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一個繁榮的城市背後都有一條或者多條孕育文明的河流,京都亦如是。
鴨川發源於京都市北區,在出町柳三角洲地區(賀茂大橋)與高野川匯合,之後南下流經古都最繁華的三條四條五條地區,最後在伏見區注入桂川。鴨川沿岸歷來是人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春天的櫻花開時、夏天的各種節慶活動、秋天的葉子紅時,當地人以及遊客都會舒舒服服的沿著鴨川散散步,或者坐在河堤上吹吹風,消磨上半天時光。
/鴨川流經京都市區區簡圖,黃色區域為納涼床設置區域/
/封面畫「皇都祇園祭禮四條河原之涼」歌川貞秀1859年/
而炎炎夏日,鴨川沿岸的店鋪會搭建起納涼床,供食客們一邊享受著上級料理和高檔美酒,一邊感受鴨川河岸的風景與悠閒。每年的七月、八月入夜時分,納涼床上掛起的燈籠點亮了鴨川的河岸,昏黃的燈光隨風搖晃,拉長了河堤上談情說愛的情侶們的影子,因此,夏日鴨川的納涼床也被稱作京都的風物詩之一。
/納涼床的夏天/
鴨川納涼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在鴨川上架設了三條和五條大橋,鴨川沿岸因為商業活動的發展開始日漸繁華。一些富裕的商人或者是茶店在鴨川的河床邊鋪設桌席,這就是納涼床的前身。之後隨著江戶時代河堤的修整,鴨川沿岸形成了日益昌盛的花街、娛樂街文化,再加上祗園祭的舉行,附近一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江戶中期,沿岸有將近400個茶屋在鴨川的沙堤上鋪設桌几,開門待客。
/「四條河原夕涼其一」(『江戶時代的京都遊覽彩色都城名勝圖繪』白幡洋三郎著)/
明治時代,鴨川鋪設納涼桌几的傳統被固定在每年的七八月間。兩岸架設高床式的桌臺(類似於現在),沙洲上設置普通的桌几,而三條大橋下則鋪設延伸到河中的桌臺。後來隨著鴨川運河的開建以及京阪電車的東延工程,鴨川東側的納涼床逐漸消失,而只保留下如今西側沿岸的高床式納涼床。
/「三條大橋下的納涼床」 圖片來源: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再往後,歷史來到了昭和年間,經歷了颱風、暴雨以及後來的二戰的打擊,納涼床的傳統一度消失。直至戰後才在當地政府景觀恢復的規劃下重現。如今,當地成立了鴨川納涼床協同組合,對於納涼床的搭建有著統一的標準,進而推廣發揚這一文化風俗。2007年,「鴨川納涼床」被登錄為地域商標;2013年,納涼床的加盟商鋪達到100家,主要遍布於從二條大橋至五條大橋的區域,尤以三條大橋到四條大橋間的先鬥町區域最為繁華。
/一家京懷石料理的近景/
三條大橋到四條大橋間的納涼床店鋪入口在一條窄窄的巷子裡,這也是京都古老的花街之一,從這裡進去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店鋪,品嘗一下京料理、懷石料理或者是其他傳統的日本料理。一般來說,午飯的價格相對便宜些,大多數店鋪都只要五千日元前後;而到了晚上,價格就會翻倍,在納涼床上一邊喝酒一邊品嘗著精緻的京料理,望著鴨川上往來的遊人,吹著夏夜涼爽的風,感覺內心舒服的不要不要的,等到結帳時,嘿我去!居然要上萬日元甚至幾萬日元。如是看來,目前還是窮人的我自然還沒有去先鬥町的那些店鋪吃過飯,而更多的時候是穿梭於四條與祗園之間,從橋上遠遠的望一眼那些頗有味道的納涼床風光;或者是在鴨川的河岸上散散步,坐在河堤上發發呆。
/先鬥町的巷子入口/
/眺望四條大橋上的和服女子/
/一家中餐館,四條大橋左手邊,也有納涼床/
/亮燈後的四條大橋南側/
/亮燈後的四條大橋北側/
/沿河堤散步/
/七夕時的納涼床裝飾/
不過這又何妨呢?我覺得晃晃悠悠在橋上橋下走走,近看車水馬龍、遠看點點燈光,迎面拂來鴨川上空的晚風,已經足以獲得極大的滿足了。
(感覺自己又裝逼了。。明明首先是窮;而且喝酒品不出好壞;然後比起米其林、京料理,對烤肉、火鍋的興趣好像更大一些……默)
附錄:
/如今的納涼床全域地圖/
鴨川納涼床官網
http://www.kyoto-yuka.com/index.html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帳號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即可添加關注)
ID sunflower_nju
在旅行中尋找色彩與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