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家住蒲江鶴鳴苑的張先生幾乎每天都要到周邊的工地看看——他家附近的了翁路、西街、圍城路等好幾條幹道都在打圍施工,不遠處的蒲江大橋也在重新修建。「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出行的交通要道,以前路面又窄又不平整,開車經常堵,遇到大雨天還會內澇,以後就好了,大家上班上學都方便暢通了!」
如今的蒲江縣城內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市民們都在憧憬著這座城市即將脫胎換骨的變化。據悉,圍繞「川藏鐵路第一港、國際生態公園城」總體目標,蒲江縣採用PPP模式引入湖北省路橋集團有限公司,投資13億餘元全面啟動蒲江縣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將通過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完善功能體系,提升城市品質,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推動重塑經濟地理和產業轉型升級,加速躍升蒲江城市位勢能級,為蒲江縣綠色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基礎更完善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走進湖北路橋集團位於蒲江縣的項目臨時指揮部,一幅巨大的項目建設示意圖上用不同顏色標出了即將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一眼看去,幾乎覆蓋了整個城市區域。「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新改建道路37條、新建橋梁3座、居住區公園2座及區域性公園6座、街旁綠地3處、市政設施綠地2處,新建城市停車場2個和廣場1個,同時所有項目必須安全文明施工和保障建設質量」,湖北路橋集團蒲江PPP項目建設單位總經理王衝興奮地介紹,「全部完成後,蒲江縣城市政基礎設施以及廣大群眾居住環境將極大改善,推動整個縣城實現有機更新」。
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人城產」營城邏輯。此次的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旨在著力提升城市競爭格局中的人才吸引力、產業承載力、品質影響力,交通基礎提升則是最直接的體現。此次實施的道路包括了翁路、圍城路、辛街規劃豎一路、順城路4條城市主幹道路;西街、河西路、育才路3條城市次幹路:以及其他30條城市支路,全部按照新建道路標準進行設計,在建設時同時完善雨汙管網、智能交通管道以及路燈、慢行空間、交通安全等基礎設施,城市內外交通的「主動脈」將得到全面優化。
蒲江水資源豐富,穿城而過的蒲江河是城市中靚麗的風景。但目前的橋梁多為上世紀修建,普遍狹窄老舊、布局不合理,已跟不上城市發展。此次項目涉及的三座大橋格外亮眼,其中新建的桫欏大橋將連接蒲江新城區與西部新城區,這是古蜀南絲綢之路段和時尚創新段的過渡區域,造型以拱門、絲線為主,猶如在歷史與現代之間穿越而過;原址拆除重建的蒲江大橋連接兩岸桫欏路與了翁路,採用簡潔大氣的漢白玉欄杆,並與橋面、人行道及照明結合區域共同進行景觀整體設計;順城大橋採用3跨混凝土連續梁橋,建成後將極大增強兩岸的通行能力,拓展城市功能。
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項目還將在市政公園和育才公園旁新建2個公共停車場,可新增車位近800個,將大大提升城市發展中的停車難,規範城市交通秩序。
環境更優美
建設國際生態公園城
在環境優美的城市中央公園玩水休閒;在社區外的小遊園裡散步健身;綠化帶寬闊錯落;廣場周邊文化濃鬱……此次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中,9個公園綠地、4條道路綠化帶以及37條道路景觀將為整座城市織起一張生態的城市綠網,彰顯「國際生態公園城」的美麗宜居新圖景。
筆者在實施方案上看到,9個公園綠地分布在河濱路臨河地塊、小北街地塊等,按照自然條件和文化基礎,分為功能各異的不同主題,包括以文化遊憩藝術綜合性公園為定位的中央公園;以開放、親民、健康為主題的城市客廳;以文化傳承和錯落景觀為特色的文武公園;定位於社區遊園和戶外休閒的育才公園;以活力運動和多功能豐富空間為特色的街頭運動樂園等,共同組成今後市民享受生態、休閒和城市功能配套的綠色空間。
如果說公園是城市綠肺,遍布於城市的4條道路綠化帶和37條道路景觀則是城市的綠色血脈。據悉,4條道路綠化帶位於蒲塘路、河東路、馬槽灘規劃二路以及育才路旁,綠帶寬度整體5—10米,總面積可達1.24萬平方米;而37條道路景觀設計將利用各種樹種的特點,形成高大喬木、景觀花木和各種灌木相互錯落、一年四季色彩各異的街頭景觀。
生態優美的環境面貌是城市的「面相」,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則是城市的靈魂。為了保護和傳承千年蒲江燦爛的文脈,此次的項目將在文廟、武廟旁新建文武廣場,在設計上強調環境的融合和肌理的延續,以圓形構圖加上雕塑、水景以及文化背景牆,形成開放、和諧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