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藏象生理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網絡上,有人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我寫得好,還稱讚我知識淵博。
其實,您是不知道我的底細!我這個人呀,天資駑鈍,對很多問題,領悟得非常慢。
至今,我還記得這樣一件事兒。
我初出茅廬那陣子,有一回,碰上一個患者。
這人啊,男性,年69歲。什麼毛病呢?自己說,就是總反胃,要麼是反酸水,要麼是噯氣打嗝,要麼是腹脹噁心,總之啊,這胃裡頭一年到頭不安寧。
這個狀態,他已經持續三年了。
三年來,他也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但是經治療效果不佳。
他來找我。我一看,患者舌淡、苔白,脈象弦細。
我一想,這好辦啊。明顯,人家是脾胃虛弱,胃氣不降。那我就給他補氣,以四君子湯打底,加上點陳皮、厚樸、半夏之類的和胃降逆之品,再來點煅牡蠣抑酸。
我當時想,這點小事,應該難不住我的。
但是,我想錯了。人家服用的結果,依然是沒有改善。
我想,這不對啊,於是轉而請教我的老師。
我老師一聽,立刻提醒我兩件事兒:1,這個人的脈,是不是細中帶弦?2,這人的症狀,是不是在緊張、思慮過度、情緒不好的時候加重?
老師這一問,我才回憶起來。這人脈象確實偏硬,而且他年過六旬而離異,生活中多有不如意。
我老師知道以後,給我出主意,讓我在原來思路的基礎上,加入張仲景四逆散,再配上一點清熱的黃芩。
我一聽,連忙照做。最後形成的配伍是: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實12克,厚樸10克,陳皮9克,法半夏10克,黨參15克,白朮5克,茯苓10克,煅牡蠣25克,黃芩12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分服2次。
結果,10劑以後,患者諸證大減,噯氣反酸消失,心情愉快。
後來,我遵原方,稍作增損,最終讓患者滿意而歸。
事後,我長出一口氣:這一次真是涉險過關啊。
然後,我就開始琢磨老師為我指出的這條道。為什麼加四逆散呢?這裡頭有什麼說道?
我老師不嫌麻煩,給我講了一遍。我覺得受益匪淺。現在,我把我的學習心得,說給我的讀者。
這個四逆散啊,是張仲景在《傷寒論》當中的配伍,用於疏肝解鬱,宣行陽氣。它的原方啊,就是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6克。其中柴胡枳實都是行氣、疏肝、解鬱的,芍藥柔肝斂陰。總之,它的目的,就是調養我們的肝氣。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調肝呢?
首先看,這個人脈象偏弦,症狀在情緒不好、思慮不止的時候加重。這本身就是有肝鬱的問題在。肝膽之氣啊,主咱們氣機運轉的通暢與否。胃反酸、噯氣、胃脹這些事兒,都可以看成是胃氣不降的表現。胃氣不降,原因之一就是肝膽之氣不暢。肝膽的氣升降失常,直接導致胃氣通降失常。
雖然說,患者也有脾氣虧虛的問題,但是它還是源於肝膽之氣不利。因此,不調肝膽,就抓不住根本。我原先只用健脾益氣的四君子湯打底兒,註定效果一般。
本著這個思路,我老師讓我加入四逆散,再稍佐黃芩來清熱。因為肝膽之氣鬱滯,容易化火啊。因此,前面驗方的方義,歸納起來就是,黨參、白朮、茯苓、陳皮、厚樸健脾行氣,半夏降逆止嘔,黃芩清熱,煅牡蠣制酸。這些,都是治標,以柴胡、白芍、枳實來疏肝調肝,用於治本。這就是基本思路。
所以說,從治本的角度來說,患者三年的反胃、反酸,其實就是用柴胡、枳實、甘草、白芍這四味藥組成的經方,治好的。這一組配伍的應用,是有決定性影響的。
我把這個經驗寫出來,供我的讀者參考借鑑。文中配伍,非專業人士,要在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借鑑、應用。
我想說的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許多人因此患上胃病。反酸、胃脹、欲嘔、噯氣等現象,比比皆是。類似反流性食管炎的毛病,並不少見。這樣的人,是胃不好嗎?不見得。我看啊,是肝不好。胃的後面,藏著一個後台老板,那就是肝啊!所以,這類人務必要控制好情緒,調整好心態。肝氣順暢,胃氣才能通降。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也是很實用的基本常識。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