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生,早期收集、經營古玩、古品、古舊家具的。小時候家境貧寒,10幾歲幫家裡掙工分,12歲的他利用農閒空餘時間,挑起了貨擔,搖著撥浪鼓走村串巷,用飴糖、針頭線腦換取農民家裡的破舊貨。偷偷地賣給城裡的舊貨店。
一來一去,他能從中賺個微薄利潤。後來他專門幹起了這個營生,馮先生因此沒少吃苦頭。執著地偷偷地幫舊貨店收購舊花瓶、舊門窗,甚至舊銀元等。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文物方面的知識。
2020年文化政策越來越好,馮先生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創建的「古玩藝術公司」舉辦大型展覽展銷,幾天時間裡當場就成交了10個貨櫃貨櫃的古董藝術品,銷售款達300多萬元。擴大其在古玩圈子知名度。
馮先生不再單純地經營古玩,他開始有意識地將一些頗具價值的東西留下來。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些東西,毀了以後,可能這世間就再也沒有了。我得利用自身的優勢,建一個「中國鄉村家具博物館」,把全中國各民族的家具集中起來,供人觀賞、研究。
馮先生說永遠不要想著撿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收藏,一般一旦成交是不退不換不承擔責任的,除非你事先已與賣家進行了約定。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規矩,自有它的道理。收藏玩的就是眼力和魄力,當然還有財力。買到假貨,就是打掉牙和血吞。輸不起,是被人看不起的。即使你要回錢,那你在整個圈內恐怕也被進入黑名單。
自己要有擔當能力
作為買家,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己要有擔當、有決策能力,猶豫、稀裡糊塗、含糊、聽故事都不好,要不買錯了怪朋友怪專家,買高了怪賣家,沒買又後悔。錢是自己裝兜裡的,別人都是參考,所以一切在自己。收藏或購買的過程,也是自己性格、學識、能力、品德等各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
馮先生眼前一亮,感覺突然受到了什麼啟發,說:古玩行業的本質其實是金錢的流轉,通俗點說就是買和賣。賣家想賣個好價錢,買家想買個好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成交。你玩了十幾年的古董,也應該明白一點,其實古玩的經濟價值,是需要通過市場來檢驗的,比如說那對乾隆的瓶子,它能賣1個億港幣,也就是在蘇富比這種平臺,如果它放在潘家園的地攤上賣,可能1萬塊錢你都會覺得貴,因為你不會相信它是個真的。
沒有藏品是「人才」,不少所謂的古董鑑定專家,很難有自己的藏品;到處拿別人的「孩子」說事,給收藏頗豐的人做「真偽」鑑定,收費不手軟,說話不留情;把一些藏友們忽的忘記了一句調侃「專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藏家。」雖是笑話,細想起來不是沒有道理。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規矩,你邁入某一行,就得遵守該行的規矩。古玩這行歷來規矩眾多,大概與涉足此行的人員特殊有關,特殊人群玩的行當自然會形成特殊的行規,歷來混跡古玩界的人士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商賈巨富或者文人雅士,均非富即貴階層。他們都深知此行的東西,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識者是寶,不識是草,比的是眼力,玩的是開心。
馮先生說對於一件古玩藝術品,我更願意賣給懂行的人,不願意賣給外行的人,因為賣給懂行的人多個朋友,賣給不懂行的人,不懂,聽到一點質疑就會懷疑你騙他,多個仇人,同樣就算價格低一些,我也願意賣給懂行的人,所謂常來常往!
同樣一件古玩藝術品,我更願意賣真心欣賞「它」的人,不為利益,就是欣賞,喜歡,甚至愛,痴迷,很單純,很純粹!做古玩生意,賣古玩就像嫁女兒,賣出去的客戶,決定古董的命運,確實如此,賣給馬虎魯莽的人,很可能在他手上摔壞,碰到懂它的人,研究出成果,知識,推向更好的平臺,發揮更大的文化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