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朝鮮板門店共同警備區內的軍事分界線和附近建築。圖|新華社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彭德懷曾惋惜地說,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沒有充分利用它給敵以重大打擊就宣告停戰了,實在可惜。
作者 | 蘇維民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本不願意打卻又不能不打的一場戰爭。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支持朝鮮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也是出於自身安危考慮,不得不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直接武裝較量。
通過這場較量,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醫治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恐美症」。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楊尚昆於1997年5月3日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央軍委辦公廳的幾位老同志回憶的有關抗美援朝的往事,由曾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辦公室秘書的蘇維民記錄。
01
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承晚集團在38度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隨後,9月9日,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38度線以北建國。朝鮮半島從此形成分裂的局面。「三八線」由受降的分界線變成軍事分界線。
按照美蘇協議,蘇軍於1948年底全部撤出朝鮮;半年後,美軍雖也撤出了韓國,卻留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並繼續武裝李承晚集團。
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在「三八線」附近挑起軍事摩擦,揚言要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1950年1月,李承晚集團同美國籤訂《美韓聯防互助協定》,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朝鮮方面,金日成也曾於1948年、1949年兩次要求同蘇聯締結「朝蘇互助友好條約」,史達林因怕刺激美國,未予同意。
1949年4月,朝鮮獲悉,美軍即將撤離韓國,李承晚集團將於美軍撤離後向朝鮮發起進攻。為此,金日成一面要求蘇聯火速支援武器裝備,一面派人到北京,請求我在兵員上給予幫助。
毛澤東表示,如果李承晚集團敢於挑起戰爭,我們將給予朝鮮援助,並答應將我駐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待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結束,完成全國統一大業後,中國軍隊裡的朝鮮族官兵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考慮編入朝鮮人民軍問題。
毛澤東還明確指出,要爭取實現全朝鮮統一,但從當前的國際形勢看,近期內還沒有必要採取行動。
1949年6月,李承晚集團公開叫囂,準備給朝鮮一次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杜勒斯也跑到朝鮮半島,秘密視察了「三八線」,並宣稱美國將對李承晚集團反對共產主義的行動給予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
朝鮮半島的局勢驟然緊張。
1950年初,杜魯門發表關於韓國和臺灣地區不在美國防務圈內的聲明,使史達林解除了顧慮,開始考慮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問題,加快了武裝人民軍的步伐。3月,金日成秘密訪蘇,表示朝鮮人民軍有足夠的力量統一朝鮮半島,史達林對此表示樂觀和肯定。
5月13日,金日成來華向中共中央通報他秘密訪蘇和史達林已同意他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毛澤東當即表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向蘇方核實。隨後緊急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請他報告史達林證實金日成的說法。第二天,羅申拿著史達林的回電求見毛澤東,證實了此事。
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不是敵人的參謀長,要多設想可能發生的情況。為了準備應付萬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在鴨綠江我方一側部署三個軍的兵力,如果美國出兵,只要他們不越過「三八線」,我們也不過鴨綠江;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我們可以考慮以志願軍的名義出兵參戰。金日成對此婉言謝絕,信心十足地說:中國沒有出兵的必要。
02
03
10月8日,毛澤東籤署《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同日,毛澤東電告金日成我組成志願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入朝作戰的決定,並請他「即派樸一禹同志到瀋陽與彭德懷、高崗二同志會商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項問題」。
同一天,周恩來、林彪前往蘇聯會見史達林,商談有關蘇聯的軍事援助和對我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問題。史達林一方面表示願意提供16個志願空軍團給我志願軍作空中掩護,一方面又強調立即出動空軍掩護有困難,至少還需要等兩三個月才能準備好。因為蘇聯不能派空軍給我志願軍空中掩護,周恩來不得不致電毛澤東再作定奪。
由於出現這個波折,10月12日,毛澤東電彭德懷、高崗:志願軍各部仍舊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並請他們來京一談。
彭、高到京後,13日,毛澤東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就出兵不出兵問題展開複議。會上,毛澤東強調中朝唇齒相依,讓美軍進到鴨綠江邊與我對峙未必有利。會議經過反覆討論,終於下了出兵的最後決心。隨即發電給周恩來:與高崗、彭德懷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
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重組人民軍。兩個月後,蘇聯志願空軍就可以到達。六個月後可以收到蘇聯給我們的火炮及坦克裝備,訓練完畢即可攻擊美軍。在第一時期,只要能殲滅幾個偽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
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04
第二次戰役中,11月25日,我志願軍總部遭到美機轟炸,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和另外一位名叫高瑞欣的同志不幸犧牲。一個多月以後,1951年1月2日,周恩來才把彭德懷關於此事的電報寫信告訴毛澤東。
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都不長,毛澤東卻看了很久。長嘆了一聲後,他說,犧牲的成千上萬,無法只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毛澤東精神偉大,而實際受到打擊卻不小!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毛澤東一度有下鄉休息之意。
第二次戰役後,彭德懷建議我志願軍暫時休整一段時間。12月27日,他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一、二次戰役勝利後,已改變朝鮮戰局,我已由防禦轉為進攻。敵雖士氣低落,但裝備仍佔優勢;我雖士氣旺盛,但武器裝備太差,交通運輸嚴重困難,要改善這些條件,最快還須三至六個月才能逐步實現。戰役繼續向南前進時,敵人防線縮短,兵力集中;而我之供應線延長,新的困難亦隨之增加。」
但是,那時美國正在玩弄先停火後談判以爭取時間準備再戰的陰謀。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印度等13個國家的停火提案,打著停火的幌子,企圖阻撓我軍突破「三八線」。毛澤東認為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因此,他沒有同意彭德懷的建議。
12月31日夜,我志願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到1951年1月8日結束,歷時8天,前進80-110公裡,解放了漢城,共殲敵19000餘人。
彭德懷認為,第三次戰役美軍是不戰而退,他們的主力部隊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顯然是誘我南下,造成供應線拉長,側翼暴露,以便其利用海空優勢重演仁川登陸故伎。
這時,我軍的弱點也逐漸暴露出來,裝備差,無空中掩護,後勤保障能力弱,士兵攜帶的糧彈只夠維持5-7天。美軍嘲諷我只能發動「星期攻勢」。
05
06
談判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雙方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前後歷時兩年有餘。
談判桌上是第二個戰場。這期間朝鮮戰場上處於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局面,兩個戰場同樣複雜、激烈。
李克農曾在1952年7月12日從開城寫信給我,信中描述了當時談判代表團工作和生活情況。
信中說:「1951年7月3日由北京出發總人數包括武裝警衛人員不上60人,經過一年的戰鬥時間,現在擴大到640人。這個部隊在毛主席和總理直接領導下,是經得起戰鬥的,同時經過一年來的考驗多數同志也進步了,面貌也改變了,特別是對那些在美國得了學士、博士學位的同志們,實際教育意義更大。」
來信還說:「敵人在中立區、會場區的特務活動,比以前更活躍,前天我們又在會場區設伏捕獲敵特一名,附上敵人利用小孩在會場區做特務活動照片兩張,以便你們了解此間對特務鬥爭的複雜情況。」
朝鮮戰場上停戰的時候,我志願軍的裝備已得到較大改善,實力有了較大增強。對此,彭德懷曾惋惜地說,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沒有充分利用它給敵以重大打擊就宣告停戰了,實在可惜。他還曾設想,把我退出的地區作為緩衝區交給中立國家監督,那樣會更好些。
而在敵人方面,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籤字後哀嘆,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