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珂
在古玩的江湖行走,光靠雕蟲小技必定不能長遠,拼的更是對古玩深厚的鑑賞功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的新書《古玩的江湖》講述了一位資深藏家由最底層「鏟地皮」起家的精彩江湖故事。其平實跳脫的語言風格、狡黠生動的敘述口吻,不僅拉近了讀者與古玩的距離,更為大眾上了一堂生動高雅的文化審美課。近日,大河報記者專訪了該書作者楊青,看看他筆下的收藏江湖。
●你希望這本書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是什麼?
楊青:我接觸這位藏家大約是在三年前,其實早前自己對收藏圈並不是太了解。因為之前採訪過一些藝術家,主要感興趣的方向一直是藝術本身。這也是接受這個採訪最初的原因——想請這位藏家通過自己對收藏物件的鑑別,來談談他對每個藝術門類的審美理解。
我問他,為什麼想出這本書?他說,更多是想給後輩提供一些經驗和借鑑。在更深入的交談中,他給我講了一些同行朋友在這個江湖中沉浮的命運,我了解到,他出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更類似於有些「迷信的贖罪」。
在我這個圈外人看來,整個採訪過程其實更像是在觀看另一種人生。那種人生,和我們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它所擁有的邊界、道德,更寬泛,也更殘酷。那種人生,也是美和惡的交替。這也正是我自己本身最感興趣的部分,並不僅僅關於收藏本身那麼純粹但深奧,而是包含了比較豐富的界面,既有蘊含著歷史文化的藝術品,包裹著爾虞我詐的人心,有時候甚至無法用道德來評判,那好像是另一個平行世界。
●收藏為了什麼?
楊青:「收藏是為了什麼?」就自己有限的認識裡,覺得這其實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有藏家僅僅是為了美,有藏家可能更大的目的在於其商業價值。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收藏是件單純且高雅的事,有人卻認為收藏是件複雜而功利的事。
「體驗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質上,更是人性上的。」是書中這位藏家的一個總結。精神,應指他的審美享受,物質,應指他的古玩生意,人性,指的就是他所經歷的爾虞我詐的古玩江湖。
這本書出版後,其實也陸續收到了一些反對的聲音。但我想,收藏圈很大,即使這本書所描繪的是古玩圈一個小小的側面,這個側面可能還有些黑暗,但它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古玩收藏類的書也出了不少,這本書與之前常見的同題材的類型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楊青:總體來講,這本書更像是這位藏家的「個人成長江湖經驗」。整本書按照傳統的藝術門類分為12個章節,但每個章節並不是純粹講鑑賞指南,而是以主角對每個門類中的收藏物件為引子,從自身的故事出發,深入淺出,來體現他對這門藝術的鑑別經驗與審美理解。相較市面上的典故散記,這本書會更有故事性,更通俗易懂,再加上主角本人跳脫詼諧的語言風格,也很有江湖風氣,我想閱讀時的代入感會比較強。
這位藏家自己從最底層起家,相當於最接近魚龍混雜的江湖中心,也最靠近人心爾虞我詐的邊緣。他自己造過假、騙過人,當然也被人騙。在這本書裡,揭露這個江湖不為人知的心計和規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角本人也非常坦誠,公開了許多造假的技藝,既有別人的,也有他自己的。當然,這個前提是,因為藏家自身並沒有公開身份,所以整本書在內容呈現上顯得「無所顧忌」而更加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