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三十一:河圖洛書的千古秘密之一
【前言】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予的祥瑞之兆。相傳聖王如有德政,上天會授予河圖洛書,象徵天子為天命所歸,有合法治理天下的權威。
兩漢時期的文士則認為,河圖洛書即是伏羲八卦與洪範九疇,而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序」的傳說。當時還藉此發展出一系列有文字、成篇章的書籍,如《河圖括地象》《雒書靈準聽》,與讖緯之學融合在一起。
五代以後,河圖洛書指一種與宋代易學有關的數字排列圖案。五代道士陳摶提出了河圖洛書的圖象為─生成數與九宮數─這為南宋大儒朱熹所採納,而成了後來解釋《周易》圖象的官學論說。明朝初年,趙撝謙把所得來的太極圖稱為「天地自然之圖」,說那是秘傳的河圖。陳摶所傳下來的「河洛易數」以及太極圖被認作是中國傳統重要的易理哲學部分,廣泛應用於風水、佔卜等術數當中。
到了宋明以來,也有人主張自漢至宋所稱的河圖洛書皆為附會古代傳說而作,不足為憑。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和胡渭等清代學者,更對此詳加考辨。如黃宗炎批評周易圖學是道教學說,儒者若以此解《易》,是背離經學。
+===+===+===+===+===+===+===+===+===+===+
【正文】現今的河南省孟津縣會盟鎮,是黃河與其支流圖河交匯處,相傳即為「龍馬負圖」之地,建有「龍馬負圖寺」。洛寧縣洛河與其支流玄滬河交匯處,相傳即為「神龜負書」之處,距此不遠的西長水村,存有「洛出書處碑」。
「河圖」、「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佔卜術原著。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一直被作為群經之首。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研究斷層,導致精髓失傳。只留下《河圖》、《洛書》、先天卦、後天卦,以及六十四方陣等。但該書成於何時?作者是誰?有人說是伏羲氏,有人說是周文王,眾說紛紜。
河圖洛書,是八卦靈感的源起,是陰陽五行術數文化的發端,是中國道德根文化中來自上古時代修身內求法而產生的圖案。
據說伏羲通過修之身而內求,進入天人合一狀態後,觀察到這一圖案,並且記錄下來,由此而產生易理哲學,畫出八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源生於此。它們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易經、風水、五行、子平八字、紫微鬥數、擇日等領域中。
「河圖」、「洛書」最初的形狀是什麼樣子?隨著世紀的流轉,今天人們已經難以尋覓其真相了,但從一些史籍殘留記載看,它的慧根是很古遠的。在人類初始時期,聖人依據自然物象的一些特徵,模仿刻在龜背和獸骨上,以作為經驗對人們的生存起到一種警示作用。
因為它是經驗所積聚,所以往往比較靈驗,一定程度上能使人們逢兇化吉,後來逐漸被人們視為神靈祥瑞之物。我們從已出土的商代大量的甲骨文多刻在龜背和獸骨之上,內容又多為佔卜之辭可以得到印證。
河圖洛書內容與形式本身就是一個難解之謎,就是現在是高科技時代了還有一些說不清楚,早在十七世紀,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茲創立「中國學院」,研究八卦,並根據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和當地歐洲先進的計算機。
八卦中包含的「二進法」,現在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及電子學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代廣泛應用時,嘆為「至為可驚」。
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究竟《河圖》《洛書》兩幅神秘圖形到底想向我們傳達什麼意思?至今為止雖然有很多學者深入探究還是沒有揭開其中的奧秘之處,還是歷史一個謎團困擾著。
《周易》的《繫辭上》第四章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附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其實可以把周易理解為一套天地的模型,所以用它可以解釋甚至模擬預測世間的萬事萬物,而易又有三才,分別為:天、地、人。如果河圖是出於天象,那洛書的原理,則應該是出於地理。
原始太極復原圖(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長)
洛書的數字規律: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八六為足;
如果奇數代表陽氣,表太陽,偶數代表陰氣,表大地,則可以把洛書拆解為兩部分:
(陽數按大小排序,法天順行,順時針旋轉,表現日月東升西落)
(陰數按大小排序,象地逆行,逆時針旋轉,表現江河東去)
為方便理解,需要提醒一點就是,無論是河圖洛書還是先後天的八卦,其東西南北的方位和我們日常看地圖時都恰好相反,分別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花生餘🥜,30/03/2020,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