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書《古玩的江湖》,講述一位資深藏家由底層起家的精彩收藏故事。全書以一位資深藏家自身的經歷為切入口,講述古玩行業的種種內幕及古玩作假技術、鑑偽技巧,行文流暢,簡單易懂,部分情節頗具懸念,即便是不曾接觸古玩行業的人讀來,也吸引力十足。
跌宕起伏、小說般的故事情節,全面通俗的古玩鑑賞指南,生動有趣的文化藝術入門書,它溫文爾雅,又親切日常,體現出一種文化與審美的格調;它狡詐殘酷,又驚心動魄,勾勒出一個欲望湧動的江湖。——書評
大河報記者專訪本書作者楊青,來看他的筆底江湖。
問:您在序言中寫道,起初採訪這位藏家,是從藏品聊起,很快發現繁冗無趣,後來改成講故事,這樣寫出來就很好看。而以我對收藏界十餘年的採訪經驗,藏家在收藏當中是很忌諱講故事,不聽故事的,同時這也表明在古玩交易中講故事是特別常見的兜售手法,有經驗的古玩商常常是故事高手。您覺得這個有衝突嗎?聽故事自然是容易引人入勝,很有趣,很好看,您最希望這本書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是什麼?
楊青:我接觸這位藏家大約是在三年前,其實早前自己對收藏圈並不是太了解。因為之前採訪過一些藝術家,主要感興趣的方向一直是藝術本身。這也是接受這個採訪最初的原因——想請這位藏家通過自己對收藏物件的鑑別,來談談他對每個藝術門類的審美理解。
就如序言中所描述的,這個開始挺難的。因為這位藏家其實並不太擅於言辭,講得磕磕碰碰。而且就藝術本身來說,也需要理論體系的系統化認知,但這位藏家對藝術的認識,更多是一種不斷累計疊加的切身經驗。所以第一天的採訪雙方都覺得非常不順利,直到我們用餐休息的時候閒談,請他講講收藏圈的人和事。才有了他那句玩笑話:「收藏圈的人,女孩子不要嫁。」
這也不是他的玩笑話,在用餐途中,還有一件令我記憶猶新的事,他很嚴肅地說:「你看看我的眼睛,這是收藏家的眼睛,是深不見底的。」他是以此來告訴我,收藏家的人心,的確很複雜。
我問他,為什麼想出這本書?他說,更多是想給後輩提供一些經驗和借鑑。在更深入的交談中,他給我講了一些同行朋友在這個江湖中沉浮的命運,我了解到,他出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更類似於有些「迷信的贖罪」。當然,因為涉及隱私,這些在書中並沒有具體展開。所以在我個人看來,雖然同樣是講故事,他的初心也許和兜售古玩的那些同行還是有些不同。
因為這一點,在後續的採訪中,我們逐漸向他的「經驗故事」靠近,一是藏家本人同意了,也許這樣更有助於給後人提供經驗、借鑑,甚至勸退一部分人。二是他自己也更適應講述自己的故事,非常精彩。第三,從寫作本身出發,我自己覺得,比起原先純粹講審美文化,從講故事入手,也許更好玩兒一點。就順其自然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
這位藏家早年入門,是因為愛畫畫,但因為家境貧寒,身體狀況又不好,入了古玩這一行。用他自己的話說,起碼可以接近一些。後來大半輩子出入古玩圈,是為生意,也為興趣。也許正是最初始的喜愛,才會使他本身絞盡腦汁去了解古玩本身,才有了這本書中豐富多彩的獨家鑑別方式,幫助他在這個古玩的江湖裡站穩腳跟。當然,現在他已經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畫畫上。
在我這個圈外人看來,整個採訪過程其實更像是在觀看另一種人生。那種人生,和我們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它所擁有的邊界、道德,更寬泛,也更殘酷。那種人生,也是美和惡的交替。這也正是我自己本身最感興趣的部分,並不僅僅關於收藏本身那麼純粹但深奧,而是包含了比較豐富的界面,既有蘊含著歷史文化的藝術品,包裹著爾虞我詐的人心,有時候甚至無法用道德來評判,那好像是另一個平行世界。
在寫作時,自己也更想把這種現場的體驗帶給廣大讀者,運用了第一人稱、基於現實的偏小說化的方式來呈現。所以這本書可能不那麼「深度」,鑑賞的專業知識更多偏向於「一家之言」,但它們都是與主角藏家難捨難分的「人生經驗」。更多的,是想廣大讀者能和我一樣,在閱讀這本書時,會覺得這位藏家就坐在你對面,和你侃侃而談,帶領你到這不一樣的江湖看一看。
問:收藏為什麼?為了審美?為了嗜好?為了把寶貝收入囊中的喜悅?序言中有這麼一句:「體驗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質上的,更是人性上的」,這是很資深的體驗,道行不夠恐怕是體會不到這一層的。您可以進一步闡述下嗎?
楊青:「收藏是為了什麼?」就自己有限的認識裡,覺得這其實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有藏家僅僅是為了美,有藏家可能更大的目的在於其商業價值。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收藏是件單純且高雅的事,有人卻認為收藏是件複雜而功利的事。
比如,我身邊有畫家老師,收藏書畫純粹看自己喜歡,買進了可能永遠捨不得賣出。也有其他藏家老師,從事的本身就是藝術品交易。
「體驗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質上,更是人性上的。」這句體驗,是書中這位藏家的一個總結。精神,應指他的審美享受,物質,應指他的古玩生意,人性,指的就是他所經歷的爾虞我詐的古玩江湖。
我覺得這更像是一種人生經驗,他從最底層鏟地皮起家的人生經歷,他對藝術本身孜孜不倦的求知若渴,還有對人心變幻的描摹,恰好構成了這三個方面的疊加。我想這也是他能從古玩圈站穩腳跟的原因——充分認識藝術品本身面,能判斷自我的欲望,最後通過這門生意獲得了財富。
這本書出版後,其實也陸續收到了有些反對的聲音。比如我身邊一位品味高雅的藏家老師,他就認為,書中所寫的那些小伎倆與造假技藝,說不定會教人學壞。他眼中的收藏,就更多是審美性的。在他看來,多傳達藝術品本身的審美文化,才是正確的事情。
但我想,收藏圈很大,即使這本書所描繪的是古玩圈一個小小的側面,這個側面可能還有些黑暗,但它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問:您說古玩界最大的一個誤區是,把古樸大方的、很有型的東西,認為是粗的、醜的。比如許多人看不上漢代的高古瓷,覺得粗陋不細膩,因為他們是用明清瓷的畫意、釉水細膩度等標準來衡量漢代的瓷器。但這時的瓷器,其實樸素大方。這段話我特別認同,中國陶瓷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兩個半在中原,中原地區陶瓷燒造巔峰時期在北宋之前,當代的收藏也是以高古瓷為主。您作品中第一人稱指代的這位藏家是哪裡人可以透露嗎?他對河南的陶瓷有什麼看法?您對河南的陶瓷有了解嗎?可以分享下您的看法嗎?
楊青:只能透露這位藏家是江蘇人,其他的也許都不方便多說。
因為這本書採訪時多以藝術大類來講述,所以並沒有具體細化到某一地區的瓷器,希望有機會,無論是對藏家再次採訪,還是自己實地走訪,都有機會能夠多了解河南的陶瓷文化。
問:古玩收藏類的書也出了不少,有些是側重知識介紹,有些是市場的人物、典故散記,您這本書,您認為與之前常見的同題材的類型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楊青:總體來講,這本書更像是這位主角的「個人成長江湖經驗」。整本書按照傳統的藝術門類分為12個章節,但每個章節並不是純粹講鑑賞指南,而是以主角對每個門類中的收藏物件為引子,從自身的故事出發,深入淺出,來體現他對這門藝術的鑑別經驗與審美理解。相較市面上的典故散記,這本書會更有故事性,更通俗易懂,再加上主角本人跳脫詼諧的語言風格,也很有江湖風氣,我想閱讀時的代入感會比較強。
這位藏家自己從最底層起家,相當於最接近魚龍混雜的江湖中心,也最靠近人心爾虞我詐的邊緣。他自己造過假、騙過人,當然也被人騙。在這本書裡,揭露這個江湖不為人知的心計和規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角本人也非常坦誠,公開了許多造假的技藝,既有別人的,也有他自己的。當然,這個前提是,因為藏家自身並沒有公開身份,所以整本書在內容呈現上顯得「無所顧忌」而更加真實。
比如,他在採訪中,最常跟我講起一個江湖規則——如果因為自己眼力不夠上當受騙,那就要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因為自己眼力過人,騙得了別人,那也是自己的本事。這個規則幾乎貫穿著每一個故事。
因為整本書都是藏家各人積累的收藏經驗,所以從鑑別知識角度來看,也會有一些非常個人化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圈內,據說也是撿漏的關鍵,圈內人是不會口口相傳的。
比如,為了能找到真的碎瓷片來當樣本看,他絞盡腦汁,最後想出,古代人生活的一方面圍繞在井邊,洗碗時肯定會不小心把盤子給掉進去,所以他就偷偷半夜去淘當地的古井,果然掏出了許多瓷片。還有他鑑別紫砂花盆,靠的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個生活經驗——長久使用的紫砂花盆,因為不斷地澆水施肥,花盆底部孔眼處常常會留下白圈圈。這個很精微的細節,恰恰是因為這種蒔花弄草的生活,離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越來越遠。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杜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