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證據規定中證明責任制度之適用

2020-12-22 中國法院網
 

  證明責任理論是民事訴訟的脊梁,是民事證據制度的核心問題。我國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中首次規定了「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1991年民事訴訟法以及經過幾次修訂後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均延續了同樣的規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除對當事人提供證據的責任作出完善外,還增加了當事人對舉證達不到要求時不利後果的承擔責任。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九十條首次明確了證明責任由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提供證據的責任)和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不利後果的承擔責任)兩部分組成;第九十一條規定了證明責任分配(確定)的一般原則。2019年修改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定》)已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民事證據規定》在強調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的基礎上對當事人舉證和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分工進行了重新調適。因此,本文對《民事證據規定》中證明責任及相關制度進行梳理,以期為廣大法官提供參考。

  一、雙重含義下的證明責任是行為規範,也是裁判規範

  由於《民訴法解釋》對證明責任的含義和分配原則作出了規定,因此《民事證據規定》未再重複,訴訟中證明責任的分配適用《民訴法解釋》的規定。也即,訴訟當事人承擔對其主張或反駁提供證據的責任(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其重點在「提供」證據,雙方當事人均需提供證據;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重點在「證明」待證事實(法律關係)。《民訴法解釋》第九十一條規定了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即在法律沒有特殊規定時由主張(主張法律關係產生、消滅、變更等)方當事人承擔基本事實的證明責任。因此,雙重含義下的證明責任制度既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積極舉證,證明其主張和反駁;也規定了經過審理後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法官據此作出裁判,由承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此即為(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作為裁判規範適用。

  二、證明責任作為行為規範要求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提供證據

  《民事證據規定》第一部分即對當事人舉證作出了規定。首先,強調了當事人提供證據的責任,並對各種證據的提交規則和具體要求予以明確。其次,完善了當事人自認制度,自認制度是建立在辯論原則的基礎上的和證明責任直接相關的制度,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產生免除對方當事人證明責任的後果,因此,需要當事人對自認及其後果有著清楚的認識,此次修訂對明示自認、擬制自認、委託代理人自認、共同訴訟人的自認、自認的限制與限制自認以及自認的撤銷等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另一個和證明責任相關的制度是免證事實,本次修訂在《民訴法解釋》的基礎上對免證事實作出了進一步的完善,使其更加合理。

  三、證明責任作為裁判規範要求法院提供正當程序的保障

  雖然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但是證明責任理論本身蘊含著正當程序的前提,即當事人只有在窮盡了舉證手段後,待證事實仍然真偽不明時,法院才能適用證明責任作出裁判。因為證明責任事關重大,關係到當事人權益的實現及人民法院裁判的正確性,因此,需要儘可能地查清案件事實,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能適用證明責任作出裁判。而這需要法院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舉證權利,對法律賦予當事人的舉證權利,需要時可以進行釋明;在當事人提出申請時,對符合條件的申請應當予以準許。我國民事訴訟未實行律師強制代理制度,很多民事案件都是當事人親自進行訴訟,當事人取證能力較律師弱,因此,《民事證據規定》在完善當事人舉證的基礎上,重申了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並規定了具體的申請程序;《民事證據規定》還按照證據種類對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作了細化、可操作性的規定;完善了法院進行證據保全的規定;對鑑定程序的啟動、鑑定人的義務、鑑定意見異議的處理、鑑定意見出庭費用的預交等相關理論和實踐繼續解決的問題作了明確規定;在《民訴法解釋》規定了書證提出命令制度的基礎上,對該制度進行補充規定和進一步完善,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四、證明責任的釋明是法院適用證明責任作出裁判的前提

  《民事證據規定》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這是對法院承擔舉證責任釋明義務的明確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著的《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中的闡釋,人民法院的舉證告知義務是其適用舉證責任原則判決案件的前提,法院沒有向當事人說明舉證要求,使當事人貽誤舉證時機的,二審法院可以原審判決程序違法而予以撤銷。因此,訴訟中,法院應尤其注意釋明權的行使,告知當事人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和要求;明確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情形;告知逾期舉證的法律後果等,指導當事人積極舉證。

  五、基本事實是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的事實範圍

  司法實踐中,法官們經常會遇到某一具體事實是否應適用證明責任制度以及應當由哪方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的問題。因此,需要明確證明責任適用的事實範圍。案件事實分為主要事實(基本事實、要件事實)、間接事實、輔助事實和無關事實。其中證明責任的適用領域僅限於基本事實。其他相關事實或由於存在於基本事實之間的吸收關係,而被吸收進要件事實的證明責任中。而基本事實是建立在民事實體法律關係的基礎上,因此,訴訟中首先需要明確雙方當事人爭議的民事法律關係,在此基礎上按照實體法的規定將其「解分」為需要證明的要件事實,然後根據證明責任分配的特殊規定或一般原則,確定證明責任的承擔。如,在一般侵權案件中,主張侵權成立的一方當事人需要對侵權行為、過錯、損害後果和因果關係承擔證明責任;在民間借貸案件中,主張借貸關係存在的一方當事人應當證明存在有效的借貸關係及交付的事實。其中,法官還需要承擔「翻譯」的職責,將生活事實「歸入」要件事實中,對證明責任的分配進行明確。

  六、正確認定爭議法律關係的性質是證明責任的適用基礎

  《民事證據規定》第五十三條規定了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係性質與人民法院認定不一致時,人民法院應當將法律關係性質作為焦點問題進行審理。這樣的修訂在刪除了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規定的同時,也是對證明責任適用基礎的明確。根據民事訴訟基本理論,雙方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係被認為是案件的訴訟標的。訴訟標的是民事訴訟理論的邏輯起點,決定著法院案件的審理範圍,決定著法院裁判和既判力作用的範圍,決定著是否構成重複起訴,因此在訴訟中的地位尤其重要。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訴訟標的的含義,但是一般認為舊訴訟標的說(民事實體法律關係)是符合我國實踐的訴訟標的理論,司法實踐也予以認可。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建立在民事實體法律關係的基礎上,因此在案件進入審理程序後就應當明確雙方爭議的法律關係,當事人在此基礎上提出訴訟請求。法院基於法律關係的性質,確定當事人應承擔證明責任的內容,行使釋明權,指導當事人舉證。如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係的性質與法院的認定不一致時,不僅會影響當事人的舉證和證明方向,還會影響法院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及裁判的正確性。因此,需要首先明確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係,在此基礎上確定要件事實證明責任的承擔。

  (作者單位:國家法官學院)


 

相關焦點

  • 關於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規定的幾個問題
    關於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規定的幾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改決定》),《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定》)公布18年來完成了全面修改,這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 關於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和適用的若干問題
    《修改決定》既是對《民事證據規定》的修改,也是對《民事訴訟法解釋》的完善、補充,是對民事訴訟法有關證據制度的規定在審判實踐中如何適用的進一步解釋,對於民事審判實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一、關於自認規則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主張於己有利的事實的,應當提供證據證明,這是「誰主張,誰舉證」的應有之義;而當事人主張於己不利事實,構成自認,具有免除對方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效力。
  • 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逐條解讀·下篇)
    應該說,證據交換本身是一項非常好的制度,但在民事訴訟實務中其適用率並不高(實務中,一般是法官助理或書記員充當信使,通知雙方去法院領取對方提交的證據或者將雙方的證據郵寄給對方);更有甚者,實務中很多律師往往延遲提交證據甚至當庭提交證據,這已經成了一種訴訟策略,鮮有願意在庭審之前交換證據的。因此,此次關於證據交換制度的修改未必能實際發揮作用,同樣存在淪為「一紙空文」之虞。
  • 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司法解釋的幾個重點問題(附《民事證據規定...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修改後民事訴訟法貫徹實施小組的工作安排,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對於2012年修改後民事訴訟法中有關證據制度內容的司法解釋,只作原則性規定,操作性規定由新的民事證據司法解釋完成。
  • 《民事證據規定》對「書證提出命令」制度進行了完善
    本文作者:聶彥萍 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高級合伙人、專注領域:公司治理相關訴訟、仲裁和非訴訟事務、民商事疑難案件擅長方向:公司法、合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9年12月26日發布修改並於2020年5月1日施行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定》),這次的《民事證據規定》對「書證提出命令」制度進行了完善,結合筆者曾經處理的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案件中的一些問題
  • 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逐條解讀·上篇)
    作者:熊承星律師導言:最高院於2019年12月26日發布了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新民事證據規定》」),該司法解釋將於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而在《新民事證據規定》正式實施前,從2002年至今,當前仍在適用的《民事證據規定》已施行了將近18年之久。目前我國並沒有統一的證據法典,當前的《民事證據規定》、散落在《民事訴訟法》、《民訴法司法解釋》和其他實體法中涉及證據規則的一些條文規定,基本上構成了我國民事證據法的規則體系。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自認制度的變化及...
    新《民事證據規定》將於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介紹,新《民事證據規定》中,保留原《民事證據規定》條文未作修改的11條,對原《民事證據規定》條文修改了41條,新增加條文47條,創設了多項新規則。
  • 最高院大法官權威解讀新民事證據規定
    正確理解和準確適用新的《民事證據規定》,對於今後一段時期民事審判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民事證據規定》作為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重要法律依據,對於實現新時代司法審判工作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事證據規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來,審判實踐中有關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適用雖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 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下的民事訴訟證據操作指南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7次會議於2019年10月14日通過了《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以下簡稱新證據規定),新證據規定以法釋〔2019〕19號形式於2019年12月25日發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新證據規定公布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 六大專題 | 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研讀會要點來襲
    原創 上海青浦法院 上海青浦法院2020年6月28日、7月3日下午,上海青浦法院分兩場舉辦「青法微課堂」之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研讀會。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富泉,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各部門幹警代表參加研讀會。兩場活動分別由青藍法研社理事長陳強,副理事長陳畑畑主持。
  • 最高法院新證據規定對自認制度的重塑
    最高人民法院於2019年12月25日公告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新證據規定)對自認制度進行了重塑,本文將相關重點內容特別摘錄整理如下:1、自認的方式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事實主張,可能存在四種態度類型,即否認、承認
  • 法官解讀: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6大亮點
    最高人民法院於近期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的決定》,對原《民事證據規定》條文進行修改41條,新增條文47條。下述解讀來自於上海寶山法院徐媛法官為大家詳細解讀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背景意義、主要內容和應當注意的問題。分享於此,以供參考。
  • 最高法院:最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十二大變化
    該《修改決定》共115條,根據《修改決定》重新公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共100條。修改後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定》中,保留原《民事訴訟證據規定》條文未作修改的11條,對原《民事訴訟證據規定》條文修改41條,新增加條文47條。
  • 最高院法官解讀 | 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司法解釋的幾個重點問題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修改後民事訴訟法貫徹實施小組的工作安排,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對於2012年修改後民事訴訟法中有關證據制度內容的司法解釋,只作原則性規定,操作性規定由新的民事證據司法解釋完成。
  • 新《民事證據規定》中關於「自認」的6個法律要點
    新《民事證據規定》:關於「自認」6個法律要點|轉需 作者|伍倩雲實習律師(廣西桂強律師事務所 ) 2019年12月26日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修改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改決定》,即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對施行了十八年的
  • 姚志堅 柯胥寧 | 智慧財產權訴訟中證明妨礙制度的適用與完善——以...
    為了平衡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解決智慧財產權訴訟中舉證難、賠償低的問題,我國商標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專利解釋二》)都相繼就證明妨礙作出了規定,以減少權利人的舉證負擔,幫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降低智慧財產權侵權訴訟中適用法定賠償的案件比例。本文基於我國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的實踐情況,就證明妨礙制度在認定智慧財產權損害賠償中的適用問題進行討論。
  • 明起,新《民事證據規定》施行 近2萬字法官熱點解讀來啦!
    其中部分規定是現有法律體系中的首次規定,對民事案件的審判提出了新挑戰。 此外,還應注意實體法中關於證據的規定仍應適用。在適用時有以下三個尺度: 1.實體法有規定的仍應優先適用,如舊規第4條關於侵權案件中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定雖被刪除,但在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中有相關規定; 2.
  • .| 智慧財產權訴訟中證明妨礙制度的適用與完善——以侵權損害賠償...
    為了平衡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解決智慧財產權訴訟中舉證難、賠償低的問題,我國商標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專利解釋二》)都相繼就證明妨礙作出了規定,以減少權利人的舉證負擔,幫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降低智慧財產權侵權訴訟中適用法定賠償的案件比例。本文基於我國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的實踐情況,就證明妨礙制度在認定智慧財產權損害賠償中的適用問題進行討論。
  • 新《民事證據規定》:關於「自認」6個法律要點
    2019年12月26日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修改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改決定》,即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對施行了十八年的《民事證據規定》進行了全面修改。今天筆者為大家從六個方面來對這部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中關於「自認」的重點問題進行梳理和概要性闡釋,以供參考。一,「自認」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包括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
  • 天津一中院舉辦「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解讀」專題講座
    為進一步提升法官的業務水平,增強對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理解與掌握,4月28日上午,天津一中院舉辦「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解讀」專題講座,由民四庭資深法官、副庭長豆豔對新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進行解讀,院領導、員額法官及法官助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