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戰場同時在打!楊尚昆:中央反覆討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彭德懷激動地拍桌子

2021-01-19 灼見

2019年3月5日,朝鮮板門店共同警備區內的軍事分界線和附近建築。圖|新華社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彭德懷曾惋惜地說,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沒有充分利用它給敵以重大打擊就宣告停戰了,實在可惜。


作者 | 蘇維民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本不願意打卻又不能不打的一場戰爭。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支持朝鮮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也是出於自身安危考慮,不得不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直接武裝較量。


通過這場較量,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醫治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恐美症」。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楊尚昆於1997年5月3日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央軍委辦公廳的幾位老同志回憶的有關抗美援朝的往事,由曾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辦公室秘書的蘇維民記錄。


01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朝鮮。原來在我國長白山一帶堅持抗日遊擊活動的金日成等同志也回到朝鮮。按照美蘇達成的協議,9月,美軍進入朝鮮南部,雙方以北緯38度線作為分別受降的分界線。
左起:杜勒斯、韓國李承晚政府國防部長申性模、美國軍事顧問團準將羅勃特、韓國李承晚政府陸軍參謀長丁一權。

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承晚集團在38度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隨後,9月9日,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38度線以北建國。朝鮮半島從此形成分裂的局面。「三八線」由受降的分界線變成軍事分界線。


按照美蘇協議,蘇軍於1948年底全部撤出朝鮮;半年後,美軍雖也撤出了韓國,卻留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並繼續武裝李承晚集團。


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在「三八線」附近挑起軍事摩擦,揚言要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1950年1月,李承晚集團同美國籤訂《美韓聯防互助協定》,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朝鮮方面,金日成也曾於1948年、1949年兩次要求同蘇聯締結「朝蘇互助友好條約」,史達林因怕刺激美國,未予同意。


1949年4月,朝鮮獲悉,美軍即將撤離韓國,李承晚集團將於美軍撤離後向朝鮮發起進攻。為此,金日成一面要求蘇聯火速支援武器裝備,一面派人到北京,請求我在兵員上給予幫助。


毛澤東表示,如果李承晚集團敢於挑起戰爭,我們將給予朝鮮援助,並答應將我駐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待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結束,完成全國統一大業後,中國軍隊裡的朝鮮族官兵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考慮編入朝鮮人民軍問題。


毛澤東還明確指出,要爭取實現全朝鮮統一,但從當前的國際形勢看,近期內還沒有必要採取行動。


1949年6月,李承晚集團公開叫囂,準備給朝鮮一次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杜勒斯也跑到朝鮮半島,秘密視察了「三八線」,並宣稱美國將對李承晚集團反對共產主義的行動給予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


朝鮮半島的局勢驟然緊張。


1950年初,杜魯門發表關於韓國和臺灣地區不在美國防務圈內的聲明,使史達林解除了顧慮,開始考慮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問題,加快了武裝人民軍的步伐。3月,金日成秘密訪蘇,表示朝鮮人民軍有足夠的力量統一朝鮮半島,史達林對此表示樂觀和肯定。


5月13日,金日成來華向中共中央通報他秘密訪蘇和史達林已同意他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毛澤東當即表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向蘇方核實。隨後緊急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請他報告史達林證實金日成的說法。第二天,羅申拿著史達林的回電求見毛澤東,證實了此事。


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不是敵人的參謀長,要多設想可能發生的情況。為了準備應付萬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在鴨綠江我方一側部署三個軍的兵力,如果美國出兵,只要他們不越過「三八線」,我們也不過鴨綠江;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我們可以考慮以志願軍的名義出兵參戰。金日成對此婉言謝絕,信心十足地說:中國沒有出兵的必要。

 

02


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杜魯門就宣布美遠東空軍海軍參戰支持李承晚。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派第七艦隊開赴臺灣海峽阻止我國解放臺灣。7月7日,美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以美國侵朝軍隊為主,糾集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聯合國軍」,進入朝鮮半島支持李承晚集團擴大侵略戰爭。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銳不可當,作戰順利,很快越過「三八線」。金日成通過廣播發布命令,要求人民軍在8月底前將美軍全部趕出朝鮮南部,完成統一朝鮮的神聖使命。但是,在人民軍長驅直入、歡呼勝利的同時,它的弱點也暴露無遺。人民軍的主力部隊集中到了第一線,後方空虛;戰線過長,補給十分困難。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25日,攻陷漢城,人民軍部隊被攔腰截斷,戰場形勢急劇逆轉。10月1日,麥克阿瑟下令「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同日,史達林來電,建議我們至少派五六個師,迅速進至「三八線」附近,以掩護朝鮮人民軍在後方組織後備力量。與此同時,金日成也派特使樸憲永到北京請求給予軍事支援。2日凌晨,毛澤東急電高崗立即來京開會,商討朝鮮局勢。當日下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旗幟鮮明地指出這件事一定要管,否則美國人將得意忘形,更加猖獗。出兵朝鮮,意味著中美交火,可能導致美國正式向我宣戰,把戰火直接引向我國。這樣,不僅會打亂國家的經濟恢復和建設計劃,而且美國是西方世界霸主、頭號軍事強國,軍隊裝備精良,還擁有核武器,中美一旦直接交火,能否打得贏,沒有絕對把握。但毛澤東權衡利弊,認為出兵比不出兵更為有利。美國介入朝鮮內戰,本在我們意料之中。戰爭爆發後,7月2日,周總理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對朝鮮人民軍能否挫敗美軍的幹預表示擔憂,為預防萬一,我準備在中朝邊境集結9個師的兵力,美軍一旦越過「三八線」,中國軍隊即以志願軍名義入朝抗擊美國侵略軍,希望能得到蘇聯的空中掩護。7日、10日,周總理兩次召開軍事會議,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立即抽調兵力組成東北邊防軍。隨後,邊防軍實力很快達到26萬人。現在,要派兵入朝,由誰掛帥?毛澤東屬意林彪。林彪卻藉口有病,極力推辭。


03


10月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宣布,今天全天開會,討論出兵朝鮮問題。上午專門談應當出兵的理由,下午專門談不出兵的理由。
根據當時會議討論的情況,基本上傾向於不出兵,理由就是一條,我們剛剛打完仗,戰爭創傷尚未醫治好,經濟還未恢復,入朝參戰對我不利。下午,彭德懷由西安趕到北京,參加了主張不出兵的那一段會議。會議結束時毛澤東說,你們不主張出兵,說得都有理,但別人處在生死存亡關頭,我們站在旁邊看,不管怎麼說,心裡總不是個滋味。彭德懷因為不了解情況,在會上沒有表態,但是一散會,他就跑到我這裡,向我詳細地了解上午會議的情況。5日上午,毛澤東把彭德懷找去單獨談話。彭德懷說,我想了一個晚上,覺得應當出兵。他慨然表示願意掛帥東徵。下午,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進行,彭德懷力主出兵抗美援朝。他說,有人擔心打仗會影響建設,這沒有什麼,打爛了,以後再建設就是了,等於解放戰爭勝利推遲了幾年。如果讓美國吞併了整個朝鮮,它隨時都可以尋找藉口向我挑釁、發動侵略戰爭,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否則會留下無窮後患。毛澤東接著把中、蘇、朝三國比喻為三駕馬車,說這輛車是三匹馬拉的,那兩匹馬執意向前跑,你又有什麼辦法呢?正說著,師哲領著柯瓦廖夫來了,毛澤東就離開會場到豐澤園去見蘇聯客人。不一會兒,大約只有二十幾分鐘的時間,毛澤東又回到會場,說你們看,果不其然,那兩匹馬一定要拉,我們不拉怎麼得了!會議隨即作出決定,由彭德懷掛帥,率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左一)在朝鮮前線主持作戰會議,部署作戰計劃。圖|新華社

10月8日,毛澤東籤署《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同日,毛澤東電告金日成我組成志願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入朝作戰的決定,並請他「即派樸一禹同志到瀋陽與彭德懷、高崗二同志會商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項問題」。


同一天,周恩來、林彪前往蘇聯會見史達林,商談有關蘇聯的軍事援助和對我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問題。史達林一方面表示願意提供16個志願空軍團給我志願軍作空中掩護,一方面又強調立即出動空軍掩護有困難,至少還需要等兩三個月才能準備好。因為蘇聯不能派空軍給我志願軍空中掩護,周恩來不得不致電毛澤東再作定奪。


由於出現這個波折,10月12日,毛澤東電彭德懷、高崗:志願軍各部仍舊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並請他們來京一談。


彭、高到京後,13日,毛澤東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就出兵不出兵問題展開複議。會上,毛澤東強調中朝唇齒相依,讓美軍進到鴨綠江邊與我對峙未必有利。會議經過反覆討論,終於下了出兵的最後決心。隨即發電給周恩來:與高崗、彭德懷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


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重組人民軍。兩個月後,蘇聯志願空軍就可以到達。六個月後可以收到蘇聯給我們的火炮及坦克裝備,訓練完畢即可攻擊美軍。在第一時期,只要能殲滅幾個偽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


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04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三個軍和三個炮兵師分三路渡過鴨綠江。為了隱蔽,部隊黃昏行動,拂曉停止。21日,「聯合國軍」攻佔平壤,麥克阿瑟認為中國出兵的可能性極小,叫囂要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他根本不知道中國人民志願軍幾天前已經渡過鴨綠江,正在預定地區布下口袋等著他。25日,北進的李偽軍1師、6師先頭部隊遭我志願軍伏擊,被殲千餘人,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帷幕。
從10月25日到11月5日,歷時10天的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共殲滅「聯合國軍」15000餘人,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穩定了朝鮮半島的戰局。驕橫的麥克阿瑟吃了敗仗,仍然主觀地認為中國只是派了少量部隊入朝以保衛自己的邊防,因此,他重新集結兵力,在海空軍的支援下加快北進速度。11月24日,麥克阿瑟向全世界宣布,「聯合國軍」已開始發動總攻,在聖誕節前結束韓戰。隨後,他又在廣播中要求他的部隊迅速打到鴨綠江,回家過聖誕節。我志願軍採取邊打邊撤、誘敵深入、分割包圍、伺機殲滅的方針,從11月7日到12月24日,歷時40多天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共殲敵36000餘人,收復了平壤和「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


朝鮮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內的毛岸英烈士墓。圖|新華社

第二次戰役中,11月25日,我志願軍總部遭到美機轟炸,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和另外一位名叫高瑞欣的同志不幸犧牲。一個多月以後,1951年1月2日,周恩來才把彭德懷關於此事的電報寫信告訴毛澤東。


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都不長,毛澤東卻看了很久。長嘆了一聲後,他說,犧牲的成千上萬,無法只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毛澤東精神偉大,而實際受到打擊卻不小!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毛澤東一度有下鄉休息之意。


第二次戰役後,彭德懷建議我志願軍暫時休整一段時間。12月27日,他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一、二次戰役勝利後,已改變朝鮮戰局,我已由防禦轉為進攻。敵雖士氣低落,但裝備仍佔優勢;我雖士氣旺盛,但武器裝備太差,交通運輸嚴重困難,要改善這些條件,最快還須三至六個月才能逐步實現。戰役繼續向南前進時,敵人防線縮短,兵力集中;而我之供應線延長,新的困難亦隨之增加。」


但是,那時美國正在玩弄先停火後談判以爭取時間準備再戰的陰謀。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印度等13個國家的停火提案,打著停火的幌子,企圖阻撓我軍突破「三八線」。毛澤東認為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因此,他沒有同意彭德懷的建議。


12月31日夜,我志願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到1951年1月8日結束,歷時8天,前進80-110公裡,解放了漢城,共殲敵19000餘人。


彭德懷認為,第三次戰役美軍是不戰而退,他們的主力部隊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顯然是誘我南下,造成供應線拉長,側翼暴露,以便其利用海空優勢重演仁川登陸故伎。


這時,我軍的弱點也逐漸暴露出來,裝備差,無空中掩護,後勤保障能力弱,士兵攜帶的糧彈只夠維持5-7天。美軍嘲諷我只能發動「星期攻勢」。


05


果然,1月25日,美軍集結20多萬兵力向我發起進攻,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這次戰役歷時87天,到4月27日結束。敵雖重新佔領漢城,並把戰線恢復到「三八線」一帶,但我軍大量殺傷敵人,共殲敵78000餘人。
在第四次戰役中,彭德懷對我志願軍面臨的困難,心急如焚。2月21日,他回京向毛澤東匯報朝鮮戰局。他乘坐的專機降落西郊機場後,馬上驅車中南海。不巧,毛澤東在西郊玉泉山,於是他又折返西郊。這時,毛澤東已經午睡,他不顧警衛人員的勸阻,逕自闖入房間,將睡眠中的毛澤東喚醒,向他匯報朝鮮前線敵我情況和我志願軍面臨的諸多困難。毛澤東聽完彭德懷的陳述,經過認真思考後提出:韓戰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這就給了彭德懷一個相機處置的餘地。2月25日,周恩來主持軍委擴大會議,討論各大軍區部隊輪番入朝作戰和如何保障志願軍物資供應問題。彭德懷對當時國內同樣面臨很大困難考慮不夠,片面強調後方支援朝鮮前線不力,甚至激動地站起來拍桌子,大聲喊:「你們去前線看看,看看志願軍吃的是什麼,穿的是什麼,他們為誰犧牲?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一點困難嗎?」這次會議對加強志願軍第一線兵力和後勤供應問題作了許多重要決定,如人民解放軍各部隊輪番到朝鮮前線參戰,這樣既可替換第一線部隊休整,又可鍛鍊部隊,提高全軍現代化作戰能力;派高炮部隊入朝以掩護志願軍後方交通線;號召各行各業增產節約、捐獻飛機等。3月24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擅自發表要將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的聲明,被杜魯門撤職,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的如意算盤是重演仁川登陸故伎,在朝鮮半島的蜂腰部、我志願軍背後登陸,使我軍腹背受敵。為了粉碎敵人的這一陰謀,彭德懷提前發動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原計劃是將敵人趕回北緯37度線附近,但因準備不充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戰役從4月22日開始到6月10日結束,歷時50天,粉碎了敵人擬將戰線推進到北緯39度平壤、元山一線的企圖,殲敵82000餘人,我志願軍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第五次戰役後,戰爭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呈膠著狀態。


06


1951年5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杜魯門建議爭取談判解決朝鮮問題。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美駐蘇大使凱南拜會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與中國討論結束韓戰問題,願意恢復戰前狀態。隨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聯合國秘書長賴伊都先後表達了美國政府的這一意向。
毛澤東立即把握住這一機會,6月3日,同專程來京的金日成舉行會談;10日,又派高崗同金日成去莫斯科和史達林會商;接著,派李克農離京赴朝主持停戰談判。


2019年3月5日,板門店韓戰停戰協定談判會場內景。圖|新華社

談判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雙方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前後歷時兩年有餘。


談判桌上是第二個戰場。這期間朝鮮戰場上處於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局面,兩個戰場同樣複雜、激烈。


李克農曾在1952年7月12日從開城寫信給我,信中描述了當時談判代表團工作和生活情況。


信中說:「1951年7月3日由北京出發總人數包括武裝警衛人員不上60人,經過一年的戰鬥時間,現在擴大到640人。這個部隊在毛主席和總理直接領導下,是經得起戰鬥的,同時經過一年來的考驗多數同志也進步了,面貌也改變了,特別是對那些在美國得了學士、博士學位的同志們,實際教育意義更大。」


來信還說:「敵人在中立區、會場區的特務活動,比以前更活躍,前天我們又在會場區設伏捕獲敵特一名,附上敵人利用小孩在會場區做特務活動照片兩張,以便你們了解此間對特務鬥爭的複雜情況。」


朝鮮戰場上停戰的時候,我志願軍的裝備已得到較大改善,實力有了較大增強。對此,彭德懷曾惋惜地說,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沒有充分利用它給敵以重大打擊就宣告停戰了,實在可惜。他還曾設想,把我退出的地區作為緩衝區交給中立國家監督,那樣會更好些。


而在敵人方面,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籤字後哀嘆,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作者:蘇維民,本文選自瞭望智庫(ID:zhczyj),摘編自《新中國口述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原標題為《楊尚昆談抗美援朝戰爭》。灼見經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兩個戰場同時在打!楊尚昆:中央反覆討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
    但是,在人民軍長驅直入、歡呼勝利的同時,它的弱點也暴露無遺。人民軍的主力部隊集中到了第一線,後方空虛;戰線過長,補給十分困難。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25日,攻陷漢城,人民軍部隊被攔腰截斷,戰場形勢急劇逆轉。
  • 王近山初入朝鮮戰場,輕敵損失七千人,彭德懷怒罵:打仗不能蠻幹
    王近山在戰場上是出了的不要命,人稱「王瘋子」。先後在戰爭中屢獲奇功,但因為自己愛憎分明,性格衝動的問題也吃了不少苦頭。02彭德懷:就算是晚解放幾年,一定要出兵朝鮮!1950年10月4日,彭德懷正在大西北研究經濟恢復的問題。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劉統丨艱難的出兵:中國出兵朝鮮前的戰爭...
    這些措施顯示了中央的決心:抗美援朝戰爭不打則已,要打就集中優勢兵力,充分準備,出手就有勝利的把握。 在安東13兵團司令部,鄧華等指揮員不斷接到我方使館和考察人員傳來的情報,也在苦苦研究對策。以我軍目前的裝備和戰場情況,究竟能不能打,有沒有勝利的把握,作為指揮員,壓力是很大的。
  • 出兵朝鮮首選是粟裕,其次是林彪,為什麼最終毛主席敲定彭德懷?
    1950年7月7日,中央主持召開了國防會議、聶榮臻、羅榮桓、林彪等人都參加這次會議,傳達了中央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三天之後,便通過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軍的決定》的草案。中央將這樣艱巨的任務交給了粟裕,他自己也很想接手,但因為身體不適怕誤事,希望中央能夠另擇人選。毛主席還是很希望粟裕答應,還讓陳毅傳達了中央的意思,也就是非他不可。粟裕回應:「中央如果非要我去,那我就去。」
  • 楊尚昆與三年困難時期精減城市人口和職工
    讓我準備準備,等忙完了這一段,系統地講一講。」遺憾的是,《楊尚昆回憶錄》第一冊內容基本談完以後,他又忙著撰寫紀念周恩來、劉少奇和彭德懷百年誕辰的3篇文章,詳細談精減城市人口問題的承諾始終未能實現。  精減城市人口2000萬,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楊尚昆一生中完成的最艱巨的任務之一。現在,根據他審閱過的那份材料,將楊尚昆主持中央精簡小組工作情況簡述如下。
  • 彭德懷:一門機關槍的位置我也改不了
    大縱深作戰理論和城市中心論相結合,便產生了分兵作戰,因為在中央蘇區周圍,有很多重要的城市,都是需要奪取的地方,要奪取這些城市就必須分兵作戰。當國民黨軍分數路進攻時,李德也按照這一理論分兵退敵。這一作戰指導思想是和「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相對立的,分兵的結果是各路部隊力量都不大,往往只能打擊潰戰,不能打殲滅戰。 三是直擊要害。
  • 洪學智不同意做後勤,彭德懷以退為進,後來再看這個決定太明智了
    所謂「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在戰場上後援物資有多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確實不能決定戰爭能否勝利,但是後方沒有物資,前方是絕對打不了幾天。所以在朝鮮戰場上,管理後方的人一定要有能力,才能調配管理,搞好後勤,讓前線戰士打戰無憂。
  • 假情報貽誤戰機,彭德懷大罵,梁興初:罵我可以,罵38軍我不服
    美軍的攻勢讓金日成難以招架,他連忙派樸一禹(朝鮮次帥、內務相)特使來安東向中國邊防軍通報這一情況,並且代表朝鮮黨和政府懇切地提出請求,要中國出兵支援。毛主席在北京收到樸一禹轉交的金日成親筆書信後,在10月4日召開了會議討論我國軍隊入朝作戰的問題,從西北回來的彭德懷也參加了此次會議。
  • 抗美援朝:金日成「懇請」毛澤東出兵始末
    隨著戰局發展,隨著北朝鮮從喜到憂,蘇聯的方針和策略迅速從開始的積極支持朝鮮軍事進攻,到後來決定避免過多捲入衝突,甚至一度決定放棄北朝鮮;而中國的方針和策略則是從開始不贊成,到後來實行積極的防禦戰略,直到最後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被迫出兵援助朝鮮。
  • 金日成試圖掌握志願軍指揮權遭中方拒絕,彭德懷:我要為士兵負責
    蘇聯一位軍事將領曾感慨萬分地說道:「決策的過程是一個極為艱難和痛苦的過程。」毛澤東主席也是在經過這種艱難和痛苦後才最終決定正式出兵朝鮮。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由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待命出徵。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
  • 「不能置之不理」中國出兵朝鮮,真的是因為這六個字嗎?
    在討論出兵朝鮮時,毛澤東說:「我們可以寫出百條千條理由不出兵,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抵住六個大字,就是『置之不理』。那麼。中國出兵朝鮮,真的是因為這六個字嗎?美國總統杜魯門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晤時,曾談到中國會不會出兵朝鮮?麥克阿瑟信心十足地說:「中國軍隊在東北有30萬軍隊。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橫刀立馬彭德懷
    他親率兩個團搶戰湘江渡口,指揮部隊與敵人激戰三個晝夜,掩護中央縱隊和後衛部隊安全渡過湘江。在遵義會議上,他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贊成更換領導。  遵義會議之後,中央軍委決定把一、三軍團和幹部團交彭德懷指揮,形成較強的戰鬥力,北渡赤水、回師攻婁山關。婁山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彭德懷親臨前沿察看地形,然後以兩個團迂迴敵後,兩個團正面進攻,經夾擊奪佔婁山關。隨後乘勝直逼遵義城。
  • 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疑雲散盡終於還原了真相
    也就在這時,錯誤注釋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彭德懷辦公室的軍事參謀讀報後,對林彪指揮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毛澤東為何要寫詩讚頌彭德懷感到不好理解,於是便向彭德懷詢問這首詩的寫作歷史背景。 彭德懷看了報紙,發現了上述錯誤注釋,於是以當事人的身份做出糾正:「攻佔臘子口戰鬥是林彪指揮一軍團打的,不是我指揮的。
  • 違反紀律用機槍打下美軍飛機,彭德懷:打出了經驗,連升三級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戰場形勢逆轉,金日成向中國和蘇聯求援。1. 抗美援朝接到金日成的求助信,毛主席決定出兵支援朝鮮。當時國內內戰剛剛結束,一個爛攤子需要收拾,另外美國的軍事實力跟我國不是一個檔次,所以軍中多數人反對出兵朝鮮,認為打不過美國,還可能引起與美國的全面戰爭,為了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國家,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國家,不值得。
  • 魯南戰役大討論,再次否定外線作戰,中央:勝了蘇北全失也可復得
    我軍在華東戰場連戰連捷,但全局態勢仍未改變,為了打破戰略上的被動局面,中央軍委與華東局領導同志一直在作戰對象和作戰方向兩個方面進行反覆激烈的討論,如蘇中戰役前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討論、兩淮保衛戰南線轉入北線作戰的討論、宿北戰役前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的討論等等,每一次勝利都是建立在激烈的討論上,正是因為尊重戰區指揮員,中央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下準確掌握戰爭形勢,指導全局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