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在五國相王歷史事件中縱橫捭闔,獲得王號,不僅僅是中山王厝一生最突出的政績之一,更是中山國記憶中的輝煌時刻。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霸道代替了王道,諸侯爭雄。原本號令天下的周王朝逐漸敗落,無法承擔此重任,天下四分五裂,各國自立為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各國鬥智鬥勇,開啟了各種連橫合眾的拉攏結盟。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山稱王是跟隨時代潮流的做法,是大勢所趨。
中山國的實力是其參與五國相王的強有力後盾,至王厝統治時期,距離中山桓公復國已有60多年,除在復國之初與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外,國家再沒經過大的戰爭與災禍。加之與戰國七雄相比國小勢弱,無力參與各個大國之間的爭霸鬥爭,所以相對來說,中山國經歷了較長的和平發展時期,此時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上都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經濟上,中山國都靈壽城(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規模宏大、道路縱橫、布局規整、分工明確,且中山王厝墓出土了的眾多精美器物,都反映出了其雄厚的經濟基礎;軍事上,中山國已經成為能夠戰勝「萬乘之國」的「千乘之國」;外交上,中山國努力爭取與各國和平相處,加之中山國的地理位置特殊,使得它在各國爭霸鬥爭中起到了緩衝和橋梁的作用。
中山稱王的過程,波瀾起伏,步步維艱。《戰國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章》詳細的記錄了中山稱王的過程。張登設計謀,遊說奔走於齊與燕、趙之間,最終以犧牲齊國的支持為代價,獲得了中山稱王的權利,但失去了強大的齊國後援,可能招致了齊國的報復性進攻。
中山稱王影響深遠。中山國參與了五國相王,獲得了稱王的權利,擺脫了依附於強國的附庸地位,獨立爭霸於眾大國之間,為中山留下一輝煌時刻,但是,稱王也對中山國的長期發展埋下了眾多的隱患,將中山國推上了滅國之路。
編輯:任思佳
責編:裴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