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曹芳:司馬家族是如何崛起的

2021-03-03 歷史的精神世界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崩逝,曹芳繼位。曹芳後被權臣司馬師所廢黜,封齊王。

魏明帝一朝十三年,乃是曹魏政權最鼎盛時期。

經過爺爺曹操的開疆拓土,父親曹丕的謹慎治國,交給魏明帝曹叡的江山,國力強盛,百姓安居,生產恢復,文武雲集。

但魏明帝比起父祖就相去甚遠,算是半個敗家子

從面上看,魏明帝時期魏國仍延續了強大的國勢,對於南方的蜀漢、東吳,雖然戰爭不絕,但仍處於優勢地位。

對於西、北的少數民族,鮮卑、羌族的壓制,也可圈可點。

遼東公孫淵造反自立,曹叡派司馬懿平定遼東。

對內,魏明帝牢牢控制皇權,宗室、外戚、權臣也都可以制衡,並能匡正其父一些嚴苛之處。

但魏明帝仍有兩個重大缺陷,導致其身後曹魏政權迅速衰落

第一是輔政班底,第二是驕奢淫逸。

曹丕去世時,心不甘情不願的把皇位傳給了曹叡,也給年輕的曹叡留下了一個豪華陣容的輔政班底。

四位輔政大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

應該說,這個安排反映了曹丕的眼光和政治智慧。

這四位都是曹魏政權第二代少壯派中的佼佼者。

第一代隨著曹操打天下的文臣武將,都紛紛凋零,曹魏朝廷的重心轉到少壯派手中。

宗室中曹休、曹真、夏侯尚等都是能徵善戰的大將。

陳群、司馬懿既是豪門大族的代表,又是出色的政治家。

曹丕在給兒子選擇輔政大臣時,除了夏侯尚已去世,其餘四位共同輔政。

既保證了班底整體質量,又能相互制衡。

曹丕對於宗室採取比較抑制的態度,但在權力交接時,仍安排了兩名宗室重臣為首,以穩定身後政局。

同時安排自己最親信的兩位豪門代表,也能抑制宗室的勢力,大權不致旁落。

在選擇繼位者時,雖然一直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選擇了最年長的曹叡,沒有以私廢公。

曹叡繼位時已二十三歲,面對四位四五十歲的輔政大臣,這個權力中樞的配置是比較理想的。

曹叡繼位後,馬上面臨外部挑戰。

東吳、蜀漢均趁曹魏權力交替時,主動進攻。

陳群坐鎮朝廷,曹休、曹真、司馬懿均統帥大軍與吳、蜀多次交戰,成功守住了曹魏的邊疆,保障政權的安定。

曹叡在位期間,曹休、曹真、陳群相繼去世,到後期只剩司馬懿還在南徵北戰,從軍功和威望上說,已無人可以相匹敵。

到曹叡去世時,曹芳年方八歲,本來更需要為幼主選擇一個強有力並互相制衡的輔政班底。

但曹叡比較草率,只選擇了曹爽和司馬懿兩人輔政。

曹叡病重時,本來是選擇曹宇、夏侯獻、曹肇、曹爽、秦朗共同輔政,這一批人都是宗室。

但他聽信了兩位近臣,劉放、孫資的進言,將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均逐出了輔政隊伍,只留下曹爽和司馬懿。

曹爽是曹真之子,與曹叡關係很好,但他就是個純粹的公子哥們,沒有經過戰場上血與火的磨練,也沒有展現出政治上的才華。

僅憑著宗室高貴的身份和地位,想與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相制衡,實在是太嫩了點。

其實曹叡本人也是個公子哥,所以最終他選擇了氣味相投的曹爽,倒也不足為奇。

除了年少時因母親之死遭遇挫折,並沒有經過戰場上的洗禮。

這與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曹操、曹丕,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曹操、曹丕深知創業艱難,都躬行節儉。到了曹叡,就開始注重個人享受。

大興土木、廣選後宮、寵幸男色、異服之癖。

即位後不久,曹叡就開始大肆營建宮室,搜集奇珍異寶。

開始老臣們的勸諫,還能起一些作用,但到後面,則置若罔聞,我行我素了。

曹叡後宮之繁茂,是創紀錄的,後宮從嬪妃到歌女到宮女,總數可能上萬之眾。

曹叡寵幸男色,史書未明言,但字裡行間,也頗能體味個中隱情。

比如小鮮肉何晏,膚白如雪。

曹叡疑心他臉上搽粉,於是讓他夏天吃熱湯麵,自己偷偷觀察。

何晏大汗淋漓,用衣袖擦汗,臉色卻更加潔白。

曹叡才相信他沒搽粉,「傅粉何郎」的典故由此而來。

曹叡喜歡宗室曹纂,野史稱其「有殊色」。

曹叡經常和他同榻而眠,還一起做遊戲,拿衣服當賭注。

結果曹叡輸了,曹纂穿著曹叡的衣服走出去了。

另外曹叡還喜歡穿女子的服飾。

天子冠冕,都用白玉珠,曹叡給換成珊瑚來裝飾。

因為愛穿奇裝異服,還被楊阜所指責,弄得曹叡很不好意思。

這種貪圖享受、浮華奢侈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晉朝,最終導致漢民族整體面臨一次巨大的生存危機。

驕奢淫逸加上身體操勞,即使後宮女人上萬,魏明帝曹叡也只有三個兒子,而且都過早夭折

皇后毛氏,在曹叡當皇子時就選入後宮,曹叡即位後第二年,毛氏封為皇后。

毛皇后又陪伴了曹叡十年,但逐漸失寵。

因為後宮中的一件小事,毛皇后被賜死。

第二年,曹叡已經病重之際,立寵妃郭氏為皇后。

曹叡應該心裡也很清楚,雖然自己才三十多歲,但怕是生不出兒子了。

於是選了兩個曹氏宗親中的兒童,曹芳曹詢,收為養子,以備不測。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叡病重,緊急立曹芳為皇太子,當天,曹叡就病死了。

曹叡一去世,留下一個剛冊封不到一年的郭皇太后,一個八歲的養子曹芳登基做皇帝,一個肥胖公子哥曹爽總攬朝政,一個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輔政。

對於司馬家族來說,這真是天賜良機。

曹魏政權尚在盛年,忽然就面臨一個主少國疑,宗室凋零的可乘之機,這不得不說曹叡對身後事的布置存在重大缺陷

對已經六十一歲的司馬懿來說,無論朝堂上還是戰場上,血與火的考驗中,數十年屹立不倒。

從曹操算起,已歷四輩主君,兩任託孤大臣。

戎馬倥傯中,克日擒孟達,千裡定遼東,五丈原熬死了一生之敵諸葛亮。

其實諸葛亮還比司馬懿小兩歲,無奈天不與壽,只能說氣運使然。

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嘔心瀝血,功勳卓絕。

對於小自己八歲的曹丕,是半君臣半摯友

對於曹叡,則完全是子侄輩的君主。

現在曹芳繼位,那更是孫輩的孩童了,輔政的曹爽,也不過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輕貴公子。

看著這些兒子、孫子輩的同朝君臣,司馬懿卻愈發恭謹起來。

面對咄咄逼人的曹爽,一直採取隱忍、退讓的態度。

曹爽用明升暗降之計,升司馬懿為太傅,但架空其職權,司馬懿毫無怨言,反而嚴格約束子弟。

但曹魏朝廷中,已無德高望重之名將,因此當東吳進犯,還得仰仗司馬懿帥軍出戰。

正始二年、三年、四年,司馬懿連續對東吳作戰,多次擊敗吳軍。

看著司馬懿屢立戰功,年輕的曹爽反而沉不住氣了。

為了立威名,曹爽力主伐蜀,結果大敗而歸

曹爽又安排對吳防務,結果布置失當又被吳軍擊敗

到了正始八年,曹爽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自己兄弟專擅朝政,並掌禁軍。

年近七旬的司馬懿仍然韜光養晦,裝病躲過了曹爽的試探,讓曹爽放鬆了戒備。

七十歲的司馬懿,鷹視狼顧,正在等待一擊必殺的時機

嘉平元年正月,公元249年。

曹爽兄弟帶著皇帝曹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

司馬懿突然發難,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

司馬師屯兵司馬門,控制京城。

司馬懿掌控了京城的兵權,派人上奏皇帝陳述曹爽之罪。

曹爽此時與皇帝曹芳在一起,但兵少只能自守。

桓範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徵調天下兵馬勤王,曹爽猶豫不決。

雙方使者往還,司馬懿派人帶信,以洛水起誓,只免去曹爽兄弟官職,永保他們榮華富貴。

僵持一夜,第二天早上,曹爽下決心交出兵權,準備退休當富貴寓公。

桓範苦勸一夜未果,哭著痛罵:曹爽你真是頭豬。

曹爽交出兵權回到洛陽,司馬懿立即派兵將曹爽兄弟軟禁。

三天之後,以謀反的罪名將曹爽兄弟誅殺,屠滅三族。

依附曹爽的黨羽們,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全部滅族。

司馬懿大權獨攬。

兩年後受曹爽提拔的司空王凌,準備謀反。

司馬懿先寫信安慰,不久大軍突至,王凌自縛投降,然後絕望中服毒自盡。

司馬懿藉此又進行了一輪大清洗,將牽連在內的一律滅族。

同時藉機壓制曹魏宗室,逼楚王曹彪自盡,把曹氏王公都軟禁在鄴城。

嘉平三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不得不感慨,司馬懿一生確有運氣,其壽命遠遠長於常人。

但更加令人讚嘆的是他有能力,侵略如火,不動如山,十年隱忍,一擊必殺。

曹爽有十年時間對付司馬懿,如果他狠一點,完全有能力處置司馬家族。

如果他智慧一點,多哄哄司馬懿,先把老頭熬死,司馬師司馬昭未必能成氣候。

最後一刻如果勇敢一點,也完全有機會擁持皇帝,徵天下兵馬一戰。

十年戒備未果,一夜繳械投降。

曹爽確實是一頭豬。

曹魏衰落的第一罪人是曹叡,第二罪人是曹爽。

曹叡驕奢淫逸,好歹還懂得掌控權柄,制衡臣下。

曹爽是曹叡的好基友,就學到了驕奢淫逸,好的是一點沒學到。

不過我們不以一家一姓為念,對於曹氏,司馬氏專權篡權是禍,對於曹魏百姓來說,有強人執政,總比一幫昏庸糊塗的曹姓宗親要強。

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任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

從此時起,魏國大權就始終掌握在司馬氏手中,直至十四年後,魏晉禪代

傀儡皇帝曹芳,也在司馬懿去世三年後,被司馬師廢黜為齊王。

曹芳年幼登基,先被曹爽把持大權,然後經高平陵之變,又被司馬懿奪取權力,其一生均未能親政。

但在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曹芳二十三歲時,發動了反擊。

曹芳聯合皇后的父親張緝、中書令李豐,密謀殺掉司馬師,推舉夏侯玄為大將軍秉政。

結果被司馬師探知消息,先殺李豐,然後逮捕了夏侯玄、張緝等人,並全部誅滅三族。

接著司馬師廢黜張皇后,並以郭皇太后的名義,廢掉皇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曹魏政權,實際上在曹芳手中就完全大權旁落,後面就是司馬氏的天下了。

不過曹芳本來就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陰差陽錯的坐在那個位置上十餘年而已。

被廢之後,曹芳目睹了魏晉禪讓,最終以四十三歲壽終正寢。

從這個意義上說,曹魏政權實已亡於高平陵

相關閱讀


1.曹丕-曹叡:曹丕的權謀

2.漢獻帝-魏文帝:曹丕是如何贏了曹植的

相關焦點

  • 司馬師廢皇帝曹芳,司馬昭殺皇帝曹髦,哥哥與弟弟哪個更猖狂?
    不過,司馬昭並不是司馬懿唯一的比較能幹的兒子,司馬懿還有一個兒子司馬師,其能力不會比司馬昭弱。而之所以司馬師的名氣不如司馬昭,僅僅是因為司馬師死得太早了。高平陵之變,司馬家直接成為魏國的掌權者司馬家正式掌握魏國政權的標誌性事件,就是高平陵之變。
  • 曹叡為何收曹芳為養子?曹魏權臣曹爽是怎麼死的?
    曹芳,字蘭卿,因魏明帝曹叡的親生兒子全部夭折,所以曹芳與秦王曹詢被曹叡收為養子。 作為養子自小在宮中成長的曹芳,出生來歷一概不詳。
  • 三國歸晉,司馬懿到底做了什麼讓司馬家族成了最後的贏家
    司馬家族最終竊取魏國的政權,建立西晉王朝,最終統一全國。司馬懿可以說是西晉王朝奠基人。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208年,強行闢為文學掾。曹操封魏王后,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輔佐魏明帝曹叡。
  • 史上最牛家族:父親敢殺皇族,2個兒子廢殺皇帝,孫子當了皇帝
    後來發生的事情證實了曹操的先知先覺,不過曹丕兄卻沒往心裡去,這就給了司馬家機會。如果說曹丕大佬只是給了司馬懿崛起的機會話,那麼曹叡就直接送給了司馬老爺子篡位的機會。227年,諸葛亮親自帶著趙雲、魏延等精兵猛將對曹魏發動了第1次北伐之戰。戰爭初期,蜀兵節節勝利,一路高歌猛進,大有直奔長安之勢。
  • 司馬氏家族與魏晉百年紛亂
    與曹操之孫魏明帝曹叡屬於一代人的劉禪,統治蜀漢長達40年,其中僅前11年有諸葛亮輔佐。換言之,蜀漢政權割據益州的時間之長,甚至超過了西晉從滅吳統一(280年)到最終被匈奴所滅(316年)之間的存在年限。而當司馬懿於251年去世時,諸葛亮已病亡於五丈原17年,江東孫權卻猶在人世。公元189年董卓廢少帝劉辯、引發關東諸侯起兵討伐時,河內司馬氏家族的次子司馬懿還僅是一名10歲小兒。
  • 曹家是如何一步步丟掉政權的?高平陵政變,曹爽竟然投降司馬懿
    吳國和蜀國相繼被滅,而曹魏因為高平陵事變變成了晉朝,成為了司馬家族的江山。曹魏政權政局不穩,司馬家族逐漸崛起(1)幼年繼位,帝位不穩曹魏之所以能夠崛起,和曹魏帝國的奠基者曹操有非常大的關係。早東漢末年,曹操就在軍閥混戰當中佔據了最富庶的中原地區,控制了東漢朝廷,實現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標。曹丕繼位,廢除漢獻帝,曹魏政權正式建立。
  • 曹氏一族與司馬家的愛恨情仇,曹操的崛起和沒落,和司馬氏有關
    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說曹操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這位尚書右丞便是司馬懿之父司馬昉。從這裡看其實曹操能夠走到爭霸天下一步其實和司馬昉離不開關係,甚至說曹操家族的興衰和司馬家離不開關係。曹氏一族之所以能夠在朝廷立足,很大一方面依靠的是大宦官曹騰,因為曹騰的關係愛,曹操的父親曹嵩才得以在朝廷為官。
  • 曹叡一生壓制司馬懿,為何臨死時將其列為輔政大臣,埋下禍根呢?
    此時司馬懿在朝中的處局,的確有些尷尬,在新主人魏明帝曹叡心中的地位,也有點懸。爺爺曹操的預言、父親曹丕的暗中警告,聰穎過人的魏明帝曹叡,心中自然再清楚不過了。但是,曹叡上臺以後,卻仍然選擇重用司馬懿,讓其執掌軍權,成為了最重要的軍事領導人,甚至在臨死前還將年幼的兒子曹芳,託付給司馬懿,最終直接導致了司馬懿父子篡奪了曹魏大權。
  • 曹魏最後一位皇帝:對司馬昭言聽計從,最終得到厚待!
    其中,就曹魏來說,雖然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方,但是,曹魏的大權,卻最終被司馬懿家族所篡奪了。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都城洛陽。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誅殺曹爽等人,掌握了曹魏大權。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病重,於是立曹芳為皇太子,當天,魏明帝病逝,曹芳即位,年僅八歲,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為皇太后,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因此,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只有八歲的曹芳,確實不適合執掌朝政,所以,曹魏的大權自然被曹爽和司馬懿所掌握了。
  • 曹叡在位時曹魏達到巔峰,但其駕崩也在實際上宣告曹魏滅亡
    但是不幸的是翌年,即景初三年(239年)正月一日,曹叡突然駕崩,年僅三十五歲。曹叡之死,標誌著魏國實質上的滅亡。但是他政由己出,大權並沒有旁落。 曹叡身後的曹魏政權 曹叡駕崩後,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即位。明帝的皇子皆早夭,曹芳不是明帝親生,據說家系不明。這也一直是明帝的一塊心病,他在病重時選了曹爽和司馬懿來輔佐幼小的曹芳。
  • 曹芳為何稱為三國時唯一因失德被廢黜的皇帝?
    誰就掌握實權,誰就可以對對方生殺予奪,因為沒有鬥過權臣司馬師,曹魏皇帝曹芳就被從皇位上趕下來,理由是失德。皇帝失德,在歷朝歷代為數不多,在三國時期也僅此一例。畢竟,話語權掌握在勝利者手中。曹芳(232年—274年),魏明帝曹叡之養子。對於其來歷,《三國志》稱「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魏氏春秋》曰「或雲任城王楷子」,也就是說曹芳可能是曹叡堂兄弟曹楷的兒子。
  • 因為曹丕、曹叡都犯了一個錯誤!
    不過,對於曹丕來說,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篤,立曹叡為太子,遺詔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共同輔政。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魏文帝駕崩。年輕的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由此,對於曹丕來說,是在去世的前一天才冊立曹叡為太子。二因此,在筆者看來,魏明帝曹叡的即位,可謂非常匆忙。
  • 為何有人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他到底有多「重要」?
    曹真是第二代曹魏宗親大將,深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的器重,成為了曹魏大將軍,曹魏軍隊的棟梁。有人說曹真如果沒有早死,也就也不會有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也不會架空皇帝曹芳,司馬炎也不會以晉代魏了。真的如此嗎?個人認為如果曹真和司馬懿一樣長壽,也就沒有司馬家族的鯉魚躍龍門了,曹魏會越來越強盛,統一三國,也不是沒有可能,分析如下。
  • 曹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縱觀歷史,這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情況比比皆是,其中有個典型,就是魏明帝曹叡。當提到魏國第二任君主曹叡時,可能很多人都沒什麼印象,畢竟很多影視作品在展示三國後期魏國的時候,都是以司馬懿為主角,而非曹叡。
  • 高平陵之變,魏國政權盡落司馬家,三馬分曹始於此變
    不想魏國皇帝皆是短命,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立八歲小兒曹芳為帝,王權旁落,後司馬家掌權,最後司馬家的勢力已分布魏庭,司馬後人不顧為臣禮法,之間篡權奪位,建立晉朝。而司馬家正式掌權還得從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說起,此後魏國政權再沒有回到過魏帝的手中。
  • 魏明帝曹叡,到底是怎樣一位皇帝?
    即位後,他積極推動此事,《宋書·禮志》記:「曹叡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議多異同,故遲疑不絕。」如此僵局,一方面,說明漢代雖亡,仍在士人中有相當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印照出曹叡的君主權威有待提高。等到青龍五年(237),曹叡這一意志才得以實現。當時,著名諫臣高堂隆上疏建議改易正朔,又逢黃龍祥瑞出現,曹叡順水推舟,終才下詔,改易正朔。
  • 為什麼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卻沒有將他殺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當時掌權的大將軍曹爽陪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時,發動政變控制了京都,並誅殺了曹操,控制了曹魏軍政大權。而他的孫子司馬炎最後更是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晉朝。司馬懿出身也是名門望族,他的高祖父司馬鈞當過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則是京兆尹,世代為官。司馬防有八個兒子,都頗有聲望,司馬懿在22歲時就被舉薦為上計掾,出仕為官。曹操得知司馬懿的名聲以後,就徵召他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