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行健
詩詞是文字與物境、情境(也就是象與意)的完美契合。我們來看看怎樣的結合才算完美……
先看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花秋月」就是物境,後面的「何時了?」便是情境;「小樓昨夜又東風」又寫「物境」,「不堪回首」又加入了自己的情感;「雕欄玉砌應猶在」,其實「朱顏」未改,但對於詞帝來說是真的「改了」,「改朝換代」了!這份「愁」猶如滔滔江水奔流不復回……那些設問,顯示出後主的茫然失措,了解這段歷史的人自然懂得他所以如此的緣由。
沒有典故、沒有晦澀難懂的字、沒有歇斯底裡的泣不成聲,可那份回望、那份不舍、那份無奈、那份悔恨、那份悲哀讀來就在眼前!還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讀者體會一下物境與情境的融合、轉換。這就是高手!就是詞中尚品!!所有被千古傳頌的詩詞都有這個特點不信拿來揣摩一下……
再看詩: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跟詞不一樣,就比較含蓄了。首、頷、頸三聯都在寫「物境」,但這些「物境」又都隱隱約約有人在「著意」,前兩聯的「純景物」,至頸聯轉折,這個「轉」在律詩的寫作過程中非常重要,沒有它,律詩就缺少魂魄、失了境界。最後尾聯以擬人的手法巧妙地加入了作者主觀的「情境」,也正是這種「轉」與「合」,將整首詩的境界推向了高潮!再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首《錦瑟》讓李商隱聲名大燥,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一首詩寫得無人能解其義,不知是好是壞?也許就是人們想得太複雜、所謂「不明覺厲」了吧。「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琴瑟和鳴」,琴代表的是女性,瑟代表的是男性。如果是「琴瑟在壁」那可能就是主人生病了。
所以李商隱以瑟沒來由有五十根弦起興,想起了他那令人難忘的、得意的「華年」。就是深受恩師令狐楚賞識並與其子令狐綯過從甚密的那段時間。可是恩師辭世後他卻接受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還娶了他女兒王晏媄,而王茂元被認為是「李黨」,令狐楚則是「牛黨」。牛李黨爭讓李商隱境遇尷尬,被令狐綯視為背信棄義!開始排擠他。黨爭的前期是李黨更強,後期牛黨稱霸,而他卻因母喪而錯過了李黨的強盛期,等他再次出仕已經是李黨失勢的那一階段了。
所以這首詩怕就是他對恩師的懺悔吧,這份情感只能成為令人悔恨的追憶,我當時怎麼就「惘然」地接受了這份婚姻呢?「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夢曾經美好,但確是短暫的、令人「迷失」的,「望帝春心託杜鵑」以蜀望帝杜宇悔而化杜鵑來自喻,得其不該得是一種痛苦!不但對仗工穩,意境尤深;下面用「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來進一步說明美好的事物其實可能都有「不美好」的一面吧。李商隱善於用典,而且可以說是「化典」於無形,尾聯的「此情」與「當時」又很好地呼應了首聯的「華年」,謀篇老辣、鍊字精當,將詩含蓄蘊藉、深邃雋永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反正我是沒感覺這首詩在寫愛情……
綜上,詩與詞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不能用寫詞的方法寫詩,反之亦然。另外字詞的掌握運用靠的是學習能力的積累,而對所掌握字詞的運用靠的就是外因的刺激與個人的悟性;對物境的取捨一是在心情,二是靠洞察力;至於情境那就看你是啥樣的人遇到啥樣的事,解決得怎麼樣了吧……
【相關閱讀】
讀詩——詩詞的規矩有限,可詩詞的境界無限
#讀詩#
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