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一周年紀念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在四季輪迴流淌,不曾虛度。一期一會,映刻每一日的美與妙,不曾辜負。
△配樂/巫娜 - 心印自然 & 洗映藍天
二月三日/四日
立春為正月節,立為建始,春木之氣始至,故稱為「立」。春就在冰雪中靜靜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釋,便「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了。
二月十九日前後
雨水為正月中,春屬木,木依賴水生,故東風解凍,溫潤散為雨水。雨水節氣一到,樹梢輕拂少女微風,樹間陽鳥起伏和鳴,春雨至矣。
三月五日/六日
驚蟄為農曆二月節。古人稱冬眠為「蟄」。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三月二十日前後
春分的「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為兩半,自此進入春和日麗、萬紅千翠爭媚時節。此時,陽在正東,陰在正西,由此晝夜平分,冷熱均衡,為一年中最好氣候。
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是農曆三月節。清明因其風,溫風如酒,清香而明潔。清明風為巽,巽為繩直,故萬物至此齊整清明。
四月二十日前後
穀雨為農曆三月中,雨我公田,雨其谷於水,播種時節到了。此時「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鳥弄桐花,雨翻浮萍,殘花即將落盡,春將告別了。
五月五日/六日
立夏為農曆四月節。夏,寬縱萬物放任其生長,而令其長大的目的,是為秋天的整肅,整肅才有收成。
五月二十一日前後
小滿為農曆四月中,萬物「小得盈滿」。小得盈滿乃陽氣極致所逼,陽氣極,火氣旺,物極必反,陰氣就開始萌生。陰起盛,萬物才能成熟。
六月五日/六日
芒種為農曆五月節。「芒」是指稻麥,麥子到此時始熟,田野裡瀰漫新麥清香。
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
夏至為農曆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
七月七日/八日
小暑為農曆六月節,暑為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暑熱深入,便憂熱煩渴。午後溽氣凝為雲山,又呼風喚雨,待雨彈光鞭過後,林梢簇簇紅霞滿。
七月二十三日前後
大暑為農曆六月中,天熱到極點。「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於星鬥滿天之夜作「感涼會」,都是盛夏樂趣。
八月八日前後
立秋為農曆七月節。春為生,熟為秋,熟為輕,所以秋為輕盈展翅,由此才稱「飛龍秋,遊上天」,有秋高氣爽。
八月二十三日前後
處暑為農曆七月中,這個「處」是止,暑氣至此而止,開始退伏潛藏,以待來年了。
九月七日前後
白露為農曆八月節。「白露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霜降為霜之冰晶,而白露之「霜」不過是氣溫驟降,清露因沉濁而變奶白,感傷形容而已。
九月二十三日前後
秋分為農曆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過了一半。秋分後,秋水蹉跎逐漸凝滯。
十月八日前後
寒露是農曆九月節,自此,露氣重而稠,稠而將凝。蕭蕭秋意重,依依寒色濃,歸鴻將急於南飛,哀鴻遍野,秋殘如血的季節到了。
十月二十三日前後
霜降為農曆九月中,氣肅而凝,陰冷凝露為霜。古人所謂霜,喪也,萬物皆因肅寒覆霜皆喪,霜降是一季之結束。
十一月七日/八日
立冬為農曆十月節,冬為終,萬物收藏。立冬,朔風起,水始凝冰。五天後,地始凍,拂曉朔風悲,就「蓬驚雁不飛」了。
十一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小雪為農曆十月中,此時雪還未盛。雨遇寒,將霰為雪。雨凝先為霰,霰成微粒,霰為霏,飛揚瀰漫為小雪。
十二月六日/七日
大雪為農曆十一月節,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好雪。大雪之日「鶡鴠(hé dàn)不鳴」。大雪時,此陽鳥感陰至極而不鳴,「夜之漫漫,鶡鴠不鳴」。
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後
冬至為農曆十一月中,「至」是極致的意思,晝最短,夜最長。冬藏之氣至此而極。
一月六日前後
小寒是農曆十二月節,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寒冷鴻飛疾,堅毅的鴻雁已先開始啟程北飛了。
一月二十日前後
大寒為農曆十二月中,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陰寒密布地面,悲風鳴樹,寒野蒼茫,寒氣砭骨,謂之大寒。大寒後十五日,壯陽就會出地驅逐陰寒,就是立春。又一個四季輪迴開始了。
配圖/視覺中國
二十四節氣
你獨愛哪一個
點擊「寫留言」分享
本期監製/唐怡 主編/李偉 編輯/王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