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被指責說話不清楚,家長需要注意這6種情況

2020-12-14 蝶鴛鴦

端午節,小文跟父母去姨姥家過節,在姨姥家,小文就像樹上的小麻雀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但是說的那些話只有他的父母能聽懂,別人聽不懂。每次小傢伙和姨姥交流的時候,姨姥總是說聽不懂。小傢伙的心情也被整得很低落。說話變得越來越激動,甚至有點結巴了。

姨姥最後說小文父母,怎麼不好好教孩子說話,瞧他說話一點也不清楚,聽著都費勁。當時小文的媽媽感到非常委屈,她覺得自己的孩子說話沒有啥大問題,有時候會有點咬字不清楚。至於聽不清楚自己倒是沒有感覺出來。

小文媽媽被老人這麼說,心裡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是他們聽不懂孩子的語言。礙著都是長輩,只好默默點頭,說以後會多加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口音話太嚴重,普通話不標準

小文的媽媽是來自山東,口音話還是非常重的,偶爾會蹦出幾句家鄉話,尤其是給自己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都是用方言。孩子也學媽媽說老家話,久而久之孩子的說話方式,語氣,詞彙很多就會出現混亂。表達的時候就變得不清楚。

3歲孩子說話「大舌頭」,平捲舌不分

3歲孩子語言功能還沒有完全好,說話不清楚,平捲舌不分,把「褲子」說成「兔子」,是很平常的事情,家長也不必過於著急,一遍遍地教他說話,這樣會適得其反的。

父母不用心教孩子說話,孩子說話怎麼能流利

有的父母本身口齒都不清楚,孩子怎麼能說出流利的話語。

家庭氛圍最重要,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平時都少言少語的。缺少與孩子的溝通,孩子說話自然就慢,不清晰。建議平時在家裡多與寶寶溝通,同時要注意說話時候稍微放慢節奏,引導孩子慢慢清晰地吐詞,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好轉的。

現在的孩子都注重說話,三四歲就開始上口才班,學習怎麼能說好話,發好音。

還有一種就是病理上的,這種就需要去醫院就醫

小孩聽力不好,會造成他的說話遲鈍,反應慢,口齒不清楚。

有一個小男孩,生下來時有一個耳朵沒有耳道,也沒有耳廓,他的聽力極低。自然說話也是不是很清晰。這就需要藉助醫學治療輔助。

想要孩子說話清晰,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家長可以買些幼兒書籍,和孩子一起閱讀,提高孩子的聽力注意力,孩子在語言詞彙上也會有很大的收穫,讓孩子也參與其中,讀出聲音,多關注孩子的發音,以及口型。

2、家長平時儘量用清晰準確的發音與孩子交流,媽媽在說話的時候可以誇大自己的表情,語速慢一點,發音準確,讓孩子模仿正確讀音,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儘量不要用多種方言來教孩子發音,容易讓孩子混淆發音。

3、從飲食方面鼓勵孩子鍛鍊口腔肌肉和舌部運動協調技能,並積極創造輕鬆愉悅的說話氛圍

4、孩子說錯音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刻意的重複或者糾正孩子的發音。以免打擊他的積極性,變得不再願意開口說話。

5、創造輕鬆愉悅的語言學習氛圍,可以用童謠、兒歌、繞口令、打電話、模仿小動物等多種方式讓孩子喜歡開口,多說多練,在興趣中學習發音,還可以增強孩子的記憶力。

6、不要總是用疊詞跟寶寶說話。疊詞不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也不要說話拖長音,這樣孩子跟媽媽說話也是拖著很長的音,孩子說話的語速會變慢,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不同,有的說話早有的說話晚,家長們和孩子多做一些有意義的親子活動,親子閱讀、有關語言方面的親子遊戲等等,多和孩子說說話,放慢語速,吐字清晰。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能力。

相關焦點

  • 什麼程度才是說話不清楚?關於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些
    有些是謙虛,覺得孩子的語言表達並不算好,還有進步的空間;有些則是故作謙虛,實際上在誇自家孩子說話清楚、口齒流利的表現;但最後一種,卻是實打實的說話不清楚。在這裡,小編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什麼程度的說話不清楚才證明孩子的語言表達出了問題?
  • 孩子「說話慢」表達不清楚,長大後多半會吃虧,家長可以這樣糾正
    例如,如果老年人幫助帶孩子,那麼他們與孩子交談的詞彙可能相對簡單且重複,這通常是諸如吃飯,睡覺,玩遊戲,上廁所等單詞。這種情況會導致孩子表現的說話不僅慢而且表達還不清楚。小孩子語言能力差有哪些表現?說話不清楚孩子說話不清楚就是一種很明顯的特徵,比如孩子4歲了,「飛機」說成「杯機」,「廁所」說成「車鎖」等等類似的表達,像這樣的表達就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語言能力差的表現。
  • 家長注意了,7歲前的孩子經常說這3句話,情商需要好好地培養
    家長注意了,7歲前的孩子經常說這3句話,情商需要好好地培養相信很多媽媽在籌劃孩子未來的時候都已經注意到了,其實現在想要孩子日後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光靠智商高其實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還要看他是否有八面玲瓏,妥善處理世事的本事,也就是所謂的情商夠不夠高,即便智商再高,低情商還是會沉重的拖累孩子
  • 心理學家研究:孩子的性格,跟父母平時說話語氣有關,家長要注意
    有的家長總是埋怨孩子的性格,嫌棄孩子膽小如鼠、嫌棄孩子金口玉言、嫌棄孩子不爭不搶。但是家長只知道埋怨孩子,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性格之所以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其實跟家長和孩子平時說話的語氣有很大關係。曉麗的兒子8歲了,但是孩子的嘴特別笨,每次曉麗帶兒子出門都得給兒子上課,囑咐孩子見到叔叔阿姨要問好,嘴巴要甜。儘管曉麗已經給孩子做了功課,但是出門之後兒子依然不愛說話,見到人之後就會躲在曉麗的後面,頭也不敢抬。
  • 孩子被打罵後,有種情況就是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要注意了
    孩子被打罵後,有種情況就是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要注意了打罵孩子就像會上癮一樣,因為很多的教育家都說不要打罵和體罰孩子,可是孩子真的非常氣人的時候,家長跟孩子講道理都不管用,就直接用打罵來管教孩子,這招確實好用,所以家長以後就直接升級為打孩子
  • 孩子說話突然「結巴」,要幹預麼?語言專家:這四種情況需注意
    於是回去糾正孩子,或者感到深深焦慮,覺得娃會不會是「口吃」了。正好鏘寶也進入這個階段了,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寶寶突然結巴是口吃麼?5歲之前的寶寶,很容易出現語言表達不流暢的狀況,3歲的孩子處於一個語言過渡期尤其容易磕磕巴巴的說話。
  • 孩子說話晚,家長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試試從這3個方面入手
    但孩子到了3歲左右,還只是會說一些疊詞,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用完整的一句話表達出來。很多時候家長就容易把會開口叫人和會說話畫上一個等號,如果孩子到3歲還是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那家長的確需要去引起重視了。其實每個孩子發育情況都不一樣,稍微早一點和晚一點其實都問題不大,只要孩子並不是有什麼病理原因,家長都是不用過分擔心,你們的焦慮反而會增加孩子學說話的負擔,讓他們對說話晚這個事情耿耿於懷,更容易產生精神壓力。
  • 孩子說話不清楚,先自查這幾項,再看是不是語速的問題
    家長們諮詢的問題五花八門,最多的還是說話不清楚。有的父母問:我家孩子都3歲了怎麼還是說話不清楚啊?寶寶是個話癆,但說了半天我們也聽不懂說的什麼?好不容易能說話了,整天「七飯」「蘋朵」的,到底怎麼辦才好啊?很多家長誤以為孩子說話不清楚就是大舌頭,網上查到的資料也說寶貝應該就是大舌頭。其實,這是對構音障礙的一種誤解。
  • 李玫瑾坦言:孩子出現這4種表現,說明是在變優秀,家長要留意
    小米家閨女快3歲了,特別愛嘮叨,從早晨閨女睜開眼,嘴巴就不帶停的,家裡人多的時候還好一些,一人一句也不顯什麼,可是只要小米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小米真的能被閨女煩死。小米上廁所的空隙,閨女都要蹲在廁所外面和小米聊天,一會問媽媽你為什麼要上廁所啊?一會問媽媽你什麼時候出來啊?一會又問媽媽上廁所的時候別人可以偷看嗎?
  • 3歲的孩子突然口吃了怎麼辦?你需要了解這些
    我特別理解閨蜜的心情,因為燈罩在三歲的時候也出現過這種情況,他平日裡說話很正常,可是有一次我出差一個月。等我回到家時,燈罩說話也是「我……我……我……太開心了,媽媽……媽媽……媽媽……媽媽終於回家了。」
  • 大孩子尿褲子,可能是這3種情況引起的,尤其是二胎家庭需要注意
    看到一位二胎媽媽對家長的警醒,家裡的5歲大男孩,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尿褲子了,最近卻又重新開始了,晚上偶爾也會尿床,是不是孩子有什麼病了?於是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了解具體情況後醫生說有兩種可能,一是因為孩子太貪玩,總是等到憋不住的時候才去小解;第二種說法就有點讓人心疼了——缺少了父母的關愛。據統計,在5歲兒童中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孩子還是會出現尿床的現象。所以說如果你家的5歲大孩子還在尿床,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大人應該儘早訓練孩子如廁,才能根本解決尿褲子的問題。
  • 孩子三周多還不會說話?家長需警惕孩子語言發育緩慢問題
    3歲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分水嶺,如果寶寶到了3歲還不會說話,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就應該重視起問題的嚴重性。一般來說3周歲的寶寶語言能力表達不正常,心理因素更多一些,建議家長不要給寶寶更多的壓力,要耐心的與孩子做語言交流,不要用手勢和他交流,尤其是孩子在用手勢和你交流的時候,不要呼應,一定要用語言做對答,交流時要面對面、眼對眼、放慢語速、吐字清楚的交流。
  • 家長不以為然的3種行為,正在讓孩子變得自卑,看到請及時改正
    每個階段中孩子都要經歷一個矛盾,其中: 2-3歲是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4-5歲是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6-11歲是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 孩子不愛說話,多半是因為這些原因,家長要注意了!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活潑好動的,開學會說話初期,我們都能感受到孩子對自己會說話這件事的新奇程度,他們總能無時無刻動著自己的小嘴,不停地說說說,雖然我們都不太能聽懂他說的什麼,但是也能看出來,孩子是愛說話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有些家長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說話了,有時候一天都說不了幾句話
  •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3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3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 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孩子初入人世時,父母是他的全世界;後來,父母就成了孩子的老師,教他如何為人處世;等到孩子大了,我們跟他的關係卻「亦敵亦友」,越發微妙。
  • 「討好型人格」侵蝕孩子的人生,若孩子出現3種情況,家長要重視
    當小溪過了25歲生日的時候,父母就四處網羅各種優秀的男孩的信息,甚至是經常問小溪:你喜歡什麼樣的男孩?但是小溪每一次的回答都非常一致:我沒有什麼想法,沒有擇偶標準,到之後看眼緣吧,但是每一次的相親都是以失敗告終,這樣的情況將老兩口愁的不行。
  • 這「3種運動」孩子不適合過早接觸,對孩子發育不利,家長需注意
    如今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因為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於是就不斷給孩子報培訓班興趣班,要麼是各種能力的培養。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著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壓力,但是沒辦法,不逼著孩子去學這學那,孩子很快就跟不上其他孩子的步伐,甚至有家長認為孩子認知差距的拉大,可能與其他有高學識的孩子交流時,會搭不上話,漸漸地孩子就會落伍了。
  • 孩子長期說話吐字不清,家長需警惕語言障礙
    1-3歲的孩童在咿呀學語階段,吐字不清屬於正常情況,但如果孩子已到了學齡期,說話仍一直口齒不清,就要引起注意了。來自湖南的王先生就遇到了這樣的煩惱:他的兒子今年已經9歲,依舊吐字不清,語言邏輯性也差。據王先生回憶,小偉是足月順產,出生時一切正常。孩子1歲多時,曾出現過一次重度腹瀉。住院治療了大約一個星期,情況才有所好轉。
  • 說話晚的孩子越來越多,原因可能在家長那,你是嗎?
    通過參考以上圖表,如果孩子1歲的語言發育只有6個月的水平,或者是2歲的孩子還沒有達到1歲或1歲半的標準,那就是語言發育落後。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去找專業的醫師評估,並積極配合治療。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有哪些?
  • 孩子說話緊張、口吃、不自信,或是「心理失語」,三步幫走出困境
    這時她媽媽有些不好意思:"這孩子去檢查說沒事,就是說話有些晚,過兩年就好了。" 這個看上去已經5、6歲的女孩,為什麼語言器官正常,說話卻含糊不清呢?比如以下幾種情況: 1、家長說話太嚴厲,孩子容易表達困難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父母若對待孩子態度冷淡或過於嚴厲,則會導致孩子膽怯,甚至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