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攝影:國家航天局 萬珂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充分繼承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技術成果,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對加速推進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將與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等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構成運載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搭載的5顆試驗性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相關衛星載荷將對微波成像等技術進行在軌驗證,開展空間科學以及遙感、通信技術試驗與應用。
機電學院航空宇航製造精密加工技術團隊合影
隨著我國嫦娥五號發射任務圓滿完成,長徵八號火箭成功首飛,近期航天火箭的兩次成功發射對於我國星空探索具有裡程碑意義。
這兩型火箭均採用了120噸推力的液氧煤油燃料無汙染髮動機,在發動機的研發過程中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航空宇航製造精密加工技術團隊與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共同攻克了複雜結構整體加工的編程及工藝等技術難題。從2004年開始,團隊在劉維偉老師的帶領下,史耀耀、任軍學、藺小軍、田榮鑫、單晨偉等老師不畏艱難、勇於攻堅,經過艱辛的科研攻克和多次試驗,解決了整體結構加工、航天高強材料切削、特殊刀具設計製造等技術難題,攻克了120噸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整流柵等多種複雜零部件的精密加工關鍵技術難題。
此次發射任務的三個「亮點」
亮點1:無毒無汙染的「綠色」火箭
與以往研製的「長徵系列」火箭相比,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採用液氫、液氧為推進劑,燃燒後生成的是水,真正實現了無毒無汙染零排放。作為一支環保「綠箭」,以液氧煤油模塊和液氫液氧模塊的組合,替代了傳統的帶有毒性的推進劑,燃料燃燒產生的推力十分巨大,切實保證了發射過程的綠色環保。
亮點2:運載能力適應太陽同步軌道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對加速推進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滿足了航天后續發射任務的需求,有望在未來成為我國中低軌衛星發射市場主力火箭,為我國後續衛星組網工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助力航天工程建設。
亮點3:瞄準商業航天發射市場
長徵八號是首款國家立項的面向商業市場的運載火箭,其本身具有低成本的特點。通過開展垂直起降等技術研究,實現了可重複使用,可以極大地減少火箭發射的成本,幫助我國在商業航天發射市場佔據了一塊重要的陣地。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那些事」
長徵一號到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此次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56次發射。下面讓小編帶你去瞧瞧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那些事」。
長徵一號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徵二號
1975年11月26日,長徵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徵二號先後有長徵二號C、長徵二號D、長徵二號E、長徵二號F等改進型。
長徵三號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圖自新華社
長徵三號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該火箭首次採用了液氫和液氧作為第三級火箭推進劑,首次實現了火箭的多次啟動,首次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長徵三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地球同步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長徵四號
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 圖自新華網
1988年9月7日,長徵四號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試驗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長徵四號系列運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徵五號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 圖自人民日報
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胖五」。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升空。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託舉著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長徵六號
圖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2015年9月20日,長徵六號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長徵七號
2016年6月25日,長徵七號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徵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工程於2017年由國家航天局批覆研製立項並組織實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系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飛行試驗組織實施。
發射成功後,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長徵八號試驗隊員合影,右四為西工大博士生王春民
圖自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
從長徵一號到長徵八號,有無數個無名英雄在努力著、奉獻著,他們中就有西北工業大學的大批校友,我們衷心地向他們致敬!
在航天領域,從早年「航天三少帥」中的張慶偉和雷凡培,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樊會濤,「中國航天液體動力掌門人」譚永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侯曉,再到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一位女性發射陣地"01"指揮員張潤紅……還有一大批西工大傑出校友擔任集團公司、院所、企業黨政領導幹部及副總師以上職務,相繼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大批西工大學子成為行業精英、國之棟梁,在人才培養領域形成了獨有的「西工大現象」。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意義重大,為中國火箭家族再添新丁,讓我們一起期待2021中國航天繼續一往無前,勇攀高峰!
策劃丨趙珍 文案丨劉雙喜 資料來源|國家航天局、新華社、人民日報、機電學院 編輯|王翠萍 審核丨佘磊磊 閆曉東 責編 | 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