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生活中或者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逆境或者一些挫折。
那怎麼才能夠時時保持心寬呢?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我們能控制的,但也有些東西是我們控制不了的。
一個真正明智的人,就是盡力做好我們能控制的事情。對於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就要坦然接受。
這就是曾國藩認為的「盡性和知命的關係」。
盡性,就是盡心盡力的把自己能夠把握的事情去做好它,那對於那些自己把握不了的事情要坦然接受,就是知命。
比如說農民種地,非常勤勞就會豐收。如果很懶惰,收成就會很差,這是人所能控制的勤勞或者懶惰,這個就叫「性」。
但是在自然災害的時候,所有莊稼都會毀掉,這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叫「命」。
所以叫盡性知命,就是盡心盡力去做我們能做的事情,但是對於不能把握的一些東西要去接受它。
比如你去關愛一個人,去尊重別人,這是我們自己能夠把握的,但是你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你,你尊重別人,別人對你也不搭理,這個是我們把握不了的。
所謂的聖人,就是達到了盡性而知命的境界,就是會盡全力的去做,但是對於結果,如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並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情。
因為我們說,所有的果都必然是有因的,但未必所有的因都會有果,因為有的果它是多種原因可能才能結出來的,或者是時間還未到。
曾國藩說:「天下事一一責報,則必有大失望之時。」
也就是每做一件事都要求一一立即有回報,最後一定會非常的失望。
明智者之所以明智,就在於會在因上致力,但在果上隨緣。
曾國藩曾經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這幅對聯什麼意思呢?生時,就是順利的時候,越是順利的時候,越是得意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要戰戰兢兢,要小心,要謹慎,學會自製。
要知道人間和地獄之間其實就是一步之差,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慎」。
但是越是在挫折之中,越是失意的時候,越是在逆境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要坦坦蕩蕩,要舒暢自己的天懷。
什麼叫天懷呢?就是孩子的情懷,生命的本來面目,像小孩剛出生的時候哪有憂慮、鬱悶啊,這就是人的本來面目。
人慢慢長大了以後走上了社會,開始有所成績,然後人們有了欲望,有了嫉妒,有了焦慮,有了緊張,就有患得患失的心…
內心就會變得抑鬱,就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從此就再很難真正的開懷。
曾國藩認為,這不是人的本來面目,人本來就應該坦蕩蕩的,應該開開心心的。
因為一般人在得意的時候就很容易張揚,在失意的時候就很容易抑鬱。
曾國藩正好相反,他強調的是得意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收斂,失意的時候一定要學會開懷。
實際上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個過程、一種經歷、一種經驗。
如果遇到逆境或者不順的時候心裏面就不舒服或者糾結,實際上也是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我們要記住曾國藩說的「裕」字就是心要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