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到底是怎樣一位皇帝?

2021-02-13 漲知識漲學問

腹有學識氣自華

做有知識有學問的人

權威 | 新鮮 | 奇趣 | 好玩

每天一期

讓你大開眼界,大漲學識

魏明帝曹叡,到底是怎樣一位皇帝

宗 城


《虎嘯龍吟》曹叡劇照

魏文帝曹丕駕崩後,曹叡接手的是一個蒸蒸日上又難題不少的大魏江山。

對外,三國還未一統,魏國頻繁面對蜀、吳(尤其是蜀國)的騷擾。對內,宗室與士族的矛盾暗流洶湧,地方大族形成「國中之國」。主少寡弱,權臣環視,可曹叡很快就掌控住了局勢。

曹叡主政,頗有作為

早在曹操執政期間,統治者就意識到官僚私權對公權力的危害,而曹叡繼承乃祖遺志,一方面,他改易正朔(頒定新的曆法)、嚴刑峻法;另一方面,他翻新各項制度,強化中央權威,貶抑官僚與地方豪族的私權。曹叡想建立一個外儒內法、中央集權的帝國,這決定了他會與儒門合作,但卻要遏制士族力量。

收集女裝、長發及地、口吃少言、起用女官,這是曹叡的噱頭。實際上,他做了不少正事——崇尚書、迎宗廟、嚴刑法、禁浮華、控中樞、修宮室等,曹叡主政期間,魏國國力達到頂峰。

這位少年君主希望加強魏國中央的權力,鞏固魏國政權的根基。他首先想到的是改易正朔。還是太子時,他就曾建議父親改易,「以明受命之運」,可惜曹丕不納。即位後,他積極推動此事,《宋書·禮志》記:「曹叡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議多異同,故遲疑不絕。」如此僵局,一方面,說明漢代雖亡,仍在士人中有相當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印照出曹叡的君主權威有待提高。

等到青龍五年(237),曹叡這一意志才得以實現。當時,著名諫臣高堂隆上疏建議改易正朔,又逢黃龍祥瑞出現,曹叡順水推舟,終才下詔,改易正朔。

曹叡有很強的掌控欲,他自信於自己的決斷,加上本性猜疑,所以他事必躬親。同時,他建成洛陽宗廟,特派朝廷禮官持節到鄴城(今河北臨漳、河南安丘一帶)奉迎先帝神位,填補了魏文帝的疏漏;他還大修宮室,尤其是在諸葛亮病逝後。

大興宮室,其實是帝王心術

過去,史學家將曹叡大修宮室作為他驕奢淫逸、勞民傷財的體現,這個判斷在《晉書》裡就有了。《晉書·食貨志》載 :「魏明帝不恭,淫於宮籞,百僚編於手役,天下失其躬稼……」

魏明帝時期,的確存在宮室大增、後宮臃腫的現象。據《魏略》記載,當時曹叡的後宮妃嬪尚眾,人員達數萬。哪怕到了少帝曹芳時期,僅曹叡留下的才人就有64位之多。

大興宮室成為後世史家抨擊曹叡的一大理由。但曹叡做這些事的目的,真的只是為了滿足驕奢淫逸的欲望嗎?

在皇權社會,皇家建築並不孤立存在,它們不僅僅用於衣食住行或藝術建設,還起到「政治威懾」「權威象徵」的作用。曹叡大修宮室,「備如漢西京之制」,從帝王心術的角度來看,這些宮室正是他滿足自己享樂之心與政治理想的產物。

而《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中,曹叡對高堂隆說:「夫王者之都,當及民勞兼辦,使後世無所復增,是蕭何為漢規摹之略也。」意思是:王者的都城,應當趁著百姓勞苦的時候同時建造,使後代的人不必再擴大,這是蕭何為漢代謀劃的策略。可見,曹叡修建宮室,心中也有參考對象,他希望魏國能夠比肩秦漢,而魏國的都城,也應效仿漢代。

值得注意的是,曹叡改易正朔恰恰是在大修宮室之後。

過去,史學界對這兩件事往往分開來看,但對曹叡本人來說,無論是嚴刑峻法,還是大修宮室,乃至人事調動、對外徵伐,目的也許都是為了改易正朔,進而強化自己的權威。

曹叡盼望通過一人獨治來建立一個儒法並舉、中央集權的帝國,他希望成為漢武帝般的君主。為此,曹叡在人事任命上也動了不少心思,學者王惟貞研究過:「無論是在朝政、軍事活動、臣僚的選任、宮室營建等方面,曹叡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施行,併集權於己手。」

對司馬懿,且用且防備

曹叡對世家大族的防備可以從兩件事看出:一件是「禁浮華」,一件是對司馬懿的人事任命。

「禁浮華」在史書中記錄較少,但它卻是魏晉清談玄學之風來臨的前兆。太和年間,一些仕途受挫的貴族子弟雲集於京師洛陽聚眾交遊、品評人物、清談名理,這些貴族子弟的交會史稱「浮華交會」或「浮華朋黨」。

曹叡對「浮華交會」堅決鎮壓。一來,他擔憂黨錮之禍死灰復燃;二來,也是為了通過抑制世家大族子弟的勢力,來鞏固自己的君主威信。

而曹叡對司馬懿,是且用且防備。魏文帝駕崩時,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4人為輔政大臣。但曹叡並不視司馬懿為心腹,表面和諧,暗流洶湧,這是曹叡與司馬懿關係的寫照,他們互相敬重,又互相猜疑。一個佐證是:在顧命大臣一事上,曹叡的最初名單沒有司馬懿,他任命燕王曹宇為首輔,曹肇等人輔助,達成一個宗室顧命集團。可是,突然間曹叡更改了名單,他將輔政大臣改成曹爽和司馬懿。

為什麼要更改名單?學者認為:曹叡的最後一變,極可能與世家大族勢力集體施壓有關。

即便百般不樂意,曹叡也不可能置世家大族意見於不顧,後者掌握權勢和軍隊,一不缺兵馬,二不缺輿論,三是在魏國權力中樞盤根錯節。哪怕為了魏國的政局穩定,曹叡也需要安撫士族。安排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就是這一博弈的結果。

曹叡如果真的對司馬懿完全信任,就不會安排司馬懿遠離中央,以戰事或整頓吏治的名義鉗制他的勢力。

防備司馬懿並非曹叡個人意見,高堂隆與曹植都曾表示過警覺。高堂隆的話在後人看來仿佛預言,他勸諫曹叡:「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釭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而司馬懿,恰恰在史書上被形容有「鷹視狼顧之相」。

所以,司馬懿在軍事上被委以重任,但終曹叡一朝,他都難以進入權力核心。

終其一朝,魏國政治大體清明,國力蒸蒸日上,魏國君主和中央政府的權威相比過去大大提高。只可惜,曹叡短暫享受了一人獨治,也通過修改法令、逢迎宗廟、嚴刑峻法、廣築宮室等滿足了自己的神聖願景,卻還是倒在了通往「秦皇漢武」的路上,還是敵不過歷史的滾滾洪流。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和摘自:《文史博覽》 2018年第2期 P38-39頁。圖片來源網上。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

商務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

相關焦點

  • 魏明帝曹叡:天生聰慧,能文能武!
    動動手指點個關注吧魏明帝曹叡:天生聰慧,能文能武!小夥們大家好,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是魏明帝曹叡。曹叡是曹操的孫子,是曹丕的兒子,他的生母是甄姬。甄姬是二嫁給曹丕的,她總共給曹丕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曹叡一個是女兒東鄉公主。曹叡的母親甄姬長得非常的漂亮,所以生出的曹叡也就不差。曹叡從小也長得很好看,並且非常的聰明,又懂得多,而且有著過目不忘的本事。因此曹操就非常的喜歡他,經常讓曹叡跟著他。曹操還說有曹叡在他的基業就能往後繼承三代了。
  • 魏明帝曹叡為什麼絕嗣?他到底是曹操還是袁紹的孫子?
    後來,甄宓就生下了曹叡,那怎麼就懷疑他是袁家的骨血呢?只有一種可能,他是袁熙的遺腹子,那他到底是不是?這需要從時間上來判斷。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曹叡是36歲駕崩的,時間是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以此來推算,魏明帝曹叡應該是建安九年即204年生的,這該如何理解?八月初次見面,當年就生了兒子,只有四個月的懷孕時間,哪個媳婦如此高能?
  • 真正的三國史,真實的魏明帝曹叡,《三國志》為您揭曉答案
    魏明帝曹叡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荒淫無道、只知道貪圖享樂的皇帝。但真實的曹叡其實是一個文武全才,政治才能突出的皇帝,與大家的認識極為不同。那麼,就跟著爛柯人君來了解一下吧。魏明帝,名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長子。曹叡出生的時候,三國鼎立的局勢已經形成,曹魏已經統一北方,奠定了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強的地位。
  • 魏明帝曹叡到底是誰的兒子?他真的有可能不是曹丕親生的嗎?
    文/格瓦拉同志近來有種觀點認為魏明帝曹叡並非文帝曹丕的親生子那麼,曹叡到底是誰的兒子?他真的有可能不是曹丕親生的嗎?再者,曹叡在甄夫人被賜死後,也受到其父曹丕的冷遇,不僅遲遲得不到儲君之位,就連性命也堪憂。據此兩點分析,曹叡的生父有可能不是曹丕。 事情果真如此嗎?既然陳壽將曹叡的生年定為建安九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那一年到底發生過什麼?曹叡有無可能真的在那一年出生? 袁紹病死後,長子袁譚與三子袁尚為爭位兵戎相見,由此給覬覦河北地盤的曹操提供了可乘之機。
  • 三國歷史:魏明帝曹叡為什麼如此痛恨自己的養母郭照
    在三國的歷史上我們知道曹操的兒子曹丕在公元220年建立了曹魏政權,結束了四百年大漢王朝的歷史使命,可是好景不長,曹丕在自己四十歲的時候就駕崩了,由兒子曹叡繼位,就是後來的魏明帝!曹叡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也有黑點,曹叡曾經逼死過自己的養母郭照!
  • 作為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有多厲害?為何說曹魏亡在他手上?
    不過曹丕還沒有當皇帝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皇位傳給了兒子曹叡。曹叡之後,魏國就被司馬家給篡奪了大權,最終三家歸晉。那麼,魏明帝曹叡能力如何,為何他之後的曹魏就被司馬家給掌控了呢?曹叡實話說,曹叡這個人其實還是很厲害的,有能力有手段,他在位時期,魏國還是比較強大的,而且像司馬懿這種人也比較溫順,見到曹叡跟老鼠見到貓一樣。自曹叡登基起,他就展現了超強的實力。剛開始曹丕給曹叡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結果曹叡上位後,通過各種手段,直接將其中三個託孤大臣給趕出了京城,使他們不能染指朝廷大權。
  • 魏明帝曹叡登基時才20來歲,根基不穩,司馬懿為何不敢趁機篡位
    他兒子曹叡226年登基,13年後去世,死時才36歲,比他爸爸還要短命,皇帝又換成了兒子曹芳。換而言之,從220年到239年,不到二十年時間內,曹魏就經歷了4次皇權交接,這種頻繁的核心統治層的巨大變動,給魏國的發展帶來很大隱患。
  • 因為曹丕、曹叡都犯了一個錯誤!
    不過,在曹操之後,曹丕、曹叡這兩位皇帝連續犯了同一個錯誤,這導致司馬懿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成為曹操武將之首。那麼,問題來了,曹丕、曹叡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呢?一首先,對於曹丕、曹叡來說,犯了同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兩人都是臨終之際才冊立了太子,這讓太子身邊沒有可以稱之為心腹的文臣武將。
  • 曹叡-曹芳:司馬家族是如何崛起的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崩逝,曹芳繼位。曹芳後被權臣司馬師所廢黜,封齊王。魏明帝一朝十三年,乃是曹魏政權最鼎盛時期。經過爺爺曹操的開疆拓土,父親曹丕的謹慎治國,交給魏明帝曹叡的江山,國力強盛,百姓安居,生產恢復,文武雲集。
  • 魏明帝 高平陵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危,眼看不治,才正式立曹叡[ruì]為皇太子,次日曹丕駕崩,曹叡繼皇帝位。
  • 魏明帝曹為什麼絕嗣?他到底是不是袁紹的骨肉?
    後來,甄宓就生下了曹叡,那怎麼就懷疑他是袁家的骨血呢?只有一種可能,他是袁熙的遺腹子,那他到底是不是?這需要從時間上來判斷。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曹叡是36歲駕崩的,時間是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以此來推算,魏明帝曹叡應該是建安九年即204年生的,這該如何理解?八月初次見面,當年就生了兒子,只有四個月的懷孕時間,哪個媳婦如此高能?
  • 魏明帝曹睿是誰的兒子?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
  • 【快看】河南汝陽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
    高平陵是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的陵寢。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高平陵之機,發動政變。
  • 活了三十六歲就死去的曹叡,一生天潢貴胄唯獨對母親之死抱憾終身
    今天就說說魏明帝曹叡。曹叡是三國曹魏第二任皇帝,他的爺爺是大名鼎鼎亂世奸雄曹操,他的爹是曹魏開國皇帝曹丕,他的叔叔是曠古絕世的「仙才」曹植,他的親娘是三國名聞天下的美人甄宓。論出生論基因曹叡是老天爺賞飯吃,從出生那刻起他已經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這樣一個天潢貴胄,短短三十六年命數,幸又不幸。
  • 曹魏最後一位皇帝:對司馬昭言聽計從,最終得到厚待!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都城洛陽。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誅殺曹爽等人,掌握了曹魏大權。在此基礎上,就曹芳等曹魏皇帝,自然也和漢獻帝劉協一樣,成為傀儡皇帝了。
  • 曹叡為何收曹芳為養子?曹魏權臣曹爽是怎麼死的?
    曹芳,字蘭卿,因魏明帝曹叡的親生兒子全部夭折,所以曹芳與秦王曹詢被曹叡收為養子。 作為養子自小在宮中成長的曹芳,出生來歷一概不詳。
  • 曹叡一生壓制司馬懿,為何臨死時將其列為輔政大臣,埋下禍根呢?
    公元249年,其父子三人發動「高平陵」政變,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另一位託孤重臣、大將軍曹爽及其黨羽,獨掌曹魏的軍政大權。266年,司馬懿的嫡孫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皇帝,自立為皇帝 ,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正式滅亡魏明帝曹叡留給兒子曹芳的天下。 —司馬懿的祖上,都是漢室的重臣。
  • 皇帝玩得正起興,皇后卻跑來發牢騷,皇帝一聽:立馬將其賜死
    魏明帝曹叡是一個非常有才的人,他小的時候就非常的聰慧,曹操很是喜歡他,就經常把他帶在身邊多加培養,同時,曹操對曹叡也是寄予厚望的,認為他能夠成為一個好皇帝,曹叡上位以後,注重國家律法的制定,幫助朝綱穩固和百姓更好的安居樂業,更是善用良將,把諸葛亮的五次進攻都給打退了。
  • 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曹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縱觀歷史,這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情況比比皆是,其中有個典型,就是魏明帝曹叡。當提到魏國第二任君主曹叡時,可能很多人都沒什麼印象,畢竟很多影視作品在展示三國後期魏國的時候,都是以司馬懿為主角,而非曹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