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楚國號稱千乘之國,它的戰馬和挽馬從哪裡來的?

2020-12-22 史海微言

楚人是一個活躍在中國南方的古老部族,夏商時曾棲身於淮水下遊,大約在商代晚期才遷徙到江漢一帶,一直到西周早期才在當地凝聚成一個不大的邦國。商周之交的楚國在南方諸蠻中並不起眼,誰也沒想到它會發展成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南方的霸主,讓中原諸侯們忌憚不已。楚國的崛起是在西周中期,挫敗了周天子宣王的南徵大軍之後,楚國對周王室不再尊崇,在更早的時候楚人君主就以楚王自居,對天子賜予的子爵爵位嗤之以鼻。

從西周到春秋早期,歷代楚王東徵西討,將今日湖南、湖北、安徽的大部分地區納入其疆域,並越過淮水,與中原諸侯爭雄於淮泗之間。楚國至此成為諸夏諸侯的大患,齊桓公時期管仲倡導的「尊王攘夷」政策,這個「夷」很大程度也是指的不服王化的楚國。以當時中原的齊國晉國等強國的勢力,也不見得能單獨壓服楚國。春秋時各國軍隊的組成是以戰車為核心的,當時的戰車和配套的車陣等戰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千乘之國」成為了當時對強大諸侯國的美譽。

戰車一乘不僅代表著配備馭車的馬匹的戰車,還包括了配屬給戰車的車兵和步兵,其配屬的步兵按照某些史料的說法有七十二人之多。當然在實際編組時這麼多步兵不是很現實,不過十幾二十名步兵是肯定有的。也就是說一千乘戰車意味著數萬軍隊,楚國肯定是符合千乘之國的標準的,有人認為它的戰車有萬乘之多,足以與最強勢時的周天子媲美。那麼主要疆域都在南方的楚國是怎樣獲得如此多馬匹的呢?而且除了戰車,到戰國之後騎兵部隊也開始風行,那就意味著楚國還要為自己的騎兵配備戰馬,這些戰馬又從何而來呢?

首先,此時的南方各地和近現代時的人煙稠密、繁華富庶區別很大,還處於地廣人稀的相對蠻荒狀態,開發出來的耕地很少,可用來飼養馬匹的草場並不缺乏,而只是用於駕車的馬匹對環境和飼料的要求並不高,在兩湖一帶的某些氣候涼爽的山間谷地上足以繁衍生息。現代考古發掘找到了很多楚國貴族的車馬殉葬坑,其中陪葬的車輛少則數乘、多則數十乘,配備的戰馬從幾十匹到數百匹不等,能輕易的將如此多的良馬用來陪葬,可見楚國的馬匹資源是足夠的。

其次,用於騎乘的戰馬要求並駕車的馬要高得多,楚人一方面在南方馬場中精心繁育部分騎兵用的戰馬、另一方面也在淮泗一帶建立戰馬養殖基地,而且通過與中原諸侯的貿易換取足夠的良馬品種。但是總體來說,楚國的騎兵部隊與中原諸侯相比要遜色一些,不過戰國時的騎兵在缺乏馬鐙、高橋馬鞍等裝備的情況下,還沒有成為戰場上的主宰力量,楚國的騎兵稍微弱勢一些不至於削弱它的軍事實力。楚國能夠和秦國並列,成為戰國後期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強國,主要的優勢是它佔據的南方遼闊疆域讓它擁有足夠的戰略迴旋餘地,而且不用擔心南方其他強國的挑戰,可以後顧無憂。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
  • 東周第一大國,卻在戰國時未能倖存到最後,楚國是否令人感到惋惜?
    ,滅了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等國家,不但將楚國領土擴張到淮河中遊一帶,還與三位中原霸主長期爭霸,讓楚國影響力正式進入中原;楚穆王在位期間,消滅了江、六、蓼等國,進一步加強了楚國對江淮地區的控制;楚莊王繼位後不久,就在舉國大饑荒之時聯合秦人滅了庸國,向西擴張到了漢中一帶,其後又轉向中原,在邲之戰中一舉戰勝晉國而成為新一代東周霸主;……。
  • 春秋時的一小國,阻擋楚國北進中原,最終是什麼結局?
    作為始於商朝時期的諸侯國,鄧國能夠在西周建立後獲得侯爵的諸侯國,無疑是比較難得的。而這,無疑是因為鄧國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能夠防止楚國等南方的諸侯國北進中原。因為爵位相對較高的緣故,爵位為子爵的巴國派使臣從幾百裡遠的地方帶禮物來主動結好鄧國,可見當時鄧國的國勢與威望。進入到春秋時期,鄧國南近漢水,北接南陽盆地,地勢平坦,四周開闊,交通便利,戰略地位重要。
  • 「千乘之國」的崛起——中山稱王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霸道代替了王道,諸侯爭雄。原本號令天下的周王朝逐漸敗落,無法承擔此重任,天下四分五裂,各國自立為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各國鬥智鬥勇,開啟了各種連橫合眾的拉攏結盟。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山稱王是跟隨時代潮流的做法,是大勢所趨。
  • 春秋時的一小國,支持齊國稱霸,結果被楚國消滅!
    在此之後,邾國分立為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也即早在三家分晉之前,邾國就出現了一分為三的情況了。二進入到春秋時期後,邾國一方面和魯國相抗衡,另一方面則支持齊桓公稱霸。從春秋初期開始,邾國和魯國的關係就比較不和睦。雖然邾國國君多次到魯國結盟朝見,以結好於魯國。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公元前320年左右,秦惠王、楚懷王時,剛剛興起的縱橫家們,為我們估算了戰國各國的軍事實力如下:秦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楚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齊國軍隊總數數十萬,戰車千乘,擁魚鹽之利
  • 《論語》晨讀, 子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善政便是節用而愛人黃裕生:要實現愛人之德,除節用外,還要使民以時,不要在百姓生產的關鍵時節,徵用民力,以誤農時。如若誤了農時,生產必受影響,則必增百姓生活之艱辛。稅賦在古代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對民生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這為政五目,雖說是治理千乘之國的五事,但是也就是為政的五大綱目。
  • 漢武帝不惜遠徵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一、文獻中的戰馬標準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記錄的秦代律法中有數條養馬選馬的律令,其中一條是這樣的:驀馬(供乘騎的軍馬——錄者注)肩高應在五尺八寸以上,如不堪使用,在奔馳和羈繫時不聽指揮,縣司馬罰二甲,縣令、丞各罰一甲。
  • 古代戰馬騎兵起源於西方?為何戎狄是中原騎兵發展的關鍵!
    中原戰馬的濫觴——秦晉的馬兵淵源說到秦國,剛開始時,我們會看到秦國在春秋早期就已經有了自己的騎兵武裝。當然,這一時期的騎兵武裝還不能把它說成是一支正規軍隊。只是在與戎狄長期接觸和作戰過程當中必然要對軍隊機動作戰方面要求很高。而且秦國在很早以前便是擅長養馬訓馬的大家族。並且秦國之前的血脈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江蘇省境內的諸侯國列表及最後歸宿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各諸侯國相互徵伐兼併,江蘇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至戰國時期,南方的越國滅掉了吳國,後西方的楚國又滅掉了越國,此時江蘇歸屬楚國管理。西周分封圖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時期曾經出現在江蘇地面的各個國家的概況,以及它們最後又是怎麼消亡的。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遊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句吳,首任國君吳泰伯。
  • 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
    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陽信縣流坡塢鎮中學 孫延東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流坡鎢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春秋伊始,齊國最早的都城——千乘(shèng)國就坐落在今天的流坡鎢鎮駐地。
  •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立下赫赫戰功,那時楚國能徵服周國嗎?
    歷史對事業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結果來評定的。另外,楚國原本是春秋時期的大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成為萬乘戰車、百萬甲冑、萬裡沃野的國家。楚莊王一個明君率領一個強國,基本上成為春秋爭霸的基礎,兩者缺一不可,楚莊王率領強大的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最輝煌的時刻是率領楚軍"飲盡黃河水,問鼎中原"。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成為東周第二位霸主,拉開了晉、楚一百二十餘年爭霸的序幕;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中擊敗晉軍,當上了東周第三任霸主;公元前575年,楚共王在鄢陵之戰敗於晉軍,標誌楚國失去了霸業;公元前562年,晉悼公以「三分四軍,輪番出徵」戰術徹底拖垮了楚國,徵服鄭國而奪回了霸主之位;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攻入郢都,幾乎滅了楚國,讓晉、楚爭霸格局徹底終結;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挾挫越和敗齊之威在黃池壓倒晉國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楚在春秋時先後吞併四十五國,國土面積最為廣大。
  • 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爭霸時間長達百年,使雙方兩敗俱傷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從總體上看,主要圍繞晉、楚、齊、秦四大國展開。其中尤以晉楚兩國爭霸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初略計算,春秋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多年是以晉楚爭霸為主旋律,由此可見一部春秋,半部晉楚爭霸的說法沒有問題。那麼晉楚爭霸到底有哪些恩怨?兩國為何展開長達百年的爭霸或戰爭呢?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在春秋的晚期,吳國是一個異軍突起的強大國家。在"春秋五霸"的一些版本中,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赫然在目。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君多稱「公」、「伯」,為何楚國卻稱「楚王」?
    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幾乎所有諸侯國國君的稱呼都是「公」、「伯」等爵位的時候,南方那個國土遼闊的楚國卻是個另類,它的國君自稱「楚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楚王」的由來,是要官不成的惱羞成怒春秋時代的各諸侯國沒有一個是毫無背景的,每一個都有著顯赫的家世,楚國也不例外,楚王室的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這在帝王譜系中有明確的記載。黃帝有子名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娶滕氏,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吳回,其中吳回生陸終。陸終第六子名季連,就是楚國王室的先祖,羋姓。看過《羋月傳》的應該清楚,這是楚國的國姓。
  • 春秋五霸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齊國像英國,楚國似俄羅斯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爭相崛起,各個有才之士遊走列國,合縱連橫,叱詫風雲,細細分析,春秋五霸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列國。關於春秋五霸歷來有爭議,其中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楚國(楚莊王)是大家公認的霸主,剩下兩個,有學者認為是秦國(秦穆公)和宋國(宋襄公),有學者則認為是吳國(吳王闔閭)和越國(越王勾踐),本文以後者為準。
  • 春秋史書名稱解析
    羊舌肸即叔向,晉國著名的賢大夫,司馬侯推薦他做晉太子之傅,羊舌肸所熟悉的《春秋》,應是晉國的史書,晉人稱呼本國史書為《春秋》。晉《乘》,是晉史的別號,在周天子眼裡,晉國是王室田賦車馬的貢獻者。也許,不僅晉國史書,其他甸服之國的史書都被周王室稱作《乘》。《乘》意味著與周天子關係比較親密,在天子畿內千裡之地,也意味著對王室承擔甸服的貢賦和守衛之責。
  •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霸長達百年,兩敗俱傷
    其中,晉楚爭霸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初步計算,在300多年的春秋歷史中,晉楚爭霸已經有100多年的主調,這說明一個春秋、半個晉楚爭霸的理論沒有問題。那麼晉楚爭霸到底有什麼恩怨?兩國為何會展開長達一個世紀的爭霸或戰爭?具體過程和結果呢?。晉楚爭霸的宏觀歷史原因晉楚兩國的國家利益都是擴張和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