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近年來在健身圈和減肥圈都挺火,許多媒體開始關注並且宣傳它的優點,但我留意到,各種文章常喜歡用「據科學研究表明」來引出間歇性斷食帶來的好處,卻很少有媒體能有具體case study做佐證。雖然我理解在人類身上做類似的試驗有些殘酷,可能也存在健康風險,但作為一個內心深處迷戀數據的研究員,我特地挖出了一些個少有的案列數據。
對於IF在這裡就不做過多介紹,隨手網上一搜可以找到一大堆資料。最常見的IF有16-8(即:16小時斷食,8小時進食窗口。比如晚上最後一次進食是20點,那隔天中午12點則是下一個進食窗口。),18-6 (18小時斷食,6小時進食),20-4(20小時斷食,4小時進食),還有誇張的人會進行5-2法則(一周內5天正常進食,2天斷食)。在進食窗口內可以沒有任何限制的吃,不用計較卡路裡。也就是說間歇性斷食只是對進食時間進行了限制。
· 減肥,減脂
· 加快脂肪燃燒速度
· 降低胰島素水平及血糖
· 潛在治癒二型糖尿病
· 幫助頭腦清醒,集中注意力
· 精力充沛
· 提高身體的生長激素
….
聽起來很美好,真的有那麼好的事?Twitter CEO Jack Dorsey 是IF的忠實執行者,他工作日每天只吃一餐(晚餐),周末斷食……他說,斷食讓他頭腦清楚,思路迅速,嘗試過間歇性斷食後很快就著迷上這種感覺。
Twitter CEO Jack Dorsey
參與人員是一位健康微胖的亞洲男性(48歲),他曾經最胖83公斤,後來通過以植物為主的飲食+鍛鍊用了三年時間減重至61公斤。他每天的運動量為步行1小時左右,平均12,500步。他沒有任何慢性疾病。
在之後的兩年中,他保持植物為主的飲食,持續鍛鍊,但體重逐漸回升至66公斤,這高1.64米,體重指數24.53kg/m2,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對超重的標準。他有家族中風病史,因此他主動聯繫研究所,希望通過減肥減少中風風險。
本次研究所採用的是流行的5-2間歇性斷食法,即一周中的連續2天採取嚴格的飲食控制(斷食,可以喝水)。分別在第1周(起始數據),間歇性斷食法3周,以及結束研究後的1周,這三個節點收集數據。
結果:
1)體重:起始數據第一周平均體重為65.9kg,在進行了2天的間歇性斷食後體重明顯下降至64.3kg,然後有所反彈。在三周的間歇性斷食之後體重為64.6kg,共減重1.3公斤,佔起始體重的2%。
2)體脂比和體重:不像體重有明顯的下降,在觀察期間,體脂比沒有明顯下降趨勢。起始數據為19.1%,最終為18.8%,0.3%的下降因為數據太小而不作為臨床結論。
3)體脂:初始體脂為12.31kg,最終體脂為12.17kg,下降0.44kg,約為初始數據的3.6%。
4)運動
下表顯示每日活動步數,參與者有意維持每天一樣的運動量,但我們還是能觀察到在進行間歇式斷食的3周內,總步數少於正常飲食時的活動量。也因此,我們可以說,參與者的體重減少不是來源於運動量增加。
紅色方塊步數:非間歇性斷食;藍色方塊步數:間歇性斷食
5)血糖水平
血糖看起來有不少的波動,介於5.0與5.8 毫摩爾每升(mmol/L)之間,但這樣的波動屬於正常範圍之內,所以不被用作臨床數據。在間歇性斷食的期初我們觀察到明顯的血糖下降,約3.4 mmol/L,隨著恢復正常飲食,血糖含量恢復之前的水平。這個觀察鑑於非糖尿病患者的正常人。
6)血脂水平
總血脂水平在間歇性斷食的初期有明顯下降,膽固醇水平在進行了兩周間歇性斷食之後有所回升,達到最高206 毫摩爾分升(mg/dL),但在第三周回降至186 mg/dL,較初始數據 175 mg/dL 有所上升。
紅色:總膽固醇;綠色:低密度脂蛋白;藍色:甘油三酸酯;紫色:高密度脂蛋白
總膽固醇的浮動來自於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甘油三酸酯水平的波動,儘管如此,參與者的血脂水平在結束試驗的一周之後仍然屬於健康範疇。
所有血液檢查表明無異常情況,或明顯的改變。
總結:在為期三周的間歇性斷食實驗中,我們能了解的還很少。大多數間隙性斷食試驗基於至少3個月的跟蹤試驗。有的參與者在3個月的實驗中減重2.5%的初始體重與4%的初始體脂。這與上面這項為期三周的試驗結果相符。但,也有參與者在為期15天的實驗中沒有任何體重體脂變化,結合上面的試驗,研究員表示需要看到效果,間接性斷食必須施行至少3周。
間歇性斷食對降低血糖有效是十分出名的,的確在另一項長期的實驗中,研究員觀察到平均0.444~0.854 mmol/L的下降,但在上面實驗中,我們沒有觀察到明顯下降。
部分其他實驗也有發現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與甘油三酸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上升的趨勢,但在上方實驗中,我們並沒有觀察到明顯變化。
以我看來,拋開那麼多醫學理論,針對減重來說,間歇性斷食可能有效背後的原理是因為:縮小了進食窗口,能吃的東西自然就少了。即便再能吃的人,在一段時間內能吃得下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當總攝入的卡路裡少了,體重變就下降了。
@Dr. Spencer Nadolsky
沒錯,就是這麼簡單……至於是不是可以令頭腦更加清楚,至少我嘗試的時候是餓的沒辦法正常思考…………
這個問題基本上沒有任何其他媒體提及,任何身體健康的人如果好奇,都可以嘗試看看。但我想提的是,不適合患有或曾患有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的人。為什麼這麼說,你看一下,16小時進食,然後在8小時內可以隨便猛吃,這根本就是飲食障礙的標準描述。只是與正常人不同,飲食障礙的患者沒有辦法控制進食的量,普通人吃飽了就會停止,他們卻無法停下,會在進食窗口之內不斷地病態地進食。這對控制病情,以及患者的心理健康都有很不利的影響。
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類似的case study涉及到健康風險,研究時長所需的資金問題(需要連續跟蹤研究對象一段時間),所以可對比的數據很少,因此我對媒體所鼓吹的間歇性斷食帶來的好處仍然打有一個問號,如果是為了健康需要(比如至於二型糖尿病),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如果是以減肥減脂為目的,我建議視自己的狀態可做嘗試(患有飲食障礙者切勿嘗試!)。我曾試過幾周的16-8間歇性斷食,除非周末睡懶覺,工作日不吃早餐實在餓得慌。在我減肥10年的道路上曾經患有飲食障礙,這種間歇性飲食簡直是求著我要我暴飲暴食……於是我只堅持了兩周就決定放棄。我認為間歇性斷食也好,食素也好,都是一種生活方法,將伴隨一輩子,如果它給你帶來痛苦,那就不值得一直做下去。
對於健身人士來說,從施瓦辛格時期每天要吃6餐保證蛋白質與能量攝入,到今天的鼓勵一段窗口禁食,只能說潮流一直在變,可流行什麼並不代表就是最好的。
減肥減脂的根本原因來自於卡路裡攝入小於支出,圍繞這個核心各種怪誕方法層出不窮,以後也會越來越多,你或許都可以嘗試,但無需太多偏執,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神奇藥丸,找到適合自己可以長期維持下去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