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阿爾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日。什麼是阿爾茨海默病,如何識別,如何治療?記者專門採訪了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肖騁。
1 隱匿發生,緩慢進展
日前,73歲的孫婆婆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市中心醫院神經科門診就診,經過檢查,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
2018年年初,孫婆婆開始記憶力減退,做的事情馬上就忘記了,常難以記住新近發生的事情、活動或熟悉的人或事的名稱,並難以完成簡單的數學思考和計算。但是基本尚能應付日常的社交和其它活動。
孫婆婆和家人以為是上了年紀的緣故,也沒引起重視。但一年多後,孫婆婆脾氣越來越不好,經常發火,愛猜疑,對親人越來越冷淡,在家中不停徘徊,外出經常迷路,連平常的買菜也去不了。家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連忙帶孫婆婆到醫院就診。
「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肖騁表示,它是一種隱匿發生、緩慢進展、以痴呆為主要症狀的疾病,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精神和行為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逐漸下降。「它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痴呆類型,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患者初始的輕度症狀往往不容易被發現,常被誤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就診率低。」
2 十大徵兆可識別
肖騁表示,有「十大徵兆」幫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
記憶力衰退,尤其是對近期事物的遺忘,是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最常見的症狀。
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阿爾茨海默病能讓曾經的「家務小能手」不見了。
語言表達出現障礙。早期患者經常忘記簡單的詞語,或者話到嘴邊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說出來的話讓人難以理解。
搞不清時間和地點。患者出門常迷路,記不住日期,甚至分不清楚白天和黑夜。
判斷力受損。阿爾茨海默病會讓人喪失對一些事物的正確判斷能力,例如花很多錢去買根本不值錢的東西,或者吃已經不再新鮮的食物,甚至會橫衝直撞地過馬路。
理解力下降。早期患者與人交流往往會出現一定的障礙,跟不上他人的交談思路。
總把東西放錯地兒。比如把物品或錢錯放在不恰當的地方,水果放在衣櫃裡,襪子放在餐桌上……
情緒或行為的改變。無緣無故情緒漲落,或情緒變得淡漠、麻木,要引起重視。
性格改變。糊塗、多疑、害怕、易怒、焦慮、抑鬱……
興趣喪失。有的患者能在電視機前呆坐好幾個小時,又或者長時間地昏昏欲睡。阿爾茨海默病甚至會偷走你的愛好,讓你對以前的喜好不再有興趣。
有家族史的人群,患有唐氏綜合症的人群,患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有頭部外傷史人群需要警惕阿爾茨海默病。
3 勤用腦、遠離鋁可預防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無法治癒,需要長期治療。」肖騁介紹,患者通過藥物治療、職業訓練、認知康復治療、音樂治療等辦法,可以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肖騁介紹,常用事物保持固定不變,對患者來說,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是很重要的;保證生活環境的安全性;科學照顧起居,照顧患者如果太過「盡心」,也並非一件好事,最好的做法是鼓勵患者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獨自完成洗臉、刷牙、更衣等日常活動。患者也需要適當身體鍛鍊和記憶及智能訓練,曬太陽、散步、拋球等都是不錯的鍛鍊方式;足夠的情感支持,家人應儘可能多抽時間陪伴老人,還可以多聊天,比如一起回憶有趣的往事,不但可以起到刺激記憶,減慢記憶功能喪失進程的作用,還可以幫助消除患者的孤獨情緒。
肖騁提醒,對待阿爾茨海默患者,家人首先要認識到老人從思維到行為肯定不正常,要擺正心態,不要不耐煩甚至去抱怨老人的古怪,要像哄小孩一樣去包容,必要的時候要擺出家長的威嚴去訓斥要求老人,不讓他亂吃亂喝,這不是不尊重,而是對老人的熱愛,留住家中一寶的執念。
阿爾茨海默病高危人群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均衡飲食;注意維生素B12以及維生素E的補充;遠離鋁,多補鈣;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和情緒抑鬱;活躍、豐富日常生活,積極進行各種腦力及體力活動,如聽音樂、打太極拳、練氣功,這樣有利於大腦抑鬱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和腦細胞的活力,有助於防止阿爾茨海默病,延緩大腦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