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歲末寒潮來勢洶洶,各地開啟「速凍」模式,大家紛紛穿上羽絨服、棉鞋等「禦寒道具」,但由於衣著厚重,動作的靈活性和身體的協調性受到影響,加之雨天路滑,故因摔倒導致骨折的患者數量增加,尤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跌倒骨折會造成嚴重的身體功能下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活動及獨立生活能力,也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疼痛康復科主任石國棟提醒道:雨雪天路滑,尤其老年人,一定要謹慎出行,謹防跌倒。
石國棟建議大家出門儘量換上鞋底粗糙、有條紋的平底鞋,防滑鞋。同時步幅儘量小,速度減慢,但腳要抬到一個合適的高度,避免絆倒。並且眼睛要看路,通過增加視覺反饋避免跌倒,千萬不要邊走路邊刷手機。還有雙手儘量不要插在兜裡,適度擺動能增加身體平衡。老年人平日若有經常性跌倒史,平時就應加強下肢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及步態功能,強化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等。
石國棟表示如果一旦跌倒不可避免,在跌倒發生後,不要貿然爬起來要先估計檢查傷勢,首先看看主要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疼痛如何,能不能活動等。如果感覺肢體特別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如果同時有反常活動,就有發生骨折的可能。應立即前往附近的醫院檢查治療,切忌自己亂揉亂動。
如果肢體有骨折,到醫院治療進行復位、固定後回家並不是就開啟「100天的休養假期」。
石國棟說骨折治療有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和功能鍛鍊。其中,「功能鍛鍊」是被很多人忽視的。不少人都聽過「傷筋動骨一百天」,因此在這段期間內動也不敢動,生怕傷到了骨頭,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還記得2020年演員萬茜因交通事故導致右臂肱骨幹「粉碎性骨折」後康復太快,讓不少人驚呼「做了骨折手術這麼快就恢復?」,甚至被調侃是「醫學奇蹟」。但這其中離不開康復早期介入的功勞。
骨折後長期制動,會導致骨折周圍的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腫脹、功能障礙等問題,尤其對於老年人而言,一旦活動量減少或臥床太久,就會導致各種併發症,而及時的康復治療可以改善或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
那麼,如何進行功能鍛鍊呢?石國棟提出了以下建議:
首先早期主要是為了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這段期間的功能康復訓練主要是在骨折部位周圍關節不動的基礎上,讓肌肉進行簡單的收縮和放鬆。同時,我們還可以搭配一些理療項目,如超聲波、中頻治療、雷射治療等,都可以達到很好的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肢腫脹消退和骨折癒合。
待患肢的腫脹消退,影像報告顯示骨折處有部分癒合後,便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康復功能鍛鍊,除了繼續早期的肌肉收縮訓練外,還要進行骨折端臨近關節的功能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可以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粘連。
等到了骨折基本癒合,也就是骨折部位達到臨床癒合的標準,這時目的是恢復臨近關節的正常活動度,並增強肌肉力量。主要是加強患肢的主動活動和肌力練習,使各個關節的功能能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範圍和力量,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全身功能訓練、身體靈活性訓練以及步態訓練。
石國棟強調,康復鍛鍊應該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循序漸進的進行,骨折的癒合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急於求成,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康復訓練的內容因人而異,骨折部位、治療方法的不同,隨之進行的康復訓練也會各不相同;訓練量一般以患者感到微微疲勞,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為度。
石國棟還強調心理健康、加強飲食,營養均衡也是必不可少的,骨折的癒合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期間,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要操之過急。平時也要注意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高蛋白飲食,加速骨折部位的癒合。
公衛中心官微
您全家的健康顧問
長按
識別二維碼
原標題:《公衛·科普 | 寒潮來襲,你準備好「出行」了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