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京城醫保覆蓋範圍一直沒有再擴容,很多醫院都只能在醫保門外徘徊踱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醫保管理部門獲悉,為了落實上述國務院促進社會辦醫新政,北京目前已經啟動新一批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認定工作,其中包含多家民營醫院。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現在醫療保險已經實行「能進能退」機制,所以醫保不再是民營醫院一勞永逸的保護傘。
國家政策鋪路
「北京已經啟動了新一輪定點醫療機構認定工作,不久後審批通過的醫療機構名單就會出爐。這一方面是為了將國家政策儘快落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更好地服務患者」,昨日,北京醫保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其實,何時開展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認定工作,是按照衛生區域規劃和老百姓的需求來確定,所以今年再度啟動這項工作,就說明有必要對醫療資料進行新的配置。」
據公開數據顯示,北京市2001年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後,已開展了約20批次定點醫療機構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超19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指出,「醫保醫院從來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數量過多,不僅增加管理風險,也會大大提高醫保資金的壓力」。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指出。
對於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北京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認定工作來說,北京市人社局也制定了多項規定,如此次主要面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醫院、社區診所等,不包含美容、整形、不孕不育等機構,且對於開業年限有較明確要求,三級醫院須滿6個月以上,二級醫療機構須滿1年以上,一級醫療機構須滿2年以上,另外,原則上1000米左右範圍內無同級同類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據悉,包括北京嫣然天使兒童醫院、北京瑪麗婦嬰醫院以及北京長城中醫醫院等多家醫院已經通過了初審。
北京醫保民營醫院不足一成
醫保對於民營醫院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北京一家二級民營醫院的王院長用經營業績做出回答。「我們算是北京醫保關閉大門前最後一批進入的醫院,2009年,醫院全年銷售總收入約為1300萬元,進入醫保後一年,年銷售收入就變成6500萬元左右,去年這一數字再度提高到3個多億,醫院醫保患者比例達到85%」,不難看出,直到今天提起進入醫保,王院長還顯得非常興奮。但更多醫院特別是民營醫院卻沒有這樣的幸運,北京市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錫銀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約有3600家民營醫療機構,其中只有不足一成可醫保報銷。
調查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民營醫療機構以17%的速度增長,截至2014年11月底,民營醫院數量已達到12166家,佔全國醫院總數的47.7%,但整體規模仍然偏小,服務能力不強。從門診和住院診療人次上看,民營醫院僅佔全國總診療人次的10%左右,收入佔比仍不足7%。
「今年是北京在六年後重新敞開醫保大門,必將推動民營醫院發展,」趙錫銀說,「更重要的是,在促進社會辦醫新規中,採取了一控一放的方式,提出要控制公立醫院規模。眾所周知,醫療是個大市場,如果像此前一樣,無限制開放給公立醫院,必定擠壓民營醫院的市場蛋糕。」不過,他也建議,接下來多家民營醫院被納入醫保範疇只是第一步,未來希望醫保認定工作能夠擴大參與範圍,比如醫保制定標準和準入門檻,應廣泛徵求衛生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意見,甚至可以搞行業推薦制,最好還能讓部分患者參與,真正達到讓最優秀、最受認可的民營醫院優先入選,使京城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多元化。
醫保難成民營醫院救命稻草
不過,業內普遍認為,隨著醫保管理越來越嚴格,且推行「能進能出」模式,所以進入醫保早已不能成為民營醫院的救命稻草。北京商報記者從市人社局獲悉,今年新增定點醫療機構均設定一年考察期;考核合格的醫療機構,正式納入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範圍。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籤訂醫療保險服務協議。
事實上,此前北京已有取消醫院醫保資格的先例。一位中醫醫院高管介紹,幾年前,北京兩廣中醫醫院和北京德勝門中醫院因違規操作,被終止基本醫療保險服務協議。對此,上述中醫醫院高管透露,北京醫保大門之所以連續幾年對民營醫院關閉,一方面可能是擔心醫保資金負擔過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個別民營醫療機構管理不嚴格,出現了騙保等行為,有的中醫故意誇大病情,業內俗稱「跳大神」,目的就是要給患者多開藥。
「民營醫院不能靠醫保來自救,只是可以向患者提供更多層次的服務而已,」北京同仁堂中醫院院長匡桂申強調,「最終,民營醫院在與公立醫院的競爭中,拼的還是管理和服務,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無法樹立自身品牌,就算進入醫保也只能提供一些基本醫療服務,並不能在最具『錢景』的高端診療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