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歷史上,國際教育的先行者,是珠海人容閎。他生於 1828年,是第一個留美學生,畢業於耶魯大學,因推動晚清留美幼童計劃,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他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在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閎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李鴻章,曾國藩和左宗棠等自強派的支持下,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安排了120名幼童官費赴美留學。
這批留美學生歸國後大都卓然有成,在工礦,鐵路,電報,教育,外交,海軍,工商業,以至政治方面,在不同的岡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巨大貢獻。
其中唐紹儀,唐國安,詹天佑,梁如浩,容尚謙,吳仰曾,蔡紹基等人,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容閎的後人,其中有容啟東,曾任祟基學院的院長。他的女兒容應庾,和筆者同為留學日本的同學。1978年在東京大學留學生會館,本人初次聽到有關容閎的事蹟,深感震撼。不想28年後,筆者有緣到珠海從事大學教育,寓居於海怡灣畔,與唐紹儀的共樂園仳鄰;想不到近日更與容閎學校結緣。
國際教育,由於歷史原因,國人一直有潛意識的崇洋傾向,留洋鍍金,歸國後可光宗耀祖,服膺西方的一套價值觀念和意識型態,尤以深受殖民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港人為然。
1840-1949,一百年間,大多數港人誤解國際教育為全盤西化,缺乏應有的國民意識,潛移默化之餘,以自己身份定位為替外國企業做買辦的心態做人處事,缺乏國民教育,沒有國家認同。
1949-1997,又50年,還是由於歷史原因,對國家民族的疏離感,更有所加強,認同西方的一套為唯一的價值標準,並以此為尺度,貶視祖國的一切。殖民地教育塑造的觀念,根深蒂固,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過來。
回歸23年來,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安排下,儘管國際形勢已有變化,中美之間的國力對比亦已此消彼長,港人未能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觀念,事不偶然,誰急不來,但不可忽視。家國情懷,才是國際主義的根本。民心回歸,植根於文化回歸。關鍵在正確的,新型的,合乎國情的國際教育。
國內近年來在國際教育的觀念上已起了帶根本性的變化。明顯的例子,是珠海容閎學校,於2003年由珠海華發集團投資興建,是公立的民辦學校。
學校以「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命名,現時擁有小學部、中學部及國際高中部。學校總面積90萬平方英尺,建築面積80萬平方英尺,總投資4億元人民幣,現有學生2100人,教職員隊伍共165人。
今天的容閎學校,已發展成為南粵國際教育的名片,是省一級學校,獲全國青少年小記者培訓基地、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等稱號和殊榮。
學校實行小班教學,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西方先進技術為用,開放式自主教學、獨立的校本教材、豐富的選修課等多種辦學形式,培養學貫古今中西、多才多藝的現代人,走向國際,走向未來。
容閎學校秉持綠色教育的理念,在其課程體系中,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多方面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成為內外兼修、融貫中西,有社會責任感的精英人才。
該校設備設施齊全、校園環境優美,秉持「許孩子一個未來」的教育理想和「綠色教育」的教育理念。
最近更在橫琴開辦容閎公學,擴大辦學規模,並已破土興建,以中國速度,期於明年面向全球招生(從高一開始),重點是國際班,為升讀大學做堅實的德才兼具的準備。
這將會是一所結合江南園林風光與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於一體的現代公學,除了彰顯東方神韻的傳統書院式整體建築,與及按照(甚至超越) 省一級的學校配置標準的課室設施和各類功能教室之外,還建有音樂廳、體育館、室內遊泳館、陶藝館、學生文化展示室等國際一流的現代教學設施,將會是在全國範圍內最先進的國際級的國際學校。
硬體的建設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對國際教育的新思維。容閎學校,為世界進步培養積極力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承傳的基礎上,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吸收外國的先進教育理念,與中國的教學傳統融為一體,取長補短,為人類的未來培育人才。
中國的世界發展觀,是綠色,是和平,是多元文化,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教育的康莊大道,前路是中西合壁和共融互通,不是迎合,不只引進,不再模仿,將是超越。中國要提出中國獨特的國際教育理念和方案,並篤行實踐,給世界各國參考點評。這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何謂教育?教育即是關係,是個人和自我的關係,個人和學習的關係,個人和自然的關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還有就是個人和未來的關係。
國際之間的關係,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面臨極嚴峻的挑戰,最終是人才的競爭,是話語權的對撞,是思辯能力的比拼,因此,新型的國際教育是必然趨勢,是必由之路,是以生命為中心的人文教育,是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為了培育新一代中國學生,30年後,如何較好地承接"後民族復興" 時代的核心素養。今後中國教育的走向,不會嚴格區分何謂本地教育或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教育。
回過頭來看香港,當前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教育改革,而最重要的方向是最終取締通識科,應立馬改必修為選修,然後徐圖改變為教養科。民間的聲音,震耳欲聾。如果特區政府教育局不從速與中央有關方面溝通,同時深度了解例如容閎學校等國內最新的辦學理念,早晚會被包括家長和學生在內的大部分愛國護港謀建設的港人唾棄。如自感力有不逮,請讓賢。
香港大學學士,日本一橋大學碩士,澳洲西雪梨大學博士,澳洲註冊執業會計師,國際企業管理顧問,香港經濟學會執行委員,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香港玉山科技協會名譽教育顧問,華研企業家生態聯盟(戰略合伙人兼首席金融投資顧問)。
關教授是風險投資及項目融資專家。曾任職日本郵船,環球航運,花旗銀行,美林證券,長江實業集團,聯合技術集團,和邦控股集團, 興科融資集團,澳洲上市公司鐳射控股集團, 香港上市公司財華社集團,亞洲資源集團及中慧國際集團董事,耀中國際教育機構財務總監, 深圳上市公司江陵汽車集團董事, 珠海北師大/港浸大聯合國際學院教授兼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香港大學工商及經濟學院客席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客席教授,清華大學長三角經濟發展研究所學術顧問,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電子商務及網際網路計算碩士課程教授。曾任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行政院長,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特別顧問。
現任杭州臨安青山湖科技城智庫首席顧問,香港臨安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杭州同鄉會理事,前海惠農/前海財富諮詢/前海匯通首席經濟顧問,珠海創科引聯總裁,上海橋悅物聯科技副主席,香港國際經貿合作協會董事兼教首培訓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