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11月國內汽車銷量出爐,全年SUV、轎車和車企總冠軍幾乎塵埃落地,其中哈弗H6、軒逸將以凌厲姿勢「封冠」,而車企總冠軍的頭銜也將會花落一汽-大眾。
是什麼讓茶哥如此肯定呢?我們先來看乘聯會公布的數據。
11月汽車市場能用「喜出望外」來形容,零售市場實現了連續5個月8%左右的近兩年最高增速,這也就是說從7月回暖至今,延續半年的高增速沒有放緩,反而宏觀經濟和出口市場超預期回暖,都推動車市持續走強。
(數據來源:乘聯會)
乘聯會統計顯示,今年11月全國狹義乘用車零售量達208.1萬輛,同比去年11月增長8%,環比增長4.5%,而截至到11月,零售跌幅同比進一步收窄到8.3%,相較上個月提升了2%,而比去年減少的154萬輛,還是受年初春節偏早和疫情因素的影響。
「如果12月保持11月的15萬輛淨增量,全年預計零售損失140萬輛,下降7.0%」,面對向好的市場環境,乘聯會在分析中給出了樂觀的預測。
(數據來源:乘聯會)
誠然,茶哥認為這種樂觀不是無根的,我們來看看細分市場表現,11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同比增長3.0%,其中德日系品牌份額走強,1-11月兩品牌相加市佔率達50.1%。而豪華品牌在11月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零售同比增長27%,環比10月增長5%。自主品牌零售同比也增長9.0%,但市場份額仍在40%紅線之下徘徊(39.1%),車市強勢增長的功臣是新能源市場同比增速翻倍。
(數據來源:乘聯會)
是的,三個傳統市場「加起來」都不夠新能源車的「風頭正勁」,而且有兩款車型單月銷量能排上轎車月度銷量Top 15,這是以前都沒有過的事。根據乘聯會的統計,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8萬輛,同比勁增128.6%,環比上月也有24.8%的增幅,其中純電批發銷量15萬輛,同比增長122.3%。
看完總體大市場,再聚焦車企銷量。其實截止到11月,2020年車企銷量Top 10名單基本確定,任憑12月再有什麼暗湧,頭部三位幾乎是雷打不動。
(數據來源:乘聯會)
累計銷量第2位的上汽大眾與第1位一汽大眾,有近47萬輛的差距,而第3-5位上汽通用、吉利汽車和東風日產,間或差距不超過15萬輛,而第6-10位全年總銷量破百萬似乎很難,但也是榜單常客;TOP 15以後的車企想憑藉最後一個月翻盤,似乎極之困難,規模優勢無時不發揮作用。
不過如果只單看總量就判定車企日子過得滋潤與否,就未免以偏概全了;相比之下,看1-11月同比數據,更為殘酷,其中上汽大眾(-19.5%)、上汽通用五菱(-20.8%)和北京現代(-28.8%)跌幅較大,茶哥認為,整體車型矩陣的吸引力減弱應是三者同比跑輸大盤的原因,縱然上汽大眾有朗逸、途觀(兩者同比也有下跌),五菱有宏光MINI,但仍難掩蓋帕薩特、五菱宏光(1-11月同比-23.5%)低迷尷尬。當然在最新的中保研測試裡,2021款帕薩特25%偏置碰撞得到優秀評級(G),而五菱凱捷上市不久口碑也不錯,之後它們能為品牌貢獻多少尚未可知。
2021款帕薩特正面25%偏置碰撞
吉利、長城和長安是上TOP 15榜單的三個自主品牌,前兩者雖錄得同比負增長,但與大盤-8.3%相比,仍強於市場表現,而長安(26%)無疑是一枝獨秀,CS75(1-11月48.7%)、逸動(1-11月42.7%)的強勁表現力拉動了品牌銷量的突飛猛進。
在具體熱賣車型上的分析,就顯得比車企排名有意思和更接地氣了。比如說轎車TOP 15中,年度熱賣轎車銷冠當屬日產軒逸無疑,11月銷量突破6.5萬輛,與第二名的朗逸有著近2萬的差距,這差距足以多送一輛車上TOP 15。誠然,茶哥預計軒逸的後勁也非常凌厲,在1-11月TOP 10總表中,只有它和全新英朗有著15%左右的升幅,要知道全新英朗年中回歸了1.5L四缸發動機,銷量大幅提振上來,而軒逸全年表現較為平均,除卻車型選擇較多和終端優惠給力外,未有顯著新增的外力,由此可見轎車市場打法真是萬變不離其宗。
(數據來源:乘聯會)
至於日系品牌,茶哥認為是除豪華品牌之外,又一不用擔心的車系品牌,曾有分析指出,經濟越不景氣,經濟耐用口碑良好的日系品牌,往往有較好的市場表現,因為此時購車人群的選擇更趨理性(當然這論斷不適用於豪華車市場)。從目前市場佔有率看,日系不僅與有傳統優勢的德系平分秋色,而且兩田一產的同比增幅,也是跑贏後者的。
(數據來源:乘聯會)
按下日產不表,轎車上的卡羅拉、思域、雅閣、雷凌和凱美瑞,SUV上的CR-V、RAV4榮放、XR-V和皓影,都是每月支撐兩田四大合資車企穩健表現的關鍵,而且不要忘記,與德美系較大幅度的市場優惠相比,日系車型的降幅往往來得少,且可退讓的空間不多,也能有此表現,真可成為MBA的一個經典案例。
(數據來源:乘聯會)
而豪華品牌的強勢並不是近兩個月的事了,自今年初受疫情的影響,豪華品牌在三大車系市場中一直保持強勁的生命力,也是較早走出困境的市場;不過值得注意,豪華品牌增長勢頭並非「齊頭並進」,頭部一線BBA仍是主力軍,這點能在月度高端轎車和SUV榜單中印證:1-11月轎車銷冠奧迪A6同比銷量增長45.4%,SUV銷冠奔馳GLC同比增長19.6%,兩大細分市場Top 3仍然是BBA。
(數據來源:乘聯會)
但也不代表豪華車市場就完全固化,越接近年底暗湧也越多,雷克薩斯、凱迪拉克和沃爾沃等二線豪華品牌表現突出,隨著紅旗、林肯等品牌的走強,更加劇冷熱不均的局面。市場老愛把豪華市場強勁增長的原因歸咎消費升級,茶哥認為光有這點還不行,「降維打擊」的市場策略更靈光和接地氣,這點說起來有趣,真可以另闢文章展開。
而11月單月TOP 15轎車榜單中,也有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宏光MINI EV(第7位)和特斯拉Model 3(第11位)凌厲殺入其中。價位上,這兩款車盤踞純電動市場的一頭一尾,剛好是國內新能源最強勢的兩個市場,目前A00級份額提升到純電動的32.0%,B級佔比23%,加起來佔據半壁江山。
1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也在走強,頭部車企的表現越趨強勢,其中上海通用五菱3.6萬輛,比亞迪2.6萬輛,特斯拉中國2.1萬輛,這前三強共佔新能源車總量46.5%,傳統自主車企的新能源板塊,如長城歐拉、廣汽埃安也有較大增幅,新勢力品牌如蔚來、小鵬、理想等仍保持強勢增長,當然它們原有體量並不大,不過從目前走勢看,頭部隊伍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了。
(數據來源:乘聯會)
當然目前市場存在質疑宏光MINI較低市場價格的聲音,上通五菱憑藉它固然不能大賺一筆,而且還存在「虧錢」一說,這種聲音定不能盡信,但也拋出了很現實的命題:消費者是接受新能源汽車,前提它們的價格能否與燃油車一致,新能源汽車是否也要打響價格戰?
(數據來源:乘聯會)
誠然,倘若綜合Model 3(2.1萬輛)和比亞迪漢EV(0.74萬輛)的月銷情況,不難看出若不想以價格戰謀求發展,就要在產品力和品牌端多下苦工。特斯拉Model 3不用多說,比亞迪漢上市時,王傳福就說過這輛車是比亞迪十年磨一劍的車,可見傾注心力之巨大。
茶哥之言:
還有不到20天的時間,我們就要和2020年這個「多事之年」告別了;與每個人一樣,市場從業者對來年車市抱有「樂觀偏謹慎」的態度,畢竟今年這個「V型」反轉真嚇著我們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較低的基數也意味明年初能沿著回暖的趨勢再發展一波,但乘聯會也給出了影響車市的不確定因素,比如疫情期間各地促消費政策陸續退出,同時入門級消費力走弱,增換購需求放緩。根據乘聯會11月的預測,2021年狹義乘用車批發增速9%,零售增速7%,整體汽車市場增速4%。
不過對整體大盤審慎的同時,更多的樂觀投向了新能源市場,從最近上海恐慌搶購新能源車的事件能看出,在政策的扶持之下(哪怕不體現在價格),一線城市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意願是很高的,再者國產Model Y這個「攪局者」將要來到國內,雖然報出了43.5萬的預售價,誰知道特斯拉之後打出怎樣的牌呢,正如2019年底,你也想像不到Model 3能狂飆到月度轎車銷量Top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