產明顯。調製乾草的適宜刈割期,是初花期左右,二者利用期均不得延至盛花期後。
2.收種適宜期是植株上1/2~2/3的莢果由綠色變成黃褐色時進行。收草田不能連續收取種子。種子田也應每隔1~2年收草一次。
3.紫花苜蓿在利用中應根據需要和播種面積,有計劃的生產種子和草產品,提供商品經營。
4.收草和收種的利用年限,應視種子和產草量最高年限而定。
5.紫花苜蓿用於放牧利用時,以豬、雞、馬屬家畜最適宜。放牧反芻畜易得臌脹病,結莢以後就較少發生。用於放牧的草地要劃區輪牧,以保持苜蓿的旺盛生機,一般放牧利用4~5天,間隔35~40天的恢復生長時間。如放牧反芻畜時,混播草地禾本科牧草要佔50%以上的比例;應避免家畜在飢餓狀態時採食苜蓿,放牧前要先餵以燕麥、蘇丹草等禾本科乾草,還能防止家畜腹瀉。為了防止膨脹,可在放牧前口服普魯卡因青黴素鉀鹽,成畜每次量50~75毫克。
6.紫花苜蓿用於調製乾草時,要選擇晴朗天氣一次割曬,防止雨淋,以免丟失養分降低質量,平曬結合扎捆散立風乾再堆垛存放。有條件的待曬至半乾時移至避光通風處陰乾。乾草必須保持綠色狀態。存放過程中應勤檢查,以防黴變造成損失。用裹夾碾壓法(也叫染青法)調製,效果很好。即在麥收季節或苜蓿青刈割曬乾期,將刈割的鮮嫩苜蓿青草,均勻鋪攤在上下兩層幹麥草或其他用於飼料的柔軟乾燥禾穀類秸稈夾層內,用石磙反覆碾壓至莖稈破裂。可使鮮嫩苜蓿迅速乾燥。避免養分丟失。苜蓿壓出汁液吸入秸稈,混合貯存,混合鍘碎或粉碎飼喂。不但提高了秸稈適口性,也提高了營養價值。
第五章 栽培技術一 土壤耕作與施肥紫花苜蓿種子細小,幼芽細弱,頂土力差,整地必須精細,要求地面平整,土塊細碎,無雜草,墒情好。紫花苜蓿根系發達,入土深,對播種地要深翻,才能使根部充分發育。紫花苜蓿生長年限長,年刈割利用次數多,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亦多。據報導,紫花苜蓿每畝每年吸收的養分,氮為13.3千克,磷4.3千克,鉀16.7千克。氮和磷比小麥多1~2倍,鉀多3倍。用作播種紫花苜蓿的土地,要於上年前作收穫後,即進行淺耕滅茬,再深翻,冬春季節作好耙耱、鎮壓蓄水保墒工作。水澆地要灌足冬水,播種前,再行淺耕或耙耘整地,結合深翻或播種前淺耕,每畝施有機肥1500~2500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為底肥。對土壤肥力低下的,播種時再施入硝酸銨等速效氮肥,促進幼苗生長。每次刈割後要進行追肥,每畝需過磷酸鈣10~20千克或磷二氨4~6千克。
二 播種1.種子。
播種前要曬種2~3天,以打破休眠,提高發芽率和幼苗整齊度。種子田要播種國家或省級牧草種子標準規定的I級種子;用草地播種Ⅰ、Ⅱ、Ⅲ級種子均可。
2.接種。
在從未種過苜蓿的土地播種時,要接種苜蓿根瘤菌,每千克種子用5克菌劑,製成菌液灑在種子上,充分攪拌,隨拌隨播。無菌劑時,用老苜蓿地土壤與種子混合,比例最少為1:1。
3.播種量每畝播種子6.5~8公斤,用草地每公頃11.25~15千克,乾旱地、山坡地或高寒地區,播種量提高20~50%。
4.播種期。
因各地氣候不同,可分為三種情況:春播。春季土地解凍後,與春播作物同時播種,春播苜蓿當年發育好產量高,種子田宜春播。夏播。乾旱地區春季乾旱,土壤墒情差時,可在夏季雨後搶墒播種。秋播。在中國北方地區,秋播不能遲於8月中旬,否則會降低幼苗越冬率。
5.播種深度。
視土壤墒情和質地而定,土幹宜深,土溼則淺,較壤土宜深,重粘土則淺,一般1~2.5釐米。
6.播種方法。
紫花苜蓿常用播種方法有條播、撒播和穴播三種;播種方式有單播,混播和保護播種(覆蓋播種)三種。可據據具體情況選用。種子田要單播,穴播或寬行條播,行距50釐米,穴距50×70釐米或50×50釐米或50×60釐米,每穴留苗1~2株。收草地可條播也可撒播,可單播也可混播或保護播種。條播行距30釐米。撒播時要先淺耕後撒種,再耙耱。混播的可撒播也可條播,可同行條播,也可間行條播,保護播種的,要先條播或撒播保護作物,後撒播苜蓿種子,再耙耱。灌區和水肥條件好的地區可採用保護播種,保護作物有麥類,油菜或割制青乾草的燕麥、草高粱、草穀子等,但要儘可能早的收穫保護作物。在乾旱地區進行保護播種時,不僅當年苜蓿產量不高,甚至影響到第二年的收穫量,最好實行春季單播。混播,紫花苜蓿生長快,分櫱多,枝葉盛,產量高,再生性強,刈割次數多,混播中其他牧草難於相配合,故以單播為宜。但若要提高牧草營養價值、適口性和越冬率,也可採用混播。適宜混播的牧草有:雞腳草、貓尾草、多年生黑麥草、鵝冠草、無芒雀麥等。混播比例,苜蓿佔40%~50%為宜。
田間管理1.播種後,出苗前,如遇雨土壤板結,要及時除板結層,以利出苗。
2.苗期生長十分緩慢,易受雜草危害,要中耕除草1~2次。
3.播種當年,在生長季結束前,刈割利用一次,植株高度達不到利用程度時,要留苗過冬,冬季嚴禁放牧。
4.二齡以上的苜蓿地,每年春季萌生前,清理田間留茬,並進行耕地保摘,秋季最後一次刈割和收種後,要鬆土追肥。每次刈割後也要耙地追肥,灌區結合灌水追肥,入冬時要灌足冬水。
5.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3~5釐米,但乾旱和寒冷地區秋季最後一次刈割留茬高度應為7~8釐米,以保持根部養分和利於冬季積雪,對越冬和春季萌生有良好的作用。
6. 秋季最後一次刈割應在生長季結束前20~30天結束,過遲不利於植株根部和根莖部營養物質積累。
7. 種子田在開花期要藉助人工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以提高結實率。
8.紫花苜蓿病蟲害較多,常見病蟲害有霜黴病、銹病、褐班病等,可用波爾多液,石流合劑,託布津等防治。蟲害有蚜蟲,浮塵子,盲蝽象,金龜子等。可用樂果,敵百蟲等藥防治。但以一經發現病蟲害露頭,即行刈割餵畜為宜。新枝綠。
第六章 田間管理一 田間管理1、中耕苜蓿播種當年苗期長勢較弱,中耕作業要以除草為主,應做到二鏟二趟或二鏟一趟。春季返青後及每次刈割後進行一次中耕,以破除土壤板結。中耕一般與追肥作業結合進行。
2、 施肥施肥是提高苜蓿產量的重要措施。苜蓿施肥方法包括底肥、種肥和生長期追肥。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可加入肥效期較長的磷肥,農家肥的施用量一般在每畝3000公斤左右。種肥是在播種時施的肥,一般畝施40~60公斤過磷酸鈣做種肥。追肥一般在春季返青後、分枝期、現蕾期或是每次刈割後結合灌溉進行,追肥的方式有行間條施、撒施和葉面噴施等。
3、灌溉及排水苜蓿是深根植物,根系很發達,能吸收深層土壤水分,所以苜蓿比較耐旱。同時,苜蓿又是一種需水較多的植物,對水分的需要高於禾本科牧草。苜蓿不耐水淹,不適於在低洼地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生長。在生長過程中遇澇會造成爛根而大量死亡,因此在多雨的季節應及時注意抗澇排水。
4、田間除草
⑴ 防除雜草的農作措施。
①前深翻地,將表層草種子深埋,使之不能出土。
②預先翻地、整地。讓地表雜草種子提前發芽,在苜蓿播種前再進行一次旋耕、耙地,殺死發芽雜草。
③調整播種期。秋季適當晚播,當雜草處於幼苗或幼株期時,冬前即被凍死。
④苜蓿條播,人工除草。
⑵ 化學藥劑防除雜草。
大面積種植苜蓿時,可用除草劑消滅雜草。目前莖葉處理的除草劑有:普施特、豆施樂、苯達松、闊葉柘、拿捕淨、穩殺得、蓋草能(穩殺得和蓋草能的合劑為精克草能)、禾草克等。
5、病蟲害防治苜蓿受到病蟲害危害後,往往引起莖葉枯黃,或出現病斑,葉片殘缺甚至落葉,生長不良,使苜蓿產草量下降,品質變劣,利用年限縮短,因而在生產中造成很大損失。危害苜蓿的害蟲主要有蚜蟲、粘蟲、潛葉繩、甜菜夜蛾、薊馬、盲椿象等。防治蚜蟲、潛葉蠅、盲椿象、薊馬分別可用40%的樂果乳劑加水1000~1500倍、3000~5000倍、1500~4000倍和500~1000倍噴灑防治。防止粘蟲可用菊酯類3000~5000倍液噴灑防治。防治甜菜夜蛾可用5%夜蛾必殺、夜蛾光或夜蛾淨1000倍噴灑。
紫花苜蓿前兩茬的產量約佔全年產量的70%,且品質優良,商品性好。因此,在第1茬紫花苜蓿收穫後,要及時加強田間管理,爭取獲得更好的效益。
二 夏季管理紫花苜蓿前兩茬的產量約佔全年產量的70%,且品質優良,商品性好。因此,在第1茬紫花苜蓿收穫後,要及時加強田間管理,爭取獲得更好的效益。
1.加強水肥,保證苜蓿生長需求
中國5月份降水較多,土壤墒情普遍較好,各地要根據土壤含水量情況適當補水。如果0-20 cm土壤層內含水量低於10%,要適當澆灌,但水量不宜太大,噴灌約4-6小時即可。紫花苜蓿第2茬生長期短,要想獲得更高的產量和品質,需要比第1茬有更多的營養積累。返青期沒有進行追肥的地塊,第1茬苜蓿收割後要結合澆水及時進行追肥。一般每畝追施苜蓿專用肥20-30 kg。
2.關注病蟲草害,採取有效防治措施 紫花苜蓿第2茬生長正值夏季,氣溫高,溼度大,容易發生病蟲草害。容易發生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和炭疽病,蟲害主要有薊馬和蚜蟲等;雜草的生長及危害程度較輕,但要密切注意病害及蟲害的發生。防治病蟲害可選擇以下方法:菌核病可選用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60g/畝防治,炭疽病可選用10%世高可溼性粉劑60g/畝防治,薊馬、蚜蟲可選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吡蟲啉乳油2000倍液防治。
3.適時收穫,防止雨季黴爛
苜蓿第2茬收穫時正值雨季,為了防止黴爛儘可能選擇晴好天氣適時收割。如果雨天較多,可在苜蓿開花期前後提前或錯後刈割,這樣雖然產量或品質受到一定影響,但從整體看得大於失。收割後儘量減少在地裡的晾曬時間,打捆後及時送到場院,選擇通風避雨處自然風乾,避免雨淋。
4.避免牲畜踐踏啃食,保證後期生長
苜蓿第1茬收割後,新葉及嫩芽的數量對苜蓿的產量起決定性的作用,此間如果遭到牲畜的踐踏或啃食將對苜蓿的後期生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導致成片死亡。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派專人看管或加強田間巡視,嚴禁放牧。
第七章 常見牧草病害苜蓿銹病、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黴病、苜蓿白粉病、苜蓿黃斑病、苜蓿春季黑莖病和葉斑病、苜蓿匍柄黴葉斑病、苜蓿尾孢葉斑病、苜蓿小光殼葉斑病、苜蓿殼針孢葉斑病、苜蓿白斑病、苜蓿花葉病。
第八章 常見牧草蟲害小翅雛蝗、草原毛蟲類、盲蝽類、苜蓿籽蜂、蠐螬、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白邊地老虎、苜蓿夜蛾、小麥皮薊馬。
第九章 冬季病蟲害防治冬季紫花苜蓿蟲害防治不可忽視!如能做好這個時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殺死越冬病菌、蟲害、減少下一個生長季的病蟲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1.秋後滅茬。
許多蟲害、病菌在紫花苜蓿的地表殘茬上越冬,冬季進行滅茬處理,會消滅大量的病蟲害原體,減少次年初侵染源。
2.放牧。
進行有針對性的放牧。牲畜會將大量苜蓿殘茬及雜草吃掉,也就會將害蟲和病菌吃掉、消滅、外攜。但有一些種類的害蟲蟲卵、病菌在牲畜腸胃中能夠繼續生存,隨著糞便留在田間,成蟲次年的病蟲害初侵染源。
3.機械滅茬。
機械耙將殘茬破碎、掩埋、改變殘茬對病蟲害的形成的原有生存條件,達到消滅的目的。此種方法處理,殘茬依然留在田間,消滅作用有限,還要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共同來使用更好。
4.焚燒。
徹底有效的方式,對殘茬上的病蟲害原體殺滅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很經濟。但是要注意防火,許多情況下不適用。
5.灌溉。
灌溉能惡化病蟲害的生活條件,抑制和殺死病蟲害原體,尤其是冬季灌溉的效果更為明顯,同時,冬季灌溉有利於苜蓿越冬和翌年返青。
6.農藥防治。
秋季收割後至次年返青期間使農藥,既能有效的殺滅各種病蟲害,又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次年紫花苜蓿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是一種較佳的農藥使用期。
第十章 種植技術要點紫花苜蓿種植技術有以下要點:
一 播種播前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農家肥3000―5000kg,施過磷酸鈣50kg做底肥。紫花苜蓿種子細小,播前要求精細整地,並保持土壤墒情,在貧瘠土壤上需施入適量廄肥和磷肥作底肥。一年四季均可播種。一般都採用條播,行距為30釐米―40釐米,播深為1釐米―2釐米,每畝播種量為1千克―1.5千克。
二 管理為了確保紫花苜蓿高產穩產,必須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保苗和排灌水,適量施肥,防治病蟲害等。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侵害,應及時除草。在早春返青前或前次刈割後進行中耕鬆土、追肥、澆水。刈割後進行追肥一次,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氮磷鉀比例為1:5:5。
三 收割每年可刈割3次―4次,現蕾末期至初花期收割,紫花苜蓿留茬高度在5―175px 。一般畝產乾草1000公斤―2000公斤,高產可達4000公斤以上。通常4公斤―5公斤鮮草曬制乾草1公斤,曬制乾草應在10%植株開花時刈割,留茬高度以5釐米左右為宜。
第十一章 紫花苜蓿調製技術紫花苜蓿最重要的利用方式是調製乾草,其乾草調製技術主要可分為自然乾燥法、人工乾燥法、混合脫水乾燥法等。
(1)自然乾燥法:在自然條件下使飼草風乾並形成乾燥疏鬆的乾草製品的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防雨防溼,每隔幾個小時進行翻動,保證整體水分蒸發。
(2)人工乾燥法:主要是將苜蓿放入人工乾燥室內進行烘乾,其主要特點是與自然乾燥法相比,具有可控制、可調節、乾燥快等特點,但是這種方法成本較高,且可能導致營養成分變質。
(3)混合脫水乾燥法:是結合以上兩種方法的綜合方法,具有成本較低、靈活度高等特點。
紫花苜蓿調製技術除乾草調製外,還有青貯調製。紫花苜蓿因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緩衝能高,所以青貯較為困難,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更加注意材料選擇和操作技術。紫花苜蓿青貯原料製備過程中應儘量保證其含水量在60%左右,這樣有利於乳酸菌的發酵,保證青貯飼料的品質。在紫花苜蓿青貯的輔助材料選擇方面,可通過添加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輔助材料,克服紫花苜蓿青貯時含糖量低、pH值無法達到4.2以下等導致的乳酸菌發酵困難問題,並且有利於調節青貯飼料的含水量,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在青貯窖內添加適量的酸性物質如乳酸、甲酸等,能夠有效地提高處理效果,使青貯飼料在色澤、氣味、質地等方面有所改善。
附錄 紫花苜蓿栽培技術規程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及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我國的草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紫花苜蓿作為一種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適應性強、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優良、產量高及便於貯藏加工等特點,得到大面積普及推廣。但是,由於遼寧大面積人工種植紫花苜蓿歷史較短,群眾對它的栽培技術知之甚少,生產中普遍存在著種植品種單一及栽培管理技術粗放等技術問題,不能充分發揮紫花苜蓿生產潛力。筆者在總結多年來紫花苜蓿生產實踐經驗及科研成果基礎上,查閱了相關文獻,制定了此技術規程,以期能夠為紫花苜蓿生產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
1 範圍
標準規定了優質紫花苜蓿栽培過程中的生產環境條件、播種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越冬防寒及收穫等技術。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註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GB 3095 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 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T 2930.1~2930.11—2001牧草種子檢驗規程;GB 6141 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種子質量分級;GB 5084 農田灌溉水標準;GB 9321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3 生產環境條件
3.1 氣候條件
紫花苜蓿種植地域要求年平均氣溫5 ℃以上,10 ℃以上的年積溫超過1700 ℃,極端最低溫-30 ℃,最高溫35 ℃。紫花苜蓿適合生長在年降水量400~800 mm的地區,不足400mm的地區需要灌溉,如果降雨量超過1 000 mm則要配置排水設施。
3.2 土壤條件
播種紫花苜蓿的地塊要求土層深厚,質地砂粘比例適宜,土壤鬆散,通氣透水,保水保肥,以壤土和粘壤土為宜。另外,要求排灌方便,地下水位在1.5 m以下。土壤pH值在6.5~8.0之間,可溶性鹽分在0.3%以下。
3.3 環境質量
紫花苜蓿種植地環境條件應符合GB 3095要求。
4 播種技術
4.1 播前準備
4.1.1 品種選擇
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性好、抗倒伏的品種;選擇播種秋眠級為2~4的品種;外引品種至少要在當地經過了3年以上的適應性試驗才可大面積種植。
4.1.2 種子質量
種子符合國家種子分級標準,純度和淨度不低於95%,發芽率不低於90%,種子不得攜帶檢疫對象。
4.1.3 播種量
根據自然條件、土壤條件、播種方式、利用目的及種子本身的純淨度和發芽率的高低略有差異。土壤不肥沃,紫花苜蓿分枝較少,可以多播一些;乾旱地區水分不足,要適當增加播量;條播少些,撒播則多些;鹽鹼地應適當增加播種量。紫花苜蓿收草田播種量為10~15 kg/hm2,撒播增加20%播量。簡便的計算播種量的公式為:實際播種量(kg/hm2)=種子用價為100%的播量/種子用價;種子用價=種子發芽率(%)×種子淨度(%)。
4.1.4 根瘤菌拌種
從未種過紫花苜蓿的田地應接種根瘤菌。按每千克種子拌8~10 g根瘤菌劑拌種。經根瘤菌拌種的種子應避免陽光直射;避免與農藥、化肥等接觸;已接種的種子不能與生石灰接觸;接種後的種子如不馬上播種,3個月後應重新接種。
4.1.5 整地
紫花苜蓿種子小,幼苗頂土力弱。播種前必須將地塊整平整細,使土壤顆粒細勻,孔隙度適宜。紫花苜蓿是深根型植物,適宜深翻,深翻深度為25~30 cm,在翻地基礎上,採用圓盤耙、釘齒耙耙碎土塊,平整地面。
4.2 播種
4.2.1 播種期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水分狀況及栽培用途確定適宜播種期。
4.2.1.1 春播
春季4月中旬至5月末,利用早春解凍時土壤中的返漿水分搶墒播種。春播的前提是必須有質量良好的秋耕地。春季幼苗生長緩慢,而雜草生長快,春播一定要注意雜草防除。
4.2.1.2 夏播
夏季(6月~7月)播種,播前先施用滅生性除草劑消滅雜草,然後播種。要儘可能避開播後遇暴雨和暴曬。
4.2.1.3 秋播 瀋陽以南地區可以採用秋播。秋播對紫花苜蓿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有利,出苗齊,保苗率高,雜草危害輕。秋播在8月中旬以前進行,以使冬前紫花苜蓿株高可達5 cm以上,具備一定的抗寒能力,使幼苗安全越冬。
4.2.1.4 冬播
冬季播種在上凍之前1周左右進行。
4.2.2 播種方式
4.2.2.1 條播
產草田行距為15~30 cm,播帶寬3 cm。
4.2.2.2 撒播
用人工或機械將種子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後輕耙覆土鎮壓。這種方法適於人少地多、雜草不多的情況。山區坡地及果樹行間可採用撒播。
4.2.2.3 壟作條播
產草田行距為40~50 cm,播帶寬3 cm。
4.2.3 底肥
底肥可以用農家肥和化肥。播前結合整地每667 m2施入農家肥3 000~5000 kg,施過磷酸鈣50 kg做底肥。
4.2.4 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以1~2 cm為宜。既要保證種子接觸到潮溼土壤,又要保證子葉能破土出苗。沙質土壤宜深,粘土宜淺;土壤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淺;春季宜深,夏、秋季宜淺。乾旱地區可以採取深開溝、淺覆土的辦法。
4.2.5 鎮壓
播後及時鎮壓,確保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溼潤地區根據氣候和土壤水分狀況決定鎮壓與否。
5 田間管理
5.1 除草
紫花苜蓿播種當年應除草1~2次。雜草少的地塊用人工拔除,雜草多的地塊可選用化學除草劑。播後苗前可選用都爾、乙草胺(禾耐斯)、普施特等苗前除草劑,用量及用法參照廠家說明。苗後除草劑可選用豆施樂或精禾草克等。除草劑宜在紫花苜蓿出苗後15~20 d,雜草3~5葉期施用,用法及用量參照廠家說明,產出的青乾草雜草率應控制在5%以內。
5.2 施肥
追肥在第一茬草收穫後進行,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氮磷鉀比例為1∶5∶5。
5.3 灌水
每年第1次刈割後視土壤墒情灌水1次,水質要符合GB 5084標準要求。
6 鬆土
早春土壤解凍後,紫花苜蓿未萌發之前進行淺耙鬆土,以提高地溫,促進發育,這樣做將有利於返青。
7 病蟲害防治
7.1 病害防治
7.1.1 苜蓿褐斑病
7.1.1.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在病害沒有蔓延時儘快刈割;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合理施肥,施肥量不宜過多;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和雜草,控制翌年的初侵染源。
7.2.1.2 化學防治
在病害發生初期,噴施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 500~2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
7.1.2 苜蓿銹病
7.1.2.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和鈣肥,少施氮肥;合理排灌,田間不應有積水,勿使草層溼度過大;發病嚴重的草地儘快刈割,不宜留種。
7.1.2.2 化學防治
在銹病發生前噴施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波爾多液(硫酸銅∶生石灰∶水=1∶1∶200)噴霧。發病初期至中期噴施20%粉鏽寧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每用100~120g,加水70 L,均勻噴霧。
7.1.3 苜蓿霜黴病
7.2.3.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合理排溉,草地積水時,應及時排澇,防止草層溼度過大;增施磷肥、鉀肥和含硼、錳、鋅、鐵、銅、鉬等微量元素的微肥。剷除田間雜草及系統受害的苜蓿單株。
7.1.3.2 化學防治
用0.5∶1∶100波爾多液,或45%代森銨水劑1 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400~600倍液,或70%代森錳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溼性粉劑按每667 m2面積採用150~250 g加水75 L攪均勻噴灑。上述藥液需7~10 d噴施1次,視病情連續噴施2~3次。
7.1.4 苜蓿白粉病
7.1.4.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牧草收穫後,在入冬前清除田間枯枝落葉,以減少翌年的初侵染源;發病普遍的草地提前刈割,減少菌源,減輕下茬草的發病;少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含硼、錳、鋅、鐵、銅、鉬等微量元素的微肥,以提高抗病性。
7.1.4.2 化學防治
70%甲基託布津1 000倍液,或40%滅菌丹800~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20%粉鏽寧乳油3 000~5 000倍液噴霧。
7.1.5 苜蓿黃萎病
7.1.5.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倒茬或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清除草地中的枯枝落葉及病株殘體,減少翌年的初侵染源。
7.1.5.2 化學防治 播前用多菌靈、福美雙或甲基託布津等藥物進行種子處理;在病害發生前用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病害發生後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700~1 000倍液噴霧。
7.1.6 苜蓿根腐病
7.1.6.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或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及時排水和搞好田間衛生。
7.1.6.2 化學防治
播前用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
7.2 蟲害防治
7.2.1 苜蓿蚜蟲
7.2.1.1 天敵防治
利用苜蓿田間蚜蟲的天敵(如瓢蟲、草蛉、食蟲蝽、食蚜蠅和蚜繭蜂等)進行生物防治。
7.2.1.2 農業措施
蟲害將要大發生時,儘快提前收割;選用抗蚜苜蓿品種。
7.2.1.3 化學防治
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按每667 m2面積採用10~18 g加水30~50 L,或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按每667 m2面積採用30 ml,或5%凱速達乳油按每667m2面積採用30 ml噴霧。
7.2.2 薊馬
7.2.2.1 天敵防治
利用天敵(如蜘蛛和捕食性薊馬)防治薊馬。
7.2.2.2 農業措施
返青前燒茬;蟲害大發生前,儘快收割。
7.2.2.3 化學防治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或50%甲萘威可溼性粉劑800~1 200倍液,或 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按每667 m2面積採用20~30 g兌水;70%艾美樂水分散粒劑按每667 m2面積採用2 g兌水噴霧。
7.2.3 小地老虎
7.2.3.1 天敵防治
利用天敵(如寄生蟎、寄生蜂等)防治小地老虎。
7.2.3.2 農業措施
消滅雜草;在小地老虎發生後,及時灌水,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7.2.3.3 化學防治
施用毒土和毒沙:用50%辛硫磷乳油按每667 m2面積採用50ml加水適量,與125~175 kg細土混拌後順壟撒於幼苗基部。噴施藥液: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施在幼苗根際處,防效良好。利用毒餌:用50%辛硫磷乳油按每667 m2面積採用50ml拌棉籽餅5 kg,製成毒餌散放于田埂或壟溝 。
7.2.4 華北螻蛄
7.2.4.1 農業措施
利用栽培技術措施改變螻蛄的生存環境;及時灌水滅蟲。
7.2.4.2 化學防治
用50%辛硫磷乳油,以0.1%~0.2% 有效劑量拌種;用50%辛硫磷乳油與螻蛄喜食的多汁的鮮菜、塊根、塊莖或用炒香的麥麩、豆餅等混拌製成毒餌或毒谷。
8 越冬防寒
8.1 中耕培土
在紫花苜蓿越冬困難的地區,可採用大壠條播,壠溝播種,秋末中耕培土,厚度3~5 cm,以減輕早春凍融變化對紫花苜蓿根頸的傷害。
8.2 冬前灌水
在霜凍前後灌水1次(大水漫灌),以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
9 收穫
9.1 刈割時間
現蕾末期至初花期收割。收割前根據氣象預測,須5 d內無降雨,以避免雨淋黴爛損失。
9.2 收穫方法
採用人工收穫或專用牧草壓扁收割機收穫。割下的紫花苜蓿在田間晾曬使含水量降至18%以下方可打捆貯藏。
9.3 留茬高度
紫花苜蓿留茬高度在5~7 cm,秋季最後1茬留茬高度可適當高些,一般在7~9 cm。
9.4 收穫制度
遼寧地區1年可收2~4茬。秋季最後1次刈割距初霜期30~45 d。若最後1茬不能保證收穫後至越冬期有足夠生長期,則可推遲到入冬後紫花苜蓿已停止養分回流之後再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