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汕頭潮陽區西臚鎮「和安裡暨奕瓊祖祠」落成十周年慶典-潮汕文化

2020-12-16 大潮社TV

吉日親朋聚滿堂,良辰喜慶四時春。

2020年11月1日(庚子年農曆九月十六日),我會副會長林嬋龍及其兄弟共同建設的「和安裡暨奕瓊祖祠」落成十周年,在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舉行十周年慶典活動。當天高朋滿座、八方來賀,領導嘉賓及宗族朋友歡聚一堂,共同祝賀和安裡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大展宏圖!

▲活動現場

我會出席名單

向上滑動閱覽

▲出席領導

▲我會副會長林嬋龍講話

林嬋龍副會長在致辭中表示,十年前,為了崇宗敬祖,思源報本,兄弟四人斥資興建了「和安裡暨奕瓊祖祠」,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如今十年過去,家族全體成員在不同的行業裡均取得不錯的業績,家族的新一代人又在茁壯成長。他感恩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每個人都有了成功的機會,才有今日幸福的日子。未來將會更加努力奮鬥,再創輝煌。

▲向林嬋龍副會長贈送錦旗和證書

▲我會領導合影

▲林嬋龍副會長(中)與我會秘書處合影

祠堂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凝聚了尊祖敬宗的虔誠情懷,反映了血脈相承的執著信念,體現了繁衍生息的跳動脈搏、凝結著真摯深厚的鄉情親情。和安裡子孫傳承先祖之期望,弘揚遠宗之功德,世代隆昌,福澤綿延。和安裡建造落成從建築布局上採用潮汕傳統民俗建築的高標準——「駟馬拖車」風格,規模壯觀、美倫美奐。在建築藝術上薈集了潮汕名師賢士、能工巧匠、精心策劃、精心雕築,將傳統的建築文化與潮汕特有的傳統工藝美術最大限度的融合,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韻味,具有濃鬱的文化底蘊和豪華氣派。建築內部空間講究聚氣、通風和遮陽,梁柱架疊,層層推進,重線條分割而纖細秀麗,稱得上是高水平的藝術。「汕頭市潮汕古今建築研究院」、「汕頭市潮陽建築職業技術學校實習基地」、「和安裡頤悅樂社」均在和安裡掛牌。和安裡不僅建成尊祖敬宗的莊嚴場所和敦親睦族的和諧場所,也建成教化薰陶的文化場所。

潮汕建築特色

文化長廊

▲和安裡正門

▲和安裡的四點金

相關焦點

  • 汕汕鐵路、潮汕聯絡線、牛快、汕頭高鐵站...都有最新進展
    潮汕環線高速公路潮汕聯絡線延長線報批、牛田洋特大橋首個主墩鑽孔樁全部完成、汕汕鐵路練江特大橋棧橋正式開始搭建施工、汕頭高鐵站樞紐一體化工程勘察設計招標汕頭未來將迎來新一輪基建浪潮。潮汕環線高速公路潮汕聯絡線延長線潮汕環線高速公路(含潮汕聯絡線)項目是廣東省「十縱五橫兩環」高速公路主骨架網中的加密線,也是汕頭市(汕潮揭地區)綜合運輸體系發展中長期規劃中交通主骨架,是聯繫汕頭和揭陽等粵東三市的高速公路通道,與深汕高速東段一起,形成了環繞整個汕頭市的環形高速公路。
  • 瀛僊高氏坪房舉行植睿祖祠重建落成暨祔祧慶典活動
    瀛僊高氏坪房植睿祖祠重建落成暨祔祧慶典活動於2021年元月12日(農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在南安市水頭鎮埕邊村隆重舉行。植睿祖祠興建落成、陞祧晉祿、冠立匾額、奠安拜祖等一系列傳統儀式,完全按福建閩南一帶至今保留較完整的傳統習俗文化和禮節文化的古禮進行,從祖先神位點主、上梁晉主、謝神祭祖、迎賓慶典等各個議程,嚴謹認真,有條有理。
  • 廣東潮汕環線高速公路榕江特大橋主橋順利合龍
    中宏網8月17日電 據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消息,近日,中交集團所屬中交公規院設計、中交二公局承建的廣東潮汕環線高速公路最大控制性工程榕江特大橋主橋順利合龍,為大橋年底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 以「僑批杯」足球賽為抓手,大力弘揚潮汕文化
    在廣東省領導、廣東省體育局高度重視下,僑批杯從2017年首次舉辦至今已是第四屆,正值2021汕頭亞青會倒數一周年之際,隨著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五周年在汕頭隆重上演,通過青少年足球運動賽事交流,宣傳亞青盛典,為明年在亞青會上為中國隊加油鼓勁做好充足準備。
  • 潮汕環線高速榕江特大橋合龍
    潮汕環線高速榕江特大橋合龍 2020-08-13 2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潮汕環線高速公路榕江特大橋合龍!汕潮揭三城紐帶形成!
    01屬「十三五」重點項目全長4840米,設計時速100公裡潮汕環線高速公路(含潮汕聯絡線)項目串聯汕頭境內多條高速公路和國省道,是廣東省「十縱五橫兩環」高速公路主骨架網中的加密線,是汕頭、潮州市幹線公路網規劃中重要環線
  • 汕頭:整合各式美食打造潮汕美食文化
    本報記者 方淦明 攝   潮汕美食名揚天下,美食是汕頭的重要城市名片之一,也是汕頭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就指出「要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城區,彰顯城市特色,增強文化旅遊內涵,讓人們受到更多教育。」如何去保護和弘揚汕頭的美食文化,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 潮陽陳氏祠廟舉略
    祠堂為二廳一天井布局,坐東向西,佔地面積391.8平方米,建築面積293.6平方米,三山門匾額「陳氏始祖祠」,堂號為「追遠堂」。該祠幾經毀損,也曾修復,解放後被徵用拆改,祭祀中止。1996年歸還祠產,2006年10月動工復建,2008年10月竣工慶典。祖祠雕梁畫棟,別具氣派。【西臚西二松林祖祠】
  • 潮汕甜粿(潮汕粿品之四)
    那時出洋的人乘坐「紅頭船」是木質帆船無機械作動力,只能利用風帆,順著潮水和風勢行駛,有時遇到氣象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無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數。所以帶上甜粿,對保持生命較有安全感。但為了出洋謀生需要,再窮也得將甜粿蒸製出來,所以才有「無可奈何蒸甜粿」這一俗話的出處,它表達了那時窮人出洋謀生的悲苦心情,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窮困生活的寫照。
  • 潮汕有祖公祖媽,聽過「祖婆」嗎?在揭陽就有••••
    潮汕有祖公祖媽,聽過「祖婆」嗎?在揭陽就有••••
  • 潮汕地區行政區劃調整暢想,三市合併,建省還是設市?中心在汕頭
    2、潮汕地區也真的應該合併,汕頭市被汕頭港南北切成兩半,南北交流很麻煩。潮州市有兩個中心,一個在市區,一個在靠近汕頭的庵埠。揭陽地圖是一個c字形,市區在最北邊,中間是一個代管市,南邊是靠海的惠來,很少有代管市在中間把整個城市切成兩半的。潮汕三市的行政規劃不太合理。3、合併三市是好事,畢竟同根同源同文化。
  • 來汕頭,潮汕籍僑胞再「趕潮」
    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在峰會上強調:作為著名的僑鄉,汕頭市應充分利用汕頭華僑文化經濟合作試驗區的「僑」字特色優勢,營造切實有利的投資環境和人文環境,充分藉助海外潮汕籍僑胞這個橋梁紐帶,推動本地企業、產品、資本、服務等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和參與競爭,不斷提升汕頭經濟特區的國際綜合競爭力,形成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 汕頭7區縣人口一覽:潮陽區184萬,南澳縣7萬
    汕頭市總面積,下轄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6個市轄區和南澳縣共計7個縣級行政區,另設有汕頭國家高新區、中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汕頭保稅區、汕頭龍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功能區(非行政區),2019年末2020初全市常住人口566.48萬人,常住人口規模略低於四川達州、安徽宿州,略高於雲南昭通、山東泰安
  • 來汕頭,潮汕籍僑胞再「趕潮」(僑界關注)
    海內外知名僑領、僑界企業家、創新創業人士、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代表和雙創聯盟代表等近300人參加峰會。活動由中國僑聯、廣東省僑聯、汕頭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僑聯經濟科技部、中國僑商聯合會、汕頭市僑聯、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管委會承辦。
  • 潮汕文化大事:普寧道教協會今天成立
    而普寧道教歷來善行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20疫情期間,便捐予普寧市慈善總會1.47萬元、捐予大星村等逾5萬元的抗疫用品,在今天的成立大會,又現場捐款10萬元,用於大星村防疫和修繕大星小學教學樓。「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不了解道教,就無法真正認識中國的社會和文化。
  • 汕頭景點大推薦,吃最地道的牛肉火鍋,感受最傳統的潮汕文化
    如果要去往南澳島,那麼一定不要錯過當地的海鮮,也最好不要選擇過於炎熱的天氣,因為海風的鹹濕和驕陽的烈日會讓人十分難受。在南澳,小編推薦大家一定要在那裡住一晚,選擇高一點的酒店,然後第二天起來看一場海邊的日出,何嘗不是一種別致的體驗?紅頭船公園。「紅頭船」巨型石雕出自潮籍著名雕塑家唐大禧之手。
  • 第一次出差到汕頭,體驗潮汕的特色美食和本土文化
    前幾天剛出差去了汕頭,這次是受合作方邀請洽談合作項目。印象中似乎對於汕頭沒有什麼概念,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座城市,所以一直充滿好奇。我是比較粗糙的人,基本上每次出差只對當地氣候做功課,像當地的飲食文化等完全就是落地以後找當地人了解,因為那樣才能找到最地道的味覺享受。
  • 亞青倒計時一周年,潮汕汕頭有哪些體育場館正在換裝?
    解讀汕頭城市體育場館1.0版  明年11月,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將在汕頭市舉辦。這是汕頭第一次獲得洲級綜合運動會的舉辦權。當下各項籌備工作已進入倒計時一周年的關鍵節點,讓人期待。  體育館作為體育文化的衍生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潮汕體育館、正大體育館等大型體育場館先後建成;承辦第九屆全國運動會期間建設遊泳跳水館、桌球訓練基地……承辦各項大型國際賽事,為提高汕頭知名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 臺灣媽祖宮廟代表參加下宮天后古廟媽祖廣場落成慶典
    中國臺灣網6月3日潮陽區訊 不久前,汕頭市潮陽和平下宮天后古廟,隆重舉行媽祖廣場落成慶典。參加慶典儀式除來自泰國、香港、湄洲祖廟及本地信眾二千多人之外,還有來自臺灣媽祖宮廟代表張景琪先生等一行十餘人。  和平下宮天后古廟始建於南宋,是明朝隆慶《潮陽縣誌》有記載的兩座媽祖廟之一。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尋找潮汕民間絕活 | 汕頭市潮陽區和平裡美「大木作」第四代傳承人馬烈民40載執丈杆初心不改
    尋找潮汕民間絕活 | 汕頭市潮陽區和平裡美「大木作」第四代傳承人馬烈民40載執丈杆初心不改在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下宮古廟媽祖廣場1986年,馬烈民意識到木工傳統的營造技術應同現代化的技術融匯貫通起來,25歲的他便到粵北建築工程學校進修學習,從而對地基探測、結構設計、施工組織,以及隱蔽工程記錄均有了進一步了解,同時對潮汕民用建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也相應得到了提高,1987年,馬烈民完成了第一件由他設計施工的祠堂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