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在垓下被5人分屍,他們的結局如何?

2021-01-11 昭烈名臣

《史記》是中古歷史上一本非常偉大的歷史著作,被人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很多人都只是覺的這是誇《史記》的一句話,但細品這裡面還有不一樣的味道。

你說是絕唱,這個怎麼理解都行,司馬遷很牛寫作水平高,此後的24史都是國家編修的,只有這一部是私人著作。

這些特質都可以說成是絕唱,但是無韻之離騷這事兒可就有點不太正常了,《離騷》可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以天馬行空的各種想像和誇張的文字,你一本歷史書,說你像離騷,這是不是有點不太靠譜的感覺呢。

因為司馬遷的文筆實在是太好了,有些篇章實在是太精彩,之前上學的時候,還有些入選過語文課本,那完全就是當做優秀的散文來學習的。

文學跟史學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史學力求真實,文學講的是各種修辭和手法,那麼有些篇章如此精彩的《史記》他在真的是歷史事實嗎。

很多人都學過《鴻門宴》這一篇,那文章寫得細緻到,如同司馬遷親臨一般,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念頭,處處有伏筆,時時有懸念,這個還真的會讓人產生真實性的懷疑。

但事實上司馬遷已經在能夠觸及到「真」的層次上做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因為他採訪過「當事人」,當然不可能是本人,而且當時在場的樊噲的孫子。

而且當時鴻門宴上很多人後代都在漢朝做了官,司馬遷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是進行了多方採訪和對比的,所以鴻門宴的精彩關於基本事實肯定是真的。

但至於你說,有沒有把每一個細節都復原到位,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包括哪怕是任何一種歷史記錄,你第二天採訪樊噲,採訪張良,甚至是採訪項羽項莊範增,你得到的敘述可能都不是很一樣,但起碼基本的事實還是非常清楚的。

在這一點上,因為司馬遷的時代離漢初並不算太遙遠,很多描寫楚漢爭霸的精彩文章,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項羽本紀裡寫的項羽的最後時刻,可以說同樣精彩無比,跟鴻門宴不相上下。

甚至因為是這個結局更具有悲劇色彩,細節同樣豐富,比鴻門宴還要讓人印象深刻,那麼如此細節的描寫,究竟司馬遷是如何得知的呢?

這裡面就說說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絕對是書裡書外都是歷史,寫歷史的人同時也被歷史所記錄,這就是司馬遷的女婿。

(01)五人分屍

看古代片,我能經常會聽到五馬分屍這樣的話,而且前段時間熱播的《大秦賦》裡面,趙姬的男寵嫪毐結局就是被五馬分屍。

這應該屬於古代刑罰裡面僅次於凌遲的一種嚴酷懲罰,但凌遲的技術手段比較高,傳聞比較多,如果考慮到實際數量,那五馬分屍應該是古代比較常見的殘忍刑罰。

但牛人的作用,往往就是用來打破所謂的一般情況的,比如說項羽,作為秦末最牛的反秦勢力,項羽的一生可以說足夠輝煌,最後自刎烏江,也可以說是足夠悲壯。

但這種悲壯是遠距離看的悲壯,如果你拉近了看,這種自刎的悲壯就變成了被分屍的殘忍,別人死的慘都是五馬分屍,而項羽呢,他死的慘卻是被五人分屍。

劉邦通常被認為是反覆無常的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很差,但在殺死項羽這件事兒上,劉邦確實做到了信守承諾。

當初垓下之圍,劉邦就說了,誰能殺死項羽,我就封你做侯,這種站前的動員非常具有激勵色彩,尤其是像這種許諾封侯的大願,很多都會打折扣,清朝的曾國藩就是個朝廷說話不算數的例子。

而且這件事還很不好辦,項羽是自殺的,屍體經過爭搶,被五人分得,這個時候,你就能看出來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了。

儘管沒想到是這樣的情況,既然是5人各得項羽的一部分,那就5個人全部都封侯,劉邦信守承諾,五人全部封侯,而且全部都記錄在案,有據可查,這個也為我們後來更深入的了解楚漢爭霸的歷史,有了其他路徑。

得到項羽屍身的其中一個人叫楊喜,封了侯,從此也算是揚名立萬在大漢朝有了立足根基了,到了他曾孫這一代,名叫楊敞,宣帝即位月餘,封安平侯。

可見楊喜當年的這個舉動,給楊家子孫帶來了多大的好處,這個楊喜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司馬遷的女婿,而楊喜起家最輝煌的時刻就是包圍項羽,而其做種裂土封侯,想必這件事一定是在他們家子孫中反覆被提起的。

司馬遷作為史官,如此重要的史料,他肯定是要記錄在案的,於是項羽本紀裡才有了如此精彩的項羽最後的片段。

作為專業的史官,司馬遷對史料的甄別肯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不可能說一字不差地跟楊敞說的一樣,而且當時的5個人,都是因為這件事封了侯,後世家族只要是健在的,對祖先的這段事跡,肯定是代代相傳。

打了司馬遷的時候,其實也沒有過去多少年,只要多問幾個人,關於項羽最後的時刻,事實基本上是可以確定的。

五人分屍這件事,可不僅僅是印證記錄真實性這麼簡單,歷史的完整很多都要從這篇文字的記錄之外去尋找,正是有了這五人分屍封侯的記錄,讓我們對楚漢爭霸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02)漢軍中的秦軍

楚漢爭霸最終劉邦贏了,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劉邦軍隊的基礎很多人都說是從他沛縣帶出來那幾千人,後來漢初的許多高級官員,都是出自沛縣這個系統。

這一點當然沒錯,但劉邦能夠打敗項羽,除了這些頂級的將領和謀臣之外,中層將領和士兵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士兵素質不行,或者中層指揮官不行,你的軍隊很難形成戰鬥力。

項羽的軍隊很明顯,完全指望項羽一個人,部隊的核心也就是自己帶出來的江東子弟,這樣的基礎結構註定了項羽的部隊經不起失敗的打擊。

反觀劉邦的軍隊,兵源充足,各種將領層次也很分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這個集團的最上層,肯定是沛縣來的那些人。

但是整個軍工集團的中下層,卻是另外一種勢力,那就是原來的秦軍,可以說是原來秦軍的隊伍最終打敗了項羽,這一點從最後圍攻項羽的五人就能看出來。

這五個人分別是王翳、楊武、呂勝、呂馬童、楊喜,因為封侯了,所以有對他們都有歷史記載,通過這些記載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五個人全部來自秦國的內史地區,這個名詞比較生僻,換一種說法就是他們都來自秦國的首都的核心區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們全都是當年秦國的衛戍部隊,保衛首都鹹陽的安全,這種現象肯定不是巧合,如果有一個也就全算,包圍項羽的全部都是當年秦國的衛戍部隊,這裡面的問題可就很明顯了。

秦末末年,秦軍有四大主力,南方軍,北方軍,中部部隊和衛戍部隊,南方軍直接因為楚地叛亂,趙佗直接自立了,沒有參加秦末戰爭。

北方部隊由王離率領,在巨鹿之戰被項羽徹底打敗殲滅,中部部隊就是章邯臨時湊齊的這一支部隊,最終全部被項羽坑殺,這也是項羽最終無法在關中地區立足的根本原因。

剩下的唯一有實力的一支部隊,是守衛鹹陽的衛戍部隊,最早的時候,農民起義軍將領周文,曾打到過鹹陽附近,就是被衛戍部隊給擋住了,後來就是章邯出場了。

這支部隊,後來子嬰投降之後,就投降了劉邦,成了劉邦的部隊,鴻門宴上項羽迫使劉邦退出關中地區,這支部隊也交了出來。

但隨後劉邦再次回到關中,衛戍部隊主體再次歸附劉邦,因為他們不可能跟著項羽,前面二十萬冤魂日夜哀嚎,對我們來說只是個數字,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是親人,這種仇恨是很難化解的。

(03)劉邦的根基

大量的秦軍補充進來,組成了一隻戰鬥力非常強的軍隊,這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劉邦繼承了秦朝的軍隊體制,這才是劉邦能夠打贏項羽的根本。

秦國體制大方向沒問題,尤其是軍隊方面,只不過是操之過急才引起封秦朝速亡,劉邦最早起兵,用的還是楚國那一套,後來得了韓信大將,改革兵制,再後來到了關中地區。

老秦人的精銳衛戍部隊,加上原本熟悉的軍隊體制,劉邦的部隊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其中組建騎兵就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是克制項羽的重要手段,因為項羽的騎兵實在是太厲害了。

當初劉邦也想成立騎兵,史書上說:

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

大家都推舉原來的秦兵將領 李必、駱甲可以組建騎兵建制,他們現在在劉邦軍中是校尉,官職不大,但這個時候推他們出來,說明能組建騎兵的也就只有原來的秦兵,二是這兩個人的確是很厲害,屬於佼佼者。

但降兵降將在任何時候身份都是很敏感的, 這兩個人就是不幹,讓劉邦選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他們願意輔助,就這樣當年沛縣賣布條的灌嬰機會來了,新組建的騎兵讓他領頭,老秦兵輔助,這說白了就是這支騎兵基本上都是原來的秦軍,除了領頭的是劉邦的親信。

但時代變了,秦是回不起,但大家都對項羽的仇恨卻不會熄滅,因此,漢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是秦軍,而且從最後包圍項羽這件事來看,秦軍是絕對的主力。

戰前劉邦就說過,誰殺了項羽,就可以封侯,你但凡有機會,那還不爭先恐後呀,但最後五人分屍全部都是秦軍,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項羽失掉了民心,老秦軍鐵了心跟項羽有仇,打仗出力殺項羽更是殺到眼紅甚至是有點恐怖的地步,項羽說天要亡自己,並非是自己水平的問題。

但天下大勢,豈是只憑個人神勇能決定的,太多的因素,都註定了項羽要敗,單是這劉邦繼承了秦軍的精銳衛戍部隊,就讓勝利的天平,朝著劉邦傾斜了許多,最後一錘定音,殺死項羽的果然還是秦軍(項羽被圍,自殺是體面而已,說他被秦軍殺死也並無不當) 。

相關焦點

  • 項羽自刎後,瓜分了項羽屍體的5個人是誰,他們後來的結局如何?
    那麼項羽自刎後,瓜分了項羽屍體的5個人是誰,劉邦的許諾最終兌現了嗎,這五人後來的結局如何,是否被封侯了呢?對此,我們還得從項羽兵敗說起。不過歷史不能假設,決定項羽將來的是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垓下之戰,在這次戰爭中,項羽因引以為傲的項家兵,被劉邦等人團團圍住,最終只有追隨項羽的幾百騎逃出,最終逃到了烏江邊。
  • 蓋世英雄的絕命詞 ——品項羽《垓下歌》
    即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在這一帶展開了「大戰七十,小戰四十」的拉鋸血戰。至公元前202年秋,楚項羽與漢劉邦訂下「中分天下」之盟約:「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漢的邊界。河界劃好之後,漢王劉邦卻單方面撕毀盟約。在項羽返回彭城的路上,讓韓信帶兵於垓下,十面埋伏,圍而殲之。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戰」。韓信在此大獲全勝,項羽揮劍自刎,魂斷烏江。四年的楚漢之爭就此結束。
  • 揭開項羽「垓下之戰」真相
    但由於《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這麼一句述評,因而自《漢書》以來,對垓下之戰中的項羽及其將士的表現產生了諸多誤解。  錯判局勢與盲目自信  在「垓下之戰」中,對項羽這個楚軍統帥的分析,應分為兩個方面講,即他為何而敗,又為何而亡?  先講因何而敗。
  • 垓下之戰--項羽 劉邦
    垓下之戰原文兩漢司馬遷垓下之戰原文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西楚霸王項羽,這一生的故事非常多,他活得轟轟烈烈十分灑脫。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卻有著較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項羽沒有大智慧,只有一身蠻力,還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可是有些人認為項羽性格直爽,是個爽朗重情的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對於項羽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垓下歌》賞析
    楚國舊貴族項梁起義,項羽跟著一起鬧革命,叔父死後,接手了這股勢力。項羽是江蘇宿遷人,號稱「西楚霸王」。而另外一股勢力就是劉邦,劉邦是安徽徐州沛縣人,現在叫豐縣,當時叫豐沛。兩股兵力合到一起,共同以楚懷王為尊,討伐秦朝。逐鹿中原的時候,項羽勢力最雄厚,但是劉邦先入了鹹陽,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當共同的敵人秦朝滅亡之後,各路起義軍開始互相爭鬥,最終只剩下劉項兩家。
  • 項羽自刎後,為何被亂刃分屍?劉邦的一道命令,令漢軍發瘋
    項羽的一生堪稱傳奇,死得也是轟轟烈烈,然而漢軍將士卻沒被項羽感動,他們在項羽死後,如同發瘋了一遍,居然一擁而上,將項羽亂刃分屍!漢軍將士到底為什麼這麼殘忍呢?這件事說起來還得怪劉邦!常言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原來劉邦深知項羽武藝高強,為了激勵將士,徹底解決項羽,他特意頒布了極高的賞格,「賞千金、封萬戶侯」。
  • 項羽《垓下歌》詩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所作的絕命詞。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的怨憤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創作背景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於楚國下相,小時候即有志「學敵萬人」之術,力大能抗鼎。公元前202年,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說服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六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軍抵敵不住,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突圍之夜,四面楚歌。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於是,劉邦的各路大軍皆已會齊,遂同項羽展開空前規模的決戰。在漢軍四面雲集的形勢之下,項羽於漢高祖五年十二月由固陵向東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一說今河南鹿邑東),漢軍跟蹤追至。這時,楚軍的後方已幾乎全部被漢軍佔領,項羽已無處可退,遂下定決心在垓下同劉邦一決勝負。
  • 《垓下歌》
    項羽看著將永別的美人,看著心愛的駿馬,忍不住唱出了這首慷慨悲涼的《垓下歌》。作詩之後,項羽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秦末義軍領袖之一。巨鹿一戰,項羽摧毀秦軍主力。
  • 釋讀中國歷史134:項羽功虧一簣,被老狐狸劉邦圍在了垓下
    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西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這時得到劉邦封王分地承諾的韓信和彭越率領大軍跟劉邦匯合,把項羽圍困在了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這時候項羽的部隊只剩下十萬人,糧草也都耗盡了,拼死衝殺都沒能衝出包圍,只好退守營壘、整頓部隊。
  • 項羽的最後一戰,虞姬並沒有自殺,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叫項隆
    項羽逃離垓下,向南渡過淮河,經過一路的疲於奔命,原來的八百多壯士,這時跟隨在他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了。而最為糟糕的是他們在逃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時竟然迷了路,或許這才叫真正的慌不擇路吧。所以當有人說他"沐猴而冠"的時候,他一怒之下就把那個人扔到鍋裡煮了。而今再回江東,他還有什麼呢?於是項羽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做什麼呢?再說我和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西徵,如今只有我們幾個人回去,縱使江東父老憐愛我尊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說,難道我心裡就不感到愧疚嗎?"面子害死人哪!
  • 項羽多次以少勝多獲得勝利,為何在垓下之戰卻不行了?
    而擊潰秦軍主力的人就是項羽,那場決定雙方勝負的戰鬥則被稱為「巨鹿之戰」。事實上,這不是項羽第一次以少勝多,彭城之戰中,劉邦號稱56萬大軍,卻被項羽用數萬楚軍擊敗。從這兩場戰鬥其實就能看出,項羽似乎十分擅長以少勝多的。
  • 彭城之戰,項羽3萬鐵騎大破劉邦56萬大軍,為何垓下就不行了?
    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以項羽殺害義帝為名,正式對項羽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戰爭,而劉邦方面一共有5國的諸侯聯軍,共計56人,而項羽當時正在平定齊國的叛亂,於是將主力部隊留在了齊國,親自帶領3萬鐵騎南下,和劉邦的諸侯聯軍在彭城展開了決戰。
  • 項羽自殺後,瓜分他屍身的5個人,最後都有怎樣的結局?
    垓下之戰前夕,劉邦緊急召見韓信和彭越前來助陣,但是韓信和彭越兩人都按兵不動,這使得劉邦非常著急,因為劉邦心裡很清楚,想要獲得百分之百的勝利,那麼就不得不將兩人利用起來
  • 垓下之戰,劉邦與韓信是如何把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
    於是,劉邦的各路大軍皆已會齊,遂同項羽展開空前規模的決戰。在漢軍四面雲集的形勢之下,項羽於漢高祖五年十二月由固陵向東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一說今河南鹿邑東),漢軍跟蹤追至。這時,楚軍的後方已幾乎全部被漢軍佔領,項羽已無處可退,遂下定決心在垓下同劉邦一決勝負。
  • 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劉邦這時候也大意了——也有可能是參與包圍圈的部隊人數太多,信息無法及時傳達到指揮部——一直到快天明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悄悄突圍逃命去了。一心要殺掉項羽的劉邦沒有再遲疑,立刻安排灌嬰帶領騎兵部隊追擊。一個老頭引發的血案項羽逃跑跟他衝鋒一樣勇猛,速度很快。垓下戰場往南不遠便是淮河,他很快就渡過了淮河。
  • 資治通鑑|五十五、垓下 · 漢尼拔
    可以說,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終結,不僅僅是因為扎馬戰場上的那幾個小時,更多在於扎馬之前的那數個春夏秋冬。扎馬會戰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反觀漢尼拔,即便在坎尼會戰中重創羅馬軍隊,卻既沒有瓦解羅馬人的同盟,也沒有瓦解羅馬人的心理防線,反倒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沼中。同樣的,在地球的另一邊,楚漢戰爭的最終結果也並非全然取決於垓下一戰。
  • 項羽之前打遍天下無敵手,為何垓下之圍時,突然之間全線崩潰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咱們先來看看造成項羽最後全線崩潰的這一仗——垓下之圍。垓下之圍,儘管項羽被韓信團團圍住,但是韓信要想就此拿下項羽,其實也並非易事。韓信為什麼能讓項羽崩潰呢?歷史記載的是,當時,韓信派了一些奸細趁著夜色混進城中,在城上各處插滿了漢軍的旗幟。
  • 資治通鑑|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劉邦這時候也大意了——也有可能是參與包圍圈的部隊人數太多,信息無法及時傳達到指揮部——一直到快天明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悄悄突圍逃命去了。一心要殺掉項羽的劉邦沒有再遲疑,立刻安排灌嬰帶領騎兵部隊追擊。一個老頭引發的血案項羽逃跑跟他衝鋒一樣勇猛,速度很快。垓下戰場往南不遠便是淮河,他很快就渡過了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