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之國」的崛起——中山稱王

2020-12-22 中山國

中山國在五國相王歷史事件中縱橫捭闔,獲得王號,不僅僅是中山王厝一生最突出的政績之一,更是中山國記憶中的輝煌時刻。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霸道代替了王道,諸侯爭雄。原本號令天下的周王朝逐漸敗落,無法承擔此重任,天下四分五裂,各國自立為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各國鬥智鬥勇,開啟了各種連橫合眾的拉攏結盟。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山稱王是跟隨時代潮流的做法,是大勢所趨。

中山國的實力是其參與五國相王的強有力後盾,至王厝統治時期,距離中山桓公復國已有60多年,除在復國之初與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外,國家再沒經過大的戰爭與災禍。加之與戰國七雄相比國小勢弱,無力參與各個大國之間的爭霸鬥爭,所以相對來說,中山國經歷了較長的和平發展時期,此時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上都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經濟上,中山國都靈壽城(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規模宏大、道路縱橫、布局規整、分工明確,且中山王厝墓出土了的眾多精美器物,都反映出了其雄厚的經濟基礎;軍事上,中山國已經成為能夠戰勝「萬乘之國」的「千乘之國」;外交上,中山國努力爭取與各國和平相處,加之中山國的地理位置特殊,使得它在各國爭霸鬥爭中起到了緩衝和橋梁的作用。

中山稱王的過程,波瀾起伏,步步維艱。《戰國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章》詳細的記錄了中山稱王的過程。張登設計謀,遊說奔走於齊與燕、趙之間,最終以犧牲齊國的支持為代價,獲得了中山稱王的權利,但失去了強大的齊國後援,可能招致了齊國的報復性進攻。

中山稱王影響深遠。中山國參與了五國相王,獲得了稱王的權利,擺脫了依附於強國的附庸地位,獨立爭霸於眾大國之間,為中山留下一輝煌時刻,但是,稱王也對中山國的長期發展埋下了眾多的隱患,將中山國推上了滅國之路。

編輯:任思佳

責編:裴建沙

相關焦點

  • 千乘之國!戰國史上的「神秘」王國
    「中山」之名始見於《左傳》。公元前506年春,劉文公召集諸侯謀伐楚國。晉大夫荀寅(荀吳之子)對範獻子說:「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此話表明不具備伐楚條件,拒絕參與伐楚,專心對付中山國。此後,史書中以「鮮虞」和「中山」來稱鮮虞中山國。
  • 春秋時的楚國號稱千乘之國,它的戰馬和挽馬從哪裡來的?
    商周之交的楚國在南方諸蠻中並不起眼,誰也沒想到它會發展成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南方的霸主,讓中原諸侯們忌憚不已。楚國的崛起是在西周中期,挫敗了周天子宣王的南徵大軍之後,楚國對周王室不再尊崇,在更早的時候楚人君主就以楚王自居,對天子賜予的子爵爵位嗤之以鼻。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嘆。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創建的鮮虞古國。正因鮮虞成名太早,又屬戎狄異族,且恰好臨近中原,人們常常將春秋初期的邢、衛滅國之禍歸罪於鮮虞。
  • 張登妙計救中山
    它害怕魏國憑藉這聯盟的勢力,對它不利,遂加以破壞,以中山國小為理由,不同意中山稱王。中山與燕、趙為王,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於我?欲割平邑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劉向《戰國策》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什麼信義,有的只是利益,更大的利益。齊國拋出平邑這塊大肥肉,趙國和燕國還能堅守所謂的信義嗎?
  • 魏惠王既愛稱王,又喜歡拉別人一起稱王,為什麼?
    在這些行為中,最嚴重的表現就是,他非常喜歡稱王,而且還喜歡拉著別人的手牽手稱王。在那個年代,你要知道,大家還是遵循基本的禮法,還是像周天子那樣對待周天子。而在大秦帝國的演出中,李立群老師更是將魏惠王的表演演繹得淋漓盡致,每次一出場就是看相聲,笑得停不下來。那為什麼這個人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搞破壞,而且還這麼醜陋地表演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但考慮到「禮樂徵伐自天子出」,有這樣的一個規定,即:「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裡,出兵車千乘。」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
  • 《論語》晨讀, 子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這是治理千乘之國的為政五要。但這五要並不是分開的,不是相互沒有關係的條目,而是有聯繫,有次第的。至少敬事才能使民信之,節用才能落實愛人,愛人則當使民有時。這樣理解,「愛人」之人是在廣義上理解。宋立林:敬事,就是上一章所講的「為人謀而忠」。
  • 中山史話之中山前傳:鮮虞國和中山國,兩個好鄰居攜手走進中原!
    在那個大國的士兵可以任意砍小國士兵腦袋的年代,中山國的歷代國君憑藉著自己超強的制衡能力,使中山國得到了將自己變成九千乘之國的機會,被史學家稱為戰國第八雄。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中山國故事的前傳,仔細研究它和鮮虞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一些史學家根據中山國出土的帶有鮮虞特點的寶物,認為中山國就是鮮虞國,而另一些則認為兩者之間並沒有聯繫。
  • 秦惠文君稱王欲逐鹿,趙武靈王罷虛名圖中山,蠻橫之主白打工
    01前言公元前325年,年僅十五歲的趙雍成為了趙國第六位國君,然而就在這一年,趙國上下正在為趙肅侯辦喪事,一直對馬陵之戰耿耿於懷的魏惠王聯合當時的大牌諸侯國率精銳之師前往趙國參加趙肅侯的喪禮,自春秋以來這種趁國喪之際而反動戰爭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是五國聯軍兵壓邊境還是給予了趙國很大的壓力。
  • 有著「戰國第八雄」之稱的鮮虞中山國覆滅之路
    根據中山三器中夔龍銅方壺銘文:隹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朕指的是中山王厝,其後的國君是妾雌(zisi)以及尚。由此可知中山國國君的完整世系表是: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厝——妾雌——尚。在中原諸侯環伺之下,中山國兩度復國,歷經7位國君,國祚延續了200餘年。可見,較之稍早越王勾踐「原版」的臥薪嘗膽,中山人的忍耐力更強。
  • 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為什麼反而成了亡國之君?
    但是宋國有個國君,叫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卻成了亡國之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宋康王,子姓,名偃,是商朝後裔。商朝滅亡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又被鎮壓,按照「存亡繼絕」的傳統,周成王把商朝王室成員微子分封在宋國,延續商朝祭祀。前329年,戰國中晚期,子偃發動叛亂,搶了他哥哥的國君之位,成為宋國國君,11年後稱王,即宋康王。
  • 趙武靈王: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也是最為宏大的一次稱王大典
    大兵壓境,樓煩已經逃了,中山割六城來請求趙國罷兵。沒有強大的國之實力,任你稱多少次王,別人也不會多看你一眼。比如魏國,在秦惠王時期就已經相王,在趙武靈王時期又邀請趙國相王。魏國的實力本來就已經衰弱了,多次相王當真讓人哭笑不得。
  • 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
    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陽信縣流坡塢鎮中學 孫延東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流坡鎢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春秋伊始,齊國最早的都城——千乘(shèng)國就坐落在今天的流坡鎢鎮駐地。
  • 戎狄歸來|從鐵血孤狼到失落國度,中山國刻寫青銅史書
    六集大型紀錄片《中山國》(每集50分鐘),細緻梳理了中山國從立國、崛起、繁盛到被滅的歷史,對中山國文物與遺存進行全面的整理、展示,廣泛吸收海內外中山國研究的學術成果,向世人講述中華民族歷史大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但是中山領土與魏國並不相鄰,魏國難以控制,後來趙魏交惡,中山又趁機復國。中山國全境只有東北方向的一塊角落與齊國相連,其他地方都被趙國包圍,中山國就像一支楔子插在趙國中間地帶,將趙國一分為二。趙國本就是一個北為遊牧文明、南為農耕文明的國家,都城邯鄲位於南方,中山國橫插一刀,趙國對北邊領土的控制更加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