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一生壓制司馬懿,為何臨死時將其列為輔政大臣,埋下禍根呢?

2021-02-26 虛花亦若夢

司馬懿是曹魏集國的終結者。公元249年,其父子三人發動「高平陵」政變,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另一位託孤重臣、大將軍曹爽及其黨羽,獨掌曹魏的軍政大權。266年,司馬懿的嫡孫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皇帝,自立為皇帝 ,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正式滅亡魏明帝曹叡留給兒子曹芳的天下。

司馬懿的祖上,都是漢室的重臣。高祖父是徵西將軍,曾祖父、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更是京兆尹。司馬懿從小就很有才華,史書稱之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公元201年(建安六年),22歲的司馬懿,被地方官員推舉出來做官。當時東漢朝廷實際的掌權人是司空曹操,也聽說了司馬懿是一個難得的青年才俊,一心幹大事的曹操,對人才如饑似渴,也派人召其到自己府中任職。作為世代深受漢室厚恩的司馬懿,一心想做漢朝的忠臣,自然就不願在「漢賊」曹操手下做事,便裝病不肯出山就範。

七年之後的208年(建安十三年),已是漢室丞相的曹操,再次派人找到司馬懿,威脅他道「小子,再不出來替老夫做事,我殺了你全家!」 曹操可是個狠角色,司馬懿害怕了,只能順從了曹操。

曹操雖然欣賞司馬懿的才智,卻只想利用他為自己打工出力。眼光毒辣的曹操,一見面就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通俗地說從這小子的面相來看,不是什麼忠厚善良之輩,認定他不可靠,將來可能會爛自己的大事。因此,出道後的司馬懿,主要的工作就是幫著曹操教育培養兒子曹丕。在曹操手下做事12年,雖很有成績,也不斷受到重用,官位也穩步高升,但始終都只是做秘書參謀之類的閒散之職,始終沒有機會建立功勳,掌握實權。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位為魏王。十個月之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自行稱帝,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曹丕上位,司馬懿的春天來了。剛出山時就是小跟班的司馬懿,自然深得魏文帝曹丕的信任和重用,更是成為了曹丕私下裡四個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先後被任命為尚書、督軍、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封安國鄉侯,終於成長為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但是,魏文帝曹丕在重用司馬懿的同時,並未忘記其父曹操的告誡: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日後必反。一反利劍,始終高懸在司馬懿的頭頂。曹丕對司馬懿的防備心理一刻也沒有鬆懈,既用之且防之,關鍵時刻寧可不用也要堅決防之。

在曹丕成為魏國皇帝的短短六年時間裡,先後在222年、224年和225年,魏國三次大規模出兵攻打吳國,曹丕每次都是讓司馬懿鎮守大本營許昌,為大軍提供糧草輜重,管理後勤事務,不給司馬懿任何建功立來的機會,還美其名地對他說:你不做曹參,你可是我的蕭何!「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鎮守後方大本營,責任重大,勞苦功高,但卻沒有機會帶兵徵戰,沒有機會立下戰功,也就沒有機會在軍中建立威信、培植親信,從而掌握軍事大權。

只做了6年皇位的魏文帝曹丕,四十歲的去世了。曹丕臨死前,任命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和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並當著三人的面,交待太子曹叡:「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他告訴自己的兒子,如果有人離間這三個人,你可千萬不要相信。作為曹丕的親信,深受器重的司馬懿,卻沒有機會成為輔政大臣,被排除在曹丕之後的朝廷核心權力圈之外。可見曹丕對司馬懿防範心量的嚴重程度,更是說明曹操的預言,在曹丕心中的影響力之深。

更為嚴重的是,朝廷當中的明眼人都清楚,司馬懿從一開始就是跟著曹丕的人,算得上是嫡系和親信,在世時也將他抬得很高,但是在臨終託孤的關鍵時刻,卻將他排除在輔政大臣之外,還公開說只有曹真、陳群、曹休三個可以絕對信任,言外之意就是,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可信,當然也包括司馬懿。此時司馬懿在朝中的處局,的確有些尷尬,在新主人魏明帝曹叡心中的地位,也有點懸。

爺爺曹操的預言、父親曹丕的暗中警告,聰穎過人的魏明帝曹叡,心中自然再清楚不過了。但是,曹叡上臺以後,卻仍然選擇重用司馬懿,讓其執掌軍權,成為了最重要的軍事領導人,甚至在臨死前還將年幼的兒子曹芳,託付給司馬懿,最終直接導致了司馬懿父子篡奪了曹魏大權。算得上是明君的曹叡,重用明知為謀反之心的司馬懿,到底又有哪些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呢?

首先是曹魏後繼無人,為對付蜀漢和東吳兩大強敵,曹叡不得不重用司馬懿。隨著曹操和曹丕的先後去世,早年跟隨曹操一起南徵北戰的軍事人才,大都也已經過世了,後起新秀,還沒有可以擔當大任的帥才,曹魏也一時遭遇了人才匱乏、後繼無人的囧境。曹魏當時可以獨擋一面可甚大用的軍事將領,除了司馬懿,也就是一個曹真了。曹真打仗的確是一把好手,但是光靠曹真一個人,還遠不足以對抗蜀漢、東吳和匈奴三個方向的敵人。特別是231年,曹真去世之後,整個曹魏上下,能夠擔當統兵元帥的人選,只剩下了一個司馬懿了。一邊是軍事人才的後繼無人,一邊是軍情緊急,曹叡不用司馬懿,又該用誰呢?

聰明睿智的曹叡,繼續皇位時已經22歲了,已經完全成年,自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有實力駕馭「暗懷異志」的司馬懿。便何況,當時的曹氏家族,雖然領軍出戰的軍事大才、帥才不多,但保護曹氏祖宗基業的人,還是大有人在。還有一點是,年輕司馬懿25歲的曹叡,在心中何嘗不在想,就憑年齡,老子即使是耗,都要耗死這個糟老頭,怕他做甚呢?

當然,司馬懿也確實是百年難遇的軍事大才,這一點才是司馬懿最終崛起壯大的根本原因。

勇退東吳之兵。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剛死,東吳孫權就乘機出兵北伐曹魏,諸葛瑾和張霸兩員大將,分兵攻打襄陽,孫權本人率重兵則進軍曹魏的江夏郡。沒能成為輔政大臣,無法進入權力核心的司馬懿,被新皇帝曹叡派往一線,率兵離開都城洛陽,前往前線指揮抵禦東吳之敵。司馬懿表現十分出色,不僅擊敗孫權大軍,逼退孫權和諸葛瑾兩路大軍,還誅殺了東吳名將張霸。此戰勝利後,司馬懿被封為驃騎將軍,正式的曹魏的軍界站穩了腳跟。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直被曹操、曹丕兩位魏主猜忌,不讓其染指兵權的司馬懿,卻因禍得福,從此開始了執掌魏國軍權的漫長道路。身處戰亂不斷的世道,唯有掌握軍隊,立下戰功,才有圖謀大事的基礎和條件。

襲殺叛將孟達。由於前線的緊張局勢,結合司馬懿在對陣東吳時的突出表現,227年6月,魏明帝曹叡再次任命司馬懿為荊豫二州的軍事都督,率大軍駐紮宛城。此時的司馬懿,又因此成為了對蜀作戰的前線總指揮。上庸地區是魏蜀對陣的前線,而該地區的主要城池新城,太守孟達原本是西川將領,劉備入川後改投劉備,關羽兵敗荊州,孟達因拒絕出兵救援,擔心劉備對其秋後算總帳,孟達又叛蜀漢投降曹魏。

曹丕去世後,作為降將的孟達,自感失寵,便又跟蜀漢丞相諸葛亮暗通款曲,暗中建立起了關係,圖謀重歸蜀漢。老道的諸葛亮反覆勸說孟達,一定要加緊防範司馬懿。可是自認為久經戰陣的孟達,卻小瞧了司馬懿,想當然地認為,司馬懿不請旨決不敢擅自做主,攻打還沒有公開反叛的新城,而如果請旨,從宛城往返洛陽,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新城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做準備工作,沒必要搞得太緊張。

出人意料的司馬懿,偏偏不向洛陽請旨,臨陣決斷,率兵從宛城直奔而來,僅用8天時間,就帶兵殺到了上庸城。大軍一到,立刻分兵八路攻城。十幾天後,上庸被攻破,孟達被斬殺。之後,司馬懿又順手用計,不費一兵一卒擒住了同樣蠢蠢欲動的蜀漢降將申儀,擋住了蜀漢的兵鋒,穩住了上庸前線的局勢,曹魏被迫防守蜀漢氣勢洶洶進攻的局面徹底改變,兩個集團從此進入了勢均力敵的對峙階段。

抵擋諸葛亮北伐。如果說東吳北伐曹魏,只是想渾水摸魚,趁魏國新喪的機會,撈點好處,並沒有打算與魏國拼死相搏的話,那麼蜀漢諸葛亮的北伐,出於自身政治局勢的需要,卻是動真格,幾乎是舉全國之力北伐。明帝曹叡對此形勢也是心知肚明,不得不高度重視,前期派大司馬曹真和大將軍司馬懿,舉全國的精銳共同應對。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後,大司馬曹真因病去世,左將軍張郃也被諸葛亮斬殺,對抗諸葛亮的重任,全都壓在了司馬懿一人身上。司馬懿堅持「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正確戰略方針,不與諸葛亮硬拼軍事,單與敵人拼國力消耗,與諸葛亮相持五丈原,將54歲的諸葛亮活活熬死。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曹魏則在司馬懿等人的正確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防禦戰略,迫使蜀軍全線退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司馬懿因功升任太尉。

平定遼東叛亂。諸葛亮去世,與蜀漢的軍事危機基本化解,騰出手腳來的魏明帝曹叡,計劃著收拾遼東叛亂的公孫淵。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公孫度割據遼東,對曹魏始終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公孫淵繼位為遼東太守後,更是公開背叛魏國,自立為王,並勾結孫權,聯繫外族鮮卑,對曹魏夾擊,一度成為曹魏的心腹大患。曹叡因此詔令司馬懿,揮師向北,帶兵平定遼東的公孫淵。司馬懿不負眾望,雖歷盡艱難,但還是徹底地打敗了敵人,公孫淵戰死,收編遼東百姓四萬餘戶,曹魏的北部從此無憂。

諸葛亮去世,蜀漢的軍事威脅解除,東吳的孫權一心只想經營割據江東,困擾曹魏幾十年的遼東問題也完美解決,年輕的魏明帝曹叡,自認為自此高枕無憂、天下太平,便開始歌舞昇平,過上了聲色犬馬的生活,甚至連朝政也不怎麼過問。放縱的生活,再加上不太好的基因,曹叡身體很快被掏空,35歲就病危了。兒子曹芳才8歲,老曹家再次面臨著將江山社稷和年幼的兒子,託付給誰保駕護航的問題,而且這一次的局勢比前兩次嚴重多了:繼位之人還是一個黃口小兒,老曹家在曹真、曹休之後,再也沒有既有能力且又忠心的人物。奄奄一息的明帝曹叡,放眼望去,可以老成謀國又有文韜武略的,只有司馬懿一人而已,但是司馬懿領軍在外徵戰十多年,在軍中的根基牢固,羽翼已經豐滿,日後何人可以制衡,再加上老曹家幾代人對司馬懿的偏見,曹叡顧慮重重。

所以,病重中的魏明帝曹叡,最先在明確託孤輔政大臣名單時,首先就將司馬懿排除在外,當時的組合是五團,分別是: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和秦朗。排在首位的曹宇,是曹操的親兒子,其他幾人都是老曹家的直系親屬,連秦朗也是曹操的養子,也說這份名單是清一色曹氏家族的親眷。將兒子交由老曹家的人照顧,就真的那麼安全放心嗎?自己人真的就不會起異心?真的就不會發生自己人欺凌孤兒寡母,發生江山易主的事件嗎?也許自己人,幹這種事比外姓人更方便、有容易。

首席顧命大臣曹宇,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謙虛一下,以堵悠悠之口,在關鍵時刻推三阻四,不肯接受託孤之重。曹宇這一謙虛,卻被別有用心之人給利用了。曹叡身邊的親信孫資和劉放,便利用這個機會,勸說曹叡放棄這份名單。為啥?因為名單上有部分人與他倆有過結。他們倆人舉薦曹爽做大將軍,司馬懿做他的副手,共同輔政。司馬懿就這樣莫名其妙進入了託孤重臣的名單。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魏明帝曹叡撒手西去,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即位,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同執掌朝政。

史書稱曹叡是個英明天子,其實不假。從他即位以來,將司馬懿、曹真、曹休等三朝重臣,駕馭得服服帖帖、規規矩矩,對付當時強大的蜀漢和東吳,也是遊刃有餘。如果曹叡果真昏聵的話,曹魏可能早就不保了。但是英明天子曹叡,在臨終時所託非人,將自己兒子和江山,交給兩個都不可靠的人手裡,實在是令人遺憾。

從最終的結局來看,是司馬氏篡了曹魏的政權,原因也是錯在重用司馬懿為顧命大臣。但是,如果曹叡沒有重用司馬懿,曹芳的皇位就一定保得住嗎?顯然不一定。大將軍曹爽,更是狼子野心,對皇帝大位覬覦已久。在「高平陵」政變之前,在朝中飛揚跋扈,公開欺凌魏主曹芳孤兒寡母。正是因為大將軍曹爽的專權,導致人心盡失,才給了司馬懿出手的機會。如果司馬懿沒有發動軍事政變,曹芳的大位也很難長久,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魏明帝曹叡臨終託孤的錯誤,不僅僅在於重用司馬懿,而在於沒有採取權力制衡之術,即形成一個權力三角,在託孤大臣的名單裡,應該還加上原來的曹宇,以資格老、地位高的曹宇,制衡狂妄自大的曹爽,以曹爽手中的兵權制衡司馬懿。如此,有曹宇在,曹爽決不敢放肆,曹爽不過於放肆,則就不會失去人心,外姓的司馬懿也就決不敢輕舉妄動,高平陵之變就不會發生。若如此,則幼主曹芳,還有機會成長曆練,老曹家的天下,也許還能長久。

但歷史不容假設,曹魏篡立東漢,司馬氏篡立曹魏,也算是冥冥之中的因果輪迴吧。

相關焦點

  • 魏明帝曹叡登基時才20來歲,根基不穩,司馬懿為何不敢趁機篡位
    曹丕公元220年登基,六年之後就撒手人寰,時年才39歲,只比曹操晚死了6年。他兒子曹叡226年登基,13年後去世,死時才36歲,比他爸爸還要短命,皇帝又換成了兒子曹芳。換而言之,從220年到239年,不到二十年時間內,曹魏就經歷了4次皇權交接,這種頻繁的核心統治層的巨大變動,給魏國的發展帶來很大隱患。
  • 鷹顧狼視的狠角色司馬懿,為何如此懼怕毛頭小子曹叡?
    《晉書》記載,曹操曾告誡曹丕,司馬懿這傢伙面相不善,以後一定會幹預你的家事,所以你得提防這點兒。但曹丕與司馬懿關係非常鐵,並沒有聽曹操的話,司馬懿在曹丕當政時期受到重用,這也是司馬懿崛起的第一步,曹丕去世時,司馬懿被定為輔政大臣之一。
  • 曹叡-曹芳:司馬家族是如何崛起的
    第一是輔政班底,第二是驕奢淫逸。曹丕去世時,心不甘情不願的把皇位傳給了曹叡,也給年輕的曹叡留下了一個豪華陣容的輔政班底。四位輔政大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應該說,這個安排反映了曹丕的眼光和政治智慧。這四位都是曹魏政權第二代少壯派中的佼佼者。
  • 曹叡明明非常忌諱司馬懿,為什麼還讓他成為託孤之臣?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的人,相信對於司馬懿並不陌生。要知道這樣一個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重視且忌諱的士族代表,為何又屢屢在曹魏政壇呼風喚雨,獨掌大權呢?特別當曹叡臨死之時,明明已經五名託孤重臣的他卻最後依然任命了司馬懿,這樣不尋常的舉動究竟為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一說。
  • 【揭秘三國】曹叡明明非常忌諱司馬懿,為什麼還讓他成為託孤之臣?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的人,相信對於司馬懿並不陌生。要知道這樣一個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重視且忌諱的士族代表,為何又屢屢在曹魏政壇呼風喚雨,獨掌大權呢?特別當曹叡臨死之時,明明已經五名託孤重臣的他卻最後依然任命了司馬懿,這樣不尋常的舉動究竟為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一說。
  • 司馬懿一生有幾個女人? 為何司馬懿晚年厭惡自己的老婆?
    司馬懿一生有幾個女人? 為何司馬懿晚年厭惡自己的老婆?時間:2020-07-29 16:3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司馬懿一生有幾個女人? 為何司馬懿晚年厭惡自己的老婆? 司馬懿一生共有四個夫人,這裡所說的妻子就是指他的嫡妻張春華,比司馬懿小十歲。
  • 司馬懿為何能篡奪曹魏大權?因為曹丕、曹叡都犯了一個錯誤!
    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能篡奪曹魏的大權,顯然和曹操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在曹操生前,司馬懿的官職相對較低,並且根本沒有機會染指曹魏的兵權。不過,在曹操之後,曹丕、曹叡這兩位皇帝連續犯了同一個錯誤,這導致司馬懿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成為曹操武將之首。那麼,問題來了,曹丕、曹叡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呢?
  • 曹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功夫不負有心人,曹丕最終將曹叡繼承給郭皇后為子,奠定了曹叡嫡長子的位置,並在逝世前,正式立曹叡為太子,命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共同輔政。儘管歷盡艱辛,終獲皇位,但曹叡的冒險僅僅才剛剛開始。對內,不僅有飛揚跋扈的自家成員大將軍曹真,還有陰險狡詐的司馬懿,這倆都不是輕易能對付的主。對外,不僅有西蜀、東吳兩大終極BOSS,還有鮮卑、公孫淵等外患。
  • 曹叡在位時曹魏達到巔峰,但其駕崩也在實際上宣告曹魏滅亡
    可是曹叡哭著說:「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可以想像,曹叡父子間因甄氏之死留下了相當的感情糾葛。曹丕直到臨死才終於決定立曹叡為太子。 曹叡二十四歲即位後,馬上追諡生母甄氏為文昭皇后,又不斷向已經成為皇太后的郭氏打聽甄氏死時的情況。郭氏惶恐不安,不久鬱悶而死,也有人說是被明帝所殺。明帝得知自己的母親甄氏是被口填糟糠、發裹臉面埋葬的,遂用同樣的方法埋葬了郭氏。
  • 掀開司馬懿的小肚兜
    將郭太后軟禁於永寧宮——別四處瞎嘚啵了,老實待著養老吧。司馬懿呢——遷官為太傅,雖位列三公卻無實權,乃明升暗降爾。為避禍,司馬懿藉機稱病不朝,閒居家中多年。從此,曹爽一手遮天,朝堂盡為其兄弟及親信爪牙把持。《資治通鑑》:大將軍曹爽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作吧,不作不死。
  • 被後世罵了上千年,司馬懿到底是忠臣,還是亂臣賊子?
    今天人們提及西晉都是唾棄不已,因為西晉王朝的上位史太過無恥,其篡奪曹魏天下的行徑就連自己的後人都感到羞愧。當年東晉南遷,晉明帝向丞相王導詢問本朝的開國歷史,王導則將司馬氏的發家史講給晉明帝聽,而晉明帝聽後大為慚愧道:「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 作為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有多厲害?為何說曹魏亡在他手上?
    不過曹丕還沒有當皇帝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皇位傳給了兒子曹叡。曹叡之後,魏國就被司馬家給篡奪了大權,最終三家歸晉。那麼,魏明帝曹叡能力如何,為何他之後的曹魏就被司馬家給掌控了呢?曹叡實話說,曹叡這個人其實還是很厲害的,有能力有手段,他在位時期,魏國還是比較強大的,而且像司馬懿這種人也比較溫順,見到曹叡跟老鼠見到貓一樣。自曹叡登基起,他就展現了超強的實力。剛開始曹丕給曹叡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結果曹叡上位後,通過各種手段,直接將其中三個託孤大臣給趕出了京城,使他們不能染指朝廷大權。
  •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要殺楊修,留下司馬懿?
    如果問曹操為什麼臨死前為何斬殺楊修,而留下了司馬懿?這的確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上層人物可以在曹操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成就大業!而普通人物,則可以從司馬懿和楊修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找到聰明轉型成睿智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變得睿智,而更好!楊修為什麼會死曹操與楊修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軍閥割據連年混戰。
  • 是空城計逼退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
    這時,司馬懿引軍15萬殺過來了,諸葛亮卻只有2500人,因此,便城門大開,司馬懿心生疑竇而退軍。諸葛亮退軍後,他才從城中百姓那裡得知,諸葛亮和他玩了一把空城計。司馬懿為此懊悔不已,並自嘆不如諸葛亮。司馬昭曾問司馬懿,為何退軍?司馬懿認為諸葛亮為人謹慎,空城計為假,請君入甕為真,故撤軍。
  • 三國時期,哪些人能鎮住司馬懿?只有這五人!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曹叡在位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比如在文臣之中,陳群擔任尚書令、錄尚書事等官職,從而完全不遜色於司馬懿。至於在武將之中,曹真、曹休等曹氏武將還是人才濟濟的。而這,促使司馬懿無法染指更多的兵權。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彼時,司馬懿作為四位託孤大臣之一,在地位和實權上都沒有什麼優勢,也即曹丕同樣能鎮住司馬懿。
  • 熬死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歲高齡才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俗話說得好,「人生七十古來稀」,為何司馬懿到了這個歲數才造反?究竟是有所畏懼,還是實力不夠呢?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即曹操、曹丕和曹叡,甚至將大權在握的曹真與曹休都給熬死了。曹丕臨死之前,留下的幾個輔佐曹叡的大臣中,就只剩下了司馬懿。曹魏這邊依然沒有那麼多人才可以任用,於是此時的司馬懿開始帶兵,手中有了兵權。
  • 生的好且很努力的曹爽,為什麼偏偏鬥不過司馬懿?
    自此以後,曹爽、司馬懿成為後曹叡時代的顧命大臣,兩人同朝輔政,成為曹魏帝國的左膀右臂。在這一刻,兩人在同一起跑線上,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註定了兩人之間必將迎來一場你死我活的權利鬥爭。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十年之後的高平陵之變以司馬懿的完勝告終,曹爽卻輸得傾家蕩產,被夷三族呢?
  • 曹魏集團中,司馬懿最害怕的人不是曹操,也不是曹丕,而是他
    雖然司馬懿最終取得了天下,但在曹魏集團中,他始終害怕一個人,早年曹操就聽說他很有才華,想邀請他為官,可司馬懿不願去,他看不起曹操,後來無奈才來到曹操帳下,當時曹操麾下文臣謀士無數,司馬懿默默無聞,知道曹操去世後,他才得到重用。
  • 史上最能苟的司馬懿,是什麼時候決定篡權自立的?
    用老當益壯一詞來形容司馬懿不可謂不貼切。司馬懿在七十歲的時候,依然對自己的權臣之路念念不忘,於是抓住曹爽帶著皇帝前往高平陵祭祖的機會,帶著兒子和親信率軍關閉了洛陽城門,借用皇太后的旨意罷免了曹爽大將軍的職位。隨後就以曹爽及其黨羽陰謀造反為由,將曹爽及其親信誅殺,此後司馬氏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控制者,並在十七年後篡位自立建立了晉朝。那麼不禁要問了,作為史上最能苟的司馬懿,是什麼時候決定篡位自立的呢?
  • 魏明帝曹叡,到底是怎樣一位皇帝?
    收集女裝、長發及地、口吃少言、起用女官,這是曹叡的噱頭。實際上,他做了不少正事——崇尚書、迎宗廟、嚴刑法、禁浮華、控中樞、修宮室等,曹叡主政期間,魏國國力達到頂峰。這位少年君主希望加強魏國中央的權力,鞏固魏國政權的根基。他首先想到的是改易正朔。還是太子時,他就曾建議父親改易,「以明受命之運」,可惜曹丕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