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是一個活躍在中國南方的古老部族,夏商時曾棲身於淮水下遊,大約在商代晚期才遷徙到江漢一帶,一直到西周早期才在當地凝聚成一個不大的邦國。商周之交的楚國在南方諸蠻中並不起眼,誰也沒想到它會發展成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南方的霸主,讓中原諸侯們忌憚不已。楚國的崛起是在西周中期,挫敗了周天子宣王的南徵大軍之後,楚國對周王室不再尊崇,在更早的時候楚人君主就以楚王自居,對天子賜予的子爵爵位嗤之以鼻。
從西周到春秋早期,歷代楚王東徵西討,將今日湖南、湖北、安徽的大部分地區納入其疆域,並越過淮水,與中原諸侯爭雄於淮泗之間。楚國至此成為諸夏諸侯的大患,齊桓公時期管仲倡導的「尊王攘夷」政策,這個「夷」很大程度也是指的不服王化的楚國。以當時中原的齊國晉國等強國的勢力,也不見得能單獨壓服楚國。春秋時各國軍隊的組成是以戰車為核心的,當時的戰車和配套的車陣等戰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千乘之國」成為了當時對強大諸侯國的美譽。
戰車一乘不僅代表著配備馭車的馬匹的戰車,還包括了配屬給戰車的車兵和步兵,其配屬的步兵按照某些史料的說法有七十二人之多。當然在實際編組時這麼多步兵不是很現實,不過十幾二十名步兵是肯定有的。也就是說一千乘戰車意味著數萬軍隊,楚國肯定是符合千乘之國的標準的,有人認為它的戰車有萬乘之多,足以與最強勢時的周天子媲美。那麼主要疆域都在南方的楚國是怎樣獲得如此多馬匹的呢?而且除了戰車,到戰國之後騎兵部隊也開始風行,那就意味著楚國還要為自己的騎兵配備戰馬,這些戰馬又從何而來呢?
首先,此時的南方各地和近現代時的人煙稠密、繁華富庶區別很大,還處於地廣人稀的相對蠻荒狀態,開發出來的耕地很少,可用來飼養馬匹的草場並不缺乏,而只是用於駕車的馬匹對環境和飼料的要求並不高,在兩湖一帶的某些氣候涼爽的山間谷地上足以繁衍生息。現代考古發掘找到了很多楚國貴族的車馬殉葬坑,其中陪葬的車輛少則數乘、多則數十乘,配備的戰馬從幾十匹到數百匹不等,能輕易的將如此多的良馬用來陪葬,可見楚國的馬匹資源是足夠的。
其次,用於騎乘的戰馬要求並駕車的馬要高得多,楚人一方面在南方馬場中精心繁育部分騎兵用的戰馬、另一方面也在淮泗一帶建立戰馬養殖基地,而且通過與中原諸侯的貿易換取足夠的良馬品種。但是總體來說,楚國的騎兵部隊與中原諸侯相比要遜色一些,不過戰國時的騎兵在缺乏馬鐙、高橋馬鞍等裝備的情況下,還沒有成為戰場上的主宰力量,楚國的騎兵稍微弱勢一些不至於削弱它的軍事實力。楚國能夠和秦國並列,成為戰國後期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強國,主要的優勢是它佔據的南方遼闊疆域讓它擁有足夠的戰略迴旋餘地,而且不用擔心南方其他強國的挑戰,可以後顧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