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印度邊防部隊並不能全年都駐紮在哨所之中,以查爾姆-克什米爾J&K實控線(Jammu Kashmir ,J&K。Line of Control )為例,這條實控線有很長一段都處於海拔4000米的高原之上,為了避免因缺少補給而被困在山上,他們需要在每年大雪封山前撤出哨所,待到第二年春季才能返回哨所,也就是說這些哨所在冬季的那幾個月中是無人看管的。
查爾姆-克什米爾J&K實控線
印度步兵強攻圖圖嶺,少校陣亡遭到辱屍
1999年5月,由於氣候還未好轉,印度邊防部隊直到5月初都沒有回到查爾姆-克什米爾J&K實控線的哨所中,5月3日,印度牧民匯報稱J&K實控線印度一側出現了巴基斯坦軍隊,印度軍隊才反應過來:巴基斯坦軍隊趁著印軍沒有返回哨所時,進入了印度實控區內。
1999年5月的形勢圖,巴軍深入印度約10公裡
隨後印度陸軍立即開始往山上派遣部隊,試圖將巴基斯坦軍隊驅逐到J&K實控線的另一側去。這些印度部隊上山後才發現,巴基斯坦軍隊已經深入了印度實控區域6英裡之深(約合10公裡),雙方立即展開交火,結果巴基斯坦軍隊提前在山上修築了完備的工事,以逸待勞地擊退了上山的印軍。迫於輿論壓力,印度陸軍開始加大了進攻規模,派遣了納加步槍聯隊、加瓦爾聯隊和第18擲彈兵團這三支精銳部隊對巴基斯坦軍隊的陣地發起了進攻。
印度步兵暴露在開闊地帶,最左邊的好像是布倫機槍……
然而,巴基斯坦軍隊提前在圖圖嶺(ToloLing)修築了完備的工事。圖圖嶺是當地的戰略要地,不僅地形易守難攻,而且還可以監視並引導炮兵轟擊山下印度的1A公路,這條公路是印度陸軍主要的後勤補給通道,如果不攻下圖圖嶺,那麼印度就很難取得優勢。圖圖嶺兩側各有一座高地,這兩座高地分別為老虎高地和5353高地(老虎高地即Tiger Hill,印度官方文件中稱之為Point 4875,4875應該是海拔高度,同理5353高地為Point 5353,海拔高度為5353米)。巴基斯坦軍隊不僅在這兩座高地上修築了完善的射擊工事,還在這兩座高地之間建立了隱蔽的暗堡,以逸待勞地等待著印度軍隊的到來。
5353高地和老虎高地形成掎角之勢,封鎖了山下的公路
5月中旬,印度陸軍納加步槍聯隊、加瓦爾聯隊和第18擲彈兵團的部隊抵達了圖圖嶺山下,開始嘗試進攻。進攻命令下達後,印度步兵開始頂著零下11°的低溫,在毫無掩護的情況下攀登圖圖嶺,在這樣的海拔高度中,印度士兵的攀登動作將會付出雙倍的體力。兩側高地上的巴基斯坦軍隊,在掩體中以逸待勞,向正面攀登的印度士兵進行打靶式射擊,印軍好不容易爬到了半山腰,又遭到了暗堡的火力掃射。
第18擲彈兵團兵分兩路進攻圖圖嶺
28歲的拉傑什·阿德希卡裡少校帶領18擲彈兵團B連對老虎高地進攻,在兩次失敗之後,拉傑什·阿德希卡裡少校親自率部進行攻擊,在攻擊過程中拉傑什·阿德希卡裡少校不斷指揮著步兵交替進行進攻,最終在付出了慘痛的傷亡後抵近了老虎高地並佔領了一小塊巴軍陣地。然而,此時這些印軍如同強弩之末,不僅隨身攜帶的子彈打空了,就連體力也被耗盡了。最終,巴基斯坦軍隊的後續部隊與18擲彈兵團B連的殘部在老虎高地陣地外圍展開了激烈的近距離作戰,印軍不敵只得撤出陣地,躲到了老虎高地下方的一塊巨石後面。在此過程中,拉傑什·阿德希卡裡少校陣亡,巴軍發現了他的屍體後開始通過辱屍挑釁巨石後的印軍,但是由於印軍彈藥不足且體力耗盡,並未做出回應,他們在巨石後躲了三天,最終在夜裡趁著夜色退下山去。
奪取圖圖嶺後,印度陸軍將陣亡者屍體抬下山去
中校繼續帶隊進攻再度遭遇失敗,中校當場陣亡
拉傑什·阿德希卡裡是18擲彈兵團中最優秀的軍官之一,得知他陣亡後,印度陸軍的作戰人員意識到如果沒有重火力支援僅憑步兵攻擊是難以奪取圖圖嶺的,但是政客們卻不管那麼多,強令18擲彈兵團繼續進攻。無奈之下,副團長維施瓦那贊中校在6月2日組織了一場夜間進攻,在維施瓦那贊中校的帶隊下,18擲彈兵團的突擊隊趁著夜色再次進行了攀登。經過6個小時的攀登後,18擲彈兵團的突擊隊終於抵近了巴軍的陣地,然而此時他們的體力也已經所剩無幾了。
進行強攻的印度步兵,需要注意的是當地地形
維施瓦那贊中校經過思考,決定讓這隻如同強弩之末的突擊隊直接投入進攻,因為一旦天亮,那麼這次夜間進攻就失去了突然性,隨後他們就衝入了巴軍的陣地中。不多時,雙方就在山頂上展開了激戰,印軍由於不熟悉山上陣地的構造,因此人員變得十分分散,而巴軍更熟悉山上的陣地地形,因此他們在夜戰中佔據了上風,將印軍的突擊隊全部殲滅。維施瓦那贊中校也在這場夜間突擊中陣亡。
維施瓦那贊
幾天之內,18擲彈兵團接連損失了兩名優秀的軍官,這讓官兵們的士氣變得非常低落,其他部隊的情況也與18擲彈兵團相差無幾。軍官們開始質疑起命令來,因為這看上去似乎確實是讓印度軍人去白白送死。好在印度陸軍的指揮部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下令暫緩對圖圖嶺的進攻。6月中旬,印度陸軍的炮兵部隊終於就位了,印度陸軍這才轉變了進攻思路,開始將炮彈傾瀉在巴軍的陣地上,炸毀了巴軍絕大多數的工事。最終在炮兵的配合下,印度陸軍的步兵奪一舉奪取了老虎高地的控制權,圖圖嶺另一側的5353高地工事堅固程度不如老虎高地,在失去了掎角之勢後,巴軍開始撤出陣地,奪取了圖圖嶺後,印軍很快就佔據了上風並在7月初獲得了卡吉爾衝突的勝利。
花絮和尾聲
在這場衝突很好地體現了印度步兵高原作戰的能力,單單是背負著25公斤的裝備在6小時內爬上圖圖嶺這一條就能看出印度山地部隊的訓練程度。另外,不摻雜政治觀點單是印度軍人視死如歸甚至發起自殺式的進攻這一點,世界上也沒幾個國家的軍隊能夠做到。
獲得勝利的印度陸軍
值得一提的是,在卡吉爾衝突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花絮,那就是不少人認為卡吉爾衝突是印度炮兵的高光時刻,如果沒有印度炮兵的支援印度將很難獲取卡吉爾衝突的勝利。其實這種看法是比較狹隘的,當時印度炮兵在卡吉爾地區兩個星期內傾瀉了25萬發炮彈,而這25萬發炮彈卻是印度當時的全部戰備庫存,如果說這樣都不能摧毀包括圖圖嶺在內的巴軍陣地,那麼要這炮兵有何用?
卡吉爾衝突中的印度陸軍的戰鬥英雄
有人問為什麼印度陸軍選擇讓步兵強行進攻呢?其實並非印度陸軍的指揮員不知道士兵性命寶貴,而是因為政治壓力所迫才強令步兵進攻的。印度的步兵在明知是自殺性進攻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在惡劣的條件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巴軍的陣地,而當時印度步兵的表現卻因未能奪取圖圖嶺而從未被人認可,這在如今看來多少有些令人唏噓。如今隨著印度國力的變化,其山地部隊應該也成為了一支不可小覷的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